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藏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藏血
肝藏血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首見於《素問·調經論》等經典著作,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及調節血量分布之生理功能。此理論構成中醫藏象學說核心內容,揭示肝與血液代謝之密切關係。
生理機制
貯血功能
肝為人體最大血庫,《靈樞·本神》稱「肝藏血」,指飲食精微所化生之血液,部分歸藏於肝,形成動態儲備。《素問·五臟生成》具體描述:「人臥則血歸於肝」,夜寐時外周血液回流肝臟,既利於肝血充養,亦促進肝細胞自我修復;晝寤時肝血復輸布全身,王冰註解強調「肝主血海」,喻其如海洋般調節血量盈虧。
調血功能
肝依生理需求精確調控外周血量,《素問》以「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闡明其機制:劇烈活動時,肝釋放儲血供應肌肉;靜息時則回收血液以節省消耗。此功能依賴肝氣疏泄與肝陽溫煦作用,使血液「溫則行,寒則凝」,保持循環通暢。
病理表現
藏血失職
肝不藏血可致兩類病變:
- 血虛證候:貯血不足引發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肝受血而能視」功能減退)、肢體麻木、月經量少等,與現代醫學慢性貧血部分契合。
- 出血病症:固攝無力導致衄血、咯血、崩漏等,如《張氏醫通》所述「肝藏血而主疏泄,肝病則血不歸經」。
調血失常
肝血分布失司可現特殊徵象:
- 血瘀局部:如脅下積塊(肝硬化代償表現)
- 血溢脈外:皮下紫斑(凝血功能障礙)
- 血不養筋:爪甲枯脆、關節屈伸不利
理論延伸
與西醫肝臟區別
中醫肝藏血超越解剖器官範疇,涵蓋:
- 部分骨髓造血功能(「肝生血」理論)
- 自主神經對血管舒縮的調控(肝氣疏泄)
- 凝血因子合成代謝(肝陰濡養作用)
四時應象
《黃帝內經》將肝喻為「將軍之官」,其藏血功能隨季節變化:春季肝血外達體表應對代謝亢奮,冬季則內藏以蓄養陽氣,體現「天人相應」整體觀。
此理論至今指導臨床,如養血柔肝法治療更年期潮熱、滋水涵木法改善高血壓等,顯示其歷久彌新的學術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