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八 (3)

1. 石發吐血衄血方七首

論曰:五臟所藏,心藏血也,血之傷盛,則心脫力,制固無守,自然流溢。為陽氣傷故也,或有衄血者,加以肺風熱之謂也,若益之於服石,則客熱復盛,營衛增勞,旋周無度,則投虛而出,出而多則傷營氣。色奪而黃,久不療則氣撮撮傷損,先須破汙血,留好血,調經絡,平腑臟則愈也。

療石發熱盛吐血方。

生地黃(五兩搗碎),小薊根(切一升),黃芩(二兩),豉(一升),梔子仁(三七枚)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之。

又衄血方

地黃汁,小薊汁

上二味隨多少,以點鼻中,兼服之良。

又療心腑中熱甚,鼻中衄血不止方。

胡粉(熬),光墨(末),釜下墨(末),乾薑,發灰,伏龍肝(末等分)

上六種但得一物,以兩棋子許,以竹筒吹令入兩鼻孔中,即止。

又方

橘皮蒼耳莖葉,翹遙莖葉,生地黃,雞蘇苗

上五種但得一味,搗絞汁,服五六合即止,如未定,即更服之。

又療頭痛壯熱,鼻衄血,心上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兩膊舉不得方。

小薊(四兩),青竹茹,生麥門冬(去心碎),雞蘇(各三兩),生薑(二兩切),生地黃汁(半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以止為度,忌如常法。

又療卒吐血一二升,口鼻俱出至一二斗者方。

生地黃汁,小薊汁,生麥門冬汁,伏龍肝(十匙)

上地黃等三味汁相和,每服五合,著伏龍肝末一匙許。和攪服之,以止為度,忌如常法。

又療心悶吐血方。

生麥門冬(八分去心),生地黃(二十四分碎),甘草(四分炙),薺苨,乾薑(各六分),茅根(十分),香豉(五合以綿裹)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2. 石發熱煩及渴方一十六首

論曰:凡人陽處其表,陰處其里,則非純陰在其下,復非純陽在其上,皆須陰陽通於,陰陽通平,則五氣不乏,五氣不乏,則人無病,只如服石之人,多為陰虛而服,攝之過溫,則經脈湊溢,或遭陽時亦發其證也,正陽本自浮升,石力更藏陽氣,客主兩陽,並蒸肺肝,故患渴也,或臟實腑虛而生髮背亦渴,不獨兩陽為禍也,且肺是庚辛,庚辛畏火,即告其子,其子腎,腎為壬癸,雖子投而性惡寒,陽雖得水暫寒,而水潛流於下,客水正水足為滂沱,渴乃未除,更增腎冷,凡遇此候,皆先泄溝瀆,致陰氣於腎微理其石氣,孰不痊乎。

解散失度,飲食冷熱不消,虛脹,吐清水而渴悶欲死方。

人參,栝蔞,枳實(炙),甘草(炙),白朮(各一兩),大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二服瘥止。

又療發癰,虛熱大渴方

生地黃(八兩),竹葉(切三升),小麥(二升),黃耆黃芩通草前胡(各三兩),栝蔞(四兩),芍藥,升麻,甘草(炙),大黃(別浸),知母茯苓(各二兩),人參,當歸(各一兩)

上十六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余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小便利除通草,大熱者去人參當歸,忌如常法。

又療客虛,熱衝上焦胸中,口乾燥,頭面熱赤,並渴方。

生葛汁,生地黃,生麥門冬汁,白蜜(各一升),棗膏(八合),生薑汁(二合)

上六味和煎之,內蜜候如稀餳,食後漸漸含之,其功甚妙。

又療消渴,止小便方。

黃連(一斤金色者),麥門冬(八兩去心),生地黃汁羊乳,栝蔞汁(各三兩)

上五味,搗上二味為末,以汁相和藥末,眾手一時丸如梧子,食後以飲服二十丸,忌如常法。

又療熱渴,竹葉湯方。

竹葉(切五升),茯苓,石膏(各三兩碎),小麥(三升),栝蔞(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忌如常法。

又療發癰盛,患渴口乾,排膿止渴方

黃耆,梔子仁,栝蔞,生乾地黃,升麻(各二兩),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二兩),黃芩(一兩半)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之,瘥止,忌如常法。

又療消渴方。

取螺(二升)

上一味,以一石江水浸養之,傾澄取汁飲之,經日放卻,更取新者漬之,准前服。

又方

竹根濃煮汁飲之。

又方

煮青粱米汁飲之。

又方

冬瓜汁飲之。

又方

冬麻子(二升)

上一味搗,以水煮三四沸飲之。

又方

以水浸雞子,取清生服甚良。

又方

黃柏(一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汁飲之。

又方

桃仁(五升去尖熬),研白米(三升)

上二味,以水一斛,煮取三升,渴即飲之良。

又方

石膏(碎),枳實(炙),茯苓(各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四升,分服之。

又方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白朮,乾薑,桂心(各三兩),小麥(三升),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取八升,入藥煎,取五升分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