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癒風飲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 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風痺病症常因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絡而致,川芎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川芎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減輕腫脹。風痺病症常伴有局部瘀血,川芎能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康復。
因此,癒風飲中加入川芎,可起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效緩解風痺症狀。
癒風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能夠改善血脈運行不暢,緩解因風寒溼邪入侵引起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
- 補血養血,滋潤筋骨: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能夠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筋骨疼痛、無力等症狀。
因此,在癒風飲中加入當歸,可以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入侵導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並起到補血養血、滋潤筋骨的作用,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癒風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之效。風濕病常伴有熱邪蘊結,生地黃可清熱解毒,並滋養陰血,緩解因熱邪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緩解疼痛,促進癒合: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風濕侵襲所致的肌肉、關節疼痛,同時也能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
癒風飲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其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用以緩解風濕病症。
風濕病症多因肝腎陰虛,筋骨失養所致,而熟地黃性溫,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之陰,填精益髓,從而改善因陰虛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此外,熟地黃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緩解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總之,熟地黃在癒風飲中起到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緩解風濕病症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癒風飲中加入紅花,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功效:
一、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風濕痹痛常伴有血瘀阻滯,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二、祛風止痛:紅花還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風濕痹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紅花能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改善風濕痹痛症狀。
因此,癒風飲中加入紅花,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雙重作用,有效緩解風濕痹痛。
癒風飲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通絡,祛風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其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症狀。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善於引藥下行,能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下肢,以達治病之效。在癒風飲中,川牛膝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患處,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
因此,川牛膝是癒風飲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它既能起到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作用,又能引藥下行,使其治療效果更佳。
癒風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嘔降逆: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風邪入體,易犯脾胃,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嘔吐、噁心等症狀。半夏可化解風邪對脾胃的侵襲,止嘔降逆,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 祛風止痛:半夏兼具祛風止痛之功。風邪入體,可導致筋骨疼痛、麻木等症狀。半夏可祛除風邪,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癒風飲中加入半夏,既能止嘔降逆,又能祛風止痛,對於風邪引起的相關症狀,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癒風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癒風飲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偏寒或燥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中和其烈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對患者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解毒、抗炎、止痛、利尿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加強療效,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痹痛等病症。
癒風飲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止咳化痰: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氣滯痰阻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橘紅能有效緩解。
- 輔助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癒風飲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橘紅的疏肝理氣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療效。
癒風飲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 祛風濕、止痛、解表 的功效。羌活性辛溫,入肝經、膀胱經,具有 疏散風寒、止痛 的作用。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羌活可通過疏散風寒濕邪,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此外,羌活還有解表散寒 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進一步 緩解風寒溼邪對人體的侵襲。因此,癒風飲中加入羌活,可有效 祛除風寒溼邪,緩解疼痛,改善風溼病症狀。
癒風飲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性溫,能散風寒、止痛,尤其擅長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
- 解表散寒: 防風還能解表散寒,對於風寒感冒初起,表現爲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癒風飲中加入防風,可有效地祛除風邪、緩解疼痛、解表散寒,從而達到治療風寒溼痹的目的。
癒風飲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平肝息風: 天麻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搐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氣血逆亂引起的風痺、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祛風止痛: 天麻性平味甘,能通經絡、散風濕,對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癒風飲中加入天麻,可以有效地發揮其平肝息風、祛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痺、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病症。
癒風飲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能祛除風寒濕邪,並止痙攣。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天南星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此外,天南星也能散結消腫,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腫脹,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因此,天南星在癒風飲中起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濕病的功效。
癒風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風濕痺痛常伴有脾虛濕盛,白朮可補脾健運,祛除濕邪,為祛風止痛打下基礎。
- 固本培元: 白朮能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體質,從根本上提升抗風濕能力,避免風濕反覆發作。
白朮的加入,在癒風飲中起到健脾祛濕、固本培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風除濕、止痛活血的功效。
癒風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祛風止痛: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風濕病常伴有脾虛濕困,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加重。茯苓能健脾利濕,祛除濕邪,使氣血通暢,減輕疼痛。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癒風飲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具有祛風濕、止痛作用。茯苓配合這些藥材,能加強祛風除濕之效,使療效更顯著。
癒風飲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其溫經散寒之效,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因風寒襲人而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此外,桂枝還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可疏通經絡,緩解肌肉關節疼痛。
因此,癒風飲中加入桂枝,旨在利用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驅散風寒,舒筋活絡,緩解疼痛的目的。
癒風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風濕痹痛常伴有熱毒瘀滯,黃芩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有效緩解疼痛和炎症。
- 疏風散寒,止痛消腫:黃芩還具有疏風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黃芩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止痛消腫的作用。
因此,癒風飲中加入黃芩,可以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風散寒、止痛消腫的效果,有效治療風濕痹痛。
癒風飲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養血寧心的功效,用以緩解因風邪入體所致的精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肝經,可養心安神,對於風邪所致的心神不寧,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酸棗仁還具養血之功,可改善風邪入體所引起的血虛,進一步促進精神穩定,提升睡眠質量。
癒風飲中包含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緩解疼痛,止痛安神: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痛 的功效。風濕痺痛常伴有疼痛難忍,白芍能緩解疼痛,並有助於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睡眠品質。
二、 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 風濕痺痛常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白芍能 養血柔肝,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從而減輕痺痛症狀,促進康復。
癒風飲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發熱、疼痛、腫脹等症狀,黃柏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黃柏還具有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風濕性關節炎常伴有風寒濕邪侵襲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黃柏能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改善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
因此,黃柏在癒風飲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
主治功效
癒風飲:中風的復健中藥方劑
癒風飲是中醫治療中風及其後遺症的常用方劑,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補氣養血、益氣活血、調經止痛、鎮靜安神等功效。
癒風飲組成: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養腎
- 紅花: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 川牛膝:強筋壯骨、活血止痛
- 半夏:燥濕化痰、降氣化痰
- 甘草:補氣健脾、益氣活血
-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
-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
- 白朮: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益氣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酸棗仁:養心安神、益肝明目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
- 黃柏:清熱燥濕、清熱解毒
癒風飲主治:
- 中風:突然發生的腦部疾病,可能導致身體一側癱瘓、語言障礙、吞嚥困難等。
- 半身不遂:身體一側無力或癱瘓,通常是中風的徵狀。
- 手足欠利:手腳動作不靈活或無力。
- 語言費力:說話困難或含糊不清。
- 呵欠噴嚏:頻繁的打哈欠和打噴嚏。
- 口眼歪斜寬弛:嘴角或眼睛歪向一側,臉部肌肉鬆弛。
- 頭目眩暈:頭暈目眩,感覺天旋地轉。
- 痰火熾盛:身體內有過多的「痰火」,可能導致咳嗽、咳痰、發熱等。
- 筋骨時痛:肌肉和骨骼經常疼痛。
- 頭痛心悸:頭痛和心悸,可能是中風或其他疾病的徵兆。
癒風飲的使用方法:
- 煎服:將癒風飲藥材加入清水中煎煮,至藥液濃縮為三分之一,即可服用。
- 泡服:將癒風飲藥材放入熱水中浸泡,至藥液濃縮為三分之一,即可服用。
癒風飲的注意事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用癒風飲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服用癒風飲期間,應避免飲酒。
- 服用癒風飲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
癒風飲的藥理作用:
- 活血化瘀:癒風飲中的川芎、當歸、紅花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 祛風除濕:癒風飲中的羌活、防風、天麻等藥材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可驅除體內風寒濕邪,緩解中風後遺症。
- 補氣養血:癒風飲中的生地黃、熟地黃、白朮等藥材具有補氣養血的作用,可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益氣活血:癒風飲中的桂枝、黃芩、酸棗仁等藥材具有益氣活血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中風後遺症。
- 調經止痛:癒風飲中的白芍、黃柏等藥材具有調經止痛的作用,可緩解中風後遺症引起的疼痛。
- 鎮靜安神:癒風飲中的天麻、酸棗仁等藥材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可緩解中風後遺症引起的失眠、焦慮等症狀。
癒風飲的臨牀應用:
癒風飲是中醫治療中風及其後遺症的常用方劑,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補氣養血、益氣活血、調經止痛、鎮靜安神等功效。癒風飲可有效改善中風後遺症的各種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癒風飲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中風患者的症狀,改善預後。但是,癒風飲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 癒風飲中含有川芎、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紅花、川牛膝、半夏、甘草、橘紅、羌活、防風、天麻、天南星、白朮、茯苓、桂枝、黃芩、酸棗仁、白芍、黃柏等中藥,這些中藥均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服用癒風飲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擅自加減藥量或停藥。
- 癒風飲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中風患者的症狀,改善預後。但是,癒風飲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服用癒風飲期間,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癒風飲, 出處:《醫便》卷三。 組成:川芎1錢2分,當歸1錢2分,生地黃8分(薑汁炒),熟地黃8分(薑汁炒),紅花4分(酒炒),牛膝8分(酒炒),半夏1錢(薑制),甘草4分(炙),橘紅8分(去白,鹽水洗),羌活6分,防風6分,天麻1錢,南星(薑制)1錢,白朮1錢5分,白茯苓1錢,薄桂枝6分(冬月7分),黃芩8分(酒炒),酸棗仁8分(炒),白芍藥2錢(酒炒),黃柏3分(酒炒,夏月5分)。 主治:活血消痰,疏風順氣,走肌表,利關節。主治:中風。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語言費力,呵欠噴嚏,口眼歪斜寬弛,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痛,頭痛心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