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遵

《洪氏集驗方》~ 卷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4)

1. 木香分氣丸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過傷,積滯內停,或多吐逆,胸膈不快,面黃腹急,下利無度。

香附子(水浸一宿,搗去黑皮,令淨,飯上蒸過一次,焙乾秤,二兩),南木香(一錢,麵裹,煨),縮砂(一分,去殼),甘草(半兩,炙),京三稜(半兩,濕紙裹,煨,乘熟切,焙),薑黃(半兩,米泔水浸一宿,切,焙)

上為末,用白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溫熟水亦得,食後服。

白話文:

此藥方用來治療小孩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當、食物積滯在體內、或是經常嘔吐、胸口不舒服、臉色發黃、肚子脹痛、以及腹瀉不止等症狀。

藥材包含:

香附子(用水浸泡一個晚上,搗碎去除黑色的外皮,使其乾淨,在飯上蒸過一次,烘乾後秤重,取二兩),南木香(取一錢,用麵包裹後煨烤),縮砂(取一分,去除外殼),甘草(取半兩,炙烤過),京三稜(取半兩,用濕紙包裹後煨烤,趁熱切片,烘乾),薑黃(取半兩,用洗米水浸泡一個晚上,切片後烘乾)。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白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小米。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飯湯或溫開水吞服,在飯後服用。

2. 助胃膏

助小兒胃氣,思食止渴,常服甚妙。(饒州張採助教傳。)

人參,白朮,甘草,茴香(各半兩),乾山藥(一兩),檀香(一錢),烏梅肉(半兩),白豆蔻仁(半兩),縮砂仁(半兩),乾木瓜(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膏。空心,如皂子大,每服一丸,嚼服,或溫水吞下。治小兒麻豆瘡子,已出太盛,發潰,膿水黏衣著席,不能轉動,疼痛,濕爛,敷之便乾,更不成瘢痕方。

上用牛糞,不以多少,曬乾,火煅成灰,取心中白者,研令極細。如用蛤粉相似,用綿撲撲有瘡處,不以時候。一方用烏牛糞,一方用黃牛糞。(出《幼幼新書》。一名白龍散,此方用之有驗。)

白話文:

這個藥膏可以幫助小孩子的胃氣,讓他們想吃東西、止渴,經常服用效果很好。(這是饒州張採助教傳下來的。)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甘草、茴香(各半兩),乾山藥(一兩),檀香(一錢),烏梅肉(半兩),白豆蔻仁(半兩),縮砂仁(半兩),乾木瓜(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膏。在空腹時,每次服用像皂角子大小的一丸,可以咀嚼後服用,也可以用溫水吞下。這個藥膏還可以治療小孩子麻疹或痘瘡,當痘子長得太盛,導致潰爛、流膿,膿水黏在衣服或床單上,讓孩子無法轉動身體,感到疼痛、濕爛時,敷上這個藥膏就能讓傷口乾燥,而且不會留下疤痕。

另一種治療方法:取牛糞,不論多少,曬乾後用火燒成灰,取出中間白色的部分,磨成極細的粉末。就像使用蛤粉一樣,用棉花沾取粉末撲在長瘡的地方,不限時間。有一種說法是用黑牛糞,另一種說法是用黃牛糞。(出自《幼幼新書》,又名白龍散,這個方法使用起來很有效。)

3. 辰砂安驚丸

理風熱涎盛,身體拘急,睡中不穩,鎮心。(以下三方,張採助教傳。)

天麻(一分),川芎(二錢),防風(半兩,洗,去蘆頭),甘草(一兩,炙),白附子(一分),人參(半兩,洗),茯神(半兩),硃砂(二錢,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上細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每一丸至兩丸,用薄荷、荊芥煎湯化下。

羌活膏,散風熱,化痰安驚。

羌活(半兩),荊芥穗(半兩),白朮(二錢),甘草(半兩),白附子(二錢),桔梗(去蘆頭,洗,半兩),白茯苓(二錢),川芎(二錢),防風(二錢,去蘆頭),硃砂(二錢,一半入藥,一半為衣)

上細末,煉蜜為丸,如皂皂子大。每服一丸至兩丸,用薄荷湯化下,如痰盛加臘茶湯下。

白話文:

辰砂安驚丸

這個藥方是為了處理因為風熱引起的痰涎過多,導致身體抽搐、睡眠不安穩的狀況,有鎮靜安神的作用。(以下三個藥方,是張採助教傳授的。)

配方是:天麻(少量)、川芎(8克)、防風(16克,洗淨,去除根部)、炙甘草(32克)、白附子(少量)、人參(16克,洗淨)、茯神(16克)、硃砂(8克,一半磨成粉加入藥中,一半用來包覆藥丸)。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像雞頭那麼大。每次服用一到兩顆,用薄荷或荊芥煎煮的湯藥送服。

羌活膏

這個藥膏可以驅散風熱,化解痰液,達到鎮靜安神的效果。

配方是:羌活(16克)、荊芥穗(16克)、白朮(8克)、甘草(16克)、白附子(8克)、桔梗(16克,去除根部,洗淨)、白茯苓(8克)、川芎(8克)、防風(8克,去除根部)、硃砂(8克,一半磨成粉加入藥中,一半用來包覆藥丸)。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像皂角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一到兩顆,用薄荷湯送服,如果痰液過多,可以用臘茶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