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目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目眩

目眩,又稱眩暈,是指眼前發黑,視物昏花迷亂的症狀。目眩的原因可能是肝腎精血不足、肝陽風火、痰濁上擾等。

《諸病源候論·目眩候》中說:「目者五藏六府之精華,宗脈之所聚也。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目系,繫上屬於腦。若府藏虛,風邪乘虛隨目系入於腦,則令腦轉而目系急,則目眴而眩也。」

目眩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眼前發黑,視物昏花,重者可見黑點飛舞。
  • 頭暈目眩,如同天旋地轉,重者可伴有噁心、嘔吐。
  • 耳鳴、耳聾。
  • 肢體麻木、乏力。
  • 失眠、多夢。
  • 面色蒼白,心悸、氣短。

目眩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相關檢查結果來進行。

目眩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滋補肝腎:適用於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
  • 補養氣血:適用於氣血不足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歸脾湯、四物湯等。
  • 平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天麻鉤藤飲、羚羊角鉤藤湯等。
  • 化痰降逆:適用於痰濁上擾所致的目眩。常用方藥有二陳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等。

目眩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眼部檢查,發現異常及早治療。

目眩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