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上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肝火上炎,中醫病名。指肝經[1]氣火上逆所表現的證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鬱[2]化火,或邪熱內犯所致。火性炎上,故肝火上炎以頭暈[3]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乾[4],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等為主症。治宜清瀉肝[5]火。
肝火上炎的病因病機[6]
肝火上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志不遂: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若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則可導致肝火上炎。 2.肝鬱化火:肝主藏血,主疏泄。若肝氣鬱結,疏泄不利,則可導致肝血鬱結,化生熱邪,進而導致肝火上炎。 3.邪熱內犯:外邪侵襲人體,若邪熱侵犯肝經,則可導致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的臨床表現
肝火上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頭暈脹痛:肝火上炎,可導致肝陽上亢,氣血上逆,出現頭暈脹痛的症狀。 2.面紅目赤:肝火上炎,可導致肝經熱盛,面部潮紅,目赤腫痛的症狀。 3.口苦口乾:肝火上炎,可導致肝經熱盛,津液耗傷,出現口苦口乾的症狀。 4.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可導致肝氣鬱結,肝陽上亢,出現急躁易怒的症狀。 5.脅肋灼痛:肝火上炎,可導致肝經熱盛,灼傷脅肋,出現脅肋灼痛的症狀。
肝火上炎的診斷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肝火上炎的病因病機,可以做出診斷。
肝火上炎的治療
肝火上炎的治療,以清瀉肝火為主。常用中藥有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白芍、當歸、丹參、赤芍、生地黃、大黃等。
肝火上炎的預防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2.注意飲食調理,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肝火上炎是中醫常見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邪熱內犯所致。其臨床表現主要有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等。治療以清瀉肝火為主。可以通過保持心情舒暢、飲食調理、適當運動等方法進行預防。
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