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聚方》~ 正文 (11)
正文 (11)
1. 正文
(越婢)加半夏湯。于越婢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為則按。當有煩渴嘔逆證。
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為則按。合病並病說。非疾醫事也。
葛根加半夏湯。於葛根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半斤。甘草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服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為則按。當有項背強急心悸證。
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後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得病六七日。
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
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
白話文:
[越婢加半夏湯] 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半升。
[咳而上氣] (這是肺脹的症狀)病人喘氣,眼睛看起來好像要掉出來一樣,脈象浮而且大。
[為則按] 這個情況,應該會有煩躁口渴和想吐的症狀。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水量減少兩升時,撈出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喝完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剩下的照顧方法和禁忌,都和桂枝湯一樣。(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身體顫抖但沒有汗,怕風。(如果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的情況,一定會腹瀉)。(太陽病)沒有汗而且小便反而變少,氣向上衝到胸口,嘴巴緊閉說不出話(這是要變成剛痙的徵兆)。
[為則按] 這裡說的是合病和並病,不是在討論一般疾病的治療。
[葛根加半夏湯] 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半升。
[太陽與陽明合病] 沒有腹瀉,但是想吐。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 將以上四種藥材,用水八升,先煮葛根,煮到水量減少兩升時,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太陽病] 是桂枝湯證,醫生反而用了瀉下的藥,結果腹瀉不止。(因為吃了瀉藥,表示表證沒有解除。)出現喘氣和出汗的狀況。
[為則按] 這種情況,應該會有脖子和背部僵硬、心悸的症狀。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將以上七種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煮到剩六升,去除藥渣,再煎到剩三升,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後加減法] 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個。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之前加起來共四兩半,再加栝蔞根四兩。如果肚子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下有痞塊,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不順暢,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但體外有輕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三兩。喝藥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就會好轉。
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七天,得了中風的病症,)忽冷忽熱,胸脅脹滿,不想說話也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者口渴,或者肚子痛,或者脅下有痞塊,或者心悸、小便不順暢,或者不口渴但身體有輕微發熱,或者咳嗽(是太陽病,十天以上了)。脈象浮細,但想睡覺(表示外邪已經解除)。
如果胸悶脅痛,就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有浮,就用麻黃湯。(因為氣血虛弱,身體的毛孔打開,邪氣趁虛而入,與正氣在脅下互相爭鬥。)忽冷忽熱,發病時間不固定,不想說話也不想吃東西。(五臟六腑互相連結,所以痛的部位一定在下,邪氣在高處,痛在下處,所以會想吐。)服用柴胡湯後,如果還是口渴(這是屬於陽明病的症狀),就用治療陽明病的方法來治療。得病六七天。
脈象遲緩、浮弱,怕風寒,手腳溫熱,醫生用了兩三次瀉藥,仍然吃不下東西,而且脅下脹滿疼痛,臉色、眼睛和身體都發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就用柴胡湯。(之後一定會想大便,原本口渴但喝不下水,還會想吐,就不能用柴胡湯。如果吃了東西就打嗝。)(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脅下脹滿,手腳溫熱但口渴。(傷寒時陽脈澀,陰脈弦,按照常理)肚子會劇烈疼痛。
先用小建中湯,如果沒好轉。(傷寒中風)有柴胡湯證的狀況,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不一定要全部症狀都出現。凡是柴胡湯證的病症,用了瀉藥後,如果柴胡湯證的症狀沒有消失,就再用柴胡湯,一定會覺得發冷顫抖,然後發熱,出汗後就會好轉。(太陽病,超過十幾天了,反而)用了兩三次瀉藥,之後四五天,柴胡證的症狀還在,就先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迫、悶悶不樂又有點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