《中醫詞典》解釋「痰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火之中醫詳解

痰火為中醫病理名詞,意指「無形之火」與「有形之痰」相互搏結所形成的病機或病證,可分為肺系痰火與肝經痰火兩大類,其成因與臨床表現各異,以下分述之:


一、 肺系痰火(窠囊之痰)

病機:多因外感邪熱煉津成痰,或素體陰虛火旺,痰濁內伏於肺,久鬱化火,形成痰火膠結之「窠囊」。此痰深伏肺絡,如巢中積物(窠囊),平時無明顯症狀,遇外邪引動則驟發。

症狀特點

  • 痰質膠黏:痰色黃稠,咯吐艱難,甚則黏連成塊,或帶血絲。
  • 火熱之象:胸膈灼痛、煩躁口乾、唇紅面赤,或伴發熱。
  • 氣機壅滯:呼吸喘促、喉間痰鳴,類似哮喘,但以痰熱徵象為主。

證候辨析

  • 若痰火擾及心神,可見失眠驚惕;
  • 痰火壅盛時,可能上蒙清竅,致昏謐譫語。

二、 肝經痰火(痰核結聚)

病機:因情志鬱結,肝火內熾,灼津生痰,痰火循經絡流竄,凝聚於頸項、耳後或腋下,形成痰核(淋巴結腫大)。此類痰核屬「瘰癧」範疇,與單純痰溼或寒凝之結節有別。

症狀特點

  • 痰核特徵:結塊質硬如珠,推之不移,按之緊實,或串生如鏈。
  • 肝火見證:舌質紅绛、苔黃膩,脈弦滑數;兼見急躁易怒、目赤頭痛。
  • 若痰火鬱久,可能化毒潰膿,破漬後難斂。

證候關聯

  • 與「梅核氣」不同,後者為痰氣交阻於咽喉,無明顯火熱或結塊;
  • 與「癭瘤」有別,癭瘤多因氣鬱痰結,病位在甲狀腺,質地較柔軟。

痰火之病理延伸

痰火不僅限於肺、肝二經,亦可影響其他臟腑:

  • 痰火擾心:見於狂證、癲癇,表現為神識昏亂、罵詈不休;
  • 痰火犯胃:嘔逆酸苦、脘痞嘈雜,如「膽熱犯胃」證;
  • 痰火結於經絡:發為癰疽、流注,瘡腫紅熱痛甚。

中醫治療痰火,首重「清火化痰」,肺系痰火常用黃連解毒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肝經痰火則以柴胡清肝湯或消瘰丸為主方,佐以疏肝解鬱之品。臨床須辨明痰與火孰輕孰重,靈活調整治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