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制香附丸

JIU ZHI XIANG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4%
胃經 11%
腎經 10%
膽經 3%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九制香附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與九制香附丸的功效相符。
  2. 行氣活血,調和氣血: 香附還有行氣活血、調和氣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九制香附丸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婦科疾病,香附的活血化瘀功效可輔助治療。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健脾益智之效:益智仁性溫,味辛,具有健脾益智、開胃消食、溫腎助陽的功效。與香附配伍,可加強健脾益智之效,更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弱、神志不清、記憶力減退等症。
  2. 協調藥性,提升療效:香附性寒,偏於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但易傷脾胃。益智仁性溫,可溫補脾胃,中和香附的寒性,使藥性平和,並能更好地發揮香附的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香附本身有行氣解鬱、消腫止痛之功效,但對於一些伴隨熱症的病症,如肝鬱氣滯、濕熱下注等,僅靠香附不足以達到理想效果。加入梔子可以輔助香附清熱解毒,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煩躁、易怒、口苦等症狀。
  2. 緩和香附燥性:香附性燥,長期服用易傷胃陰。梔子性寒,可以中和香附的燥性,避免對胃造成損傷。同時,梔子入肝經,可以與香附共同疏肝解鬱,提高藥效。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其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萊菔子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癥塊、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與香附、鬱金等藥物搭配,能夠促進脾胃運化,消解食積,緩解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同時,萊菔子也能疏肝理氣,協調氣血循環,進一步增強止痛效果

九制香附丸的組成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白附子性溫,能溫脾止瀉,且能燥濕健脾。與香附配伍,可加強其燥濕止瀉之效,並溫脾健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白附子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香附則善於行氣止痛,二者相合,可加強止痛功效,並兼具祛風濕之效,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療效。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一、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石菖蒲與香附皆具理氣解鬱、化濕開竅之功效,兩者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能有效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二、 協調藥性,降低副作用: 香附偏於燥性,容易耗傷津液,而石菖蒲性寒,能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與香附配伍,可協調藥性,降低其燥性,避免副作用,使藥效更加穏定。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香附善於行氣止痛,但其性偏寒,易傷血,加入當歸可補血活血,以溫和其性,避免寒邪傷血。
  2. 配合香附,疏肝解鬱:香附善於疏肝解鬱,但其作用偏於行氣,而當歸則可補血養血,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疏肝解鬱,調暢氣血。

因此,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避免藥性偏寒傷血,還能增強其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但其性偏燥,易傷陰血。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緩解香附的燥性,避免其過度耗傷陰血。

二、 調和藥性:熟地黃的甘潤之性可調和香附的辛散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熟地黃的滋陰作用,也能更好地配合香附行氣解鬱,達到疏肝理脾、調和氣血的功效。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滋陰,緩解香附之燥性: 香附性燥,久服易傷陰。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涼血滋陰、養血生津之效,可緩解香附燥性,避免損傷陰液,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
  2. 合用增效,促進血行疏肝: 生地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與香附搭配,可促進氣血流通,疏肝解鬱,進一步增強藥效,達到治療肝鬱氣滯、月經不調等症狀的目地。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香附之燥性: 香附辛散燥烈,容易耗傷陰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有效緩和香附的燥性,防止其傷及脾胃。
  2. 協同香附理氣止痛: 白芍與香附均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兩者協同使用,可增強止痛功效,並能更好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同時,白芍還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進一步提高藥效。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可與香附相輔相成,加強行氣止痛、調和氣血之功效。
  2. 引導藥力入肝經: 川芎性善上行,可引導香附的藥力深入肝經,更有效地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因此,川芎的加入對於九制香附丸的整體功效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香附消積止痛: 香附善於行氣解鬱,但其性偏寒,若脾胃虛弱,易致氣滯不消。白朮性溫,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助香附行氣止痛,使藥力更顯著,且不傷脾胃。
  2. 燥濕健脾,與香附相輔相成: 香附入肝脾二經,善於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而白朮亦入脾經,具燥濕健脾之效。二藥合用,既能行氣解鬱,又能健脾燥濕,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九制香附丸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香附辛溫,性燥,易於耗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香附的燥烈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與香附共同作用,能更好地發揮止痛、理氣、解鬱、消積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緩解焦慮: 酸棗仁味甘性平,歸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的作用。香附則以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見長。二者合用,能有效緩解由肝鬱氣滯引起的失眠、心悸、焦慮等症狀,使患者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
  2. 健脾益氣,增強體質: 酸棗仁同時具備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香附則能促進脾胃運化,協同酸棗仁共同改善睡眠質量,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劑[九制香附丸]中人參的應用是因其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人參可以幫助增強體力,對於治療疲勞、體虛乏力等問題有效。它還能調節免疫系統,增強身體抵抗力,適用於氣虛者。

九制香附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腎,助香附化濕止痛: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香附辛散苦燥,善於行氣止痛,但單用易傷脾胃。茯苓可補脾益腎,協同香附化解濕濁,緩解疼痛,使藥力更柔和,功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香附善於行氣止痛,但兼有燥性。茯苓性平,可緩解香附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同時,茯苓還可增強香附的滲透力和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藥物的療效。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香附燥性: 香附性燥,長期服用易傷陰津,而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香附的燥性,避免其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天門冬與香附搭配,能使藥性更加協調,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香附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而天門冬則可滋陰清熱,有助於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進一步增強香附的療效。

在中藥方劑[九制香附丸]中,益母草的加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作用。益母草可以幫助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問題,對於治療產後瘀血也有一定效果。此外,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身體康復。

九制香附丸中添加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肝腎,固精氣:香附善於行氣解鬱,但容易耗損肝腎精氣。山茱萸性溫,味酸甘,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之效,可防止香附過度耗損肝腎,保持整體藥性平衡。
  2. 調和藥性:九制香附丸中含有川芎、白芍等藥物,性偏寒涼,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山茱萸性溫,可中和寒涼之性,溫暖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香附則以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著稱。二者相合,可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2. 調和肝脾:延胡索能疏肝理氣,香附則能健脾和胃,二者配合,可調和肝脾,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改善因肝脾不調引起的各種不適。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緩解香附燥性: 香附味辛、苦,性溫,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陰血虧虛。阿膠味甘、性平,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香附的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協同止痛,增強療效: 阿膠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可與香附共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香附主治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疝氣、經痛等症,而阿膠的補血止痛功效可協同香附,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香附善於行氣解鬱,但其性偏燥,容易傷陰。黃芩味苦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與香附配伍,可起到清熱瀉火、潤燥生津的作用,避免香附燥性傷陰,並能進一步增強其行氣解鬱之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九制香附丸以香附為君藥,主要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月經不調等症。黃芩的加入,可起到清熱解毒、調和藥性之效,使其更利於肝氣疏泄、氣血調暢,進一步增強藥效。

九制香附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香附善於行氣解鬱,而砂仁則能增強其行氣止痛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2. 溫脾和胃:香附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出現脾胃虛寒的症狀。砂仁溫脾和胃,可以緩解香附的寒性,避免副作用,使藥效更平和。

因此,砂仁的加入不僅加強了九制香附丸的行氣止痛作用,也溫和了藥性,使整體功效更完善。

主治功效


九制香附丸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九制香附丸是一首調經、安胎的著名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百病。從其組方和炮製方法來看,該方主要通過調和氣血、補益肝腎、健脾化濕的原理來達到治療目的。

1. 調和氣血

  • 香附為君藥,其用量最大,且經過九種不同方法炮製,增強了其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功效。不同炮製方法針對不同證型,如酒制增強活血通絡,醋制增強收斂止痛,鹽制引藥入腎,童便制滋陰降火等。
  • 當歸、川芎、白芍、益母草等藥物共同起到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作用,緩解因血瘀或血虛引起的經期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延胡索加強行氣活血、止痛之效。
  • 阿膠滋陰補血,對於血虛引起的諸多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補益肝腎

  • 熟地黃、山茱萸、益智仁滋補肝腎之陰,對於肝腎虧虛引起的腰膝酸軟、月經量少等症狀有良好的補益作用。
  • 天門冬滋養肺腎,改善陰虛症狀。

3. 健脾化濕

  • 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改善脾虛濕盛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 梔子、萊菔子清熱利濕、消食導滯,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引起的消化不良。
  • 石菖蒲芳香化濕,醒脾開胃。
  • 人參大補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與補益肝腎、健脾化濕的藥物合用,有助於恢復正氣,祛除病邪。
  • 砂仁化濕行氣,增強健脾運化之功。

古文內容分析

  • **《惠直堂經驗方》**指出九制香附丸「治婦人百病。調經種子。安胎神效。」,並詳細記載了其炮製方法和服用方法,強調其對於不孕、安胎和消除舊病的功效。
  • **《增訂通俗傷寒論》**引用九制香附丸,並論述了相關痛證的治療方法,其中提及九制香附丸「香附乃血中氣藥,開鬱行氣,而血自調,婦人宜常服之」。
  • **《慎五堂治驗錄》**記載了一個醫案,一位婦女因月經不調、腹痛,自服九制香附丸以溫通,導致黃帶綿綿而下,腰脊酸楚等症狀。這提示九制香附丸雖有溫通之效,但需辨證使用。
  • **《重訂通俗傷寒論》**再次引用了九制香附丸,並強調了香附的「血中氣藥」作用。

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九制香附丸是一首功效全面的方劑,通過調和氣血、補益肝腎、健脾化濕等作用,達到治療婦人月經不調、痛經、不孕、胎動不安等多种疾病的目的。其炮製方法精細,突出了香附的君藥地位,並通過不同炮製方法增強了其針對性。從古文記載來看,該方在古代臨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九制香附丸也並非萬能之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香附14兩,艾4兩。
安胎種子,養血調經,健脾胃,開鬱結。
春三日,夏一日,秋三日,冬七日,一次酒,二次醋,三次鹽,四次童便,五次小茴香2兩,六次益智仁2兩,七次丹參2兩,八次薑汁,九次萊菔子2兩,制如法,糊為丸。
每服3-4錢,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胰臟炎白帶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子宮頸炎酒渣癬胸悶脹噁心反胃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九制香附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香附14兩,艾4兩。 主治:安胎種子,養血調經,健脾胃,開鬱結。主治:婦人經事不調,赤白帶下,氣血凝滯,腹痛胸悶,兩脅脹滿,嘔吐惡心,氣塊血塊,胎前産後諸症。

九制香附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香附18兩(杵淨,分作9份,每份2兩,1份酒制,1份醋制,1份鹽水制,1份童便制,1份小茴2兩煎汁制,1份益智仁2兩煎汁制,1份梔子炒黑2兩煎汁制,1份萊菔子2兩煎汁制,1份白附子、石菖蒲各1兩共煎制。各汁俱春浸3日,夏浸1日,秋浸5日,冬浸7日,浸至日足,連渣同香附曬乾,撿出香附,再將香附合1處,入砂鍋內,用蕲艾5兩,無灰陳酒同煮,酒乾再添,再煮。須煮至香附黑色爲度,取起曬乾,爲末聽用),香附末8兩,歸身(酒洗)4兩,大熟地(薑汁蒸)4兩,大生地(薑汁蒸)4兩,白芍(酒炒)4兩,川芎(酒洗)3兩,白朮(土炒)4兩,甘草(蜜炙)9錢,棗仁(炒)2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天冬(去心)2兩7錢,益母草(嫩葉)4兩,山萸肉2兩,真化皮2兩,元胡(醋炒)1兩,阿膠(蛤粉炒)4兩,條芩(酒炒)2兩,砂仁(連殼)1兩5錢。 主治:調經,種子,安胎。主治:婦人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