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聚方》~ 正文 (13)
正文 (13)
1. 正文
為則按。小柴胡湯證。而有堅塊者。主之。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於小柴胡湯方內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為則按。當有胸脅苦滿證。
柴胡加桂枝湯。桂枝、黃芩、人參各一兩。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薑桂湯。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
為則按。頭汗出者。是沖逆也。又曰。當有胸脅有動證。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半夏二合。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各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為則按。當有胸腹有動證。玉函經無切如棋子四字。一二沸。作取二升。今從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上、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
為則按。小柴胡湯證。而胸腹拘攣可下者。主之。又按。本方當有大黃。玉函經再煎下有取三升三字。又曰。一方已下注文也。
白虎湯。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
白話文:
[正文]
如果病情符合小柴胡湯證,但腹部有硬塊,就用這個方子治療。
這個方子叫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就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去掉半夏,加入四兩栝蔞根。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瘧疾發作時口渴的症狀,也可以治療因勞累引起的瘧疾。
(使用這個方子的)病情應當有胸脅部位脹滿不適的症狀。
這個方子叫柴胡加桂枝湯,包含桂枝、黃芩、人參各一兩,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柴胡四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煮成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傷寒病六七天時,)出現發熱、輕微怕冷、肢體關節煩躁疼痛、輕微嘔吐、心下部位有阻滯感,外在症狀還沒解除。(如果此時大量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損,出現胡言亂語,不可以攻下。應該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之氣,使津液運行通暢,病就會自己好轉。)如果出現心腹突然疼痛的,也可用此方。
這個方子叫柴胡薑桂湯,包含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二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成六升,去除藥渣後再煎煮成三升,溫服一升,每天三次。初服可能會感到煩躁,再服藥就會出汗,病就好了。
(傷寒病五六天時,)已經發汗治療後又用攻下藥,出現胸脅脹滿、輕微阻滯感、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而且出現忽冷忽熱、心煩等症狀,這是病情沒有解除。(還有可能得了瘧疾。)瘧疾表現為寒戰比較多,微微發熱,或者只有寒戰而沒有發熱。
(使用這個方子的)病情應當有頭部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氣機上逆。此外,也應當有胸脅部位跳動的症狀。
這個方子叫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包含半夏二合,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各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用水八升煮成四升,加入切成棋子狀的大黃,再煮一兩次沸騰,去除藥渣,溫服一升。
(傷寒病八九天時,)用了攻下藥,出現胸部脹滿、心煩不安、小便不暢、胡言亂語、全身沉重、不能翻身等症狀。
(使用這個方子的)病情應當有胸腹部跳動的症狀。《玉函經》沒有「切如棋子」這四個字,而是寫作「一二沸,取二升」,現在我們遵從《玉函經》的寫法。
這個方子叫大柴胡湯,包含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成六升,去除藥渣後再煎煮,溫服一升,每天三次。有一個方子加入了大黃二兩,如果沒有加大黃,恐怕就不能稱為大柴胡湯了。
(太陽病經過十多天,或者)在使用了兩三次攻下藥後四五天,仍然有柴胡證的,先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出來、心下部位有急迫感、心煩但不明顯(這是病情沒有解除),就用大柴胡湯攻下,病就好了。(傷寒病十多天,熱邪結在內部,)又出現忽冷忽熱的,用大柴胡湯。如果只是胸部結聚而沒有明顯發熱(這是水液結聚在胸脅部位),只是頭部稍微出汗的,用大陷胸湯治療。
(傷寒病)發熱出汗,病沒有好轉,心下部位痞硬不適、嘔吐而且腹瀉,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滿痛(這是實證),應當用攻下藥治療。(傷寒病後脈象沉伏,是內部有實邪),用攻下藥解除。
(使用這個方子的)病情符合小柴胡湯證,而且胸腹拘攣,可以攻下的,就用這個方子。此外,這個方子應當加入大黃。《玉函經》在「再煎」的下面寫著「取三升」三個字。還有一個方子已經寫在註解中了。
這個方子叫白虎湯,包含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到米熟,湯藥煮成後,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傷寒病脈象浮而滑,說明體表有熱,體內有寒。)(三陽合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臉色污垢,胡言亂語,遺尿。發汗治療就會胡言亂語,用攻下藥治療額頭會出汗,手腳冰涼。如果自己出汗的,(傷寒脈象滑而手腳冰涼的,說明體內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