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制香附丸

QI ZHI XIANG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7%
心經 15%
肺經 14%
腎經 13%
胃經 9%
膽經 3%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三焦經 1%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七制香附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能疏解肝氣鬱結,行氣止痛,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2.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香附亦可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

因此,香附作為七制香附丸的主要藥材,發揮著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有效治療肝脾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白酒,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增強藥性:白酒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能助香附消積止痛,並使藥效更易於滲透至病竈。白酒的溫性可中和香附的寒性,避免其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2. 炮製工序:白酒在炮製過程中,能促進香附的有效成分溶出,去除部分雜質,提高藥效。同時,白酒的揮發性有助於去除香附的腥味,使其更易於服用。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人尿,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 人尿性味甘鹹寒,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香附善於行氣止痛,但若氣滯水停,則難以發揮功效。加入人尿可利水消腫,促進氣血運行,提升香附止痛的效果。
  2. 配伍相宜: 人尿與香附等藥材配伍,可相互協同,發揮更大的藥效。人尿的寒性可緩解香附的燥性,避免燥性過強傷陰。同時,人尿中的某些成分可與香附中的有效成分相互作用,增強藥效。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茴香,是為了增強其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

茴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健脾開胃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助消化,並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痛。

香附性平,味辛,歸肝、脾經,善於行氣解鬱,疏肝理氣。搭配茴香,不僅可以增強其行氣止痛之功,更可溫暖脾胃,避免因寒邪凝滯而加重腹痛。

因此,七制香附丸中加入茴香,是為了協同香附,共同達到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治療效果。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健脾益智之效:益智仁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智、寧心安神之功效。香附主治肝鬱氣滯,而脾胃虛弱往往會加重肝氣鬱結,益智仁能補脾益氣,協同香附疏肝解鬱,達到健脾益智、舒肝解鬱的功效。
  2. 緩解香附燥性:香附性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不和,而益智仁性溫潤,能緩解香附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同時,益智仁的甘味也能增進香附的口感,使其更容易服用。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助香附行氣消脹:萊菔子性辛甘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導滯的功效。香附則以行氣解鬱、調理氣機爲主。二者配伍,既能增強香附行氣消脹的作用,又能避免香附燥性傷津,起到協同作用,更利於氣機疏泄,緩解脹滿不適。
  2. 促進藥效吸收,提高療效:萊菔子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吸收,同時還能減少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阻礙,從而提高香附等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藥效發揮更充分。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助香附行氣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陽散寒之功效,可助香附行氣止痛,尤其針對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月經不調等症狀,可起到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

二、協同香附,增強療效: 香附善於行氣解鬱,而艾葉溫陽散寒,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效果,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七制香附丸中加入艾葉,不僅可增強藥效,更能擴大其治療範圍,使其更能針對寒凝氣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個方面:

  1. 調和藥性:香附辛散燥烈,容易傷及脾胃,而當歸性溫和,能補血活血,緩解香附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
  2. 增強功效:香附善於行氣解鬱,但單獨使用,對於氣血不足、血瘀阻滯的情況,效果有限。當歸補血活血,能促進氣血運行,與香附相輔相成,提高整體療效。

因此,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當歸,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功效,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七制香附丸方中包含熟地黃,其主要原因在於: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之效。香附味辛,性溫,能行氣解鬱,但其性燥,易傷陰血。熟地黃可補其不足,使藥力更平和,避免燥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七制香附丸以香附為主,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等症。熟地黃可補益脾腎之氣,促進脾胃運化,並能補肝血,有助於疏肝解鬱,使藥效更為全面。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降火:香附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但其性偏燥,容易耗傷陰液。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香附燥性,防止其傷陰,並起到滋陰降火,平衡藥性之效。

2. 協調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多偏於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滋陰柔肝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香附辛燥之性: 香附性辛燥,善於行氣解鬱,但過於燥烈易傷陰,而白芍性甘涼,能緩解香附的燥性,防止其過度耗傷陰血,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2. 配合香附疏肝理氣: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功效,可與香附相輔相成,共同疏肝理氣,調和氣血,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因此,白芍在七制香附丸中起到重要的協同作用,既能減輕香附的燥性,又能增強其疏肝理氣的效果,使藥效更溫和、更全面。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源於其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相契合。

川芎辛溫,能行氣活血,疏解肝鬱,並能上行頭面,散風止痛。與香附、鬱金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理氣解鬱、活血止痛的效果,使肝氣疏通,氣血調和,從而緩解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但其偏於消散,容易傷正氣。人參則能補氣益血,扶正培本,與香附相配,可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減輕對正氣的損傷,使藥效更加平和。
  2. 增強療效:人參能補脾益氣,脾胃健運,可促進香附的藥力吸收和運行,增強其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人參在七制香附丸中的加入,是為了平衡藥性、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助香附理氣止痛:香附善於行氣止痛,但其性偏寒,若脾胃虛寒,則易加重其寒性,影響療效。白朮味甘性溫,可健脾燥濕,溫補脾陽,既能改善脾胃虛寒,又能增強香附理氣止痛之效。
  2. 增強止痛效果,協調藥性:白朮有健脾益氣之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緩解疼痛。此外,白朮性溫,可緩和香附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助香附消痞止痛: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香附善於行氣止痛,但其性偏燥,容易耗傷脾氣。茯苓與之配伍,可健脾益氣,使香附藥力更趨平和,更好地發揮其行氣止痛之功。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七制香附丸主要針對脾胃氣滯、肝鬱脾虛所致的脘腹脹痛、脅肋脹滿等症。茯苓利濕滲濁,可配合香附疏肝理氣,共同改善脾胃濕困,達到和脾理氣、消痞止痛的效果。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之效。與香附的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作用相輔相成,可加強整體方劑的安神定志功效,對於因肝鬱氣滯、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心悸、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養血: 酸棗仁還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提高治療效果。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香附燥性:香附味辛性燥,長久服用容易傷陰耗津。天門冬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緩解香附的燥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天門冬與香附搭配,能相互協調,增強藥效。天門冬能滋陰養血,促進血液循環,而香附則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兩者結合,能更有效地治療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益母草,主要是利用益母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益母草能夠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對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血瘀導致的頭痛、胸悶等症狀。

七制香附丸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方中香附善於行氣解鬱,但易於耗傷津液,而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可避免香附燥烈傷陰,並防止濕熱之邪乘虛而入。
  2. 抑制香附燥烈,防止其傷陰: 七制香附丸方中以香附為君藥,其燥烈之性易於傷陰,黃芩的寒涼之性可以抑制香附的燥烈之性,防止其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增強其理氣消脹的效果。

香附本身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但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症狀,單獨使用香附效果可能不足。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功效。

因此,加入砂仁可以與香附相互配合,共同增強理氣消脹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的效果。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補血滋陰,緩解香附燥性: 香附性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陰血虧虛,而阿膠具有補血滋陰的功效,能緩解香附的燥性,避免損傷津液,使藥效更平和。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香附善於行氣解鬱,但對於氣滯血瘀,肝鬱脾虛的情況,單用香附效果有限。阿膠具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作用,與香附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血運行,增強療效。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健脾和胃之效。香附則善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二者合用,可加強理氣化濕的作用,有助於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消除因肝氣鬱結、脾胃濕困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香附性偏寒,陳皮性偏溫,二者配伍,可以相互調和藥性,避免寒性藥物過於寒涼,溫性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佐制香附,緩和其燥性: 香附性燥,長期服用易傷脾胃。山茱萸性微溫,味酸甘,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固澀精氣,可佐制香附的燥性,避免其傷及脾胃。
  2. 補益肝腎,增強療效: 香附善於疏肝解鬱,但對於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者,單用香附恐難以奏效。山茱萸能補益肝腎、固澀精氣,可增強香附疏肝解鬱之效,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

七制香附丸中加入延胡索,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香附則以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為主。二者合用,可以更有效地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疼痛,如胸脇疼痛、脅肋脹滿、脘腹疼痛等。
  2. 調和氣血:延胡索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而香附則能疏肝理氣,調節氣機。兩者配合,可以更好地調和氣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症狀,如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等。

七制香附丸中添加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等功效,但其性偏燥,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緩和香附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甘草本身也具有健脾益氣、緩解疼痛的作用,與香附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七制香附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從古文記載來看,七制香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涵蓋多種症狀,包括:

  1. 月經不調:這是最主要的適應症,包括月經週期不規律、經期提前或延後、經量過多或過少、經行腹痛等。
  2. 癥瘕:指腹中結塊,或硬或痛,推之不移的病症。七制香附丸被認為可以治療由於血氣不調導致的癥瘕。
  3. 虛勞症狀:包括四肢無力、骨蒸發熱(自覺身熱,如從骨骼中蒸發出來)、面色枯黃、食慾不振、神疲乏力等。
  4. 情志失調:如憂思鬱怒導致的肝脾不和,表現為情緒低落、胸脅脹滿、易怒等。
  5. 帶下異常:包括赤白帶下,可能是由於濕熱下注或脾腎虧虛所致。
  6. 不孕:七制香附丸被認為可以治療因經脈不調、氣血虛弱導致的不孕症。
  7. 眼疾:在《目經大成》中提到,七制香附丸可治婦人因憂思鬱怒,潛傷肝脾導致的眼目微翳,眵淚矂,頻年不瘥等症狀。

治療原理

七制香附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調和氣血、疏肝理脾、補益肝腎等理論:

  1. 疏肝理氣:方劑中以香附為君藥,香附辛香走竄,善於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是治療肝氣鬱滯、氣機不暢的要藥。經過七種不同液體的炮製(酒、醋、鹽水、童便、小茴香水、益智仁水、萊菔子水)可以增強其特定功效,如酒制活血、醋制收斂止痛、鹽水制入腎經等。
  2. 調和氣血:當歸、川芎、白芍、益母草等藥物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白芍養血柔肝,三者合用可以調和營血,緩解經期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對於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等有較好療效。
  3. 健脾益氣: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等藥物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足,月經才能正常來潮。
  4. 滋陰補腎: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等藥物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滋陰補腎可以填補腎精,促進生殖功能恢復。
  5. 安神定志:酸棗仁具有養心安神、斂汗的功效,可以改善因心神不寧導致的失眠、多夢等症狀。
  6. 溫經散寒: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有較好療效。

總結

七制香附丸是一首以香附為主藥,配伍多種補益、理氣、活血、調經藥物的復方製劑。其功效廣泛,主要針對婦女因氣血失調、肝郁脾虛、腎精不足等原因導致的各種月經問題、癥瘕、虛勞、情志失調等症狀。通過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健脾益氣、滋陰補腎等多重作用,達到調經止痛、扶正祛邪的目的。不同古籍中對於七制香附丸的具體藥物組成和炮製方法有所差異,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香附1斤(洗淨,一制淘米水泡一夜,石上擦去毛,曬乾;二制陳酒泡一夜,曬乾;三制童便、四制鹽水、五制牛乳、六制小扁黑豆煮水,俱照前;七制真茯神6兩去皮、去木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早空腹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通經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陰道炎子宮肌瘤肺結核胰臟炎白帶女性不孕症遺精子宮崩漏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月經期間過長身體發低熱腹內有腫塊吞咽障礙月經淋漓不止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七制香附丸,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香附1斤(洗淨,一制淘米水泡一夜,石上擦去毛,曬乾;二制陳酒泡一夜,曬乾;三制童便、四制鹽水、五制牛乳、六制小扁黑豆煮水,俱照前;七制真茯神6兩去皮、去木心)。 主治:心血虧虛,火不下降,水不上升,以致心腎不交,夜夢遺精,百藥不效者。

七制香附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制香附7兩,生地4兩,熟地4兩,歸身4兩,白芍4兩,益母草4兩,黨參1兩,茯苓2兩,冬朮2兩,萸肉2兩,阿膠2兩,蕲艾2兩,棗仁2兩,川芎3兩,天冬2兩9錢,黃芩2兩5錢,延胡1兩5錢,砂仁1兩5錢,炙草9錢。 主治:婦人一切月事不調,參前落後,赤白帶下,氣血凝滯,腹痛脅脹及胎産諸症。

七制香附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香附米14兩(分7分,1分同當歸2兩酒浸,1分同莪朮2兩童便浸,1分同牡丹皮、艾葉各1兩米泔浸,1分同烏藥2兩米泔浸,1分同川芎、玄胡索各1兩水浸,1分同三棱、柴胡各1兩醋浸,1分同紅花、烏梅各1兩鹽水浸。春 夏 秋 冬10日,曬乾)。 主治:諸虛百損,氣血不調,月水前後,結成癥瘕;或骨蒸發熱,四肢無力。

七制香附丸,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香附米14兩(分作7分,酒、醋、鹽、童便、小茴香2兩,益智仁2兩,萊菔子2兩,凡浸,春、秋3日,夏1日,冬7日,同入砂鍋內,用艾葉4兩,無灰酒随煮随添,以黑色爲度,制香附7兩),歸身4兩(酒洗),熟地4兩(薑汁焙),生地4兩(薑汁焙),白芍4兩(酒炒),撫芎3兩,人參1兩,白朮(土炒)2兩,白茯苓2兩,棗仁2兩(炒),炙甘草9錢,天冬2兩9錢,益母草4兩,條芩(酒炒)2兩5錢,砂仁(炒)1兩5錢,阿膠2兩(炒),陳皮2兩,山茱萸(酒蒸)2兩,元胡索1兩5錢(醋炒)。 主治:調經、保元理氣,卻病延年。主治:婦人經脈不調。婦人鬱怒傷肝,思慮傷脾,肢體困倦,面目枯黃,日晡潮熱,夜靜晝煩,胸膈(月真)脹,腰脅疼痛,飲食無味,神識不安,赤白帶下,如是等情,漸致經水不調,或致半産漏下,久而不孕,亦有成勞;亦治山嵐異氣,老幼水土不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