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目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目眩
目眩,又稱眩暈,是指眼前發黑,視物昏花迷亂的症象。出自《靈樞·大惑論》。由肝腎精血不足、肝陽風火、痰濁上擾等所致。
《諸病源候論·目眩候》中說:「目者五藏六府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也。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目系,繫上屬於腦。若府藏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則令腦轉而目系急,則目眴而眩也。」
目眩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目眩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相關檢查結果,可以做出診斷。
目眩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滋補肝腎:適用於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
- 補養氣血:適用於氣血不足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歸脾湯、四物湯等。
- 平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天麻鉤藤飲、羚羊角鉤藤湯等。
- 化痰降逆:適用於痰濁上擾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二陳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等。
目眩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眼部檢查,發現異常及早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