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集驗方

《洪氏集驗方》是南宋時期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由洪遵編撰,成書於乾道五年(公元1170年)。此書薈萃了當時的醫學理論、臨床經驗及大量驗證有效的方劑,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醫學史與傳統中藥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透過分析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得以窺見宋代醫學的發展水平、社會對醫藥的態度,以及古代醫家如何整理與傳承臨床經驗。

從吳縣石韞玉的序言可見,洪遵在父親出使期間蒙皇上恩典進入秘書省時編寫此書,反映了宋代君臣對民生健康的重視以及士大夫研習醫術的風氣。序中特別強調,古人立方皆有深意,但當代庸醫往往不明其理,隨意增減藥物,導致療效不彰。因此,編撰此書的宗旨,便是為了傳承和闡揚古代方劑的本義,期能幫助世人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傳統醫藥,糾正時弊。這也側面反映了當時醫學界存在的問題,以及洪遵作為一位學者型醫家對醫術傳承的責任感。序中引述孫淵如先生之語,對比外科因使用古方而奏奇功,內科則因不用古方而效果不佳,更直接地表達了對回歸古方、重視經典的倡導。

書末吳縣黃丕烈的後敘則揭示了古籍流傳的困難與校勘的細節。他提及此書在當時已極為罕見,得宋本錄副方能重刊。後敘中考證了書中字句的異同,如藥材名稱、用量單位(如「一個」與「一枝」)、火候描述(「慢火」與「熳火」)等細微差異,甚至包括對藥材分量(如香附一斤的爭議)的詳細探討與驗證。這不僅顯示了後人對版本考證的嚴謹態度,也側面反映了方書文字記載對療效的關鍵性影響,提醒讀者研習古方需仔細辨別字句,力求精準。

《洪氏集驗方》涵蓋多種疾病,既有外感病證,亦有內傷諸疾。書中針對外感風邪侵襲的病證,如時行寒熱的瘧疾、不同類型的痢疾等,皆有詳細描述與治療方案。例如,針對赤白痢,書中提供了如「治痢」、「肉豆蔻散」等方,明確區分赤痢(多濕熱)和白痢(多寒濕)的治療原則,運用黃連清熱燥濕治赤痢,吳茱萸溫中散寒治白痢,或肉豆蔻散結合炙甘草或炒生薑塊進行加減,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書中對內傷病證亦有詳述,列舉了多種常見例子,包括五噎、痰飲、冷勞、七氣等,從氣機不暢到情志失調導致的身體病變皆有探討,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思路。從「大交泰丹」的應用可見,其方能治療因陰陽失調、冷物傷脾等內在因素導致的複雜病症,如四肢厥冷、脈息俱無、中滿痞塞、翻胃、霍亂等,顯示了書中對方劑應用於治療內科疑難雜症的探索。

書中收錄的方劑是其核心價值所在。這些方劑多為經驗證實有效的「集驗方」,名稱直接反映其治療目的,如「治痢方」、「祛瘧散」、「大交泰丹」等。這些方劑組方嚴謹,用藥精煉,且多有詳細的炮製方法和服用說明,便於醫者和患者遵照應用。例如: 「治痢」方:以黃連、吳茱萸等分,用醋炒後製成丸劑,根據赤白痢的分型選擇用藥或合用,其療效已被忠宣(可能是某位官員或醫者)屢次驗證。此方組方簡單,但針對性強,體現了「君藥」的主導作用及根據證候選藥的原則。 「肉豆蔻散」:結合肉豆蔻、櫻粟殼、甘草等,經炒製、研磨後煎湯服用。此方被譽為「無藥可治者,其效如神」,特別適用於頑固性或複雜性痢疾(上吐下瀉),並可根據赤白痢的差異靈活加減甘草或生薑,顯示了方劑應用於臨床的變通性。 「祛瘧散」:以高良姜、川白姜二味研末,配以獖豬膽汁調服。此方專治時行瘧疾,尤其對諸藥不效者有特效,甚至被賦予「夢中神傳」的神秘色彩。其用藥組合(溫性薑類配寒性膽汁)和特殊的引經報使(膽汁)方式,體現了獨特的治療思路和民間驗方的特點。 「大交泰丹」:此方組成為金星石、太陰玄精石等多種礦物藥,經特殊炮製後製成丸劑。主治陰陽二毒傷寒、下早亡陽、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危重症候,如四肢厥冷、脈絕、翻胃、霍亂等,甚至可用於小兒急症。此方用藥奇特,炮製複雜,是處理複雜危候、力挽狂瀾的「特效」方劑,顯示了古代醫家對礦物藥應用於急重症的經驗。 「混元胎丹」:此方描述帶有濃厚的道家內丹術色彩,成分被視為天地陰陽、精氣血的精華,用於修真者補漏壯氣、固神益髓,以達延壽增道之效。將此類方劑收錄於醫學方書中,反映了宋代醫學與養生、道家思想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拓展了傳統「方劑」的範疇,不僅限於治療,也包括修煉與養生。

書中雖未見系統性的婦科或兒科專章於提供選段,但從「大交泰丹」提及可用於小兒瘡疹倒厭,以及「治痢方」提及小兒用藥量可減至綠豆大,顯示部分方劑亦適用於兒童,且在劑量上會有所調整,體現了對兒科患者的關注。儘管提供的材料中未見關於產科或更全面的兒科論述,但這並不能否定書中可能包含這些方面的內容,只是本次分析限於提供的資訊。

總體而言,《洪氏集驗方》是一部結合理論、臨床、驗方於一體的宋代醫學鉅著。它不僅保存了大量古代有效的治療方劑,尤其是針對急重症和難治之證(如複雜傷寒、頑固痢疾、瘧疾)的經驗,更通過對藥方本義的強調,呼籲醫者回歸經典、精研藥理,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書中的方劑體現了宋代醫家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與實踐,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醫學與哲學、養生學的交融。對《洪氏集驗方》的深入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瞭解宋代醫學的面貌,更能從中汲取傳統中醫的智慧,為當代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啟發。此書的重刊與流傳,本身也是一部關於醫學知識傳承與版本考證的歷史。


重刊宋本洪氏集驗方序

重刊宋本洪氏集驗方後敘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二(癰疽) (1)

卷第二(癰疽) (2)

卷第二(癰疽) (3)

卷第二(癰疽) (4)

卷第二(癰疽) (5)

卷第二(癰疽) (6)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三 (8)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五 (4)

卷第五 (5)

卷第五 (6)

卷第五 (7)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