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聚方》~ 正文 (9)
正文 (9)
1. 正文
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
麻黃加朮湯。於麻黃湯方內加朮四兩。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甘草湯。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為則按。水病而腫脹、或喘、或自汗出、或無汗者。主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浮者宜杏子湯。)
為則按。當有惡寒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始得之、)及發熱脈沉者。
為則按。不可無惡寒之證。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金匱發汗後作下後。)
為則按。當有煩渴證。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半兩。甘草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半盞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取冷所致也。)
為則按。當有喘滿證。外臺古今錄驗。作薏苡半斤、麻黃四兩、甘草杏仁各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即愈。今從之。
牡蠣湯。牡蠣四兩。麻黃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治牡瘧。)
為則按。麻黃甘草湯證。而胸腹有動者。主之。
麻黃醇酒湯。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
(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治黃疸。)
為則按。當有喘證。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
白話文:
[正文]
身體氣機不順暢,鼻子乾燥,不出汗,喜歡躺著,全身和臉色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時會有潮熱,常常打嗝。耳朵前後腫脹,刺破放血會稍微好轉。如果外在的症狀沒有解除,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在表面,就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浮在表面,沒有其他症狀,就用麻黃湯治療。如果無法排尿、腹脹、加上打嗝,就無法醫治。(這是陽明病的狀況。)脈象浮在表面,沒有汗且呼吸急促,用發汗的方法就能治好。
麻黃加朮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白朮四兩。
(濕氣引起的病症)身體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比較適宜,千萬不可以用火攻的方法治療。
麻黃甘草湯: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將以上兩味藥,用水五升煮,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放入甘草,煮到剩三升。溫服一升,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沒有出汗就再次服用。要注意避免受風寒。
(體內水液停滯)用越婢加朮湯治療。麻黃甘草湯也可以治療。
通常來說,凡是水病導致腫脹,或者呼吸急促,或者自己出汗,或者不出汗的,都可以用此方治療。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煮,先將麻黃煮沸一次,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這是少陰病,發病兩三天的情況。)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微發汗,因為病發兩三天沒有裡證,所以輕微發汗。),(水液引起的疾病,脈象多沉細,屬於少陰病。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屬於風邪。沒有水液,只有虛脹,那是氣滯。水液引起的病,發汗就可以治好。脈象沉細的,適合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脈象浮在表面的,適合用杏子湯。)
通常來說,應該有怕冷的症狀。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煮,先煮麻黃,煮到減少兩升,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少陰病,剛發病時)以及發燒、脈象沉細的。
通常來說,一定會有怕冷的症狀。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將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煮,先煮麻黃,煮到減少兩升,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去渣。溫服一升。(發汗後不可以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後呼吸急促,但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金匱》中說:發汗之後或用攻下藥後,可能出現此情況。)
通常來說,應該有煩渴的症狀。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半兩,甘草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
將以上藥材切碎,像豆子大小。每次取四錢,用水半碗煮到剩八分,去渣。溫服。稍有出汗後要注意避風。
患者全身疼痛、發燒,下午症狀加重。(這叫做風濕,這個病是汗出後被風吹到,或者長期受寒引起的。)
通常來說,應該有呼吸急促、胸悶的症狀。《外臺秘要》記載的古今經驗方,用薏苡仁半斤、麻黃四兩、甘草和杏仁各二兩。將以上四味藥,用水五升煮到剩兩升,分兩次溫服,出汗就好了。現在採用這個方子。
牡蠣湯:牡蠣四兩,麻黃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煮,先煮蜀漆和麻黃,去除浮沫,煮到剩六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溫服一升。如果服用後嘔吐,就不要再服用了。
(治療瘧疾中的牡瘧。)
通常來說,適用於麻黃甘草湯證,但胸腹部有跳動感的。
麻黃醇酒湯:麻黃三兩。
將以上一味藥,用美酒五升煮到剩二升半,一次喝完。
(冬天用酒煮,春天用水煮。)
(治療黃疸。)
通常來說,應該有呼吸急促的症狀。
半夏麻黃丸:半夏和麻黃,各等份。
將以上兩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丸子,像小豆子大小。每次飲服三丸,一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