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吉益為則

《類聚方》~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桂枝。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白話文: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七升水,以小火煮至三升,去除藥渣,調整到溫熱的溫度,服用一升。服用後,稍待片刻,再喝一升左右的熱稀粥,以幫助藥力發揮。用被子蓋住身體,保暖約一個時辰左右。如果全身微微出汗,像是有汗又不像是流汗,效果更好。但不要讓汗水像水一樣流淌,這樣病就治不好。如果服用一劑藥就出汗了,病情就會好轉,可以停止服用後面的藥。如果沒有出汗,可以繼續服用,按照之前的做法。如果再次沒有出汗,下次服藥的時間可以稍微縮短一些,在半日之內服用完三劑藥。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在一天一夜內服用完藥。觀察患者的狀況,如果服用完一劑藥,病情還沒有好轉,可以再服用一劑。如果還是沒有出汗,可以服用到第二劑或第三劑。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太陽病先發汗不解。

白話文:

太陽中風,陽氣浮於表面而陰氣虛弱。陽氣浮則發熱,陰氣虛則自出汗,畏寒怕風。患者會出現輕微的惡寒、惡風,伴隨陣陣發熱,鼻子發出響聲,干嘔不止。這是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怕風,這是太陽病下之後的表現。若氣往上衝,可服用桂枝湯,用之前的方法。若氣不上衝,則不可服用。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而煩躁不安,則可先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太陽病若發病三日已發汗,但無論是吐、下瀉或溫針治療,病情仍未好轉,則為惡性病,不可再服用桂枝湯。要觀察其脈象和症狀,判斷其病因,隨證治療。桂枝湯本用於解肌散寒,但若患者脈象浮緊,發熱卻不出汗,則不可服用桂枝湯,需牢記此點,以免誤治。若病人是酒客,則不可服用桂枝湯,因為酒客不喜甘味,服用桂枝湯會導致嘔吐。太陽病外證未解,脈象浮弱的,應以發汗法治療。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服用瀉下藥,因為下瀉會導致病情逆轉,不利於解外邪。太陽病先發汗卻未解,…

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傷寒)醫下之、績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

白話文:

如果再往下瀉,脈浮的人就不會好。脈浮代表病症在外,而反過來往下瀉,所以導致病不痊癒。現在脈浮,就知道病症在外,應該要解表才能痊癒。

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因為榮氣和諧。榮氣和諧,則外不協調,這是因為衛氣不與榮氣和諧所致。因為榮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所以會再發汗。榮衛和諧則會痊癒。

病人體內沒有其他疾病,偶爾發熱並且自汗出而無法痊癒。這是衛氣不和。先在這個時候發汗,就能痊癒。

(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的,就給予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症不在裡而仍在表,應該要發汗。如果頭痛,就一定會鼻出血。)

(傷寒)發汗解表後,過了半天,又煩躁,脈浮數的。(可以再次發汗。)

(傷寒)用藥往下瀉,結果導致一直拉肚子,身體疼痛。(應該要急救裡。)

)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桂枝湯。(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白話文:

後背疼痛,排便正常的人,應該先解表,再治裡。可以服用四逆湯來解表,桂枝湯也可用於太陽病發熱出汗的患者。這種情況屬於營氣虛弱,衛氣旺盛,所以容易出汗,需要解表驅散外邪。

傷寒病患者在服用瀉藥後再次發汗,並且出現心下痞滿、惡寒,這說明表證未解,不可直接攻治痞滿,應先解表。解表後才能攻治痞滿,適合服用桂枝湯。

攻治痞滿宜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適用於陽明病患者。如果脈象遲緩、汗出多、稍微惡寒,說明表證未解,可以發汗。病人出現煩熱,汗出後症狀減輕,並且像瘧疾一樣,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實者應該服用瀉藥,脈象浮虛者應該發汗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發汗可以服用桂枝湯。

太陰病患者脈象浮者可以發汗。如果出現腹瀉、腹脹滿、身體疼痛,可以用瀉藥治療。

(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少和之。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產後中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加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先溫暖內臟,再攻治外邪。溫暖內臟用四逆湯,攻治外邪用桂枝湯。如果病人嘔吐腹瀉停止了,但身體疼痛持續不消,應該緩解和調和。這種情況,宜用桂枝湯,少喝一些。如果病人腹瀉後,身體疼痛,大便自然恢復正常,應該馬上救治外邪。這種情況,宜用桂枝湯,促進發汗。婦女脈象平穩,陰脈微弱,口渴不想吃飯,沒有寒熱,稱為妊娠,用桂枝湯治療。依照法則,懷孕六十天時,應該出現這種症狀。如果有人用錯誤的方法治療,反而導致病人一個月後出現嘔吐腹瀉,就會危及生命。產後中風,持續數十天不愈,頭部輕微疼痛,惡寒,時而發熱,心口悶悶的,乾嘔,出汗已久。這種症狀持續存在,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洪大,應該繼續服用桂枝湯,並按照之前的方法治療。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就會痊癒,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加桂湯。於桂枝湯方內加桂二兩。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於桂枝湯方內加芍藥三兩。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為則按。腹滿時痛者。即拘急而痛也。是以芍藥為主爾。

桂枝去芍藥湯。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二兩。

用針灸使患者出汗,針灸部位出現寒核(指針灸後皮膚出現的硬塊)並發紅者,必定會出現奔豚氣(指氣逆上衝心胸,引起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這種氣從小腹上衝心胸者,則需要在寒核上各灸一壯(灸是指用艾灸的方法,一壯指灸艾條的長度),並服用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芍藥三兩。

(這是太陽病患者,醫生誤用下法,因此導致的。)腹滿伴隨疼痛者(屬於太陰病)。

這時應該按壓腹部,腹滿伴隨疼痛,就是指腹部拘急而疼痛。因此以芍藥為主藥。

桂枝去芍藥湯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除芍藥。

(太陽病患者下法後,)脈搏急促,胸部滿悶者,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患者稍微惡寒,則在去芍藥的方劑中加入附子湯治療。

為則按。不拘急故去芍藥也。

桂枝加葛根湯。於桂枝湯方內加葛根四兩。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栝蔞桂枝湯。於桂枝湯方內加栝蔞根二兩。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為則按。桂枝湯之症。而渴者主之。

桂枝加黃蓍湯。於桂枝湯方內加黃蓍二兩。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

白話文:

如果要按壓,就不要急著去掉芍藥。桂枝加葛根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添加四兩葛根。太陽病,頸項和背部僵硬疼痛,反覆出汗且怕風。栝蔞桂枝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添加二兩栝蔞根。太陽病,症狀齊全,身體僵硬疼痛(脈象反覆沉遲,這是痙攣的表現)。如果要按壓,就用桂枝湯治療,如果患者口渴,可以用此方。桂枝加黃蓍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添加二兩黃蓍。黃汗病,兩條小腿發冷,假使發熱,屬於歷節,飯後出汗,而且經常在晚上盜汗,這是勞氣。如果汗出後又反覆發熱,時間久了,身體一定會出現關節疼痛,發熱不止,一定會生出惡瘡。如果身體沉重,出汗後馬上就覺得輕便,時間久了,一定會出現身體麻木。如果胸中疼痛,而且從腰以上一定出汗,而腰以下不出汗,腰髖部位弛緩疼痛,好像有東西在皮膚裡一樣,疼痛劇烈的,就用此方。

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

為則按。黃蓍主治皮膚水氣。可考藥徵。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於桂枝加芍藥方內加大黃一兩。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

為則按。桂枝加大黃湯。因桂枝加芍藥湯。加大黃者也。故方名從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杏子五十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白話文:

患者不能進食,全身疼痛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利,這屬於黃汗症。黃汗症的病症特點是小便通暢,如果脈象浮,應該用發汗法治療。

黃芪主治皮膚水腫,這可以從藥性中考證。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是將大黃一兩加入桂枝加芍藥湯中。

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反而使用下法治療,因此導致患者出現腹脹疼痛,這屬於太陰病症。桂枝加芍藥湯可以治療腹脹疼痛,如果疼痛劇烈,則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就是指將大黃加入桂枝加芍藥湯中,因此藥方名稱也隨之而來。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就是在桂枝湯中加入厚朴二兩和杏子五十個。喘咳患者服用桂枝湯時,加入厚朴和杏子效果較佳。如果患者是太陽病,已經出現了下利症狀,而只是輕微喘咳,則說明表症尚未解,這是因為表症未解的緣故。

為則按。當有胸滿證。

烏頭桂枝湯。烏頭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用此方。

為則按。是烏頭煎而合桂枝湯方也。當列烏頭煎方下。今列之桂枝加附子湯者。示其異也。又按。煎法可依大烏頭煎之法。

桂枝加附子湯。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如果遇到胸悶的症狀,可以使用烏頭桂枝湯。烏頭五枚,用兩斤蜂蜜煎煮,減半後去渣,用五合桂枝湯解毒,煮至一升。初服兩合,若無效則服三合,再無效則加至五合。若患者有如醉酒般想吐的症狀,則表示藥物奏效。(適用於寒疝,腹痛逆冷,手足麻木,以及身痛難忍,灸刺和各種藥物都無效的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烏頭桂枝湯其實就是烏頭煎與桂枝湯的合方,應該放在烏頭煎方之下。但現在將它放在桂枝加附子湯之下,是因為兩者有異。煎煮方法可以參考大烏頭煎的方法。

桂枝加附子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一枚。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於桂枝去芍藥湯方內。加附子一枚。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朮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

發汗後,汗液不斷流出,止不住。病人怕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痠痛,難以彎曲伸展。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在桂枝去芍藥湯的方劑中,加入附子一枚。

(太陽病下之後。)

脈搏急促,胸部滿悶,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病人稍微怕冷,則在去芍藥的方劑中加入附子,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

身體疼痛發熱,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搏浮虛而澀。)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如果病人大便乾燥,小便自利,則去掉桂枝,加入朮湯治療。

為則按。當有上衝證。此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同。而治與方名異。彼方下曰。微惡寒。此方下曰。身體疼煩。惡寒輕。疼煩重。獨在附子之多少也已。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於桂枝附子湯方內去桂加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為則按。桂枝附子湯證。而無沖逆者也。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於桂枝湯方內去桂加苓朮各三兩。

白話文:

如果出現上衝證,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它跟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相同,只是治療和方名不同。前者症狀是微惡寒,這個方子則症狀是身體疼痛煩躁,惡寒輕微,疼痛煩躁嚴重,唯一的差別就在附子的用量。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是在桂枝附子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加入四兩朮。

以上五味藥,用三升水煎煮,煮到一升,去渣,分三次溫服。服用一次後,會感覺身體麻木,過半日再服第二次,三次服完後,病人會感覺像感冒一樣,不要驚慌,這是因為朮和附子同時進入皮膚,驅逐水氣尚未完全去除的緣故。

在傷寒發病八九天,風濕相互搏擊,身體疼痛煩躁,不能翻身,不嘔吐,不口渴,脈浮虛而澀的病人,可以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如果大便乾燥,小便自利,則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如果出現桂枝附子湯的症狀,但沒有沖逆的,則可以使用桂枝去桂加苓朮湯。這個方子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去掉桂枝,加入三兩苓和三兩朮。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之證。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為則按。證不備也。此方合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也。證當於二方之下求也。藥徵有辨。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或有下利的情況,但頭頸依然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悶、微痛、小便不利者,该如何处理?

分析: 这种情况,按理说应该出现心下悸动(心慌)的症状。

治疗方法: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

  • 桂枝三兩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二枚
  • 麻黃二兩
  • 細辛二兩
  • 附子一枚

用法: 以上七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沸,先煮麻黃,去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疗效: 服藥後應當汗出,如同蟲子在皮膚表面爬行,則病癒。

病理: 此病属于气分证。

其他: 如果患者心下坚硬,大如盤子,邊缘如同旋轉的杯子,这是水饮所致。

分析: 患者症状不完全符合上述两种情况,此方综合了桂枝去芍药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特点,所以需参照这两个方剂的证型來寻找患者的真正病因,药性也有所区别。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皂莢二枚。

(肺痿)吐涎沫者。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於桂枝湯方內。加龍骨牡蠣各三兩。

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為則按。當有胸腹動證。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

白話文:

  1. 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在桂枝湯的配方中,去除芍藥並加入二枚皁莢。

  2. (肺痿)吐涎沫者:對於患有肺痿且會吐出涎沫的人來說,

  3.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在桂枝湯的配方中,加入龍骨和牡蠣各三兩。

  4. 夫失精家:對於那些有失精問題的人,

  5. 小腹弦急:小腹感覺緊繃,

  6. 頭部寒冷:頭部感到冷,

  7. 目眩發落:眼睛眩暈,頭髮掉落。

  8. (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脈搏非常虛弱,芤遲可能表示體內有寒涼或清穀(即消化不良或體質虛弱),亡血失精則表示有出血或精力流失的情況,脈搏可能會出現諸如芤、動、微、緊等異常現象。

  9. 男子失精。女子夢交:男性可能有失精的問題,女性可能夢到性行為的情境。

  10. 為則按:這時應該進行按壓治療,

  11. 當有胸腹動證:可能會出現胸部和腹部的動感症狀。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牡蠣五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龍骨四兩。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卻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火邪也。)

為則按。當有胸腹動而沖逆之證。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於桂枝湯方內。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或拘急、或嘔證。

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生薑一兩六銖。杏仁十六個。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

白話文:

將桂枝、甘草、生薑、牡蠣、大棗、蜀漆、龍骨研磨成粉末。用十二升水,先煮蜀漆,煮到剩下十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如果病人脈象浮,醫生用火攻治病,就會導致病人喪失陽氣,出現驚狂、起臥不安的症狀,這是因為火邪的影響。病人出現胸腹動盪、沖逆的症狀時,應該服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這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一兩芍藥、一兩生薑、三兩人參。如果病人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而遲緩,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也就是將桂枝、芍藥、麻黃、生薑、杏仁、甘草、大棗按照比例混合使用。病人出現心下痞硬、拘急、嘔吐等症狀時,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

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個。

白話文:

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兩三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兩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若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洪大,)則可服用桂枝湯,方法同上。若體態像瘧疾,每天發作兩次,出汗後一定能痊癒。

桂枝二份(越婢)一份湯。桂枝、芍藥、甘草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

將所有藥材切碎,以水五升,煮麻黃兩三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兩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太陽病。)發熱,怕冷,熱多寒少,脈搏微弱。(這屬於無陽,不可發汗。)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癢。

奔豚。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上七味方

取水五升,先將麻黃放入水中煮沸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一升八合時,去渣,溫服六合。

(太陽病,發病於八九日,症狀類似瘧疾)

發熱、惡寒,熱症明顯,寒症較輕,患者不嘔吐,大便清暢,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微緩,表示病情將要痊癒。(脈象微弱且惡寒,說明陰陽俱虛,不可再發汗、瀉下或催吐。(面色反有熱色,表示病情尚未緩解,因為無法微微發汗,身體必然會發癢。)

奔豚湯

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

取水七升,煮至三升,去渣,加入膠飴,用小火慢慢熬化,溫服一升,每天服三次。(嘔吐的病人不可使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男子)黃小便自利。(婦人)腹中痛。

為則按。當有腹中拘急之證。其方類芍藥甘草湯也。

黃蓍(建中)湯。於小建中湯方內加黃蓍一兩半。

(虛勞)裡急(諸不足。)

為則按。當有盜汗黃汗之證。又曰。桂枝加芍藥湯當入於此。而以有桂枝之名列於彼也。

黃蓍桂枝五物湯。黃蓍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若病人患傷寒,陽脈澀、陰脈弦,且腹部急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若效果不佳,則可用小柴胡湯治療。若傷寒發病二三日,患者心悸煩躁,且有虛勞症狀,出現裡急、心悸、鼻衄、腹痛、夢遺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等症狀,男性伴隨黃色小便自利,女性伴隨腹痛,則應根據脈象判斷,病人應有腹中拘急的症狀,宜用芍藥甘草湯類的方劑。

黃蓍(建中)湯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蓍一兩半。

若病人出現虛勞症狀,伴隨裡急、諸不足,則應根據脈象判斷,病人應有盜汗、黃汗的症狀。此外,桂枝加芍藥湯也適用於此症,但由於方劑中含有桂枝,因此被歸類在另一類。

黃蓍桂枝五物湯的組成包括黃蓍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為則按。桂枝加黃蓍湯證。而嘔無急迫者。

黃蓍桂枝苦酒湯。黃蓍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白話文:

用六升水煮五味藥材,熬到只剩兩升,溫熱服用七分,一天服三次。血痹病是怎麼得的呢?老師說,那些尊貴的人,骨骼虛弱、肌肉豐盛,經常勞累、汗出、睡不安穩,一動就喘不過氣來,遇到微風就容易得病。只需在寸口關上摸到脈搏微弱澀滯,稍微緊緊的,就可以用針灸引導陽氣,讓脈搏變得和緩,緊緊的感覺消失就痊癒了。血痹病是陰陽都虛弱的病,寸口關上脈搏微弱,尺脈稍微緊緊的,外在症狀是身體麻木,像風痹病一樣。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加黃蓍湯治療,但如果嘔吐不嚴重。可以用黃蓍桂枝苦酒湯,黃蓍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用一升苦酒和七升水混合,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如果心煩意亂,服用六七天就會緩解,如果心煩意亂一直沒有消失,可能是因為苦酒的原因。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藥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半夏散。半夏。桂枝。甘草各等分。

已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曰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少陰病)咽中痛。

白話文:

黃汗病症,患者身體浮腫、發燒、出汗,口渴得厲害,像喝了大量水一樣;汗液沾濕衣物,顏色呈現明顯的黃色,就像藥汁。脈象沉細。這種病症是怎麼來的呢?醫生說,可能是患者在汗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體內造成的。

可以用桂枝甘草湯治療,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去渣後一次服用。如果發汗過度,患者會雙手交叉抱住胸口,心慌意亂,想要人按壓,那就按壓一下。如果出現急迫的症狀,可以用半夏散治療,半夏、桂枝、甘草各等份,分別搗碎過篩,混合在一起。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如果不能散服,就用一升水煮沸七次,加入藥粉兩方寸匕,再煮沸三次,然後離火,稍微冷卻,慢慢吞服。如果是少陰病導致咽喉疼痛,也可以用半夏散治療。

桂枝甘草附子湯。甘草二兩。附子二枚。術二兩。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為則按。當有沖逆之證。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一兩。甘草二兩。牡蠣二兩。龍骨二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白話文:

桂枝甘草附子湯

組成:

  • 甘草二兩
  • 附子二枚
  • 蜀漆二兩
  • 桂枝四兩

用法: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渣,溫熱服下一升,每日服三次。初次服用時,能微微出汗即可止痛。若能進食,出汗後仍然煩躁,可服五合。擔心一升太多者,可服六七合。(適用於風濕相搏之症)

主治: 骨節疼痛,抽痛,難以屈伸,靠近患處則疼痛加劇,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利,畏風不願脫衣,或身體微腫。

辨證: 出現上述症狀,應當有沖逆之證。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組成:

  • 桂枝一兩
  • 甘草二兩
  • 牡蠣二兩
  • 龍骨二兩

用法: 以上四味藥材,研為細末,用水五升,煮至二升半,去渣,溫熱服下八合,每日服三次。

主治: (火逆下之,因燒針引起)煩躁不安者。

桂枝人參湯。桂枝四兩。甘草四兩。術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一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

人參湯。(理中丸也),人參。甘草。術。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功。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加減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由桂枝、甘草、白朮、人參、乾薑五味藥材組成,先將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四味藥材以水九升煮沸,取五升藥液,再加入桂枝繼續煮沸,取三升藥液,溫服一升,每日兩次,晚上一次。此方適用於太陽病患者,外證未消卻,卻多次下瀉,導致身體內熱加重而腹瀉不止。若腹瀉不止,心下痞硬,表裡未解者,可服用人參湯,此湯即理中丸,由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各三兩組成,研末用蜜調製成丸,如雞蛋黃大小,以沸水數合沖服一丸,溫服之,每日三次,晚上二次。若腹部未感到溫熱,可增加至三四丸,但效果不及湯劑。湯劑以四物藥材依照藥量比例,以八升水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若患者臍上脹滿,是腎氣虛動,可去白朮加桂枝四兩;若患者嘔吐頻繁,可去白朮加生薑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差後。)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白話文:

如果腹瀉嚴重,就需要使用一些特殊方法。心悸的話,可以加茯苓二兩。口渴想喝水,就加朮,總共加到四兩半。肚子痛的話,加人參,總共加到四兩半。身體發寒的,加乾薑,總共加到四兩半。肚子脹滿的,去掉朮,加附子一枚。喝完湯後,像吃飯後一樣,喝一升左右的熱粥,稍微讓身體暖和起來,不要掀開衣服被子。

霍亂的話,頭痛、發燒、身體疼痛、發熱又想喝水,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身體發寒,不想喝水的,可以用理中丸治療。大病痊癒後,經常昏昏欲睡,很難清醒,可能是胃裡有寒氣,要用溫性的丸藥來治療。

胸部有阻塞感,氣滯在胸部,胸悶,脅肋部疼痛,逆上衝擊心臟,可以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療,人參湯也可以治療。

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為則按。當有沖逆嘔吐證。

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用茯苓兩錢、桂枝兩錢、生薑三錢、甘草一錢,以水四碗煎成兩碗,去渣,分三次溫服。這是治療傷寒後出汗而感到口渴的方劑。如果沒有口渴,而是出現厥症並心慌,則應先治水,服用茯苓甘草湯,再治厥症,否則水停積胃中會導致腹瀉。

如果患者出現衝逆嘔吐,則應考慮其他治療方法。

茯苓杏仁甘草湯,用茯苓三錢、杏仁五十個、甘草一錢,以水一斗煎成五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症狀未減則繼續服用。這是治療胸痺,即胸悶氣短的方劑,橘枳薑湯也有同樣的功效。

茯苓戎鹽湯。茯苓半斤。術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朮。煎成。入鹽。再煎。分溫三服。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並主之。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又按。此方煎法不審。依他例。當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戎鹽。一二沸。分溫三服。

知母。葵子一斤。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

白話文:

茯苓半斤、術二兩、戎鹽一粒,先將茯苓和術一起煎煮,然後加入戎鹽繼續煎煮,分三次溫服。如果小便不利,可以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魚散來治療。

另外,這個方子煎煮方法需要調整,應該以六升水煮取三升,去渣後加入戎鹽,煮沸兩三次,分三次溫服。

知母、葵子各一斤,茯苓三兩,將三者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小便通畅即可痊癒。

懷孕期間,如果出現水腫、身體沉重、小便不利、怕冷、起床頭暈等症状,可以使用上述方剂治療。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又按。葵子一斤。本草綱目作三兩。今從之。

苓薑朮甘湯。甘草、術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

苓桂朮甘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術二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下悸動的症狀,可以服用苓薑朮甘湯。苓薑朮甘湯的藥方是:甘草、術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次服用。

如果患者身體沉重,腰部冰冷如同坐在水中,身形如同浸水一般,卻不感到口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這可能是腎著之病。此病屬於下焦虛寒,因勞累汗出,衣物內部冷濕,久而久之導致腰以下冷痛,腰部沉重如帶五千錢。

如果出現心下悸動的症狀,也可以服用苓桂朮甘湯。苓桂朮甘湯的藥方是:茯苓四兩,桂枝三兩,術二兩,甘草二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後分溫三次服用。

傷寒病若嘔吐或腹瀉之後,出現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身則頭暈,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體搖晃,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目眩,呼吸短促,有輕微水腫,應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和腎氣丸都可以治療此病。

苓桂甘棗湯。茯苓半斤。甘草三兩。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為則按。當有腹拘急證。

苓桂五味甘草湯。茯苓四兩。桂枝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白話文:

苓桂甘棗湯

組成:
茯苓 半斤
甘草 三兩
大棗 十五枚
桂枝 四兩

用法:
以上四味,用水一斗,先煮茯苓,減去二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主治:
(發汗後病人)臍下悸動,想要奔走跳躍,
按壓腹部,會有腹拘急證。

苓桂五味甘草湯

組成:
茯苓 四兩
桂枝 四兩
甘草 三兩
五味子 半升

用法:
以上四味,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

主治:
咳嗽逆氣,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後,已多唾液,口乾,(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冷,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痛,面部翕然如醉狀,又流入陰股,小便困難,時覆冒(指覆蓋頭部)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療其氣衝。

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姜味辛夏湯。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半升,一天喝三次。如果氣上衝卻又咳嗽胸悶,則需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除桂皮,加乾薑、細辛來治療咳嗽胸悶。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半升,一天喝三次。如果咳嗽胸悶停止,又出現口渴,氣上衝復發,這時候服用細辛、乾薑,因為它們是熱藥,可以治療口渴。如果口渴停止,則屬於支飲,支飲的人通常會想吐,吐出來後再加入半夏,去除體內的水分。

苓甘姜味辛夏仁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因麻黃髮其陽故也。)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白話文:

將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細辛、半夏、杏仁七味藥材,以水煮取三分之一,去渣,溫熱服用半升,每天三次。此方可以止嘔,若患者形體腫脹,可加杏仁治療。

若患者面部發熱如醉酒,則為胃熱上衝所致,可加大黃以瀉熱。

為則按。以上五方。當有驚悸肉瞤筋惕等證。

茯苓澤瀉湯。茯苓半升。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術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證。

澤瀉湯。澤瀉五兩。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術十八銖。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悸、肌肉抽搐、筋惕等症狀,可以服用茯苓澤瀉湯。茯苓半升、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術三兩、生薑四兩,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加入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出現嘔吐,並伴隨口渴想喝水,則需要調整用藥。當出現心下悸或小便不利,可以服用澤瀉湯。澤瀉五兩、術二兩,用水二升煮取一升,溫服兩次。如果出現心下支飲,患者頭昏眼花,可以服用五苓散。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半、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術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病在陽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不者。

白話文:

服用五味藥,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和服下,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病就會好。

若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渴,煩躁不安,睡不著,想喝水,就少量給予飲水,使胃氣和緩,病就會好。如果脈搏浮,小便不暢,微熱口渴,發汗後,脈搏浮數,煩渴,這就屬於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反煩躁,渴想喝水,水喝進去就吐出來,稱為水逆,病在陽氣,應該用發汗法治療。

反之,用冷水灌之,熱氣被阻擋無法排出,反而更加煩躁,皮膚上出現粟粒狀疹子。想喝水,反而不渴,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如果沒有熱證,就服用三物小陷胸湯和白散。

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病人發熱,出汗,又惡寒不嘔,只是心下痞悶,這就應該用下法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就…

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病人不畏寒卻感到口渴,這是轉屬陽明經的表現。小便次數頻繁,大便必定乾燥。不更換衣物十天,沒有任何不適。口渴想要喝水,就少量多次地給予。只要依照方法治療口渴,就能痊癒。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發熱較多,想要喝水,服用五苓散。寒症較多,不想要喝水,服用理中丸。出汗且口渴,服用五苓散。不口渴,服用茯苓甘草湯。男子消渴,小便反而量多,喝下一斗水,排出約一斗尿,服用腎氣丸。脈象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應該利尿發汗。如果瘦弱的人,臍下感到心悸,吐口水並伴有癲癇眩暈,這是水停滯所致。因此,心下痞塞,服用瀉心湯。痞塞未解,患者口渴,口乾舌燥,小便不利。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黃疸)病。

為則按。當有小便不利或渴證。

豬苓湯。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白話文: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二者混合後,每次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飯前服用。適用於黃疸病,症狀為小便不利或口渴。

豬苓湯,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以水四升,先煮豬苓、茯苓、滑石、澤瀉,取二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一日三次。適用於脈浮、發熱、口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屬於陽明病。汗出多而口渴者不可服用豬苓湯,因為汗多胃燥,豬苓湯又利小便,會加重病情。也適用於下利六七日,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者,屬於少陰病。

為則按。當有便膿血證。

豬苓散。豬苓、茯苓、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

牡蠣澤瀉散。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服。

(大病差後。)從腰已下有水氣者。

為則按。當有胸腹有動或渴證。

八味丸。乾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用藥。當出現排泄物中有膿血的情況時,可以用豬苓散。

豬苓散:豬苓、茯苓、術各等量。

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患者出現嘔吐,病症位於膈膜以上,並且總是想要喝水,可以用解急散。對於總是想要喝水的患者,可以用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散:牡蠣、澤瀉、栝蔞根、蜀漆、葶藶、商陸根、海藻各等量。

將以上七味藥分別搗碎,過篩,然後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一錢,小便通暢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

(大病痊癒後。)如果患者腰部以下出現水腫,就應該用藥。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用藥。當出現胸腹脹滿、躁動不安或者口渴的情況時,可以用八味丸。

八味丸:生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腳氣)上入。小腹不仁。(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婦人病。

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

為則按。外臺秘要作桂枝二兩附子二兩。今從之。

栝蔞瞿麥丸。栝蔞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瞿麥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成丸,大小如梧桐子,用酒送服,每次十五丸,一天服用兩次。

(腳氣病)如果氣上行至上半身,小腹失去知覺。(虛勞病)腰部疼痛、下腹部拘緊、小便不暢通的人。因為氣喘有輕微的浮腫,應該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可以治療。(腎氣丸)也可以治療。(男性)糖尿病,小便反倒很多,喝下一斗水,就排出下一斗小便,用腎氣丸治療。脈象浮,小便不暢,微熱並伴有糖尿病的人,應該利尿並發汗。五苓散可以治療。(婦女病,

飲食如常,感到煩躁發熱,無法平躺,反而要靠著休息。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叫做轉胞,無法排尿。因為胞系阻塞,所以導致這種病。只要利尿就能痊癒。)

按照外台秘要的記載,桂枝和附子各用二兩,現在就按照這個比例來用藥。

栝蔞瞿麥丸的藥方:栝蔞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

麻黃。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順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

白話文:

服用五味藥末煉成的蜜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一日三次,每次服用三丸,可根據情況增加至七八丸,以小便通暢,腹部溫暖為宜。小便不暢者,往往有水氣,患者會感到口渴。若出現心悸,則需按壓心胸部位。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以九升水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後去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蓋取微汗,忌食稀粥,其他注意事項則與桂枝湯法相同。

太陽病頭痛發熱,伴隨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並有喘息者,或太陽與陽明合病,喘息且胸悶者,不可服用瀉下藥。若太陽病持續十日,脈浮細且嗜睡,表示病已好轉,但若出現胸悶脅痛,需配合小柴胡湯。若脈象僅浮者,可能是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持續八九日未解,則需注意。

(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

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

白話文:

表證還在,應該要發汗。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但病人依然發燒、眼睛緊閉,一定會流鼻血。這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脈象浮的,病症在表,可以發汗。脈象浮而數的,也可以發汗。傷寒,脈象浮緊,不發汗,就會流鼻血。陽明中風,脈象弦而浮大,呼吸急促,腹部飽滿,脅肋和心臟疼痛,按壓時氣不通暢,鼻乾,無法出汗,嗜睡,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時常感到發熱和噁心,耳朵前後腫脹,按壓稍微好轉,外感症状未解,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的,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有浮而沒有其他症狀的,可以服用麻黃湯。如果小便不通,腹部飽滿,還伴隨噁心,就無法治療。陽明病,脈象浮,沒有汗,還喘不過氣的,發汗就能痊癒。

麻黃加朮湯。於麻黃湯方內加朮四兩。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甘草湯。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為則按。水病而腫脹、或喘、或自汗出、或無汗者。主之。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甘草二兩。附子一枚。

白話文:

麻黃加朮湯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四兩朮。

如果病人感到身體煩躁疼痛,可以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是最好的方法。要小心不要用火攻的方式治療。

麻黃甘草湯由甘草兩兩、麻黃四兩組成。

將兩種藥材用五升水煮,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再加入甘草,煮到剩下三升,溫熱後喝下一升,重複服用,直到出汗。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再服用一次。要小心風寒。

如果病人是水病,並且出現腫脹、喘不過氣、自汗或無汗的症狀,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

麻黃附子甘草湯由麻黃兩兩、甘草兩兩、附子一枚組成。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浮者宜杏子湯。)

為則按。當有惡寒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少陰病。始得之、)及發熱脈沉者。

白話文:

先用七升水煮一兩麻黃,水沸後去沫,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這是治療少陰病,得病二三日的藥方,叫做麻黃附子甘草湯。這個藥方可以微微發汗,因為病人得病二三日,沒有裡證,所以只需要微微發汗。如果病人的脈沉小,屬於少陰病,這是水氣導致的。如果脈浮,是風邪,如果脈虛脹,是氣虛。水氣導致的病,只要發汗就能治癒。脈沉的病人,適合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脈浮的病人適合服用杏子湯。

如果病人有惡寒症狀,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取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用水一斗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沫,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這是治療少陰病初期,以及發熱脈沉的病人用的藥方。

為則按。不可無惡寒之證。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金匱發汗後作下後。)

為則按。當有煩渴證。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半兩。甘草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半盞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燒,就應該用按法來治療。但必須要有惡寒的症狀才能使用這個方法。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石膏半斤。以上四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減至二升時,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二升,去渣,溫熱服下一升。發汗後不要再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喘,但沒有明顯發熱的症狀,就不要再用這個方法。金匱要略記載,發汗後可以接著服用瀉藥。

如果病人發燒,同時出現煩渴的症狀,就應該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黃半兩、甘草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以上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匕,用半盞水煮八分,去渣,溫熱服用。服藥後會微微出汗,要避風。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取冷所致也。)

為則按。當有喘滿證。外臺古今錄驗。作薏苡半斤、麻黃四兩、甘草杏仁各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即愈。今從之。

牡蠣湯。牡蠣四兩。麻黃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治牡瘧。)

為則按。麻黃甘草湯證。而胸腹有動者。主之。

麻黃醇酒湯。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

白話文:

病人全身疼痛、發熱,而且到了下午病情會加重,這叫做風濕病。這種病是汗出後吹風,或者長期受寒導致的。

這時就應該按壓治療,患者可能會有喘滿的症狀。古今醫書記載,可以用薏苡仁半斤、麻黃四兩、甘草、杏仁各二兩,用水五升,煮到剩下二升,分溫熱服用,出汗後就會痊癒。現在就依此治療。

牡蠣湯:牡蠣四兩,麻黃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八升,先煮蜀漆和麻黃,去浮沫,煮到剩下六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溫熱服用一升。如果嘔吐,就不要再服用。

(治療牡瘧)

這時就應該按壓治療,患者有麻黃甘草湯的症狀,但胸腹有動的感覺。可以用麻黃醇酒湯治療。

麻黃醇酒湯:麻黃三兩。

將麻黃用五升美酒煮到剩下二升半,一次全部喝下。

(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治黃疸。)

為則按。當有喘證。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

心下悸者。

為則按。當有喘或嘔證。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加減法。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白話文:

冬季用酒,春季用水,把藥材煮沸。

治療黃疸病。

如果按壓腹部,應該有喘不過氣的症狀。

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各取等量。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三丸,一天三次。

如果心悸,

按壓腹部,應該有喘不過氣或嘔吐的症狀。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減少二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加減法:如果輕微腹瀉,去除麻黃,加入蕘花,量如雞蛋大小。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如果噎住,去除麻黃,加入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暢,少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喘不過氣,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半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症狀中,若表症未解,)

心下有水氣,伴隨乾嘔發熱,且咳嗽。患者可能出現口渴、腹瀉、噎住、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或喘氣等症狀。(傷寒病患) 心下有水氣,咳嗽且輕微喘氣,發熱但無口渴(若服用湯藥後出現口渴,表示寒氣消退,疾病將要痊癒)。(若患者屬於溢飲症,則需發汗治療。 大青龍湯 可以主治。 [小青龍湯] 亦可主治。 若患者咳嗽劇烈,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則需服用** [小青龍湯]

服用

[青龍湯] 後,患者出現以下症狀: 多唾液且口乾、寸脈沉、尺脈微弱、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咽、手足麻木、面容發紅如醉酒狀、接著出現陰部流出液體、小便困難,且時常感到身體發熱。這種情況需服用**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來治療氣衝症狀。(女性患者)** 若出現吐出涎沫的情況,醫生反覆使用下法治療,反而導致心下痞滿,則應該先治療吐涎沫。** [小青龍湯] 可以主治。涎沫止住後,再服用 [瀉心湯] 來治療痞滿。

大青龍湯。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個。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雞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太陽中風。)脈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後條辨續論皆云。當是小青龍湯證。今從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白話文: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和石膏等七味藥組成,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至二升,去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微微出汗即可。汗出過多者,可用粉末止汗。一服後出汗,停服後再服用。汗出過多會損耗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失眠。

大青龍湯適用於太陽中風,脈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若脈搏微弱、汗出、怕風者,不可服用。服用後若出現厥逆、筋惕、肉瞤等症狀,則為藥物逆反。

傷寒患者,脈浮緩、身不疼、但有重輕交替的現象,且無少陰證,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病症屬溢飲者,也可用大青龍湯發汗,小青龍湯亦可。

為則按。當有渴證。蓋厥逆以下。真武湯之證也。可考。

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為則按。當有喘證。

(越婢)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很可能是真武湯證,可以參考使用。文蛤湯可以用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個,大棗十二枚,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溫服一升,出汗即可痊癒。如果嘔吐後口渴,想要喝水又喝不停,可以用文蛤湯治療,同時也能緩解輕微的風寒。脈象緊,頭痛也是可以用文蛤湯治療的。

如果出現喘息的症狀,可以服用越婢湯,用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加水六升,先煮麻黃,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為則按。大青龍湯證。而無咳嗽沖逆、有腳攣痛之證者主之。

不渴當作渴。自汗出之下。當有或無汗字。

(越婢)加朮湯。于越婢湯方內加朮四兩。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卻弱。

(越婢)加半夏湯。于越婢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白話文: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這是風水證,患者會出現惡寒發熱、全身浮腫、脈象浮、不口渴、持續出汗的情況,但沒有明顯的發熱。

為則按。大青龍湯證。而無咳嗽沖逆、有腳攣痛之證者主之。

這符合大青龍湯證,但患者沒有咳嗽、胸悶、逆氣,卻有腿部抽筋疼痛,則可以用大青龍湯治療。

不渴當作渴。自汗出之下。當有或無汗字。

“不渴”應理解為“渴”, “自汗出”後面應加上“或無汗”兩個字。

(越婢)加朮湯。于越婢湯方內加朮四兩。

越婢加朮湯是指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四兩白朮。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里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卻弱。

里水證是指患者全身浮腫,面色發黃,脈象沉,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水液停滯,導致小便不能排出,津液損失,因此口渴。這種情況可用越婢加朮湯或甘草麻黃湯治療。這兩種藥方都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甘草麻黃湯主要用於治療內熱引起的津液損失,導致腠理疏鬆、汗出過多,寒邪入侵下焦,導致身體虛弱的情況。

(越婢)加半夏湯。于越婢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越婢加半夏湯是指在越婢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升半夏。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為則按。當有煩渴嘔逆證。

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白話文:

症狀

咳嗽並伴隨上氣,(這是肺脹的表現。)病人呼吸急促,眼睛像要突出一樣,脈搏浮大。

分析

這種情況下,應該按壓脈搏。病人應該伴隨有煩渴、嘔吐、逆氣的症狀。

處方

葛根湯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

以上七味藥,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剩下八升,去掉藥渣。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下三升,再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其他方面按照桂枝湯的用法來調理身體,以及注意禁忌事項。(屬於太陽病)脖子和後背僵硬,發熱但不出汗,怕風。(太陽病與陽明病合病者,一定會從下腹瀉。)(太陽病)不出汗,但小便量反而減少,氣往上衝到胸部,嘴巴緊閉說不出話。(將要發作痙攣。)

為則按。合病並病說。非疾醫事也。

葛根加半夏湯。於葛根湯方內。加半夏半升。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半斤。甘草二兩。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服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為則按。當有項背強急心悸證。

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個症狀,就應該按壓。這是太陽和陽明合病的表現,雖然沒有腹瀉,但是會嘔吐。

葛根加半夏湯,是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升半夏。

對於太陽病,如果出現桂枝證,醫師卻用下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並且患者服藥後很快就出現喘息和出汗,這說明表證尚未解除。

如果出現這個症狀,就應該按壓,因為這表示患者出現了項背強直、心悸的症狀。

小柴胡湯的組成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後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白話文:

用一斗二升的水,煮上七味藥材,煮到剩下六升,去渣,再煎到剩下三升,溫溫的喝一升,一天喝三次。

如果胸中煩躁但沒有嘔吐,就減去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就減去半夏,加入人參,和之前的人參加起來共四兩半,再加栝蔞根四兩。如果肚子痛,就減去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肋下有硬塊,就減去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不順暢,就減去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沒有口渴,但身上有微熱,就減去人參,加入桂三兩。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就會好了。

如果咳嗽,就減去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七天出現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悶脹,食慾不振,心煩想吐,或胸中煩躁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肚子痛,或脅肋下有硬塊,或心悸,小便不順暢,或沒有口渴,身上有微熱,或咳嗽。這是太陽病,十天以後就會消失。脈象浮細,而且嗜睡,表示外邪已經解除了。

)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得病六七日。

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

白話文:

如果胸部滿悶、脅肋疼痛,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浮而無力,可以用麻黃湯治療。這是因為血氣虛弱,皮膚腠理開張,外邪趁虛而入,與正氣相搏,在脅肋部位形成邪正相爭的狀態。患者會出現寒熱往來、時而發作、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的症狀。這是因為臟腑相連,疼痛必向下傳,邪氣在上則痛在下,所以會導致嘔吐。如果服用柴胡湯後感到口渴,就說明屬於陽明經病變,需要用相應的方法治療。如果病程已經持續六七天,脈象遲緩浮弱,畏風寒,手腳溫暖,用藥兩三次後仍然不能進食,並且脅肋部位滿脹疼痛,臉色和身體泛黃,頸項僵硬,小便困難,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病程進展到後面出現腹瀉、原本口渴卻想喝水、嘔吐等症狀,就不能再服用小胡柴湯。如果患者能吃飯,但飯後有噯氣,也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如果傷寒病發四五天,出現發熱、畏風、頸項僵硬、脅肋滿脹、手腳溫暖、口渴等症狀,並且傷寒的陽脈澀滯,陰脈弦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治療,如果出現腹中急痛,也要注意用藥。

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

(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

白話文:

如果患者的症状与小建中湯相似,但又出现了柴胡证的症状,即使只有一项症状出现,也无需所有症状都具备。凡是柴胡湯适用的症状,如果患者服药后出现了腹泻,但柴胡证的症状没有消失,就应该再次服用柴胡湯。这时患者会感觉身体发热,出汗,并且症状缓解。如果患者患有太阳病,病程超过十天,又反复发作,服用两次或三次柴胡湯后,四五天后,柴胡证的症状仍然存在,就应该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患者出现呕吐不止、心中急迫、闷闷不乐的症状,说明病症尚未完全解除,应该服用大柴胡湯进行泻下治疗,这样就能痊愈。如果患者患病十三天没有好转,出现胸胁胀满、呕吐、下午出现潮热、随后轻微腹泻的症状,说明原本就是柴胡证,应该泻下治疗,但现在反而出现腹泻,说明医生用丸药泻下治疗并不合适,因为潮热是实证。此时应该先服用小柴胡湯缓解外证,然后再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疗。如果妇女患有中风,七、八天后出现寒热交替发作的症状,就应该进行治疗。

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其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尿而解。(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白話文:

有時月經剛停止,就出現發熱、發冷交替的症狀,就像瘧疾發作一樣,這可能是熱氣入侵血室,導致血液凝結所致。如果在傷寒病發病的五六天,出現頭部出汗、輕微發冷、手腳冰冷、心口悶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燥,脈搏細小的症狀,這可能是陽氣虛弱導致經絡阻塞,既有表證,也有裡證。脈象沉細,也屬於裡證。雖然出汗是陽氣微弱的表現,但如果完全是陰寒凝結,就不會出現表證,而是全部集中在裡。因此,這種情況屬於半表半裡。

即使脈象沉緊,也不能診斷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而現在出現頭部出汗,所以可以排除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只要排出尿液就能痊癒。

如果在傷寒病發病的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的症狀,就符合柴胡湯證。如果用其他藥物治療後,柴胡湯證還在,可以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用其他藥物治療,也不算逆治,因為會出現身體發熱、發抖,然後發熱出汗,最終痊癒。如果心口悶滿且硬痛,可以使用柴胡湯。

(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

解也。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

白話文:

這是胸部阻塞的症狀。大陷胸湯可以治療。但如果腹部脹滿卻不疼痛,這是痞症,柴胡不適合使用,應該使用半夏瀉心湯。

如果是陽明病,出現發熱潮熱、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脅部脹滿不消的症狀,也是陽明病。如果脅肋下硬實脹滿、不排便、嘔吐、舌苔白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胃氣和調,身體會出汗。

這是解釋:陽明中風,脈象弦浮而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下和心臟疼痛,按壓時氣血不通暢,鼻乾,不出汗,嗜睡,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發熱潮熱,經常乾嘔,耳前後腫脹。針灸後症狀稍微減輕,但外在症狀沒有改善。病程超過十天,脈象持續浮大,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麻黃湯。如果沒有尿液,腹部脹滿,並且有乾嘔症狀,可以加用治嘔藥。

不治。),(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讝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嘔而發熱者。(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

以下解之。),諸黃腹痛而嘔者。(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今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今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沒有解,轉入了少陽,會有脅下硬滿、乾嘔、不能吃、往來寒熱的症狀,並且脈沉緊,如果已經吐下,就要發汗、溫針,讝語,柴胡證消退後,這就屬於壞病,要了解犯了什麼逆,再用相應的方法治療。如果嘔吐並且發熱,是傷寒,痊癒後又發熱,要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浮,要用汗法解之,脈沉實,則要溫法解之。所有黃疸腹痛並且嘔吐的人,都是因為新產婦人有三种病:一是病痙,二是病鬱冒,三是便秘。什麼原因呢?因為新產婦血虛,汗多,容易中風,所以現在病痙。失血又出汗,寒邪多,所以現在鬱冒。失津液,胃乾燥,所以便秘。產婦鬱冒,脈微弱,不能吃,大便反堅,只有頭上出汗,這是因為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三物黃芩湯主之。

柴胡加芒硝湯。於小柴胡湯方內加芒硝六兩。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發熱伴隨頭汗淋漓,想要緩解就必須大量出汗,這是因為血虛導致下厥,陽氣獨自上浮,所以頭部出汗。產婦容易出汗是因為失血虛弱,陽氣獨盛,所以必須出汗來恢復陰陽平衡。大便乾燥、嘔吐不能進食,可能是婦人在生產時,暴露於草席上受了風寒。四肢發熱煩躁、頭痛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頭部不痛但煩躁的,可以用三物黃芩湯治療。

柴胡加芒硝湯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六兩芒硝。

傷寒發病十三天沒有好轉,胸脅滿悶、嘔吐,下午出現潮熱,隨後稍稍腹瀉。這原本是柴胡證應該腹瀉的,但沒有腹瀉,反而腹瀉了,可見醫生用丸藥瀉下,方法不當。潮熱是實證,應該先用小柴胡湯解表,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為則按。小柴胡湯證。而有堅塊者。主之。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於小柴胡湯方內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為則按。當有胸脅苦滿證。

柴胡加桂枝湯。桂枝、黃芩、人參各一兩。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心腹卒中痛者。

白話文:

如果符合小柴胡湯證,又出現堅塊,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是在小柴胡湯方中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四兩。

治療瘧疾發作時口渴,也能治勞瘧。

這個方子主要針對胸脅苦滿的症狀。

柴胡加桂枝湯,由桂枝、黃芩、人參各一兩,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生薑一兩半,柴胡四兩組成。

將上述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

適用於傷寒病發病六七天,出現發熱、微惡寒、四肢關節酸痛、輕微嘔吐、心腹脹滿,外證未消退,發汗過多導致陽氣不足、神志不清,不可服用瀉藥的情況。使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通暢津液,之後就會自行痊癒。同時,這個方子也適用於心腹突然疼痛的症狀。

柴胡薑桂湯。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

為則按。頭汗出者。是沖逆也。又曰。當有胸脅有動證。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半夏二合。大棗六枚。柴胡四兩。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各一兩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

白話文:

柴胡薑桂湯由柴胡、桂枝、乾薑、栝蔞根、黃芩、牡蠣、甘草等七味藥組成,用水煎煮,服用三次,每次一升,溫服。服用後一開始可能會感到輕微發熱,之後會出汗,症狀便會好轉。此方適用於傷寒發病五至六日,已發汗後又服用瀉藥,導致胸脅滿悶,略微結實,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出頭汗,反覆發熱心煩的患者。另外,此方也適用於瘧疾,患者以寒為主,伴隨輕微發熱,或只有寒症,沒有發熱的患者。頭汗出是沖逆的表現,也預示著患者可能會出現胸脅疼痛的症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則由半夏、大棗、柴胡、生薑、人參、龍骨、鉛丹、桂枝、茯苓、大黃、牡蠣等十一味藥組成。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為則按。當有胸腹有動證。玉函經無切如棋子四字。一二沸。作取二升。今從之。

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上、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先準備十一種藥材,用八升水煮成四升,再加入切成棋子大小的大黃,煮沸兩次,去除藥渣,溫服一升。這適用於傷寒病發八九天後,出現胸悶、心煩、驚悸、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的情況。

根據經驗判斷,這種情況下,患者胸腹應該有動證。玉函經中沒有提到「切如棋子」和「一二沸」,只寫了「取二升」,現在我們遵循這個說法。

大柴胡湯由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枳實四枚、大棗十二枚組成。

將七味藥材用一斗二升水煮成六升,去除藥渣後再煎煮一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有的醫方會加入兩兩大黃,如果沒有加,就可能不是正宗的大柴胡湯。

太陽病發病超過十天,或者二三劑藥後四五天,柴胡證仍然存在,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沒有嘔吐,心下急迫,鬱鬱寡歡,說明病症尚未完全消除,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就能痊癒。傷寒病發十餘天,熱邪積聚在內,反覆出現寒熱交替,服用大柴胡湯。如果只有胸悶,沒有高熱,說明是水氣停留在胸脅,可以用陷胸湯治療。 只有輕微出汗的情況,可以用陷胸湯來治療。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

為則按。小柴胡湯證。而胸腹拘攣可下者。主之。又按。本方當有大黃。玉函經再煎下有取三升三字。又曰。一方已下注文也。

白虎湯。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

白話文:

傷寒發燒出汗,但燒退不了,心窩部脹滿硬硬的,還伴隨嘔吐和腹瀉。按壓心窩部,感覺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馬上瀉下。(傷寒之後,脈搏沉沉的,也是內實。)瀉下之後,就應該按壓心窩部。如果符合小柴胡湯證,且胸腹拘攣可下者,可以用小柴胡湯主治。另外,本方應該加入大黃。玉函經中記載再煎下需要三升,意思是說,此方已經明確指出需要瀉下。

白虎湯的藥方如下: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一斗煮米粥至熟,湯煮好後,濾去藥渣,溫溫的喝下一升,一天喝三次。

傷寒脈搏浮滑,這是表證有熱,裏證有寒,屬於三陽合病。症狀包括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麻木,臉色垢黑,言語不清,尿失禁,出汗就會言語不清,瀉下就會額頭冒汗,手腳發冷。如果自汗出,傷寒脈搏滑而厥,這是裏有熱。

為則按。以上三條。非白虎湯證乃於白虎加人參湯條下辨之。又曰。煎法可從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人參湯。於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右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

為則按。已上四章。千金方作白虎湯主之。外臺亦同。而方後曰傷寒論方。今從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符合上述三種情況,則應該使用白虎湯。這三種情況不是白虎湯的症狀,應該在白虎加人參湯的條目中辨別。另外,煎煮方法可以參考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人參湯是在白虎湯的方劑中加入人參三兩。

患者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仍然感到非常口渴,無法解渴,脈搏洪大,屬於傷寒病,如果患者已經吐瀉,並且持續七八天沒有好轉,熱症積聚在體內,表裡都發熱,經常感到惡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並且想喝大量的水,屬於傷寒病,如果患者沒有發高燒,口乾渴,心煩,背部輕微發冷,屬於傷寒病,脈搏浮,發熱,不出汗,屬於表症未解,則不應該使用白虎湯。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症,則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口乾舌燥的患者,也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

以上四章,千金方都將白虎湯作為主方,外台也相同,但方後又提到傷寒論的方劑,因此現在遵循傷寒論的方劑。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為則按。此方白虎湯證。而心下痞硬者主之。

白虎加桂枝湯。於白虎湯方內加桂枝三兩。

上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八升。去滓。溫服。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

為則按。當有煩渴沖逆證。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已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大便不通者。可與奔豚氣。(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白話文:

太陽經受到熱邪侵襲的情況,也就是中暑,會表現為出汗、畏寒、身體發熱且口渴。這種情況符合白虎湯的治療範疇,如果同時出現心下痞硬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加桂枝湯進行治療。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三兩。

用一斗五升的水煮沸,然後取出八升,去掉渣滓,溫服。

對於溫熱型的瘧疾,脈象平和,患者沒有畏寒,只有發熱,骨骼疼痛且煩躁,時常嘔吐。這種情況應當考慮有煩渴與反胃的症狀。使用小承氣湯進行治療,配方包括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以上三味藥物,用四升水煮沸,得到一升二合的藥液,去掉渣滓,分成兩次服用。初次服藥後應該排便,如果不排便則需要全部喝完。如果初次服藥後已經排便,則下次不要服藥。

陽明病的脈象緩慢,即使有出汗也不畏寒,身體必定感到沈重,呼吸困難,腹部脹滿且喘息。如果有潮熱現象(表示體內還有熱邪未散),或者手腳潮濕且大量出汗,這代表大便已經乾硬,此時可以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如果出汗多,微有熱感,畏寒(表示外部症狀仍未解除),且熱不是潮熱,不適合使用承氣湯。如果大便不通暢,可能出現奔豚氣(輕微調理胃氣,避免過度洩瀉)。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湯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

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一部分

) (傷寒)若患者六七日未解大便,且伴有頭痛發熱。可以服用承氣湯

如果患者小便清澈

,(表示病邪尚未深入內臟,仍在表層。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若頭痛

,(很可能會有鼻出血)應當服用桂枝湯

陽明病

患者出現潮熱(時冷時熱)和便祕。可以服用大承氣湯若大便不硬,則不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如果患者六七日未解大便,擔心可能有燥屎(乾結的糞便)

,可以少服用小承氣湯,觀察患者的反應。

如果湯藥進入腹中,患者感到腹脹,氣機不暢

,表示有燥屎,可以服用攻下藥。

如果湯藥進入腹中,患者沒有出現腹脹、氣機不暢

,表示只是初期大便硬,後面會轉為溏泄。不應該服用攻下藥。服用攻下藥會導致腹脹,無法進食。患者會想喝水,但喝水會引起呃逆。之後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大便再次變硬,且糞便量少。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緩解。

如果患者服用湯藥後沒有出現腹脹、氣機不暢的現象,切忌服用攻下藥

陽明病

患者出汗過多,津液消耗殆盡,胃中乾燥,因此大便會變得硬。大便硬則會出現讝語(說話含糊不清)。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

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小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

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大便不通。噦數。讝語者。

白話文:

如果服用過一次瀉藥後就停止說胡話了,就不要再服用。如果陽明病患者說胡話,並且發潮熱,脈象滑數,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可以先服用一升的小承氣湯,如果腹部轉而失氣,就再服用一升。如果沒有轉而失氣,就不要再給他服用。如果隔天沒有大便,反而脈象變得微澀,就表示裡虛,比較難治,不能再服用承氣湯。

如果太陽病患者有嘔吐、腹瀉、發汗、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乾硬等症狀,可以服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病程已經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柴胡證的症狀,卻感到煩躁,心下硬,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但可以用小承氣湯少量服用,稍微緩和一下,讓病人舒服一點。到了第六天,可以服用一升的承氣湯。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小便量也少,即使不能吃,但一開始是硬便,之後一定會變成軟便,還沒有完全變成硬便,就用藥攻之,一定會變成軟便。需要先讓小便通暢,大便變成硬便之後才能服用藥物攻之,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下痢並且說胡話,就是有燥屎。大便不通、頻繁呃逆、說胡話,也需要服用藥物。

厚朴三物湯。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痛而閉者。

為則按。小承氣湯證。而腹滿甚。

厚朴七物湯。厚朴半斤。甘草三兩。大黃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為則按。此方合厚朴三物桂枝湯。去芍藥湯而加生薑二兩也。由是觀之。當有二方之證而上逆嘔證。

白話文:

厚朴三物湯由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組成。將厚朴和大黃先用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後加入大黃,再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若腹部疼痛且不通暢,則符合小承氣湯的症狀,但腹脹更加嚴重。

厚朴七物湯由厚朴半斤、甘草三兩、大黃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組成。將所有藥材用水一斗煮至四升,溫服八合,每日三次。若嘔吐則加半夏五合,若腹瀉則去大黃,若體寒則將生薑加至半斤。

若患者腹部脹滿發熱十日,脈象浮數,飲食如常,則符合厚朴三物桂枝湯的證狀,但去掉了芍藥湯中的芍藥,並加入了生薑二兩。由此可見,患者同時具有厚朴三物桂枝湯的症狀,並有上逆嘔吐的表現。

大(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半斤。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

白話文:

大承氣湯

藥方:

  • 大黃 四兩
  • 厚朴 半斤
  • 枳實 五枚
  • 芒硝 三合

製法:

  1. 將厚朴、枳實兩種藥材,用水一斗先煮。
  2. 煮至五升,去渣。
  3. 加入大黃,煮至二升,去渣。
  4. 加入芒硝,再以小火煮沸一次。
  5. 分成溫熱的兩份,服用。(如果已經瀉下,就不必再服。)

應用:

  • 陽明病脈遲:患者雖然出汗,但沒有惡寒,身體一定沉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同時出現潮熱。(這種情況,可以攻裡治療。如果手腳出汗,說明大便已經乾燥,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出汗多,微發熱,惡寒,說明表症未解,熱症也不明顯,則不宜服用大承氣湯。若腹部非常脹滿,不通暢,可以服用小承氣湯,以緩和胃氣,不要瀉下過度。)
  • 陽明病:患者出現潮熱,大便略微乾燥,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如果大便不乾燥,則不宜服用。如果已經六七天沒有大便,可能會有燥屎存在。想要確認是否有燥屎,可以先服用少量的小承氣湯。如果湯藥進入腹中後,出現轉失氣的現象,說明有燥屎,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沒有轉失氣,說明大便只是開始比較硬,後面會變軟,不適合攻下,否則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患者想要喝水,喝了水之後卻有呃逆,之後又發熱,這些情況都屬於陽明病的表現。

必大便後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利。止後服。)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泉。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

白話文:

如果大便後排泄物又硬又少,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理。如果身體虛弱,氣血不暢,就不要急著攻邪。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腹瀉,但之後症狀沒有緩解,而且好幾天沒有排便,最長甚至十多天,傍晚時分會發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像是看見鬼一樣,嚴重者甚至神志不清,會抓著衣服,摸著床鋪,驚恐不安,微微喘氣,直勾勾地盯著前方。脈象弦緊者可以活,脈象澀滯者會死,脈象微弱者僅僅發熱。患者胡言亂語,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服用一劑藥物之後就通便了,就不要再服用了。

如果患者患有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發熱,卻又不想吃飯,那麼胃中一定有乾燥的糞便堆積。如果患者還可以吃飯,只是腹部硬結,並且出汗胡言亂語,則表明胃中也有乾燥的糞便,這屬於風邪作祟,需要用藥物瀉下。但是要等經絡氣血運行正常後再用藥,如果過早使用瀉藥,患者的語言就會變得更加混亂,這是因為表虛里實的緣故。瀉下之後病症就會好轉。

如果患者同時患有太陽病和陽明病,太陽病的症狀消失,只剩下發熱,手腳冰冷,可以用藥物治療。

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

白話文:

患者出汗,大便困难,还说胡话,如果泻下就会好转。这是阳明病症。泻下后,心中烦躁不安。如果胃中有干屎,可以攻下。腹部微微胀满,开始时坚硬,之后必然会变软,不可攻下。如果有干屎,病人烦躁发热,出汗后缓解,又像疟疾一样,下午发热,这属于阳明病症。脉象实者适合泻下,脉象浮虚者适合发汗泻下,泻下用大承气汤,发汗用桂枝汤。

泻下后六七天,大便仍不通,烦躁不安,腹部胀满疼痛,这是有干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本就有宿食。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时而难时而易,时常有微热,喘息难受无法平卧,这是有干屎。得病二三日,脉象虚弱,没有太阳经或柴胡经的症状,烦躁不安,心下坚硬,到四五天,虽然能吃东西,也要用小承气汤,少量服用,稍微调和一下,让病人稍微舒服一些。

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

白話文:

如果病患已經病了六七天,可以服用承氣湯一升。如果六七天都沒有排便,而且小便量也很少,即使不能進食,但只要大便一開始是硬的,之後就會變軟,還沒確定是硬還是軟,就應該趕快服用藥物,讓它變軟。需要小便順暢,大便確定是硬的,才能服用藥物。如果病了六七天,眼睛看不清楚,精神不佳,沒有明顯的表裡症狀,大便困難,身體微熱,這就屬於實證,應該馬上服用瀉藥,屬於陽明經證。發燒,出汗很多,應該馬上服用瀉藥。

發汗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肚子脹痛,應該馬上服用瀉藥。肚子脹滿,沒有減輕,甚至更嚴重,應該服用瀉藥。如果同時出現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就必須服用瀉藥,脈象不沉的代表氣血順暢,脈象沉的代表氣血不順暢,兩個互相抑制,就叫「負」,脈象滑數的代表有宿食,就應該服用瀉藥。如果患了少陰病,病了二三天,口乾舌燥,應該馬上服用瀉藥。如果患了少陰病,自發性腹瀉,排出清澈的青色水樣便,心口疼痛,口乾舌燥。

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末欲止。當下之。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

當下之。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也。當下之。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病解。能食七八日。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少陰病六七天,腹脹但沒有排便,就要趕快使用下瀉藥物。如果使用下瀉藥物後出現腹瀉,三部脈都平穩,按壓心下部位感到硬硬的,也要趕快使用下瀉藥物。如果使用下瀉藥物後出現腹瀉,脈象遲緩而滑,這表示體內實證,腹瀉快要停止時,就應該再次使用下瀉藥物。

如果病人有宿食,如何判斷呢?觀察寸口脈浮大,按壓時卻感覺澀,尺中脈也微澀,就表示有宿食,應該使用下瀉藥物。使用下瀉藥物後腹瀉,卻不想吃東西,也是因為宿食的緣故。

使用下瀉藥物後,腹瀉症狀減輕,但過了幾個月或幾年又復發,表示病根未除,應該再次使用下瀉藥物。如果使用下瀉藥物後,腹瀉卻出現脈象滑利,就表示病症有所消除,繼續使用下瀉藥物就能痊癒。

如果病人腹中感到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使用下瀉藥物。如果脈象雙弦而遲,一定會感到心下硬。如果脈象大而緊,表示陽中有陰,也可以使用下瀉藥物。

如果病人出現痙攣,胸部滿悶,口不能說話,臥床不能平躺,腳部抽筋,一定會磨牙,病情才會好轉。病癒後能吃東西,大概需要七、八天。

更發熱。(此為胃實。),(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讝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為則按。當有心悸證。

白話文:

如果患者發熱,且腹部堅硬疼痛,伴隨排便不順暢、煩躁,脈象微實,並且在下午時分更加煩躁,不願吃東西,吃東西就胡言亂語,到晚上症狀就會減輕,這屬於胃實證,產後七八天,沒有太陽病症狀,應該是惡露不盡導致。可以服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個病症是熱邪在內,聚集在膀胱。

大承氣湯的組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將藥材放入兩升麻沸湯中浸泡,過一會兒,將藥渣濾掉,分兩次溫服。

如果患者心下痞悶,按壓下去有潮濕感,脈象浮在關脈,並且在傷寒症發病後,再次發汗,心下痞悶,並且怕冷,說明表症未解,不可攻下。心下痞悶應該先解表,表症解除了才能攻治痞症,解表可以用桂枝湯,攻治痞症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觀察患者的腹部,如果按壓腹部有心悸症狀,就應該注意。

(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口渴而躁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以瀉心湯主之。

為則按。煎法當從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之法也。又曰。不足。千金作不定。今從之。

附子(瀉心)湯。於瀉心湯方內加附子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白話文:

瀉心湯是由大黃兩錢、黃連一錢、黃芩一錢組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用。這方藥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鼻出血,以及心下痞塊。若服用瀉心湯後痞塊未消,患者口渴煩躁、小便不利,則應使用五苓散。如果女性患者出現吐涎沫的症狀,醫生不可貿然使用瀉心湯,應先用小青龍湯治療吐涎沫,待涎沫止住後再用瀉心湯治療痞塊。煎藥方法應參考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則是在瀉心湯的基础上加一味附子。附子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附子四味藥組成,切碎後用麻沸湯二升浸泡,片刻後濾去藥渣,加入附子汁,分两次溫服,適用於心下痞塊且伴有惡寒汗出的患者。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

大黃甘遂湯。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抵當湯。水蛭三十個。虻蟲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大黃三兩。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由大黃、附子、細辛組成,以水煎煮,分三次溫服。適合脅下偏痛、發熱、脈緊弦的病人,也就是寒症,用溫藥來治療。大黃甘遂湯由大黃、甘遂、阿膠組成,水煎後一次服用,可使血下。適合婦人少腹滿脹、小便不暢、不渴的症状,這是產後血水凝結在血室造成的。抵當湯由水蛭、虻蟲、桃仁、大黃組成。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五升水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一次喝不完,可以再喝。

如果患者患有太陽病,病程已達六七日,表證仍未消失,脈象微弱而沉,但沒有胸悶,反而出現發狂的症狀,這表示熱氣積聚在下焦。患者的少腹部位應該會感到硬脹,小便暢通。如果出現下血,病情就能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絡的瘀熱停留在體內造成的。

如果患者患有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緊,少腹硬脹,小便不暢,這表示患者失血。小便暢通,患者出現狂躁的症狀,這是典型的血證。

如果患者患有陽明病,出現健忘的症狀,則表示體內有瘀血。這是因為體內長期存在瘀血,才會導致健忘。雖然糞便硬結,排便卻相對容易,且糞便顏色必定是黑色的。

如果患者沒有表裡證,發熱已持續七八日,脈象雖然浮數,但仍然可以下瀉。即使已經下瀉,脈象仍然沒有改善,且合併有熱症,則表示患者食慾旺盛,容易飢餓。如果病程持續到六七日,患者仍然沒有排便,則表示體內有瘀血。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熱。水蛭二十個。虻蟲二十五個。桃仁二十個。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

橘皮大黃朴硝湯。橘皮一兩。大黃二兩。朴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頓服即消。

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

大黃硝石湯。大黃、黃蘗、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白話文:

婦女經血不順之症,以及相關治療方法

**症狀:**婦女月經不順,經血排泄不暢。

治療方法:

1. 抵當熱方:

  • 水蛭二十個
  • 虻蟲二十五個
  • 桃仁二十個
  • 大黃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四丸。取一丸用一升水煮沸,取七分服下。大約一個時辰後,應排出經血。若仍未排出,可再服用一丸。

2. 傷寒方:

若婦女有發熱、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的症狀,但經血反而順暢,則表明體內有瘀血,需將其排出。不可使用其他藥物治療。

3. 橘皮大黃朴硝湯:

  • 橘皮一兩
  • 大黃二兩
  • 朴硝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一大升水煮至小升,頓服,即可消散症狀。

4. 久成症病方:

若婦女食用魚肉後,積滯於心胸,嘔吐不出來,應立即服用此方將其排出。

5. 大黃硝石湯:

  • 大黃四兩
  • 黃蘗四兩
  • 硝石四兩
  • 梔子十五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沸,取三升,去渣,再加入硝石,繼續煮沸至一升,頓服。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牡丹皮湯。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腸癰)者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

為則按。千金方作牡丹皮三兩。瓜子一升。芒硝二兩。瓜子一升。今當十兩。

大黃甘草湯。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黃疸和腸癰的治療方法。黃疸指皮膚、眼白等部位發黃的症狀,而腸癰指的是腸道感染引發的炎症。

對於黃疸,該古方建議使用大黃牡丹皮湯,其中大黃有瀉熱通便的作用,牡丹皮可以涼血活血,桃仁、瓜子能潤腸通便,芒硝可以瀉下導滯。

對於腸癰,古方建議根據脈象判斷病情。脈象遲緩緊實者,表示炎症尚未形成膿腫,可以用藥物下利排出膿液,但如果脈象洪大而數,表示膿腫已形成,就不適合用藥物下利了。

此外,古方中還提到了大黃甘草湯,可用於治療腸癰,其中大黃有瀉熱通便的作用,甘草能調和藥性。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古代醫方,並不一定適用於現代人,而且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應該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食已即吐者。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甘草二兩。芒硝半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者。令沸。少少溫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謂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

白話文:

將這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成一升,分開溫熱服用。如果吃了之後馬上就吐出來,就應該知道這是急症。

適合這個情況的藥方是調胃承氣湯,需要大黃四兩,甘草二兩,芒硝半斤。

將這三味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煮成一升,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用小火煮沸,少量溫熱服用。

如果脈象浮,自汗出,小便次數多,心煩,輕微怕冷,腳部抽筋,卻給病人服用桂枝湯想要攻其表,這是錯誤的。如果患者得病後立即昏厥,咽喉乾燥煩躁,吐逆,應該服用甘草乾薑湯,讓陽氣恢復。如果昏厥治癒,腳部溫熱,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腳部就會伸直。如果胃氣不和,說胡話,就服用少量的調胃承氣湯。如果反覆發汗,又用針灸治療,就是錯誤的做法。

四逆湯主之。(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便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太陽病未解。陰陽脈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陰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方而解。若欲下之),(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

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

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

白話文:

四逆湯主要用於發汗後感到惡寒的人,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如果沒有惡寒,反而感到身體發熱,則是因為身體實證,應該要調理胃氣。

太陽病如果沒有痊癒,陰陽脈氣都停滯,就會先出現振慄的症狀,之後發汗就會痊癒。但是如果陽氣或陰氣比較微弱,則先發汗或先服用瀉下藥才能痊癒。如果傷寒病發十三天還沒好轉,而且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表示體內有熱,應該要服用湯藥瀉下。如果出現小便量減少,大便應該要硬,如果反而出現腹瀉,脈象調和,這就不是用丸藥瀉下的時候,應該要用其他方法治療。如果本身就腹瀉,脈象應該要微弱,如果脈象反而調和,這是因為內部實證。

太陽病超過十天,心窩部位溫熱想吐,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軟,肚子微微脹滿,心情鬱悶煩躁,如果之前已經嘔吐瀉下過,就要使用調胃承氣湯,否則不能使用。如果只是想吐,胸部疼痛,大便稍微稀軟,這就不是柴胡證,因為想吐,所以知道是需要嘔吐瀉下。

陽明病不吐也不瀉,心煩意亂。太陽病發病三天後發汗,沒有好轉,身體持續發熱,這屬於胃病。傷寒病嘔吐後肚子脹滿,大便不通,這是胃氣不和。

為則按。但急迫。而大便不通者主之。

桃核(承氣)湯。桃仁五十個。桂枝二兩。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

下瘀血湯。大黃二兩。桃仁三十個。䗪蟲二十枚。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痛,並且急迫,大便不通暢,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桃核承氣湯:桃仁五十個,桂枝二兩,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七升水煎煮,煮到剩下二升半,去除藥渣,加入芒硝,再用大火煮沸,然後改用小火慢慢煮。飯前服用,溫溫地喝下五合,一天喝三次。應該會有輕微的瀉下作用。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一直沒有好轉,出現發熱、膀胱熱結的症狀,病人像發狂一樣,並且出現血從下身流出的情況,流血後症狀就會好轉。如果外在症狀沒有好轉,還不能用這個方子治療,必須先解除外在症狀。外在症狀好轉,但下腹部仍然疼痛緊縮,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治療。

下瘀血湯:大黃二兩,桃仁三十個,地龍二十枚。

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混合,做成四粒藥丸。用一升酒煎煮一粒藥丸,煮到八合,一次服用。服用後,新的血塊會像豬肝一樣排出。如果產婦出現腹痛,應該用枳實芍藥散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土瓜根散。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陰㿗腫。

甘草湯。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為則按。甘草主急迫者也。

白話文:

症狀

患者腹中積有乾血,停留在臍下。

治療方法

宜服用瀉下藥物。[瘀血湯]可以治療此症。[瘀血湯]亦可治療經水不利。

方劑

[土瓜根散]

  • 土瓜根、芍藥、桂枝、䗪蟲各三分。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成散劑,以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

其他症狀及治療方法

  •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陰㿗腫者: 服用甘草湯。

  • 甘草二兩。

  • 將甘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服七合,每日二次。

  •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 可服用甘草湯。若不改善,則可服用[桔梗湯]。

藥性分析

甘草具有緩急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急迫症狀。

桔梗湯。桔梗一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為則按。黏痰如膿者主之。

排膿湯。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為則按。有黏痰。或膿血。而急迫者主之。

芍藥甘草湯。芍藥四兩。甘草四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白話文:

桔梗湯是用一兩桔梗和一兩甘草,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去渣後溫服。適用於少陰病,病程二三日,咽喉疼痛的患者。如果用甘草湯治療咽痛無效,就可以用桔梗湯。如果咳嗽胸悶、怕冷、脈搏快、咽喉乾燥但不渴、時常吐出混濁的唾液、腥臭味持續很久、吐出膿痰像米粥一樣,這是肺癰的症狀,可用桔梗湯治療。

排膿湯是用二兩甘草、三兩桔梗、一兩生薑和大棗十枚,用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五合,一天服用兩次。適用於有黏痰或膿血,且症狀急迫的患者。

芍藥甘草湯是用四兩芍藥和四兩甘草,研磨成細末,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後溫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方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謂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甘草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浮,自汗,小便頻繁,心煩,稍微怕冷,腿抽筋,原本想用桂枝湯治療,想要攻表,這是錯誤的。如果出現手足厥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就用甘草乾薑湯。目的是恢復陽氣。如果厥冷消失,腳溫了,就改用芍藥甘草湯,腿就會伸直。如果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就少吃點胃承氣湯。如果反复發汗,又加了燒針,就用四逆湯治療。

甘遂半夏湯的藥方是:甘遂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五枚,甘草指大一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兩升水煮到半升,去渣,加入半升蜂蜜,煎至八合,一次喝下。病人脈象沉伏,想拉肚子,拉得很快,即使拉了肚子,腹部仍然硬滿。這是因為體內有積液想要排出。

為則按。芍藥甘草湯、加減之方也。故當有攣急證。

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三兩。甘草三兩。附子一枚。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為則按。芍藥甘草湯證。而惡寒者主之。

甘麥大棗湯。甘草三兩。小麥一分。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為則按。急迫而狂驚者主之。

甘草粉蜜湯。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白話文:

芍藥甘草湯以及它的加減方,主要用來治療肌肉攣急的病症。如果患者發汗後病症未解,反而出現惡寒,就屬於虛寒症,可以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

甘麥大棗湯適用於患者急迫狂躁、驚恐不安的情況,特別是女性容易感到焦躁、憂傷、想哭,像是被神靈附體一樣,經常打哈欠。

甘草粉蜜湯則以甘草、米粉和蜂蜜製成,具體用途不詳。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生薑甘草湯。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強急證。

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變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白話文:

服用甘草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加入粉蜜,攪拌均勻,煮成稀粥狀,溫服一升,症狀減輕就停止。

蛔蟲引起的疾病,會讓人吐口水,心痛發作,持續不斷。

生薑甘草湯: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加水七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肺痿患者會咳嗽吐口水,涎沫不止,咽喉乾燥口渴。

如果按壓腹部,會發現心下痞硬、強直急促的症狀。

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研磨成粉,加水三升煮至一升五合,去渣,分兩次溫服。

肺痿患者吐口水但不咳嗽,而且不口渴,還會遺尿、小便頻繁,這是因為上焦虛弱不能制約下焦導致的,說明肺中寒氣較重。這種情況下,患者經常頭暈,口水多。需要服用甘草乾薑湯來溫暖身體。如果服湯後就口渴,屬於消渴症。

傷寒患者脈象浮,自汗出,小便頻繁,心煩,微微發冷,腳發麻,反而用桂枝湯來攻表,這是錯誤的。

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四逆湯。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

白話文:

如果病人剛得病就昏厥,喉嚨乾燥、煩躁、嘔吐,就要用甘草乾薑湯治療。如果昏厥好了,腳也溫了,就用芍藥甘草湯。如果病人胡言亂語,就用少量調胃承氣湯。如果病情加重,又用針灸,就用四逆湯。

四逆湯的配方是: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

將上述三味藥研磨成粉,用三升水煮到一升二合,去渣,分兩次溫服。體質強壯的人可以加大附子的用量到一枚,乾薑用量到三兩。

如果病人脈搏浮,自汗,小便次數多,心煩,稍微怕冷,腳抽筋,卻用桂枝湯來治療,這是錯誤的,因為桂枝湯是治療表症的。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謂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醫下之。績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病發熱。

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大汗也。熱不去。內拘急。四肢厥。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嘔而脈弱。小便複利。

白話文:

患者服用芍藥甘草湯後,腳便伸直了。如果患者神志不清,說胡話,就少給他服用胃承氣湯。如果患者反复出汗,又加上燒針,就用四逆湯治療。如果患者得了傷寒,服藥後一直腹瀉,排出食物,且身體疼痛,要趕緊救治內臟。如果患者後背疼痛,排泄物恢復正常,就要趕緊救治外感。救治內臟要用四逆湯,救治外感要用桂枝湯。患者發熱,頭疼,脈象沉而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身體疼痛,就要救治內臟。患者脈象浮而遲,說明外感熱盛,內有寒氣,腹瀉排出食物,自行腹瀉不口渴,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內臟有寒氣,要溫暖它,服用四逆湯。患者少陰病,脈象沉,要趕緊溫暖它。少陰病患者,吃下去的食物就吐出來,胸口溫熱想要嘔吐,又吐不出來,剛得病時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

這種情況下,胸口實證,不能服用瀉藥,要服用吐藥。如果膈膜上有寒氣,喝水就乾嘔,不能服用吐藥,要趕緊溫暖它。患者大量出汗,熱度不退,內部拘急,四肢冰冷,又腹瀉,厥逆怕冷,或者大量出汗或者大量腹瀉,身體冰冷,腹瀉、肚子脹滿、身體疼痛,要先溫暖內臟,再治療外感。溫暖內臟用四逆湯,治療外感用桂枝湯。患者嘔吐,脈象微弱,小便又多,屬於內寒外熱,先溫暖內臟,再治療外感。

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

為則按。此甘草君藥也。

(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附子一枚。乾薑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後加減法。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中醫病症,病人出現發熱、怕冷、腹瀉、嘔吐等症狀,並且伴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等表現。根據症狀,醫生判斷為“內寒外熱”,也就是說,患者體內寒氣積聚,但表面卻表現出熱症。

醫生開了四逆湯治療,該方劑以甘草為主藥,搭配附子、乾薑,旨在溫陽散寒,通暢脈絡。根據病人不同的症狀,醫生可以調整藥方,例如,面色發紅加蔥,腹部疼痛加芍藥等等。

此外,文字中還提到了“少陰病”,這種病症同樣屬於“裡寒外熱”,患者除了出現上述症狀,還可能伴有面色發紅、乾嘔等症狀。

總之,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中醫病症及其治療方案,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為則按。當作附子大者一枚。以乾薑知其然。甘草新校正作三兩。是也。

不更衣。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

為則按。當有心下輕病也。辨之藥徵人參條下。

茯苓四逆湯。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惡寒證。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於四逆湯方內加豬膽汁半合。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按壓腹部時感到疼痛,應該服用附子大的一枚,用乾薑來確認藥性,甘草用新校正後的版本,用量為三兩。

病人不應該更換衣物,在四逆湯方中加入人參一兩。

病人出現惡寒症狀,脈象微弱而且容易腹瀉,腹瀉是指失血。

如果病人按壓腹部時感到疼痛,應該患有心下輕病。詳細的藥物辨證請參閱人參條目。

茯苓四逆湯的配方為: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放入水五升中,煮沸至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服用後出現發汗或者腹瀉的症狀,病情仍然沒有改善,並且感到煩躁不安,

那麼應該患有心下悸動和惡寒的症狀。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的配方為: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入豬膽汁半合。如果沒有豬膽,可以用羊膽代替。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

乾薑附子湯。乾薑一兩。附子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附子粳米湯。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

白話文:

病人已經吐過,瀉下也停止了,而且出了一身汗,卻出現了厥逆症狀,四肢拘急難以舒展,脈象微弱幾乎要斷絕。

治療方法一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將這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煮到剩下約一升,去渣後立即服用。服用藥物後,再次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着覺,晚上卻安靜下來,不再嘔吐,也不覺得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的症狀。

治療方法二附子粳米湯

附子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將這五種藥材用八升水煮,煮到米熟、湯成,去渣後溫服,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三次。

治療方法三薏苡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

症狀描述

病人腹中寒氣作祟,發出雷鳴般的疼痛,胸脅部位感覺脹滿,並伴有嘔吐。

注釋

  • 厥:指身體虛弱,四肢冰涼,神志不清的狀態。
  • 拘急:指四肢關節僵硬,不能活動。
  • 表證:指外感風寒引起的症狀,如發熱、頭痛、惡寒等。
  • 寒氣:指由於寒邪入侵體內而導致的症狀。
  • 雷鳴切痛:形容腹痛劇烈,如雷聲響。
  • 胸脅逆滿:指胸部和脅肋部位脹滿不舒。
  • 薏苡仁:又名薏米,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
  • 大附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的母根,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的功效。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緩急者。

為則按。當有惡寒或浮腫證。

薏苡附子敗漿散。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漿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

白通湯。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

為則按。當有氣逆證。

白話文:

將這兩種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一天服用三次。

胸部有緊縮疼痛,時而緩解時而加重,就應該按壓這個部位,看看是否伴隨有惡寒或浮腫的症狀。

用薏苡仁、附子、敗漿製成散劑,薏苡仁十份,附子兩份,敗漿五份。

將以上三味藥材搗碎成粉末,取一小匙,加兩升水煎煮至一半,趁熱服用,服用後應該馬上小便。

腸癰的症狀是身體疼痛,腹部皮膚緊繃,按壓起來有腫脹感,但是腹部沒有積聚,身體也沒有發熱,脈搏跳動很快,這說明腸道內有膿腫。

用白通湯治療,蔥白四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三升水煮成一升,去渣,分開溫熱服用,服用兩次。

少陰病導致腹瀉,就應該按壓腹部,看看是否有氣逆的症狀。

白通加豬膽汁湯。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大烏頭煎。烏頭大者五枚。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

白話文:

白通加豬膽汁湯由蔥白、乾薑、附子、人尿和豬膽汁组成。將藥材用水煮沸,取汁後加入膽汁和人尿,混合均匀,分多次溫服。若沒有豬膽,也可以用其他替代品。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下利、脈微,且伴隨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等症狀。服用後脈暴出者凶险,脈微續者可生。

大烏頭煎由烏頭製成。将乌头用水煮沸,去渣后加入蜂蜜,煎煮至水气耗尽,取汁服用。强壮者服七合,体弱者服五合。每日服一次,不可服用两次。

此方用於治療腹痛,脈弦而緊,伴隨惡寒、不欲食等症狀,即寒疝。寒疝繞臍,痛如刀割,伴隨自汗、手足厥冷,脈沉弦者。

烏頭湯。麻黃、芍藥、黃蓍各三兩。甘草三兩。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腳氣。)疼痛。不可屈伸。(寒疝。)腹中絞痛。(痛風入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

為則按。當有自汗盜汗浮腫證。

赤丸。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方用桂。烏頭二兩。細辛一兩。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白話文:

烏頭湯

組成:

  • 麻黃:三兩
  • 芍藥:三兩
  • 黃耆:三兩
  • 甘草:三兩
  • 川烏:五枚,去皮,切碎。用蜜二升煎煮,取一升,即取出烏頭。

製法:

  1. 將上述五味藥材切碎。
  2. 將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四味藥材,以水三升煮沸,取一升,去渣。
  3. 加入先前煎好的烏頭蜜汁,再煎煮片刻。
  4. 每次服用七合,若無效則可服用完畢。

主治:

  • 不可屈伸,疼痛:腳氣、寒疝、痛風入攻五臟,皆可使用。
  • 腹中絞痛,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

辨證:

  • 若患者出現自汗盜汗、浮腫等症狀,則可考慮使用烏頭湯。

赤丸

組成:

  • 茯苓:四兩
  • 半夏:四兩(若使用桂枝則可不用半夏)
  • 烏頭:二兩
  • 細辛:一兩

製法:

  1. 將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2. 加入朱砂以作顏色,並用煉蜜調製成丸,每丸如麻子大小。

用法:

  1. 每次服三丸,每日二次,夜間服一次。
  2. 若無效,可逐漸增加服藥量,以有效為度。

(寒氣)厥逆。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及嘔而腹痛證。

真武湯。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術二兩。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後加減法。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白話文:

如果出現寒氣導致手足厥逆,伴隨心下悸動、嘔吐腹痛,可以使用真武湯治療。真武湯由茯苓、芍藥、生薑、白術、附子等藥材組成,以水煮取藥汁溫服,每日三次。根據不同症狀可以加減藥材:咳嗽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小便不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嘔吐者去附子加生薑。

少陰病持續二三日未癒,到四五日時出現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這是水氣所致。患者可能伴隨咳嗽、小便不利、下利或嘔吐。如果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不解,仍然發熱,並出現心下悸、頭眩、身體震顫欲撲地,也要考慮水氣問題。

附子湯。附子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術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為則按。當有小便不利、心下悸、或痞硬證。藥微辨之。

天雄散。天雄三兩。(當作三枚),朮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為則按。失精家。而小便不利。臍下有動、或惡寒、或沖逆者、主之。藥徵辨之。

白話文:

附子湯,用附子兩片、茯苓三兩、人參兩兩、術四兩、芍藥三兩,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去渣,溫溫喝下一升,一天喝三次。這藥適合少陰病初期,兩三天內,嘴巴不苦,但背部發冷的人。少陰病患者,身體疼痛、手腳冰冷、骨頭關節疼痛,脈象沉細,則要考慮服用此藥。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小便不順、心慌、或腹部脹滿堅硬等症狀。需要仔細辨證用藥。

天雄散,用天雄三片、術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研成粉末,用酒送服半錢匕,一天服三次,若症狀不減,可以適當增加藥量。此藥適合因遺精導致小便不順、臍下有動感、或發冷、或嘔逆的人,需要仔細辨證用藥。

梔子豉湯。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

反讝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白話文:

梔子豉湯(方劑202)

組成:

  • 梔子 十四枚
  • 香豉 四合

製法:

  1. 以上兩味藥材,用四升水煎煮,先煮梔子至剩下二升半。
  2. 加入香豉,繼續煮至剩下 一升半。
  3. 去渣,分為兩劑,溫熱服下一劑。(若服用後有嘔吐現象,則暫停服用,待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主治:

  • 發汗吐下後,出現虛煩不得眠,若症狀嚴重,則會反覆顛倒,心中懊惱。
  • 發汗或下瀉後,出現煩熱、胸中窒悶。(傷寒病五六日後)
  • 大瀉後,體溫仍高不退,心中結痛。(陽明病)
  • 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並伴有喘息,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畏熱,身體沉重。(若發汗)則會導致心燥神昏,胡言亂語。
  • 若加用燒針灸治,則會出現驚恐煩躁,不得眠。
  • 若服用瀉下藥,則會導致胃中空虛,氣逆上衝,心中懊惱,舌苔厚膩。(陽明病)
  • 瀉下後,體表仍有熱,手腳溫熱,不結胸,心中懊惱,飢餓難食,只出頭汗。(陽明病)
  • 下利後,煩躁加重,按壓心下部位有濡濕感,屬於虛煩。

註解:

  • 此方劑主要針對發汗吐下後導致的虛煩症狀,以及陽明病導致的熱結、胸悶等症狀。
  • 方劑中梔子清熱瀉火,香豉解毒利濕,兩者相合,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降火,緩解虛煩、胸悶、熱結等症狀。
  • 服用此方劑後,若出現嘔吐,則應暫停服用,待嘔吐停止後再繼續服用。

為則按。集註曰。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於此今為刪正。余亦從之。以下效之。

梔子甘草豉湯。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

梔子豉湯證。而若少氣者。

梔子生薑豉湯。梔子豉湯方內。加生薑五兩。

梔子豉湯證。而若嘔者。

為則曰。以上二方證。以若字者。冠梔子豉湯證之辭。今裂而列之。故敢加梔子豉湯證而六字。以通其意也。

枳實梔子豉湯。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豉一升。

白話文:

原先的版本中,有一句「一服得吐止後服」,這是因為「瓜蒂散」中含有香豉而誤傳的,因此應該刪除。我也同意這個說法,以下就以此為準。

「梔子甘草豉湯」是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入甘草二兩。

「梔子豉湯」的適用症狀,如果患者還有氣虛乏力的表現,則可以使用「梔子生薑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是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入生薑五兩。

「梔子豉湯」的適用症狀,如果患者還有嘔吐的表現,則可以使用「梔子生薑豉湯」。

上面兩個方子的適用症狀,都用「若」字來限定,現在將其拆開並列出來,因此加上「梔子豉湯證」六個字,以使意思通順。

「枳實梔子豉湯」的藥方為枳實三枚,梔子十四枚,豉一升。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棋子大五六枚。)

為則按。當有心中懊憹胸滿證。

梔子大黃豉湯。梔子十二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茵陳蒿湯。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白話文:

取上述三味藥材,用七升清水煮沸,煮至剩下四升。然後放入枳實和梔子,繼續煮至剩下二升。再加入豉,煮沸五六次。去渣,分溫服下。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如果是大病痊癒後體虛勞累的人,可以用枳實梔子湯治療。如果有宿食,可以加入五六枚像棋子大小的大黃。)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治療,病人應該會有心中煩悶、胸悶的症狀。

梔子大黃豉湯,由梔子十二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組成。

將上述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沸,煮至剩下二升。分溫服三次。 (適用於酒黃疸。)病人會有心中煩悶,或者胸痛的症狀。

茵陳蒿湯,由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組成。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梔子蘗皮湯。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髮熱者。

梔子厚朴湯。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

白話文:

將茵陳、二味藥材與水一起煮,先煮茵陳,煮到水減少六升後,再加入其他兩種藥材,繼續煮到剩下三升,去渣,分三次溫熱服用。小便應該會變得通暢,尿液像皂角汁一樣,顏色呈正紅色,一晚上腹部就會消減,黃疸會隨小便排出。

谷疸的病症是:發冷發熱、不思飲食、吃東西就頭昏眼花、心胸不安,時間久了就會發黃。這是谷疸。陽明病發熱出汗,這是熱氣無法外散導致的發黃。只頭部出汗,身體沒有汗,汗液從頸部返回,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停留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

傷寒病發病七到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小便不暢,腹部微微脹滿。

用梔子、黃蘗、甘草三味藥材煎湯服用。取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蘗二兩,用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去渣,分次溫熱服用。

傷寒病患者,身體發黃發熱。

用梔子、厚朴、枳實三味藥材煎湯服用。取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乾薑湯。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用三升半水煮成一升半,去渣,分三次服用,溫熱服用一次。(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

傷寒病下瀉後,心煩意亂,腹脹,躺下或坐起來都難受的人,可以用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用三升半水煮成一升半,去渣,分兩次服用,溫熱服用一次。(如果吐了,就停止服用。)

傷寒病患者,醫生用丸藥猛烈下瀉,身體發熱不退,略微煩躁的人,可以用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用六升水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渣,加入芒硝,煮沸兩三次,再加入甘遂末,溫熱服用一升。(如果排泄順暢,就停止服用。)

太陽病,脈搏浮而跳動頻數,浮代表風寒,數代表熱邪,動代表疼痛,數也代表虛弱。患者頭痛發熱,稍微盜汗,卻又反覆怕冷,說明表症未解。醫生卻反過來用瀉藥,導致脈搏跳動頻數變慢,胸膈內有拒按疼痛,胃中空虛,客氣侵犯胸膈,呼吸短促,躁動煩悶,心中懊惱,這是陽氣內陷。心下堅硬,就是結胸,大陷胸湯可以治療。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

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舌上躁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第一部分

  • 我(病人)沒有出汗,藥物到達頸部就返回了,小便也不通暢,身體一定會發黃。(傷寒病發六七天,結胸,熱邪實證。)脈象沉而緊,心下疼痛,按壓時像石頭一樣硬。(傷寒病發十幾天,熱邪結聚在內。)如果反复出現寒熱交替,就應該服用大柴胡湯。(但如果結胸沒有明顯發熱,這可能是水氣結聚在胸脅,不適合用大柴胡湯。)如果只是頭部稍微出汗,(這屬於太陽病),應該再次發汗,然後再用藥物瀉下。

第二部分

  • 沒有大便五六天,舌頭乾燥發燥,口渴。下午時分會有輕微的潮熱,從心下到小腹,硬滿疼痛,不能靠近。(傷寒病發五六天。)如果嘔吐且發熱,這屬於柴胡湯證,如果已經用其他藥物瀉下,但柴胡證仍在,就應該再次服用柴胡湯。雖然已經瀉下,但不會逆轉病情,病人會感到身體蒸蒸發熱,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心下滿且硬痛,(這屬於結胸),大陷胸湯可以治療。

第三部分

  • 如果只是腹部滿脹不疼痛,(這屬於痞),柴胡湯不適合使用,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丸。大黃半斤。葶藶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

小陷胸湯。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自散亦可服。

白話文:

大陷胸丸的藥方:大黃半斤,葶藶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將大黃和葶藶研成細粉,然後將杏仁和芒硝混合研磨成膏狀,取如彈丸大小的藥量,另外將甘遂末一錢匕和白蜜二合放入水二升中煮沸,取一升,溫熱服用。一般一晚就會排泄,如果沒有排泄,可以再服用一次,直到有效果。

結胸病患者,脖子也會僵硬,像痙攣一樣,排泄後就會緩解。

小陷胸湯的藥方: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一個。將三味藥放入六升水中,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渣,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小結胸病患者,病灶在心窩處,按壓會有疼痛,脈搏浮滑。由於病症屬於陽性,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用冷水灌洗或灌服,熱氣被抑制而無法排出,反而會更加煩躁,皮膚上會出現小疙瘩,想喝水卻又不渴。這種情況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效果,就服用五苓散。寒實結胸病沒有發熱症狀,可以服用三物小陷胸湯,如果自然好轉,也可以服用。

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實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薤白半夏湯。栝蔞實一枚。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為則按。當有嘔或胸腹鳴證。

瓜蒂散。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人)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白話文:

  • 栝蔞:指栝樓的果實,性寒,味甘苦,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
  • 薤白:指薤的根莖,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
  • 白酒:指米酒,性溫,味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 半夏:指半夏的塊莖,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 瓜蒂:指瓜果的蒂頭,性寒,味苦,具有降逆止嘔、利尿消腫的功效。
  •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解毒的功效。
  • 香豉:指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為則按。當有欲吐證。

文蛤散。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渴欲飲水不止者。

大半夏湯。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白話文:

病人出現像桂枝證的症狀,頭不痛,脖子不僵硬,寸脈微浮,胸中感覺悶塞硬實,氣往上衝,咽喉呼吸不暢,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應該用藥物將寒氣吐出來。

如果病人手腳冰冷,脈象時緊時緩,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中感覺滿悶,想要吃東西卻又吃不下,這是病在胸中,也應該用藥物將邪氣吐出來。

如果胃中積存宿食,也應該用藥物將宿食吐出來。

方法是:按照上述症狀,應該會出現想吐的現象。

用文蛤散治療。文蛤五兩。

將文蛤研磨成粉末,用沸水調和一錢匕服用,水量用五合。

如果病人是陽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用冷水澆灌或灌服冷水,那麼熱氣被寒氣阻礙無法散發出去,反而會更加煩躁,身上起粟粒樣小疹,雖然想喝水,但反而不渴。這種情況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效果,就服用五苓散。如果是寒實結在胸中,沒有熱證,可以服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如果病人感到口渴,想要一直喝水,可以服用大半夏湯。大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胃反)嘔吐者。

為則按。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今從之。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嘔家本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生薑半夏湯。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白話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 上三味:指的是藥方中使用的三味藥材。
  • 以水一斗二升:用一斗二升的水(約6公升)。
  • 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將藥材和蜂蜜混合,反复攪拌240次。
  • 煮取二升半:煮沸至剩餘2.5升。
  • 溫服一升:溫熱後一次服用1升。
  • 余分再服:剩下的藥液分次服用。

(胃反)嘔吐者。

  • (胃反)嘔吐者:指胃部不適,反覆嘔吐的人。

為則按。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今從之。

  • 為則按:因此需要用此方治療。
  • 外臺云:古代醫書《外臺秘要》中記載。
  • 治嘔、心下痞硬者:治療嘔吐、心下(上腹部)痞硬(有塊狀物)的人。
  • 今從之:現在就用這個方法。

小半夏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 小半夏湯:藥方名為“小半夏湯”。
  • 半夏一升:半夏藥材一升(約500克)。
  • 生薑半斤:生薑藥材半斤(約250克)。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 上二味:指的是藥方中使用的兩種藥材。
  • 以水七升:用7升的水。
  • 煮取一升半:煮沸至剩餘1.5升。
  • 分溫再服:分次溫熱後服用。

嘔家本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 嘔家本渴者: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
  • 為欲解:因為想要解渴。
  • 今反不渴:但現在反而不渴。
  • 心下有(支飲)故也:是因為心下(上腹部)有水飲積聚的緣故。
  •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黃疸病患者的尿液顏色不正常。
  • 欲自利:想拉肚子。
  • 腹滿而喘:肚子脹滿,呼吸困難。
  • (不可除熱。熱除必噦。):不能去除熱症,因為去除熱症就會引起呃逆(噯氣)。
  • 噦者:呃逆的人。
  • 諸嘔吐:各種嘔吐。
  • 谷不得下者:食物無法消化吸收。

生薑半夏湯。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 生薑半夏湯:藥方名為“生薑半夏湯”。
  • 半夏半升:半夏藥材半升(約250克)。
  • 生薑汁一升:生薑汁一升(約500毫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 上二味:指的是藥方中使用的兩種藥材。
  • 以水三升:用3升的水。
  • 煮半夏取二升:煮沸半夏藥材至剩餘2升。
  • 內生薑汁:加入生薑汁。
  • 煮取一升半:繼續煮至剩餘1.5升。
  • 小冷分四服:稍微放涼後分四次服用。
  • 日三。夜一: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 嘔止停後服:嘔吐停止後服用。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

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半夏苦酒湯。半夏十四枚。雞子一枚。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半夏厚朴湯。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

白話文:

病症

病人胸中像是喘不過氣,但又不完全是喘,像是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像是要打嗝卻又打不出來。感覺胸口悶悶的,很不舒服,無奈。

小半夏加茯苓湯

  • 半夏一升
  • 生薑半斤
  • 茯苓三兩

以上三味藥材,以水七升,煮至一升五合(約八百毫升),分溫服,再服一次。

症狀加重

如果病人出現突然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頭昏眼花、心悸等症狀,且先感到口渴後才出現嘔吐,這屬於飲家(水停心下)。

半夏苦酒湯

  • 半夏十四枚
  • 雞蛋一枚

將半夏放入苦酒中,將雞蛋殼放在刀環中,放在火上煮沸三次,去渣,少少含咽,若無效,再服用三劑。

少陰病

咽喉中傷生瘡,不能說話,聲音出不來。

半夏厚朴湯

  • 半夏一升
  • 厚朴三兩
  • 茯苓四兩
  • 生薑五兩
  • 干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為則按。當有悸證。又按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乾薑散。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乾嘔。吐逆。吐涎沫。

乾薑人參半夏丸。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嘔吐不止。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證。

白話文:

用清水七升煮藥,熬取四升,分開溫熱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

如果婦女覺得咽喉中像是卡著烤肉一樣,

就應該按壓看看,是否有心悸的症狀。千金方中也記載,胸悶、心口發硬、咽喉裡有東西卡住,像是烤肉一樣,吐也吐不出來,吞也吞不下去,

可以用半夏乾薑散來治療。半夏和乾薑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取一湯匙,用一升半的漿水煎煮,熬至七分,一次喝下。

乾嘔、吐逆、吐口水等症狀,

可以用乾薑人參半夏丸來治療。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粒,一天三次。

如果婦女懷孕期間不停嘔吐,

就應該按壓看看,是否有心口發硬的症狀。

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為則按。心下痞。當作心下痞硬。

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方內加甘草一兩。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用半夏半升,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三兩,加水一斗,煮到六升,去渣再煮到三升,溫溫地喝一升,一天喝三次。適用於傷寒發病五六天,嘔吐發熱,用柴胡湯的症狀都出現了,但用其他藥物瀉下後,柴胡症狀還在,可以再用柴胡湯。雖然已經瀉下,但不會逆轉,仍然會持續發熱,出汗後就會好。如果心口發脹且硬痛,就是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只是發脹不痛,是痞,就不能用柴胡湯。如果嘔吐伴隨腸鳴,心口發脹,就屬於心下痞,應該把它寫成心下痞硬。甘草瀉心湯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再加一兩甘草。如果傷寒中風後,醫生反覆瀉下,導致病人腹瀉不止,一天瀉幾十次,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心口發脹且硬,乾嘔,心煩意亂,醫生看到心口發脹,以為病沒有治好,又再次瀉下,結果心口發脹更嚴重,這不是結熱,而是胃中虛弱,寒氣上逆,所以導致心口發硬。狐惑病的症狀類似傷寒,病人沉默寡言,想要睡覺,眼睛卻無法閉合,躺下起立都感到不安,喉嚨像是被什麼東西卡住一樣,這就叫做惑。

)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

為則按。當有急迫證。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方內。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吳茱萸湯。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

白話文:

如果身體受到陰邪的侵蝕(可能是狐魅作祟),患者會不想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覺得噁心,臉色會時紅時黑時白。如果上部受到侵蝕,就會發出嘶啞的聲音。

遇到這種情況,就要趕緊施以針灸。病人一定會出現急迫的症狀。

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這個方子是根據半夏瀉心湯改進而來,減少乾薑的用量,增加生薑的用量。

如果患者在傷寒病汗出解熱之後,胃中不和,出現心下痞硬、乾噫、食物臭味、脅肋下有水氣、腹部雷鳴、腹瀉等症狀,

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方劑包含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患者吃飯後想吐,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如果服藥後症狀加重,則屬於上焦的病症,可能是少陰病。患者可能出現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乾嘔、吐涎沫、頭痛、嘔吐伴隨胸悶等症狀。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厚朴半斤。生薑半斤。半夏半升。人參一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

為則按。當有吐逆證。

黃連湯。黃連、甘草、乾薑、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為則按。當有心中悸心煩上逆證。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乾薑三兩。黃連三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

白話文: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各取適量,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適用於發汗後腹脹滿者,若伴有吐逆症狀,則應按此方服用。

黃連、甘草、乾薑、桂枝、人參、半夏、大棗各取適量,用一斗水煮至六升,去渣,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晚上再服兩次。此方適用於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者,若伴有心悸心煩上逆症狀,則應按此方服用。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取適量。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汗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為則按。此乃主心中煩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也。

大(建中)湯。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

白話文:

方劑一

  • 將上述四味藥材,以六升水煎煮,煮至剩兩升,過濾去渣,分次溫服。

病症描述

  • 傷寒本來應該發汗或瀉下,但醫師卻又用吐下法治療,導致寒邪更逆上,引起嘔吐和腹瀉。患者若食物入口即吐,則應注意以下情況:

病因分析

  • 這可能是由於心煩意亂、心悸,以及心下痞硬,導致嘔吐和腹瀉。

方劑二

  • **建中湯:**取蜀椒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 將上述三味藥材以四升水煎煮,煮至剩兩升,過濾去渣,加入一升膠飴,用小火慢煎至剩一升半,分次溫服。
  • 服藥後約一炊時間(約半小時),可喝兩升粥,之後再繼續服藥。
  • 每日應食用稀飯,並注意保暖。

病症描述

  • 心胸中疼痛劇烈,嘔吐無法進食。腹中寒氣上衝,皮膚起疹,出現頭足上下疼痛,且不能碰觸。

方劑三

  • **黃連阿膠湯:**取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兩枚、阿膠三兩。

  • 本文中的「合」和「兩」是古代的重量單位,具體換算需參考相關資料。
  • 現代中醫已不再使用這些古代重量單位,而是採用國際標準單位。
  • 文中一些藥名,如「建中湯」,可能存在不同版本,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確認。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黃芩湯。黃芩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腹強急證。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白話文:

用五味藥材,加五升水,先煮三味藥,取二升藥汁,過濾去渣,加入膠,熬至融化,稍冷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熱服用七分滿,一天服三次。

這是用於治療少陰病,發病兩三天以上,心中煩躁,無法入睡的症狀。

黃芩湯方劑:黃芩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

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藥汁,過濾去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兩次,晚上服一次。如果出現嘔吐,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這是用於治療太陽病和少陽病合病的症狀。如果出現腹瀉,服用黃芩湯。如果出現嘔吐,服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按此症狀推測,應有心下痞、腹強急證。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在黃芩湯方劑中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上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乾嘔而利者。

六物黃芩湯。黃芩、人參各三兩。乾薑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乾嘔、下利。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證。

三物黃芩湯。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

為則按。當有心胸苦煩證。

白頭翁湯。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白話文:

如果婦人在草蓆上坐臥,因腠理開泄而感受風寒,出現四肢發熱煩躁、頭痛等症狀,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沒有頭痛,只是煩躁,也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此時,患者應該會出現心胸煩悶、苦惱的症狀。

白頭翁湯的藥方為: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一本白頭翁作三兩。

熱利下重者。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為則按。當有心悸證。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湯方內加甘草阿膠各二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產後。)下利。(虛極。)

為則按。雖曰產後。非唯言產後也。當以血證為準。又當有急迫證。

木防己湯。木防己三兩。石膏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以七升水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若未痊癒,再服一升。有一種版本將白頭翁用量改為三兩。

發熱而腹瀉,腹瀉後想喝水者,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

此症若按此方治療,應當會有心悸症狀。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在白頭翁湯方中加入甘草、阿膠各二兩。

將上述六種藥材,以七升水煮取二升半,將膠塊煮至溶解,分三次溫服。

產後腹瀉,虛弱極度。

此症若按此方治療,雖然說產後,但並不單指產後,應該以血證為準。同時應該伴有急迫症狀。

木防己湯:木防己三兩,石膏如雞蛋大小,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為則按。當有煩渴證。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湯方內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

白話文: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到剩下二升,去渣,再加入芒硝,稍微煮一下。分次溫熱服用,稍微有通便的效果就代表治癒了。這是支氣管積水,患者呼吸困難,胸悶,心口堵塞,面色暗黑,脈搏沉緊。已經持續數十天,醫生用吐瀉的方法治療,但沒有效果。用木防己湯治療,虛弱的患者立刻就會好轉。體質較強壯的患者,三天後會再次發病。如果再次治療沒有效果,就應該用木防己湯去掉石膏,再加入茯苓、芒硝的湯劑來治療。

為則按。當有心下悸證。

防己茯苓湯。防己三兩。黃蓍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黃蓍湯。防己四兩。黃蓍五兩。術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風濕一作風水),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為則按。分量煎法非古。今從外臺。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悸,可以服用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耆、桂枝、茯苓、甘草各取適量,加水煎煮,分三次溫服。如果出現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裡,四肢發麻,可以服用防己黃耆湯。防己、黃耆、術、甘草、生薑、大棗各取適量,加水煎煮,分三次溫服。如果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可以服用防己黃耆湯。這種情況可能是風濕引起的,患者可能會頭部出汗,但沒有其他病症,只是下半身沉重,腰部以上正常,腰部以下腫脹,陰部難以屈伸。藥物的分量和煎煮方法與古方不同,現在採用的是外台的記載。

枳實芍藥散。枳實、芍藥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產後)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枳朮湯。枳實七枚。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耎即當散也。)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為則按。當有小便不利證。

排膿散。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

白話文:

枳實芍藥散是由枳實和芍藥等量組成,研磨成粉末服用,每次服用一小匙,一天三次,用麥粥送服。主要用於治療癰疽膿腫。產後腹痛、煩悶難眠,且伴隨腹部脹滿,可服用枳實芍藥散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可能是腹中有瘀血積聚,則需服用下瘀血湯。此方也能治療經水不暢。

枳朮湯由枳實七枚、術二兩組成,用水煎煮,服用三次。能治療腹部柔軟脹滿。

心下堅硬,如同盤子般大小,邊緣像旋轉的杯子,可能是水飲停滯所致。按壓時,會有小便不利的情況。

排膿散由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組成。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為則按。有瘡癰而胸腹拘滿者主之。

桂枝枳實生薑湯。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為則按。當有嘔證。又曰。痞下脫滿字耶。

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升。桂枝一兩。栝蔞實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白話文:

枳實薤白桂枝湯: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升,桂枝一兩,栝蔞實一枚。

以上五味藥材,用五升水先煮枳實和厚朴,煮至二升,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沸數次,分三次溫服。

第七部分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胸痹,症狀表現為心中痞塞,氣滯胸中,胸悶,脅肋處疼痛,感覺氣血逆流直衝心臟。枳實薤白桂枝湯可以治療此病症,人參湯也可以治療。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兩個中醫方劑:雞蛋黃散和枳實薤白桂枝湯,以及它們各自的功效和適用症狀。此外,也提到了人參湯,可以治療胸痹。

橘皮枳實生薑湯。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為則按。當有嘔證。

茯苓飲。茯苓、人參、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為則按。當有心下痞硬證。

橘皮竹茹湯。橘皮二斤。(一本作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白話文:

橘皮枳實生薑湯是用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加水五升煮成二升,分溫服用的。此方可用於治療胸痹,也就是胸中氣塞、呼吸短促。茯苓杏仁甘草湯和橘皮枳實生薑湯都能治胸痹,但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状,就需要用橘皮枳實生薑湯。

茯苓飲是用茯苓、人參、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八合,分溫三次服用。這個方子適合在步行八九里後服用,可以治療心胸中有痰濕積聚、自發嘔吐、嘔吐後心胸虛弱、氣滿不能進食的症状,可以消痰氣,令患者恢復食慾。如果患者出現心下痞硬的症状,就需要用茯苓飲。

橘皮竹茹湯是用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加水煮成的湯劑。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噦逆者。

橘皮湯。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免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不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用水一斗煮,煮到剩下三升,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出現噁心反胃的症狀,可以用橘皮湯治療。取橘皮四兩,生薑半斤,用水七升煮,煮到剩下三升,溫熱後服用一升,服用後立即就會好轉。

如果出現乾嘔,並且手腳冰冷,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治療。取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藥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兔屎,每天飯前服用一丸,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增加到三丸。對於女性在月經停止後不到三個月就出現陰道出血不止,胎動位於肚臍上方,或者懷孕六個月後出現胎動,或者懷孕前三個月的月經期間出現陰道出血,或者月經停止後三個月的時間沒有出血,這些都是長期病患的表現,需要用藥治療,才能止住出血。

為則按。當有沖逆心下悸證。又曰是不唯治婦人之病方也。

芎歸膠艾湯。芎藭、阿膠各二兩。甘草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五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疽。)

為則曰。凡治吐血下血諸血證者不別男子婦人矣。

旋覆花代赭石湯。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代赭一兩。大棗三兩。甘草三兩。

白話文:

"在治療時,要按需調整,對症下藥,特別是對於心下悸、衝逆等症狀,需要注重調理。這不僅適用於婦女,也適用於男性。

芎歸膠艾湯配方如下:芎藭和阿膠各兩兩,甘草兩兩,艾葉和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以上七種材料,用五升清水與五升清酒混合煮沸,提取三升液體,過濾掉渣滓,再加入阿膠,直到完全溶解。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若未見好轉,可再次製備。

對於婦女有月經不規律、產後出血不斷、妊娠期間出血的狀況,均需進行處理。

若懷孕期間出現腹痛(可能為胞疽),則需要進行適當的治療。

對於所有吐血、下血及各種出血的病症,無論男女,都需要進行不同的對症治療。

旋覆花代赭石湯配方: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代赭石一兩,大棗三兩,甘草三兩。"

請注意,這些古方的使用需要專業的中醫診斷和指導,並可能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調整。在使用任何草藥或中醫治療之前,建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

已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去渣後再煎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傷寒病人發汗後,出現嘔吐或腹瀉,症狀消除後,腹部仍然硬結、脹滿,並且打嗝不止,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

赤石脂禹餘糧湯由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一斤組成,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去渣後分三次服用。

如果傷寒病人服用湯藥後,出現腹瀉不止,腹部硬結脹滿,服用瀉心湯後仍然腹瀉不止,醫生用理中湯治療後,腹瀉得到控制。理中湯是用來調理中焦的,而這個病人的腹瀉是在下焦,所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就需要利尿。

為則按。此章非疾病醫義。故不取。雖然。赤石脂禹餘糧湯證。可從於此也。又云、當利其小便。下方脫。

桃花湯。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未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下利便膿血者。

大豬膽汁。大豬膽一枚。

膽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陽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白話文:

本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兩個藥方和兩個病症的治療方法。

1. 赤石脂禹餘糧湯

這部分文字並未詳細闡述疾病醫理,因此不採用。但其中提到了赤石脂禹餘糧湯 的應用,可以作為參考。文中還提到了要促進患者排尿,但沒有提供具体的藥方。

2. 桃花湯

  • 桃花湯 的組成是赤石脂一斤,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 將這三味藥材用七升水煮米至熟,去掉米渣,溫熱後加入赤石脂粉一匙,每日服三次。
  • 如果服用一次藥物後病症痊癒,則停止服用。

3. 少陰病下利膿血

  • 少陰病的症狀是下利並有膿血,持續二三日,甚至四五日,伴隨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並有膿血。
  • 使用豬膽汁治療,將豬膽汁與少許醋混合,灌入肛門,約一頓飯的時間,即可大便排出。

4. 陽陽病自汗

  • 陽陽病的症狀是自汗出,如果發汗後,小便通利,說明津液內竭,不可以用峻猛的藥物治療。
  • 此时应等待病人自己想要大便時,用蜜煎藥引導通便。土瓜根和大豬膽汁都可以用來引導通便。

  • 此處的餘糧湯 和桃花湯 是古代中醫藥方,具體組成和用法可能存在不同的版本。
  • 古代醫學記載往往比較簡略,需要根據上下文和相關醫學知識進行理解和分析。

蜜煎導。蜜七合。

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擾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主治見大豬膽汁下。

酸棗仁湯。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虛勞)虛煩。不得眠。

為則曰。虛勞當作煩躁。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將蜂蜜七份,放在銅器裡,以微火慢慢煎煮,直到稍微凝固成像飴糖的狀態。不斷攪拌,不要讓它焦糊。待可以搓成丸狀時,用手捏成尖頭粗尾,長度約兩寸的形狀。要趁熱製作,冷了就會變硬。將藥丸塞入肛門,用手緊緊抱住。想要排便時再拿出來。

此方主治患者出現大量膽汁排出的症狀。

酸棗仁湯的配方: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煮酸棗仁,煮到剩六升時,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此方適用於虛勞、心煩意亂、失眠等症狀。

虛勞的症狀表現為心煩意亂。

葶藶大棗湯的配方:葶藶研成粉末,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肺癰)喘不得臥。(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支飲)不得息。

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一斤。大黃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斤。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

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白話文:

先用三升水煮棗子,煮到剩下兩升時,把棗子去掉,放入葶藶,再煮到剩下1升,趁熱喝下。

如果出現喘不過氣來,躺不下,胸部滿脹,全身和臉部浮腫,鼻子塞住,流出清鼻涕,聞不到香臭酸辛的味道,咳嗽逆氣上湧,呼吸急促阻塞,喘息不停,就需要服用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的藥方:麻子仁2升,芍藥半斤,枳實1斤,大黃1斤,厚朴1尺,杏仁1斤。將這六味藥磨成粉,用蜂蜜混合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一天三次,直到病情好轉為止。

如果脈搏浮而澀,浮代表胃氣旺盛,澀代表小便次數多,這兩種情況互相作用,導致大便乾燥,說明脾氣虛弱。

己椒藶黃丸的藥方: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一兩。將四味藥磨成粉,用蜂蜜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飯前服用一丸,一天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如果口中分泌唾液,感到口渴,可以加半兩芒硝。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

竹茹。蜀漆、雲母、龍骨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

為則按。當有臍下動證。

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已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肚子脹滿,口舌乾燥,這是因為腸道裡有積水。用竹茹、蜀漆、雲母和龍骨等量研磨成粉末。還沒發病前就用漿水服用半錢。

如果瘧疾以發冷為主(稱為牡瘧),就要按壓腹部,應該會發現臍下有跳動的感覺。可以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量研磨成粉末。取水一升半,先煮十個肥大的紅棗,取八合,去渣,加入藥粉。體壯的人服用一錢,體弱的人服用半錢,溫服,清晨服用。如果排泄量少,病症未除,第二天再服用,加半錢。腹瀉後用稀粥調養。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病(懸飲)者。(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

桔梗白散。桔梗、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寒如米粥者。(為肺癰。),(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肚子瀉、嘔吐,而且患者大量出汗,症狀發作有時間規律,頭痛、心口處脹滿堅硬、疼痛蔓延到脅肋下方、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這表示表症已解,裡症未和。

如果出現咳嗽,脈搏弦數,表示体内有水。如果出現咳嗽煩躁、胸痛,但沒有突然死亡,一直持續到一百天或一年,這是支飲的表現。

可用桔梗白散治療。藥方如下:桔梗、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三味藥研成散劑。體質強壯的人服用半錢匕,體弱者減量。病症在膈膜上方的,會吐出膿血;病症在膈膜下方的,會腹瀉排出。如果腹瀉不止,喝一杯冷水即可止瀉。

如果出現咳嗽、胸悶、發冷、脈搏快、咽喉乾燥、不渴、偶爾吐出混濁的唾液,腥臭味,長期吐膿,膿液如同稀飯一樣,這是肺癰。肺癰屬於陽症,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過來用冷水漱口或灌服,會阻礙熱氣散發,反而加重病情,導致身上出現小米粒大小的疙瘩,想喝水卻不渴。可以服用文蛤散。如果服用文蛤散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如果沒有發熱症狀,就服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

為則按。有結毒而濁唾吐膿者主之。

走馬湯。巴豆二枚。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

(通治飛屍鬼擊病。)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備急圓。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禁。停屍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差。如未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差。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

白話文:

為則按方

  • 適用於有結毒而吐出濁唾或膿者。

走馬湯

  • 巴豆二枚、杏仁二枚。
  • 將這兩種藥材用棉線纏好,用槌子搗碎。
  • 以熱水兩合(約30毫升),取其白色汁液飲用。
  • 年老體弱者應少量服用。

主治

  • 通治飛屍鬼擊病。
  • 中惡、心痛、腹脹、大便秘結。

備急圓

  • 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
  • 以上藥材需精選新鮮。
  • 先將大黃、乾薑搗成粉末,再研磨巴豆,混合後研磨一千杵。
  • 可製成散劑或用蜂蜜調和成丸劑。
  • 需儲存在密閉容器中,避免藥效散失。

主治

  • 心腹急症、百病如中惡、客忤(突然昏厥)、心腹脹滿、突然劇痛如錐刺、氣促、口禁(嘴巴張不開)、停屍(突然死亡)。
  • 服用方法:用溫水或酒送服藥丸,每次服大豆許三四丸。
  • 若患者不願吞服,可將藥丸捧到患者頭頂,灌入其喉嚨。
  • 服藥後須臾(片刻)即會好轉。
  • 若未好轉,可再服用三丸。
  • 服藥後腹中會發出鳴響,即會吐瀉,病症就會痊癒。
  • 若患者口禁,需折開其牙齒灌藥。

  • 文中藥物劑量和服用方法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中藥的藥效會受到藥材品質、炮製方法、患者體質等因素的影響。
  • 若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礬石湯。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

良治(腳氣)衝心。

消礬散。硝石、礬石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疽。)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

礬石丸。礬石三分。杏仁一分。

白話文:

礬石湯的製作方法是:取礬石兩兩,用一斗五升的漿水煎煮至沸騰三次五次,然後用藥水浸泡腳。

此方可以有效治療腳氣衝心。

消礬散的製作方法是:將硝石和礬石等量研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汁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用三次。病症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呈現正常的黃色,大便呈現正常的黑色,就表示病好了。

黃家日晡時分發熱,反而怕冷,這是女勞所致。患者會出現膀胱急迫、小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腳底發熱,甚至發展成黑疽。腹部脹滿如水,大便必定呈黑色,有時還會稀溏。這是女勞的病症,不是水腫,腹部脹滿者難以治療。

礬石丸的製作方法是:取礬石三分、杏仁一分,研磨成丸服用。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

蛇床子散。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令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溫陰中坐藥。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兩個中醫方劑的製作與使用方法:

  1. 第一個方劑是「蛇牀子散」:
  • 方劑成分:只有一味藥材,蛇牀子仁。
  • 製作方法:將蛇牀子仁研磨成粉末。
  • 使用方法:取少量白色粉末,與蛇牀子粉末混合調和至適度,形成大小約等於棗子的丸狀,用綿布包裹後放入陰部,可以自然地感到溫暖,作為治療陰道藥物使用。
  1. 第二個方劑在原文中未完整提供,但從上下文推測可能為治療婦人經水閉塞、不暢或有乾血癥狀的方劑。此方劑包含兩味藥材,其中一種是「蛇牀子」,另一種則為「上二味」,需要研磨成粉末,與煉製的蜂蜜調和成為大約棗核大小的丸狀,然後放入婦人的藏處(可能指的是陰道或子宮),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再放入一次。

請注意,這些方劑的使用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並非所有人均適合使用。在實際應用前,應詳細瞭解自身身體狀況,並遵循專業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