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吉益為則

《類聚方》~ 正文 (22)

回本書目錄

正文 (22)

1. 正文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

反讝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為則按。集註曰。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於此今為刪正。余亦從之。以下效之。

梔子甘草豉湯。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

梔子豉湯證。而若少氣者。

梔子生薑豉湯。梔子豉湯方內。加生薑五兩。

梔子豉湯證。而若嘔者。

為則曰。以上二方證。以若字者。冠梔子豉湯證之辭。今裂而列之。故敢加梔子豉湯證而六字。以通其意也。

枳實梔子豉湯。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棋子大五六枚。)

為則按。當有心中懊憹胸滿證。

梔子大黃豉湯。梔子十二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茵陳蒿湯。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梔子蘗皮湯。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髮熱者。

梔子厚朴湯。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乾薑湯。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白話文:

[正文]

如果病人發汗、催吐或瀉下後,出現虛煩、難以入睡的情況,嚴重時會煩躁不安、反覆翻身,心中感到懊惱。發汗或瀉下後,如果出現煩熱、胸悶的症狀(這是傷寒病五六天時的情況);或是瀉下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感到結痛,表示病還沒好(這是陽明病的情況)。如果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呼吸急促,發熱出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這時還發汗),就會造成心煩意亂、胡言亂語。如果再用燒針治療,會更加驚恐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下法,會造成胃中空虛,導致外邪侵入,使膈膜不適、心中懊惱、舌苔增厚(這是陽明病的情況)。如果瀉下後,體表仍有熱,手腳溫暖,沒有胸腹結塊的現象,卻心中懊惱、飢餓卻吃不下,只有頭部出汗,這是因為瀉下後更煩躁,按壓心下覺得柔軟,屬於虛煩的症狀。

以上所說的“為則按”,集註中寫道,舊的版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這七個字,這是因為瓜蒂散中有香豉而造成的誤傳。現在這裡刪除更正,我也同意這個觀點,以下也是如此。

梔子甘草豉湯,是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入甘草二兩。

如果使用梔子豉湯證的病人,出現少氣的症狀。

梔子生薑豉湯,是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入生薑五兩。

如果使用梔子豉湯證的病人,出現嘔吐的症狀。

為則說,以上這兩個方劑的症狀,是以“若”字來連接梔子豉湯的症狀。現在把它們分開列出,因此加上“梔子豉湯證”這六個字,來使意思更清楚。

枳實梔子豉湯,使用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豆豉一升。

將這三味藥,用七升清漿水煮沸,煮到剩下四升時,放入枳實和梔子,煮到剩下二升時,放入豆豉再煮五六沸。去渣,分溫服,服後蓋被子微微出汗。

(大病痊癒後,又因勞累而復發的,使用枳實梔子湯來治療。如果還有宿食,可以加入大黃如棋子大小五六枚。)

為則認為,應該有心中懊惱、胸滿的症狀。

梔子大黃豉湯,使用梔子十二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將這四味藥,用水六升煮到剩下二升,分三次溫服。(用來治療酒黃疸),如果出現心中懊惱,或是發熱疼痛。

茵陳蒿湯,使用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將這三味藥,用水一斗,先煮茵陳,煮到剩下六升時,放入另兩味藥,煮到剩下三升。去渣,分三次溫服。小便應該會順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很紅。一宿後腹部會減輕,黃疸會從小便排出。

(穀疸的病症),會發冷發熱,不思飲食,一吃就頭暈,心胸不安,久了就會發黃。(這就是穀疸)。(陽明病發熱出汗),這是熱邪過盛,無法發出黃疸。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汗,汗只到頸部,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傷寒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色,小便不順暢,腹部稍微脹滿。

梔子蘗皮湯,使用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將這三味藥,用水四升,煮到剩下一升半。去渣,分兩次溫服。

(傷寒),身體發黃並且發熱的。

梔子厚朴湯,使用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半煮到剩下一升半。去渣,分三次溫服,溫熱服用。(如果服用後嘔吐,就停止服用)。

(傷寒瀉下後),心煩、腹脹、躺臥不安。

梔子乾薑湯,使用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將這兩味藥,用水三升半煮到剩下一升半。去渣,分兩次溫服,溫熱服用。(如果服用後嘔吐,就停止服用)。

(傷寒,醫生用丸藥瀉下),身體發熱不退,稍微煩躁。

大陷胸湯,使用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