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膀胱病源流(膀胱氣,轉胞症)

足太陽膀胱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脾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次注足少陰腎經,每日申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膀胱。足太陽膀胱經,少氣而多血。

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遠於京師,且津液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則其為器,有不得與諸陽並者,乃其經反納太陽何也?以太陽起於少陰,今歸之以陽,故借納於此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眼睛內側,向上經過額頭至頭頂。分支從頭頂到耳朵上端,主幹則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沿著脖子往下,經過肩膀內側、脊柱,到達腰部,與腎臟相連,屬於膀胱。分支從腰部沿著脊柱穿過臀部,進入膝窩。另一分支從頭頂左右兩側分開往下,經過脾臟、脊柱內側,越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後邊,下到膝窩,再往下穿過小腿內側,從外踝後面出來,沿著腳踝骨到達小指外側,最後注入足少陰腎經。每天申時,全身的氣血都彙集到膀胱。足太陽膀胱經氣少血多。

膀胱是人體的州都之官,負責儲藏津液。州都指的是偏遠的城邑,遠離京師,而且津液必須經過氣化才能排出,因此膀胱作為儲藏器官,不能與陽氣相合,而其經絡卻反過來屬於太陽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陽經起於少陰經,現在將它歸入陽經,所以借用太陽經來容納它。

其實太陽為三陽之主,膀胱乃必待氣化而後能出,則太陽豈膀胱能為之耶,後人不明經旨,謂膀胱為太陽寒水,以主寒令,不知六氣之寒水,惟腎能主之,人身太陽之經既非寒令,而膀胱之水亦非寒水,固不可混也,則膀胱之所以為腑,有可識矣。試進詳之,人身太陽之經,起於足,上於巔腦及額顱內,下於膺中包心肺,皆太陽經所貫。

太陽居六經之盛,故為巨陽,而為諸陽主氣。然以同衛氣起於少陰,乃以其陽借納膀胱,而膀胱雖居卑賤,所以得稱太陽也。膺中為心肺所居,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太陽之經,既下膺中則皆與太陽和,是以寒邪一犯太陽,遂傷肺及心,以犯皮毛血脈,為心肺之所合,如皮毛懍懍,鼻塞聲重,畏寒無汗,以及心煩,皆太陽病,而肺與心皆為之變也,仲景治太陽傷寒,設麻黃湯發汗以疏肺,設桂枝湯和表止煩以寧心,豈非治太陽即以治太陰少陰,且治太陰少陰正所以治太陽乎,是太陽一經,實兼攝手二陰矣。

白話文:

其實太陽是三陽之首,膀胱必須依靠氣化才能排泄,所以太陽並非膀胱的主宰。後人不懂經文的要義,認為膀胱是太陽的寒水,以主宰寒冷,卻不知道六氣中的寒水,只有腎能主宰。人體太陽經脈既非寒冷之氣,膀胱的水也非寒水,絕對不能混淆。所以膀胱之所以為腑,就有跡可循了。仔細觀察,人體太陽經脈,起於足部,上至頭頂及額顱內,下至胸腔包圍著心肺,都是太陽經脈所貫穿。

太陽居六經之盛,因此稱為巨陽,是諸陽之主氣。然而由於同衛氣起於少陰,卻依靠太陽的陽氣納入膀胱,所以膀胱雖然地位卑微,卻也能稱為太陽。胸腔是心肺所在,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太陽經脈下至胸腔,便與太陽氣相和,因此寒邪一旦侵犯太陽,就會傷害肺和心,進而影響皮毛血脈,因為心肺是皮毛血脈的根本,所以會出現皮毛發涼,鼻塞聲音沉重,畏寒無汗,以及心煩等症狀,這些都是太陽病,而肺和心都因此而改變。仲景治療太陽傷寒,使用麻黃湯發汗以疏通肺氣,使用桂枝湯調和表證止煩以安寧心神,這不正是治療太陽病時也兼顧太陰少陰,而且治療太陰少陰正是為了治療太陽病嗎?可見太陽一經,實際上兼攝手太陰和少陰兩經。

故其為病,實則鼻窒,頭痛,目似脫,淚出,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痔瘧狂,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少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若虛則鼽衄,小便不禁,遺尿,膀胱氣。皆其候也。古人謂太陽病並有時連及陽明,經曰:肝膽同歸津府。

所以太陽厥陰,同為一治。又曰:膀胱腎合為津液。腎所以主二便之難,此膀胱所以連及諸經而為病也,故膀胱病,小便秘,不得任用熱藥。經又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為遺溺閉癃。又曰: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則為胞痹。注云,胞內居之,則知胞居膀胱之內也。

白話文:

因此,當人患病時,實證的情況會表現為鼻塞、頭痛、眼睛似乎要脫落、眼淚流出、脖子像是被拔起、腰部疼痛、大腿無法彎曲、膝蓋感覺緊繃、小腿感覺撕裂(這稱為踝厥)、痔瘡、癲狂、肚臍反常突出、下部腫脹並排出膿血、肌肉萎縮、小腹脹痛,按壓時想排尿但無法實現。如果為虛證,則會出現鼻塞流鼻水、小便失禁、尿牀、膀胱問題。

古人認為太陽病可能會同時影響到陽明,經文提到:肝和膽共同歸屬於津液府。

因此,太陽和厥陰病可以一起治療。又說:膀胱和腎是津液的共同來源。腎主要負責處理大小便困難的問題,這就是膀胱影響其他經絡造成疾病的原因。因此,如果膀胱有病,小便不順暢,不適合使用熱性藥物。經文還提到:胞內熱移至膀胱,會導致尿失禁和小便困難。又提到:小腹和膀胱,按壓時感到疼痛,就像用湯燙過一樣,難以小便,上呼吸道會產生清涕,這稱為胞痹。注釋說明,胞內有熱,就知道胞在膀胱之內。

其胞痹之症,由風寒濕邪客於胞中,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以致小腹膀胱俱痛,而澀於小便也(宜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而胞與膀胱,皆有上口,無下口。至胞之為患,有轉胞症,另詳於後。然轉胞為胞本病,而患之所及,又能令目病。如能遠視,不能近視,有其火無其水也,當補腎(宜地芝丸、六味地黃丸)。

能近視,不能遠視,有其水,無其火也,當補心(宜定志丸加茯苓)。通及心腎,而近視不能遠視(宜空心服四物湯加澤瀉、茯苓、牡蠣,臨臥服遠志丸加甘菊、密蒙花)。皆胞所致病也。總之,凡目病,血勝則痛,血勝則癢,又能致頭風(宜川芎、瓜蒂),又能致頭汗,亦皆胞所致病也。

白話文:

女性胞宮疾病,通常是因為風寒濕邪入侵胞宮,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胞宮脹滿,水道不通,進而引起小腹和膀胱疼痛,排尿困難。可以服用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等藥物治療。胞宮和膀胱都有上開口,沒有下開口。胞宮疾病中,還有一種轉胞症,將在後續說明。轉胞症是胞宮本身的疾病,但它也會影響眼睛。如果能看遠不能看近,說明眼睛有火而缺水,需要補腎,可以服用地芝丸、六味地黃丸等藥物。如果能看近不能看遠,說明眼睛有水而缺火,需要補心,可以服用定志丸加茯苓等藥物。如果既能看近也不能看遠,說明心腎功能失調,可以空腹服用四物湯加澤瀉、茯苓、牡蠣,睡前服用遠志丸加甘菊、密蒙花等藥物。所有這些都是由胞宮疾病引起的。總之,各種眼疾,如果血氣過盛就會疼痛或癢,還會引起頭痛和頭汗,都是胞宮疾病導致的。可以服用川芎、瓜蒂等藥物治療。

【膀胱形質】《內經》曰:水液自小腸沁,則汁滲入膀胱之中,胞氣化之,而為尿以泄出也。東垣曰:膀胱雖為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胞居膀胱之中。《類纂》云:膀胱者,胞之室也。《靈樞》曰:鼻孔在外,膀胱泄漏。

又曰: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多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

【膀胱症治】《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入門》曰:膀胱病者,熱結下焦,小腹苦滿,胞轉,小便不利,令人發狂,冷則濕痰上溢,而為多唾,小便淋瀝,故遺尿。(鰲按:小便不禁,由膀胱氣虛,加減八味丸倍山萸,加烏藥、益智、補骨指,是主藥也;小便不通,由膀胱邪熱,五苓散、益元散,是主藥也。)

白話文:

膀胱是儲存液體的器官,小腸中的水分會滲入膀胱,經由膀胱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排出體外。膀胱雖然是液體的儲存處,但它本身也有一個囊狀結構。膀胱的外觀與腎臟的狀態相關,骨骼密實、皮膚厚的人,三焦和膀胱也較厚;骨骼粗糙、皮膚薄的人,三焦和膀胱則較薄;毛孔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較鬆弛;皮膚緊繃、沒有毛髮的人,三焦和膀胱較緊;毛髮多而粗的人,三焦和膀胱較直;毛髮稀疏的人,三焦和膀胱較結實。

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排尿困難或尿失禁。膀胱病症通常是由於下焦濕熱積聚所致,患者會感到小腹脹滿、排尿困難,甚至出現精神恍惚的症狀。寒冷時,濕痰上涌,會導致唾液增多、排尿不暢。針對不同症狀,可用不同的藥物治療,例如膀胱氣虛導致尿失禁,可用加減八味丸配合烏藥、益智、補骨指等藥物;膀胱邪熱導致排尿不通,可用五苓散或益元散等藥物。

【膀胱絕候】《內經》曰:遺尿狂言目反視,此膀胱絕也。又曰:膀胱絕者,戴眼反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絕汗出,則死矣。

膀胱氣,膀胱經病也。其症小腹腫痛,必小便秘(宜五苓散加茴香、蔥白、鹽)。服藥後,若下小便如墨汁,膀胱之邪去矣,邪去而便通痛止矣(宜隨用硼砂丸)。《入門》以㿉疝有四種,其一種水㿉,外腎腫大如升如斗,不痛不癢,為即膀胱氣,宜備參究。而其為症,有由膀胱腎虛,結成腫痛者(宜茱萸內消丸)。有膀胱氣連脅下痛者(宜楊氏麝香元)。有由蘊熱,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者(宜三白散)。有膀胱氣痛不可忍者(宜蠲痛元、金鈴散、三疝湯)。有症由新得者(宜橘核散)。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

白話文:

膀胱絕候與膀胱氣

膀胱絕候

《內經》說:如果出現遺尿、胡言亂語、眼珠上翻的情形,這就是膀胱絕了。又說:膀胱絕的人,會戴著眼罩、反覆抽搐,面色蒼白,大量汗液突然湧出,汗出即死。

膀胱氣

膀胱氣,是膀胱經的病症。其症狀為小腹腫痛,並且小便不通(可以使用五苓散加上茴香、蔥白、鹽)。服用藥物後,如果排出墨汁般的尿液,就表示膀胱裡的邪氣已經去除,邪氣去除後,小便就會通暢,疼痛也自然消止(可以配合使用硼砂丸)。

《入門》中提到疝氣有四種,其中一種是水疝,外腎腫大像升斗一樣,不痛不癢,就是膀胱氣,需要詳細研究。其症狀包括:

  • 由於膀胱腎虛,形成腫痛者(可以使用茱萸內消丸)。
  • 膀胱氣蔓延至脅下疼痛者(可以使用楊氏麝香元)。
  • 由於蘊熱,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者(可以使用三白散)。
  • 膀胱氣疼痛難忍者(可以使用蠲痛元、金鈴散、三疝湯)。
  • 新發生的症狀者(可以使用橘核散)。
  • 長期未愈者(可以使用橘核丸)。

【膀胱氣症治】《綱目》曰:小腹痛者三:肝病,小腹引脅痛;小腸病,小腹引睪丸腰脊痛;膀胱病,小腹腫痛,不得小便。又曰:神保元治膀胱氣脅下痛,最妙通用橘核丸、橘核散。

【導引】《保生秘要》曰:用手緊鼎幽闕,納氣數口,而緊緊頂閉納之,立效。

【運功】《保生秘要》曰:因欲火積滯,外腎復感冷氣,故作脹痛,不可勝言,注意從外腎提氣至內腎,右運二七遍,即從內腎想一火,提至頂門,略凝,而後行吹吸之法。

轉胞症,水逆氣迫病也,亦作轉脬症。《直指》曰:此症由強忍小便,或尿急疾走,或飽食走馬,或忍尿入房,使水氣上逆,氣迫於脬,故屈戾而不得舒張也,脬落即殂。又曰:此症孕婦多有之,患在忍縮小便,或醉飽入房,使小腸之氣逆而不通,大腸之氣與之俱滯,外水不得入膀胱,內水不得出膀胱,淋瀝急數,每欲尿時如不可言,大便亦裡急頻並,似痢非痢,必以手按臍下,庶可立出,小便甚者,因此腹脹浮腫。治法,用涼藥疏利小腸中熱,仍與通泄大腸,迨其腹中攪痛,大便大下,則尿脬隨即歸正,小便自然順流。

白話文:

【膀胱氣症治療】《綱目》記載:腹部疼痛有三種原因:肝病會引起腹部連帶肋骨疼痛;小腸病則會導致腹部連帶睪丸、腰部和脊椎疼痛;膀胱病則是腹部腫脹疼痛,無法解小便。此外,《綱目》還提到「神保元」治療膀胱氣脅下疼痛,效果極佳,可以使用橘核丸、橘核散等藥物。

【導引】《保生祕要》指示:使用手掌緊壓腹部的「鼎幽闕」穴位,深呼吸數次,然後緊密地封閉呼吸,這能立即見效。

【運功】《保生祕要》提到:由於過度性慾造成積聚的滯礙,加上外生殖器受冷氣侵襲,導致腹部脹痛,無法描述。要注意的是,從外生殖器提起氣息到內生殖器,然後向右旋轉二十七次。接著,在內生殖器想像一團火焰,再向上提至頭頂,稍作停留,再進行吹吸氣息的方法。

轉胞症,是一種由於強忍小便、尿急快速行走、飽食後騎馬、或忍尿進入房間,導致水分上升逆流,使得膀胱受到壓力,因而導致腹部彎曲無法展開的病症。若膀胱下垂,患者即會死亡。《直指》指出,這種病症多發生於懷孕女性,原因在於強忍小便、醉酒後進入房間,使得小腸氣體逆流不暢,大腸氣體與之共同阻塞,外部水分無法進入膀胱,內部水分無法排出膀胱,尿頻急迫,每次想要排尿的情況就像無法描述,大便也伴有急迫頻繁,類似痢疾但又不是痢疾,必須用手按壓腹部下方,纔可能排出尿液。嚴重時,會導致腹部脹滿浮腫。治療方法是使用涼性藥物疏通小腸中的熱氣,同時通暢大腸,當腹部疼痛加重,大便大量排出時,尿囊就會恢復正常,小便自然順暢流出。

丹溪曰:胎婦轉脬之症,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急躁者,食厚味者,大率有之,古方用滑利疏導無效,因思脬為胎所墮,展在一邊,脬繫了戾不通爾。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脬系得疏,水導自行。一婦患此,診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遂以參朮飲空心煎服,遂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俟少項,又與一帖,次早亦然,如是與八帖而安。此法恐偶中,後歷用數人皆驗。據此二說,一用瀉,一用吐,皆所以疏通其氣,而使之流注也。至轉脬之候,必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此所以與尋常溺閉有異。若老人有脬轉困篤欲死者,又與少年不同治(宜六味丸倍澤瀉),蓋少年不須補益,只與利導足矣(宜蒲黃散、滑石散)。又有驚憂暴怒,氣乘膀胱鬱閉,而脬系不正,遂至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膨脹,氣上衝心,悶絕欲死者,此其治法,必當兼氣分(宜蔥白湯)。即如孕婦轉脬,治法雖不同,要必兼補氣血(宜參朮飲、參朮湯)。此皆胞之為病,所當從胞而治者也。

白話文:

丹溪曰:

胎婦轉脬之症,體質虛弱、憂愁悶悶不樂、個性急躁、喜食肥甘厚味者,多半會有此症。古方多用滑利疏導之法,但往往無效。我思慮良久,認為膀胱被胎兒壓迫,移位到一邊,膀胱繫帶因此受阻,導致小便不通。若能將胎兒舉起,懸於腹部中央,膀胱繫帶就能疏通,小便自然暢通。

曾經有一位婦人患此症,我診斷她的雙手觸診起來略微粗糙,用力按壓則感到弦脈跳動。由此可知,她是因憂慮所致,粗糙代表氣多血少,弦脈代表有飲停滯。於是,我便用參朮飲空腹煎服,並用手指探入她的喉嚨,讓她吐出藥汁。稍後,再給她一帖藥,第二天早上亦如此,如此連續服用八帖藥之後,病症痊癒。這種方法看似偶爾碰巧有效,但後來我嘗試用在其他病人身上,也都驗證了其效果。

由此可見,無論是瀉法還是吐法,都是為了疏通氣機,使之流通順暢。轉脬之症,必然伴隨臍下急痛、小便不通,這點與一般的溺閉不同。

若老年人患轉脬,困篤欲死,其治療方法與年輕人不同(宜六味丸加倍澤瀉),因為老年人不需補益,只要利導通暢便可(宜蒲黃散、滑石散)。

還有一些人,因驚恐憂慮或暴怒,導致氣鬱結於膀胱,膀胱繫帶錯位,小便突然不通,小腹脹滿,氣逆衝心,昏迷欲死,這就需要兼顧氣分治療(宜蔥白湯)。

即使是孕婦轉脬,治療方法雖有不同,但也必須兼顧補氣血(宜參朮飲、參朮湯)。這些都是由於胞宮疾病所致,因此必須針對胞宮進行治療。

【胞為尿器】東垣曰:膀胱雖為津液之府,至於受盛津液,則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故《內經》云:脬移熱於膀胱。《靈樞》云:膀胱之脬薄以濡。《類纂》云:膀胱者,脬之室。夫脬之居於膀胱也,有上口而無下。口,津液既盛於脬,無由自出,必因乎氣化,而後能漸漬浸潤於胞外,積於胞下之空處,遂為尿以出於前陰。

若使脬正無空處,則人尿急時,至廁安能即出乎,夫惟積滿脬下之空處,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則至廁即出矣。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關於小便器官「膀胱」和其內部結構「脬」的功能與關係。「膀胱」是儲存身體排泄物的地方,而「脬」則是在膀胱中的另一個容器,它沒有出口只有入口,當裡面充滿了水分和其他廢棄物質時,必須透過氣化的過程才能排出體外。如果「脬」裡沒有空間可以存放這些廢棄物質,那麼人在想要小便的時候就無法立即去洗手間解決;相反地,當「脬」下面的空間被填滿到不能再裝入任何東西時,人才會感到緊迫感並前往洗手間進行排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