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集驗方》~
1. 卷第三
2. 蓯蓉茸附丸
平補真元,益養脾腎,固精壯氣,暖胃思食。(督府王翰林方。丞相兄舊苦腳氣,自服此藥,十餘年不作。)
鹿茸(一兩,先用草燒去毛,切作片子,用酥炙,令香熟為度),蓯蓉(四兩,酒浸一宿,切作片子,焙乾),菟絲子(六兩,酒浸兩宿,炒令半乾,搗作餅子,焙),牛膝(二兩,酒浸一宿,切,焙),熟乾地黃(二兩,炒,焙),真烏藥(一兩),川五味子(一兩),附子(一兩,炮,去皮臍),白朮(一兩),天麻(一兩),補骨脂(一兩,炒),葫蘆巴(一兩,炒),茴香(一兩,炒),干淡木瓜(一兩),沉香(一分),木香(一錢,麵煨),丁香(二錢,不見火)
上件搗羅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臨臥,米飲、溫酒、鹽湯下。
白話文:
這個藥丸的功能是平和地補養身體的精氣,滋養脾臟和腎臟,鞏固精氣,增強體力,溫暖腸胃促進食慾。(這是督府王翰林提供的藥方。丞相的哥哥過去飽受腳氣病困擾,自從服用這個藥之後,十多年來腳氣病再也沒有發作。)
藥材成分:
鹿茸(一兩,先用草燒掉絨毛,切成薄片,用奶油稍微烤過,使其香熟),肉蓯蓉(四兩,用酒浸泡一晚,切成薄片,烘乾),菟絲子(六兩,用酒浸泡兩晚,炒至半乾,搗成餅狀,烘乾),牛膝(二兩,用酒浸泡一晚,切開,烘乾),熟地黃(二兩,炒過,烘乾),真烏藥(一兩),川五味子(一兩),附子(一兩,炮製過,去除外皮和中心部分),白朮(一兩),天麻(一兩),補骨脂(一兩,炒過),葫蘆巴(一兩,炒過),茴香(一兩,炒過),干木瓜(一兩),沉香(一分),木香(一錢,用麵包裹煨過),丁香(二錢,不經火處理)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用酒調製成糊狀,搓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三、五十顆,在空腹或睡前服用,可以搭配米湯、溫酒或鹽水送服。
3. 鹿茸世寶丸
諸虛不足,心脾氣弱,腹脅脹急,腸鳴泄瀉,腹疼,手足厥逆,頑痹,中滿噁心,頭疼怯寒,肢體痠痛,飲食少思,氣短乏力,驚悸自汗,並能服之。用藥如下:(督府王翰林方。)
鹿茸(酥塗,炙),附子(炮,去臍),白朮(炒),陽起石(燒赤),椒紅(炒,出汗),成煉鍾乳粉,蓯蓉(酒浸,炙),人參(去蘆),肉豆蔻(麵裹,煨),川當歸(炒),牛膝(去蘆,酒浸一宿),白茯苓,沉香,巴戟(去心,以上各一兩)
上件十三味,依法修制,併為細末,次入鍾乳粉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粒,鹽飯飲或鹽湯送下,食前,一日三服。
白話文:
此藥適用於各種虛弱不足的症狀,如心脾氣虛弱、腹部和脅肋脹滿、腸鳴腹瀉、腹痛、手腳冰冷、頑固性麻痺、腹脹噁心、頭痛怕冷、肢體痠痛、食慾不振、氣短乏力、心悸自汗等症狀,都可服用。
所用藥材如下: 鹿茸(用酥油塗抹後烤過),附子(炮製後去除臍部),白朮(炒過),陽起石(燒紅),花椒(炒過至出汗),煉製過的鍾乳石粉,肉蓯蓉(用酒浸泡後烤過),人參(去除蘆頭),肉豆蔻(用麵包裹後煨過),川當歸(炒過),牛膝(去除蘆頭,用酒浸泡一晚),白茯苓,沉香,巴戟天(去除心部),以上各一兩。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按照方法炮製處理,一同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鍾乳石粉拌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四十粒,用鹽開水或淡鹽湯送服,在飯前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4. 五解散
治傷風感寒,或內傷生冷,頭目昏痛,身體壯熱,胸膈不快,乾嘔噁心,怯風怕寒,體虛自汗。
藿香葉(一兩,去土),人參(一兩),白朮(一兩),半夏(一兩,湯蕩洗七遍),甘草(一兩,炒),白茯苓(一兩),陳橘皮(一兩,湯蕩洗一次),厚朴(二兩,去粗皮,用生薑自然汁塗炙,紫色為度)
上件同搗為粗末。每服五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因傷風感冒受寒,或是因為吃太多生冷食物而導致的頭暈頭痛、身體發熱、胸悶不舒服、想吐噁心、怕風怕冷、身體虛弱容易出汗等症狀。
使用的藥材有:藿香葉(約37.5克,去除泥土)、人參(約37.5克)、白朮(約37.5克)、半夏(約37.5克,用熱水沖洗七次)、甘草(約37.5克,炒過)、白茯苓(約37.5克)、陳皮(約37.5克,用熱水沖洗一次)、厚朴(約75克,去除粗糙外皮,用生薑汁塗抹後烤炙,烤到呈現紫色)。
將以上藥材一起搗成粗末。每次服用約18.75克,用一碗半的水,加上七片生薑、兩顆紅棗,一起煎煮到剩七分時,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不限制服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