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滋陰降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滋陰降火
定義與機理
滋陰降火為中醫治法之一,主要針對「腎陰虧虛、虛火上炎」之證。中醫認為,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本,能濡養臟腑、制約陽熱。若腎陰不足,則陰不制陽,虛火內生,上擾清竅,外灼肌膚,表現為一系列虛熱症狀。此治法以滋補腎陰為基礎,輔以清降虛火之品,使陰陽重歸平衡。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以下症狀:
- 虛熱外浮:午後潮熱(骨蒸潮熱)、兩顴潮紅、手足心熱。
- 陰津耗傷:夜間盜汗、口乾咽燥、舌紅少苔。
- 火擾精室:夢遺滑精、耳鳴如蟬(蟬鳴聲)。
- 火傷血絡:咳嗽痰中帶血、齒衄鼻衄。
- 脈象特徵:脈細數(陰虛)或弦數(火旺)。
常用方藥
- 主藥:
- 滋腎陰: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如六味地黃丸基礎)。
- 清虛火:知母、黃柏(如知柏地黃丸配伍)、牡丹皮、地骨皮。
- 輔助藥物:
- 固澀腎精:煅龍骨、煅牡蠣、芡實,適用於遺精盜汗。
- 養陰生津:麥冬、天冬、石斛,針對口乾舌燥。
經典方劑舉隅
- 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強化降火之力,適用於陰虛火旺明顯者。
- 大補陰丸(《丹溪心法》):以熟地黃、龜板滋陰填精,配合黃柏、知母瀉火,標本兼顧。
辨證要點
需與「實火」鑑別:虛火多見於慢性病,熱勢不劇但纏綿,伴陰虛體徵;實火則發病急、熱象盛(如高熱、便秘、舌苔黃厚)。滋陰降火法忌用於實熱證,以免滋膩留邪。
理論延伸
此治法體現中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思想,源自《內經》「陰平陽秘」之理,後世醫家如朱丹溪更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強調滋陰在調理虛火中的核心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