癒風潤燥湯

YU FENG RUN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6%
心經 13%
肺經 13%
胃經 9%
腎經 8%
膀胱經 7%
膽經 6%
大腸經 4%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從而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疏散風熱,潤燥生津: 川芎性溫,又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並兼具潤燥生津之效。對於因風熱或燥邪所致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川芎能起到清熱潤燥、滋陰生津的作用。

因此,在「癒風潤燥湯」中加入川芎,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風熱燥邪所致的各種病症,達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清熱潤燥、滋陰生津的功效。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養血潤燥: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潤燥生津的功效。對於風燥傷肺,氣血瘀滯導致的咳嗽、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滋養肺陰,改善症狀。
  2. 調和藥性:癒風潤燥湯中其他藥材如川貝母、杏仁等,性寒涼,而當歸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甚,影響藥效的作用。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風燥傷肺,容易耗傷陰血,導致肺燥津枯,而熟地黃能補益陰血,潤燥生津,從根本上緩解風燥所致的症狀。
  2. 溫補腎陽: 熟地黃同時能溫補腎陽,而腎陽不足亦可導致風燥,因此,熟地黃能溫腎補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溫陽化燥、潤肺止咳的效果。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風燥傷肺,易導致肺熱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清肺熱,滋陰潤肺,緩解燥熱之症。
  2. 養陰生津: 風燥傷肺,耗傷津液,導致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生津,補充津液,緩解乾燥之症,使肺氣滋潤,恢復正常功能。

因此,生地黃在癒風潤燥湯中,起到了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燥傷肺所致的各種症狀。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川牛膝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局部瘀血腫脹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總之,川牛膝在癒風潤燥湯中發揮著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風濕痹痛、關節腫脹等症狀,達到祛風除濕、潤燥止痛的目的。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紅花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潤燥止癢,消腫生肌: 紅花亦有潤燥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風燥傷肺,導致的皮膚乾癢、皸裂等症狀,紅花能滋潤皮膚,緩解乾燥,促進傷口癒合。

癒風潤燥湯中包含羌活,乃因其藥性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升散濕邪之效。

方中加入羌活,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風寒痹痛、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羌活的辛溫之性,可溫經散寒,祛除風寒濕邪,並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同時,其升散之性,可將濕邪向上引導,排出體外,從而達到祛風除濕、止痛之效。

癒風潤燥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癢潤燥生津的功效。

祛風止癢: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防風能有效驅散風邪,減輕不適。

潤燥生津:防風同時兼具潤燥生津的功效,能滋潤肌膚,緩解乾燥引起的皮膚粗糙、脫屑等問題。

因此,在癒風潤燥湯中加入防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祛風止癢、潤燥生津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皮膚問題,促進康復。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針對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肌肉疼痛、麻木、痙攣等症狀。同時,天南星也具備化痰止咳的功效,能疏通氣道,緩解痰多咳嗽。

因此,癒風潤燥湯中加入天南星,可有效 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麻木、痙攣,以及痰多咳嗽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癒風潤燥湯中包含天麻,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平肝熄風:天麻善於平息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風濕痺痛往往伴隨肝風內動,天麻可有效緩解此類症狀。
  2. 祛風通絡:天麻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肢體疼痛、活動不便等問題。

因此,天麻在癒風潤燥湯中起到平肝熄風、祛風通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濕痺痛的症狀。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嘔降逆: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本方常用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而半夏可以化痰止咳,緩解呼吸道不適,同時也能抑制因風寒溼邪侵犯脾胃所致的嘔吐症狀。

2. 溫肺散寒: 半夏具有一定溫肺散寒的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散寒祛溼的效果。對於風寒溼邪引起的咳嗽、喘息、痰多,半夏能夠溫肺散寒,加速體內溼邪的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橘紅」的原因,主要有二:

  1. 疏風散寒,理氣止咳: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理氣止咳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肺,或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燥濕化痰,潤肺止咳:橘紅除了疏散風寒,還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幫助清除肺部痰液,進而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橘紅也能潤肺止咳,對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咽乾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用以改善因風燥引起的症狀。

風燥之症常伴隨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化解體內積聚的濕邪,使津液流通,改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同時,茯苓也能健脾寧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大便乾結等症狀。

因此,在癒風潤燥湯中加入茯苓,可以有效地改善風燥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潤燥止風、寧心安神的目的。

癒風潤燥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若出現風熱或濕熱證候,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舌苔黃膩等,則可用黃芩清熱瀉火,並配合其他藥物祛風除濕,達到治療目的。同時,黃芩還能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起到抗炎作用,有利於改善因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炎症反應。

癒風潤燥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是因為桂枝具有以下功效:

  1.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善於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風寒襲表、經絡阻滯所致的風寒感冒、關節疼痛等症狀,桂枝能夠有效緩解。
  2. 發表透疹:桂枝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以促進體內陽氣發散,將體內的風邪排出體外,有助於疹出透發,避免病情加重。

因此,在癒風潤燥湯中加入桂枝,不僅可以溫經散寒,改善風寒所致的症狀,還可以促進體表汗出,達到祛風散寒、潤燥止癢的效果。

癒風潤燥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風燥傷肺,導致肺氣不足,容易引起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白朮可補益脾胃,提升正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抵禦風燥侵襲。
  2. 燥濕化痰: 白朮亦能燥濕化痰,對風燥所致的痰濕咳嗽有輔助治療作用。風燥入肺,容易造成肺氣鬱結,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白朮可燥濕化痰,利於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總而言之,白朮在癒風潤燥湯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燥所致的肺氣不足、痰濕咳嗽等症狀。

癒風潤燥湯中使用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風燥所致的肌膚乾燥、瘙癢: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肌肉痙攣等功效。風燥傷肺,容易導致皮膚乾燥、瘙癢,白芍可滋養肝血,潤澤肌膚,緩解乾燥、瘙癢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 白芍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協調藥性,增強藥效。例如,白芍與當歸、川芎等藥材共同使用,可起到養血活血、潤燥止癢的作用,更好地治療風燥所致的皮膚病。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養心,緩解燥熱症狀: 酸棗仁性味甘酸,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效。燥熱症狀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酸棗仁可安撫心神,改善睡眠,從而緩解燥熱症狀。
  2. 滋陰潤燥,增強體質: 酸棗仁能滋養心陰,緩解陰虛燥熱,並可潤燥生津,增強機體對燥邪的抵抗力。癒風潤燥湯以潤燥為主要功效,酸棗仁的加入有助於整體功效的提升,更好地改善因燥邪所致的各種症狀。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風燥症狀,如皮膚乾燥、瘙癢、脫屑等,黃柏能有效清熱燥濕,改善皮膚狀態。
  2. 止癢消腫:黃柏具有抗炎、止癢作用,能緩解因風燥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因此,黃柏在癒風潤燥湯中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燥症的功效。

癒風潤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激的作用。癒風潤燥湯中可能含有性寒或性燥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材的偏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等功效。在癒風潤燥湯中,甘草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潤燥止咳、緩解疼痛等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癒風潤燥湯

本方組成:川芎、當歸、熟地黃、生地黃、川牛膝、紅花、羌活、防風、天南星、天麻、半夏、橘紅、茯苓、黃芩、桂枝、白朮、白芍、酸棗仁、黃柏、甘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

  • 川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紅花有助於刺激子宮收縮、增強子宮張力,促進月經來潮,緩解痛經,調節月經不調、閉經等症狀。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 天南星: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可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風濕痺痛、中風、癲癇、破傷風;各種咳喘痰多、痰難咯出之症;胸悶、脹氣、食積不化;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腳氣病等濕熱病症;水腫、淋閉、瘡腫、癰疽等症。但天南星有毒,內服須謹慎,應嚴格按照醫囑服用。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平肝息風可治療癲癇、驚風等症;祛風除濕可治眩暈、頭痛、麻痺等症;活絡止痛可緩解頭痛、偏頭痛等症狀;補血養肝適用於肝血不足等症;安神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但不宜過量服用,孕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慎用。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 橘紅: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橘紅常用於治療陽虛氣弱、脾胃虛寒、痰濕咳嗽、瘰癧、乳癰、痰核、水腫、痞塊、吐血衄血、咳喘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脘痞等症。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它含有抗氧化物質,能調理氣血、潤燥通便,改善貧血等症狀。其性涼味酸,可清肝潤燥,並具有降溫、鎮靜、止咳化痰、滋潤皮膚和調節汗液分泌之功效。

  •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能治療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肺熱咳嗽、痢疾、洩瀉、水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潤燥養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肢體麻木、不能活動、肌肉萎縮無力、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但本方性味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痿軟無力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癒風潤燥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二引孫尚書方。 組成:川芎1錢,當歸1錢2分,熟地黃8分,生地黃(薑汁炒)8分,牛膝(酒炒)8分,紅花8分,羌活6分,防風6分,南星(制)1錢半,天麻1錢半,半夏(制)1錢半,橘紅(鹽水洗)1錢半,白茯苓1錢半,黃芩1錢半,桂枝5分,白朮(炒)2錢,白芍藥7分,酸棗仁7分,黃柏7分,甘草(炙)4分。 主治:半攻半補。主治:諸風癱瘓,痿,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