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遵

《洪氏集驗方》~ 卷第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6)

1. 沉香蓽澄茄湯

治腰腿間寒濕作痛。(饒州雍醫傳。)

沉香(半兩),南木香(四錢),丁香(四錢),檀香(四錢),蓽澄茄(半兩),片子白薑黃(半兩),陳橘紅(三錢),青皮(去白,三錢),粉大甘草(七錢),藿香(去淨土,四錢),白豆蔻仁(半兩),天台烏藥(半兩),人參(半兩),縮砂仁(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入鹽點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腰部和腿部之間因為寒濕引起的疼痛。(這是饒州雍醫師傳下來的方子。)

藥材包括:沉香(半兩)、南木香(四錢)、丁香(四錢)、檀香(四錢)、蓽澄茄(半兩)、片狀的白薑黃(半兩)、陳皮(三錢)、青皮(去掉白色的部分,三錢)、粉狀的甘草(七錢)、藿香(去除雜質,四錢)、白豆蔻仁(半兩)、天台烏藥(半兩)、人參(半兩)、縮砂仁(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加入少許鹽調和後服用。

2. 神功散

灸結胸傷寒,不問陰陽二毒,只微有氣者,皆可灸,下火立效。

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

二味拌勻。令患人仰面臥,先用三斡耳和艾一炷,如中指大,更用三斡耳子,先著在患人臍中,後安艾炷其上,只一炷,覺臍腹間有聲,即便汗出而愈。

白話文:

用艾灸治療因傷寒引起的胸部結塊,無論是陰毒或陽毒,只要患者還有一點氣息,都可以進行艾灸,能立即見效。

使用黃連(七寸,磨成粉末)和巴豆(七粒,去皮,在新瓦片上烤出油)。

將這兩味藥混合均勻。讓患者仰面躺下,先用三撮耳勺的量和艾草做成一個艾炷,約中指大小,再用三撮耳勺的量的巴豆藥粉,先放在患者的肚臍上,然後將艾炷放在藥粉上面,只灸一炷,當感覺肚臍腹部有聲響,就會出汗而痊癒。

3. 治風烏荊丸

川烏頭(一兩,炮,去皮),荊芥穗(二兩)

上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熟水下。有疾,食空時,日三四服。無疾,早晨一服。少府郭監丞,少病風搴搐,頤頷寬嚲不收,手承頷,然後能食。服此六七服即瘥,遂長服之。以五十餘年,年七十餘,強健,鬚髮無白者。此藥療腸風下血尤妙,累有人得效。下血人服此而瘥者,一歲之內數人。

白話文:

將炮製過的川烏頭(一兩,去除外皮),與荊芥穗(二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和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酒或溫開水送服。有病的人,在飯前空腹時服用,一天吃三到四次。沒病的人,早上服用一次。少府的郭監丞,過去常常生病,患有風邪引起的抽搐,下巴鬆弛無法收回,吃飯時必須用手托著下巴才能進食。他服用這個藥六、七次後就痊癒了,之後便長期服用。他服用了五十年以上,到了七十多歲時,依然身體強健,鬚髮都沒有變白。這個藥治療腸風下血的效果特別好,很多人都因此痊癒。因為下血而服用此藥痊癒的人,一年之內就有好幾個。

4. 烏金散

治冒暑悶亂,不省人事,欲死,及發燥引飲無度,咽中痰涎不下。

不蛀皂角(一斤,刮去皮,猛火炙,令成麩炭,仍須存性,不可使成白灰也。秤三兩),甘草(一兩,炙)

上同為細末。以新汲水或溫熟水,調三大錢立瘥。此藥神妙,不可具述。

白話文:

此藥方用於治療因中暑而導致的胸悶心煩、意識不清、人事不省、瀕臨死亡的危急情況,以及中暑發熱口渴,大量喝水卻無法止渴,喉嚨有痰液難以吞嚥的症狀。

使用不蛀的皂角(一斤,刮去外皮,用大火快速燒烤,使其成為像麩皮一樣的炭狀,但仍須保留藥性,不可使其燒成白灰。取三兩秤重),甘草(一兩,炙烤過)。

將上述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新汲取的井水或溫開水,調和三湯匙的藥粉,立即見效。此藥的功效非常神奇,難以用言語完全描述。

5. 良薑湯

治陰寒積冷、心腹大痛、嘔逆噁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婺州李麾翰林傳。)

高良薑(一兩,銼碎,炒),官桂(一兩,去皮),當歸(去蘆頭用,一兩,銼,炒),乾薑(一兩,炮),人參(一兩,去蘆頭),吳茱萸(七錢半,炒),白茯苓(一兩),附子(半兩,炮)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膈空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良薑湯,用來治療因為陰寒積聚造成的腹部劇烈疼痛、想吐、噁心、手腳冰冷、胸悶不舒服、以及腰背疼痛等症狀。(這個藥方是婺州李麾翰林傳下來的。)

藥方組成是:高良薑(一兩,切碎後炒過)、肉桂(一兩,去掉外皮)、當歸(一兩,去掉頭部後切碎炒過)、乾薑(一兩,炮製過)、人參(一兩,去掉頭部)、吳茱萸(七錢半,炒過)、白茯苓(一兩)、附子(半兩,炮製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大錢的藥粉,加入一杯半的水和五片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下七分,濾掉藥渣,在空腹時服用。

6. 治氣塊刺痛

暮夜即作,至不可忍,多因氣中傷冷所致,久而不治。婦人尤宜服之。(以下二方,信守孟郎中充傳。)

鱉甲(去裙並膜,醋炙,半兩),當歸(去尾,一兩),木香(半兩),青橘皮(去白,一分)枳實(半兩),人參(半兩),京三稜(半兩),沒藥(一分,研),血竭(一分,研),檳榔(一分),半夏(二錢,生用)

上為細末,醋煮稀糊,丸如綠豆大。不計時,白湯下十五粒,遇大府通利且止。若氣發作,大府不通,即加至五十粒,以通為度。此病須是服此藥,令氣塊消。然不可驟然多服,須待積久消磨。每日且只一二服,覺得氣消不痛,卻只一日一服,或三日、二日一服,仍旋服後面散子以補氣。

白話文:

這種氣塊刺痛的病症,通常在晚上發作,痛到難以忍受,大多是因為體內氣血受寒所引起的,如果長期不治療就會變成慢性病,尤其婦女更容易發生。這裡提供兩種藥方,是孟郎中傳下來的經驗方,可以參考使用。

第一種藥方:

鱉甲(去除邊緣和薄膜,用醋炙過,約15克),當歸(去除尾部,約30克),木香(約15克),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約3克),枳實(約15克),人參(約15克),京三稜(約15克),沒藥(磨成粉,約3克),血竭(磨成粉,約3克),檳榔(約3克),半夏(生的,約6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煮成稀糊狀,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服用時間不限,用白開水送服15粒,如果排便順暢就停止服用。如果氣痛發作時排便不順,就增加到50粒,以排便順暢為標準。這種病必須服用此藥,使氣塊消散。但不可突然大量服用,必須慢慢地讓藥力消磨。每天先服用一到兩次,感覺氣痛消退後,改為一天一次,或兩三天一次,之後再服用補氣的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