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聚方

《類聚方》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醫家吉益為則(其號東洞翁)所撰寫的一部醫方著作,刊刻於日本寶曆壬午年,即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此書並非單純的方劑羅列,而是吉益為則醫學思想——尤其其力倡「醫之學也,方焉耳」學說——的重要載體與結晶。在當時日本醫學界普遍受到唐宋金元以來各家學說影響之際,吉益為則獨樹一幟,堅決主張回歸漢代醫學,直接師法醫聖張仲景,而《類聚方》便是其深入研究《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經典後,對其中方劑進行系統整理、歸納的成果。

本書從《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精選出兩百二十餘首方劑。其編纂體例獨具匠心:吉益為則將每一首方劑的組成列出後,並非僅僅給予簡略的主治說明,而是將張仲景原著中涉及應用該方劑的所有相關辨證條文、脈證表現及立法意圖,無論其原先散落在《傷寒論》或《金匱要略》的哪個篇章,全部鉤沉集結,緊隨方劑之後一併列出。這種「方後附證」的編排方式,極大地便利了讀者理解方劑的具體應用情境與辨證要點,旨在克服原著條文分散帶來的學習障礙,使方與證的對應關係一目了然。此外,書中還附有吉益為則本人的考證及扼要的按語,這些按語是其多年研習經典、結合臨床經驗而得出的見解,體現了他對張仲景方證學說的獨到理解和闡釋。

從本書的「序」、「自序」及門人藤利軌所撰的「凡例」中,可以深刻體會到吉益為則撰寫此書的學術立場和批判精神。他對自唐宋以來,尤其是李東垣、朱丹溪等後世醫家創立的各種學說,持有鮮明的否定態度。他認為這些學說多是「鑿空張虛」、「臆說理義」、「空言虛語」,理論體系雖然龐雜,卻「無益於術」,對臨床實效幫助甚微,形同「投飢餓以土羹」、或試圖用「枯蘀」去「救決河」。他痛斥當時醫界「墨墨」於抽象理論,脫離實際,未能領悟張仲景「隨證以移」的活法,反而「驅飯上蠅耳」,甚至「見表石為鬼兕,藏燕石為大寶」,本末倒置。

吉益為則堅信,醫學的本質和根本在於「方焉耳」,即方藥及其在臨床上的實際療效才是醫學的唯一真實。他認為張仲景之法,集古代醫學之大成,是扁鵲以來「藥劑之富,法術之妙」的體現。因此,他矢志「復古」,將「扁鵲為法」,「臨張氏之籍」,認為只有回歸張仲景,才能掌握真正的疾醫之法。

《類聚方》的編纂,正是基於他這種「唯方證是從」的學術理念。他在《凡例》中明確指出,張仲景原著經過後世流傳整理(如王叔和),已經混入了不少「私言」,猶如「珷夫燕石」混淆了「圭璧」。因此,他對這些被他視為「空言虛語、臆說理義」的部分進行了「痛極刪削」,力求「為仲景雪冤」,「發贗」,還原其心目中最純粹的張仲景醫學。他認為方藥的價值在於「期於治疾」,不在於古今;論述的價值在於「期於有事」(與臨床事實相關),不在於新故。這種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的醫學觀貫穿全書。

吉益為則的「類聚」工作,不僅僅是機械地收集,更是其辨識真偽、闡釋經典的過程。他承認原著可能存在「諸方或無其證也,證或無其方也」的情況,但他選擇「據傍例攟摭之」,並加入自己的「為則之按」,強調這不是隨意「苟用私說」,而是基於其「藥徵」(即通過藥物的實際療用來驗證理論)的體悟。他甚至在書後附上十八首他認為「不試者」的方劑,留待後世君子考驗,這體現了他對臨床療效的極端重視和謹慎態度。

門人藤利軌的序言,更生動地描繪了吉益為則在當時醫界的地位與影響。他是一位「憤厲激發」、立志「繼絕存亡」的改革者,對抗著因循守舊、追逐名利的世醫。他的學說與著作,如之前的《醫斷》,對舊有觀念造成了巨大衝擊,引發了「瞲然疑之,愕然駭之,胸匈彈之,訑訑拒之」的強烈反應,甚至有人試圖「折伯牙之指,願摧王良之手」般阻礙他。但同時,其學說也「牖後進,杖心盲」,吸引了眾多「聞風而弗然興者」,甚至有「稍黠者」,陽奉陰違,暗地裡學習其著稿,用於臨床以取效。這從側面反映了吉益為則學說的生命力和實效性,以及當時醫界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狀態。

《類聚方》作為吉益為則「方焉耳」學說的具體實踐,其價值在於:1. 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以方劑為中心、強調方證對應的研習張仲景醫學的途徑。2. 通過刪削後世附加內容,力圖呈現一個更接近其理解中漢代醫學的原貌,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和學術史意義。3. 附錄的按語,為後人研究吉益為則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提供了寶貴資料。4. 對於當時及後世的日本漢方醫學,特別是古方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漢方醫學向注重實證、回歸經典的方向發展。

誠然,如某些基礎介紹所指,吉益為則對張仲景原著的取捨和理解,是基於其個人學說體系的。他對後世醫學的徹底否定,以及對經典的嚴格篩選,固然有助於其「醫之學也,方焉耳」的體系建立,但也可能過於偏執,忽略了後世醫家在某些方面的發展與貢獻。將一些非張仲景所創但被收錄於《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歸入(例如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雖然他可能認為這些方劑符合張仲景的方證規律,但在嚴格的文獻考證上可能存在爭議。此外,過度精簡理論,強調直接的方證對應,對於初學者而言固然簡便,但也可能失去一些更為細膩的辨證思維訓練的機會。

然而,這些討論並不能掩蓋《類聚方》作為一部重要醫學著作的價值。它代表了吉益為則這位日本漢方醫學史上的巨匠,對中醫經典的深刻反思與大膽革新。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實用的編排方式,為後世學習和應用張仲景方證學說提供了一條別具一格的道路,至今仍是研究日本古方派醫學、理解「醫之學也,方焉耳」思想不可或缺的文獻。


序 (1)

序 (2)

自序

凡例

正文 (1)

正文 (2)

正文 (3)

正文 (4)

正文 (5)

正文 (6)

正文 (7)

正文 (8)

正文 (9)

正文 (10)

正文 (11)

正文 (12)

正文 (13)

正文 (14)

正文 (15)

正文 (16)

正文 (17)

正文 (18)

正文 (19)

正文 (20)

正文 (21)

正文 (22)

正文 (23)

正文 (24)

正文 (25)

正文 (26)

正文 (27)

正文 (28)

正文 (29)

正文 (30)

正文 (31)

題類聚方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