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潤燥湯

JIA JIAN RUN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二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6%
腎經 14%
心經 12%
肺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6%
膽經 5%
胃經 4%
心包經 1%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潤燥: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燥滑腸之效。潤燥湯旨在治療燥邪傷肺,症見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當歸可補血潤燥,滋養肺陰,緩解燥邪對肺部的損害,同時有助於改善便祕問題。
  2. 活血化瘀: 當歸亦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燥邪傷肺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甚至出現瘀血阻滯,影響肺氣宣發。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肺氣宣發,幫助患者更快恢復。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針對其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膽經,能疏散肝氣,調和氣血,並能通經活絡,止痛消腫。潤燥湯主要用於治療燥邪犯肺,津液虧損,出現咳嗽、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而川芎的加入,可以幫助疏散肺經鬱熱活血潤燥,並緩解因燥邪犯肺導致的疼痛,進一步改善肺燥症狀。同時,川芎也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滋陰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白芍性質甘酸寒,入肝脾經,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並能收斂陰液,止汗止瀉。加減潤燥湯主要用於治療燥邪傷肺、津液虧虛所致的咳嗽、口乾、便祕等症狀,白芍的加入可以滋陰潤燥,緩解肺熱,並有助於止咳、潤腸通便。此外,白芍還能緩解因燥邪傷肺而導致的肝氣鬱結,使整體治療效果更佳。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清熱生津等功效。潤燥湯以潤燥止咳為目的,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體內津液,改善乾燥引起的咳嗽、口乾等症狀。
  2. 配伍相宜: 加減潤燥湯中常用麥冬、沙參等滋陰潤肺藥物,生地黃與這些藥物相配伍,能增強滋陰潤燥之力,使療效更佳。同時,生地黃能涼血止血,可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出血症狀。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潤燥湯主治肺燥津傷,而熟地黃可滋陰潤燥,緩解因燥熱引起的津液不足,同時滋補氣血,改善因津液虧損而導致的氣血不足。
  2. 合劑相輔:潤燥湯中含有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如麥冬、沙參等,而熟地黃與這些藥物搭配使用,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更有效地緩解肺燥津傷的症狀。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潤燥湯旨在潤燥止咳,但若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難以滋養肺燥,白朮健脾益氣,可助脾胃運化,使津液生成,更有效地潤燥止咳。
  2. 固表止汗: 白朮亦有固表止汗之功。潤燥湯中常加入一些滋陰潤燥的藥物,容易耗氣傷津,導致氣虛汗出。白朮固表止汗,可防止藥物過於滋陰而導致氣虛汗出,維持機體的平衡。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功效。潤燥湯以潤燥止咳為主,但亦需兼顧脾胃運化功能,以利於藥物吸收及體內津液的生成,故加入茯苓以健脾利濕,助藥力發揮。
  2. 寧心安神:茯苓入心經,具寧心安神之效。燥邪易傷肺,肺主氣,氣虛則心神不寧。加減潤燥湯中加入茯苓,可安神定志,緩解燥邪所致的心神不安。

加減潤燥湯的組成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邪犯肺,痰濁壅盛: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散結消腫之效。燥邪犯肺,可導致痰濁壅盛,氣喘咳嗽。天南星能化解痰濁,改善呼吸道阻塞,配合其他藥物潤燥清熱,達到治療肺燥咳嗽、痰多粘稠之目的。
  2. 兼治風寒痰飲:天南星亦能祛風散寒,對於風寒痰飲導致的咳嗽、哮喘也有效。加減潤燥湯中其他藥物如杏仁、桑白皮等,也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與天南星相輔相成,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因濕邪困脾,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良好療效。此外,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胃氣,導致的噁心嘔吐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加減潤燥湯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祛除濕邪,化解痰濕,並緩解因痰濕引起的嘔吐,達到潤燥止咳、和胃止嘔的功效。

加減潤燥湯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的功效。燥濕指的是去除體內過多的濕氣,而陳皮能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排出濕氣,從而緩解因濕氣停滯而導致的口乾、舌苔厚膩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陳皮能理氣降逆,緩解因氣機不暢引起的胃氣上逆、胸悶氣促等症狀。同時,陳皮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

因此,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陳皮,能有效地理氣燥濕、和胃降逆,有助於改善因燥濕引起的各種不適。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潤燥湯常用於治療燥邪犯肺,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便祕等症狀。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氣血流通,並有助於潤滑腸道,緩解便祕。
  2. 消腫止痛:桃仁亦可消腫止痛,對於燥邪所致的咽喉腫痛、肺熱咳喘等症狀,桃仁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加減潤燥湯加入桃仁,不僅能潤燥止咳,更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提升治療效果。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血兩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在潤燥湯中,紅花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緩解因燥邪侵襲而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並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潤燥止痛的目的。

此外,紅花還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各種不適,進一步提升潤燥湯的治療效果。

「加減潤燥湯」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潤燥湯常用於治療燥邪犯肺、津液不足、乾咳少痰等症,而天麻可緩解因肺燥津虧而引起的肝風內動,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祛風除濕: 天麻還具有祛風除溼的作用,可輔助潤燥湯疏風散寒、化痰止咳,進一步改善肺燥引起的咳嗽、痰少等症狀。

綜上所述,天麻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因肺燥引起的肝風內動,並增強潤燥湯的治療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因其辛溫解表之性,能疏散風寒,並兼具祛風濕之效。

方劑中若患者有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羌活可解表散寒,緩解風邪入侵所致的不適。

此外,羌活亦能通絡止痛,對於患者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亦有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疼痛症狀。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疏散風邪潤燥止癢的功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其疏風解表之功,可散發風熱,並通達經絡,改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此外,防風還有潤燥止癢的作用,能滋潤皮膚,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等問題。

因此,在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防風,不僅能治療風熱引起的燥熱症狀,更能改善皮膚狀況,達到潤燥止癢的療效。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止血安胎、瀉火解毒的功效。潤燥湯主要針對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而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肺熱,改善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此外,黃芩還有止血安胎的作用,對於因肺熱而引發的咳血、胎動不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加減潤燥湯中包含酸棗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養心安神,緩解燥熱所致的心神不寧: 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的作用。燥熱傷津,易導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酸棗仁能滋養心陰,緩解燥熱對心神的損傷,起到安神寧心、改善睡眠的作用。
  2. 潤燥生津,緩解燥熱引起的津液虧損: 酸棗仁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燥熱耗傷津液,易引起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酸棗仁能滋養津液,緩解燥熱引起的津液不足,改善乾燥症狀。

因此,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酸棗仁,能夠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到養心安神、潤燥生津的作用。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效。該方用治燥熱傷肺,證見口乾咽燥、咳嗽痰少、皮膚乾燥等,黃柏能清肺熱,緩解燥熱症狀。
  2. 解毒消腫:黃柏亦有解毒消腫之功,可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加減潤燥湯中加入黃柏,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進一步緩解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總而言之,黃柏的加入,一方面可清熱瀉火,緩解燥熱症狀,另一方面可解毒消腫,改善皮膚狀況,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潤燥止癢之功效。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脾運化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燥咳、便祕等症狀,肉桂能溫脾陽、助運化,促進津液生成,緩解便祕,改善咳嗽症狀。
  2. 溫通經絡,止痛化瘀:肉桂能溫通經絡,行氣止痛,改善血瘀引起的疼痛。對於一些伴有腹痛、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的潤燥患者,肉桂可起到溫經散寒、止痛化瘀的作用。

總而言之,肉桂在「加減潤燥湯」中發揮溫陽散寒、助脾運化、溫通經絡、止痛化瘀的作用,幫助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達到潤燥的效果。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氣益脾的作用。潤燥湯方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等偏寒涼,甘草可以緩和其寒性,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解毒、止痛、緩解咳嗽,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麥冬、百合等協同作用,增強潤燥止咳、清熱生津的功效。同時,甘草能改善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提高療效。

加減潤燥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潤燥止痛: 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潤燥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因燥邪侵襲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疼痛等症狀。對於燥邪傷肺,氣血瘀滯導致的咳嗽、胸痛、咽乾等症,川牛膝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潤燥止咳。
  2. 引藥下行,促進療效: 加減潤燥湯的主要功效為潤燥止咳,而川牛膝性味甘苦微寒,入肝、腎經,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將藥物引導至下焦,可更好地達到潤肺止咳、利水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加減潤燥湯 方劑組成與功效

藥材性味歸經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肺經活血化瘀,祛風除濕
白芍性平,味苦酸,歸肝、脾經平肝息風,養血調經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肝、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歸肝、腎經補血滋陰,益精養血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補氣健脾,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利水消腫,健脾益氣
天南星性辛,味溫,歸肺、脾經溫化寒痰,祛風除濕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脾經溫化寒痰,止咳化痰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腎經平肝息風,祛風止痛
羌活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發散風寒,祛風除濕
防風性溫,味辛,歸肺、脾、膀胱經散風邪,解表發汗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酸棗仁性平,味酸,歸心、肝經安神養心,收斂汗液
黃柏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燥濕清熱,瀉火解毒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溫經散寒,活血通經
甘草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補氣益中,清熱解毒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歸肝、腎經活血通經,強筋壯骨

主治功效

  • 中風: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會導致大腦的局部缺血、缺氧,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症狀。
  • 左半身不遂:中風後,身體左側的活動能力受損,包括手、足、面部等。
  • 手足癱瘓:中風後,手腳完全喪失活動能力。
  • 語言費力:中風後,說話變得困難,表達不清。
  • 呵欠噴嚏:中風後,經常打哈欠和噴嚏。
  • 面目口眼歪斜寬馳:中風後,面部肌肉失去平衡,導致面部歪斜,嘴巴和眼睛也可能歪斜。
  • 頭目眩暈:中風後,經常感到頭暈目眩。
  • 痰火熾盛:中風後,體內的痰火較盛,會引起一系列的症狀,如咳嗽、咳痰、胸悶、心悸等。
  • 筋骨時痛:中風後,經常感到筋骨疼痛。
  • 頭或痛:中風後,經常感到頭痛。
  • 心悸:中風後,經常感到心慌、心跳加速。

總結

中藥方劑「 加減潤燥湯 」,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等功效,可有效治療中風後遺症,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2分,川芎1錢,白芍(酒炒)2錢,生地黃(酒炒)8分,熟地黃(薑汁炒)8分,白朮(去蘆)1錢,白茯苓(去皮)1錢,南星(薑汁炒)1錢,半夏(薑汁炒)1錢,陳皮(鹽水洗)8分,桃仁(去皮)6分,紅花(酒洗)4分,天麻1錢,羌活6分,防風6分,黃芩(酒炒)8分,酸棗仁(炒)8分,黃柏(去皮,酒炒)3分,薄桂6分,甘草(炙)4分,牛膝(去蘆,酒洗)8分。手不遂,倍黃芩、薄桂;足不遂,倍黃柏、牛膝。
上銼一劑。
水煎,入竹瀝、薑汁少許、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心悸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半身不遂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鼻炎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潤燥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當歸1錢2分,川芎1錢,白芍(酒炒)2錢,生地黃(酒炒)8分,熟地黃(薑汁炒)8分,白朮(去蘆)1錢,白茯苓(去皮)1錢,南星(薑汁炒)1錢,半夏(薑汁炒)1錢,陳皮(鹽水洗)8分,桃仁(去皮)6分,紅花(酒洗)4分,天麻1錢,羌活6分,防風6分,黃芩(酒炒)8分,酸棗仁(炒)8分,黃柏(去皮,酒炒)3分,薄桂6分,甘草(炙)4分,牛膝(去蘆,酒洗)8分。 主治:中風,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語言費力,呵欠噴嚏,面目口眼歪斜寬馳,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痛,頭或痛,心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