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少腹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少腹痛

少腹痛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狀,主要表現為少腹部位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便秘、腹瀉等。少腹痛的病因多與外感、內傷、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

外感

外感所致的少腹痛,多見於感受風寒、濕邪、熱邪等,臨床表現為少腹疼痛,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咳嗽、流涕、鼻塞等症狀。

內傷

內傷所致的少腹痛,多見於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臨床表現為少腹疼痛,可伴有月經不調、白帶異常、腰膝酸軟、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

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所致的少腹痛,多見於過食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臨床表現為少腹疼痛,可伴有腹脹、便溏、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治療

少腹痛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情,辨證施治。外感所致的少腹痛,可用辛溫解表、散寒除濕、清熱利尿等方法治療;內傷所致的少腹痛,可用補肝、健脾、益腎等方法治療;飲食不節所致的少腹痛,可用清淡飲食、藥物治療。

預防

少腹痛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飲食清淡,不吃生冷、辛辣、油膩等食物。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
  •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芍藥甘草湯

  • 1.《成方切用》:「濕痰痛者,脈滑,痰氣阻礙,不得升降。蟲痛者,時作時止,面白唇紅。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多屬食積外邪。繞臍痛者,屬痰火積熱。臍下少腹痛者,屬寒或瘀血。)仲景用治誤表發厥,腳攣吐逆,與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者,更作此湯,以和其陰,其腳即伸。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或平素經行幾日方盡。如經行一日。即感外邪而致者。其瘀必多。或經行將盡。適病外邪。熱雖陷入血室。其瘀必少。瘀多者正未虛。瘀少者正已虛。更問其少腹痛否。視其神氣清否。腹痛而神昏者。瘀為多。腹不痛而神清者。瘀必少。又當辨其形狀若何。如言謇者。風邪也。

當歸四逆湯

  • 1.《玉機微義》:「此事難知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用當歸四逆湯。太陰連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不止。雜證而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
  • 2.《醫學綱目》:「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姜附禦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湯之類主之。雜症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
  • 3.《保命歌括》:「《此事難知》云: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湯之類;臍腹,少陰也,四逆、真武湯之類;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用當歸四逆湯。太陰連少陰痛者,當變下利不止。

四物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少腹痛(男,四物湯加阿膠、茯苓;寒,小茴、延胡索。女,四物湯加延胡、川楝子;熱,大黃、黃芩)
  • 2.《沈氏尊生書》:「少腹痛(男,四物湯加阿膠、茯苓;寒,小茴、延胡索。女,四物湯加延胡、

四逆湯

  • 1.《一見能醫》:「寒中厥陰(肝),則少腹痛,四逆湯加當歸。又曰直中三陰,惡寒身冷,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脈沉遲,人皆可曉,如或反常,則難知也。若身熱面赤,大小便少利,口乾,醫家至此,但察其脈勢雖大,來意虛豁力薄,不渴,或沉滑而微,形氣有不足之象,俱為寒症。或服冷藥太過,身熱不退,亦然。
  • 2.《蒼生司命》:「_四逆湯_(見濕證),治少腹痛。

小青龍湯

  • 1.《大方脈》:「_小青龍湯_,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發熱,乾嘔,或咳或渴,或喘或噎,或少腹痛,小水不利,短氣不得臥,及雜病膚脹、水腫等症。

大陷胸湯

  • 1.《蘭臺軌範》:「_大陷胸湯_,治表未解,而醫反下之,胃虛而陽氣內陷,心下有鞕,舌上燥渴,小有潮熱,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
  • 2.《經方實驗錄》:「又曰:「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此以少腹痛為主證者也。若是諸式結胸,吾信本湯皆能療之,與五苓散之治水,能治水之壅在下焦者,亦能治水之壅及中焦者,更能治水之壅及上焦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抵當湯

  • 1.《辨舌指南》:「《舌鑑》:舌黃乾澀而有隔瓣者,乃邪熱入胃。毒結已深,煩躁而渴者,大承氣湯。發黃者,茵陳蒿湯。(《舌辨》加大黃下之。)少腹痛、小便利者,有瘀血也,抵當湯;結胸頭汗,大陷胸湯;水在兩脅作痛,十棗湯。

生化湯

  • 1.《沈氏女科輯要箋疏》:「腹痛少腹痛,初產之時甚少,俗謂之兒枕痛,此多淤虛猶存,或臨蓐時未免稍受寒涼,苟非盛夏炎天,生化湯最宜正治。炮姜桃仁本是無瘀不能為害,又如澤蘭艾葉茺蔚皆所必需,但川芎主升不可妄用。查肉極妙,非僅消食亦能和血。砂糖未始不可服,但不必大多,而最不宜於炎天。

補中益氣湯

  • 1.《脾胃論》:「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仲景以抵當湯並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
  • 2.《怡堂散記》:「如臍下痛者加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二、三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症,從復報中來也。《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症也。

排膿散

  • 1.《外科理例》:「治腸癰少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或時時下膿。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治妊娠卒下血,胎不安,少腹痛連腰,人參湯方

補肝湯

  • 1.《千金翼方》:「主肝氣不足,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熱偏㿗,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婦人心腹四肢痛,乳癰,膝脛熱,轉筋遺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搶心,腹中痛,兩眼不明,悉主之方(後面注內二兩字疑:)

芍藥湯


回陽丹

  • 1.《醫學綱目》:「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中脘痛者,太陰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之類主之。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姜附禦寒湯之類主之。少腹痛者,厥陰也,正陽散、回陽丹、當歸四逆湯之類主之。雜症而痛者,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丁香楝實丸之類主之。
  • 2.《玉機微義》:「此事難知曰: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用當歸四逆湯。太陰連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不止。雜證而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疾,手太陰、足陽明主之。
  • 3.《保命歌括》:「《此事難知》云: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湯之類;臍腹,少陰也,四逆、真武湯之類;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回陽丹之類,輕則用當歸四逆湯。太陰連少陰痛者,當變下利不止。
  • 4.《傷寒直指》:「經曰:諸痛為實,此痛隨利減之法也。海藏: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定中類主之。少腹痛,厥陰也,重則正陽丹、回陽丹類;輕則當歸四逆湯。太陰傳少陰痛甚者,當變下利不止。夏令肌熱惡熱,脈洪疾者,黃芩芍藥湯。秋令肌熱惡熱、脈沉疾者,桂枝芍藥湯。又腹痛者,芍藥甘草湯主之。

失笑散

  • 1.《喻選古方試驗》:「失笑散,妊娠心痛,產後心痛,少腹痛,血氣痛,並治男婦老少心痛,腹痛,小腸疝氣痛,諸藥不效者。五靈脂炒,蒲黃等分為末,先以醋二杯調末,熬膏,入水一盞,煎至七分,連藥熱服,未止,再服。一方以酒代醋,一方以醋糊丸,童便酒服。
  • 2.《馮氏錦囊秘錄》:「失笑散,治男子老少,心痛腹癰,少腹痛並少腹疝氣,諸藥不效者,能行能止,婦人妊娠心痛,及產後心痛,少腹痛,血氣痛,尤妙。用五靈脂、蒲黃等分,研末,先以醋二杯,調末,熬成膏,入水一盞,煎至七分,連藥熱服,未效再服。一方以酒代醋,一方以醋糊丸。童便,酒服。

五積散


天台烏藥散

  • 1.《成方切用》:「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厥陰肝脈絡於陰器,上入少腹。疝病,乃肝邪也。肝主筋,故牽引疼痛。小腸經絡,並於厥陰。寒邪客於小腸,少腹痛引睪丸。上而不下,痛入臍腹,甚則上衝心胸,故俗亦名小腸氣。古人治法,往往相類。
  • 2.《醫方集解》:「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厥陰肝脈絡於陰器,上入少腹,疝病乃肝邪也,肝主筋,故牽引疼痛;小腸經絡並於厥陰,寒邪客於小腸,少腹痛引睪丸,上而不下,痛入臍腹,甚則上衝心胸,故俗亦名小腸氣;古人治法,往往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