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久保田晴光的《漢藥研究綱要》,作為《皇漢醫學叢書》中的一冊,不僅是一部關於中藥基礎知識的論著,更是那個時代日本學者對中國傳統醫學進行系統研究的體現。本書以「研究綱要」為名,顯示其旨在提供一個清晰、有條理的框架,引導讀者認識和理解漢藥的各個面向。透過界定概念、闡述基本屬性、介紹製備方法,並概覽其臨床應用,作者久保田晴光為漢藥研究者和使用者勾勒出一個全面的學習路徑。
本書開宗明義,首先在「第一章、漢藥之概念」中挑戰了一般人對漢藥「草根木皮」的刻板印象。作者指出,漢藥的範疇遠不止於植物,更廣泛地包含了礦物性、動物性的物質,可謂「包羅萬象」。這一點破了狹義的理解,強調了漢藥來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進一步,作者提到即使是對生藥稍加人工處理的「炮製品」,如法半夏、茅朮等,以及由動植物礦等多種生藥調合而成的複雜製品,如膽南星、人中黃等,也都屬於漢藥的範疇。更令人驚訝的是,作者甚至將米、麥、野菜、果蔬等日常食品,乃至器具、衣類,甚至是煎煮藥物的水與火,都納入具有藥用深意與妙理的範疇,認為幾乎「地上諸物網羅在內」,這反映了傳統醫學一種極為廣泛和整體性的藥物觀。作者將這種廣泛性歸因於漢藥悠久的歷史累積、各地民間經驗的發掘與技術的精進。儘管漢藥包含甚廣,作者也誠實地指出,在生藥方面,植物性藥材確實佔據了壓倒性的多數,這也是為何中藥學古籍常以「本草」為名。
在追溯漢藥文獻的歷史時,作者詳細介紹了歷代本草著作的演變與藥物品種數量的增長。從中國最古老的藥物書籍《神農本草經》記載三百六十五種藥品(扣除重複者為三百四十七種),到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增加三百六十五種,再經唐《新修本草》的八百五十種、宋代《開寶本草》的九百八十三種、《嘉祐本草》的一千八百十二種、《證類本草》的一千四百五十六種,直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藥物品種竟達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之多。作者特別分析了《本草綱目》的分類,除了傳統的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石、水、火等部外,指出其中的水部、火部、服器部是較晚才納入本草系統的類別。作者也解釋了藥品數量的急劇增加,部分原因在於後世本草將同一植物或動物的不同部位(如子、葉、莖、根、骨、肉、臟、蹄等)因效用各異而分開記載,進一步豐富了藥品名目。此外,作者提及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又補充了七百餘種,使得漢藥的種類可謂達到了「漠大之境」。
然而,面對如此龐雜的歷史記載,作者在「二、中國現在通用之藥」一節中進行了務實的探討。他明確指出,這些網羅各時代、各地方經驗,甚至包括饑饉時期的代用食品和傳說藥物的歷史本草,並非都在同一時代、同一地方普遍使用。許多記載甚至連李時珍本人也未曾親見。為了了解當時中國藥店實際日常通用的藥物狀況,作者進行了實地調查,透過對奉天、營口、祁州等地的代表性藥店藥名單以及天津海關的漢藥輸出入表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結果顯示,一個國藥商店所備的生藥種類大約在三百種左右,其中約十分之八為植物性藥品。作者進一步列出了在四家藥店共通備有的藥品(共計七十餘種)和在三家藥店共通備有的藥品(共計九十餘種),這些具體的藥品名單,如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川芎等常用藥,以及烏頭、巴豆、大黃等峻烈藥物,乃至動物藥和礦物藥,直觀地呈現了當時中國北方地區藥店的主流藥物構成。作者也坦言,雖然這份調查集中在華北地區,但上海、北平、廣東、雲南等地的藥店藥品種類也能保持相當的一致性。最終,作者估計,除了這四百餘種常見藥品外,另有約百種內外常為人所見,總計約五百餘種藥物是當時中國實際常用的漢藥範圍。這一節內容極具現實意義,它將宏大的歷史文獻與具體的臨床實踐(或至少是藥店備貨情況)聯繫起來,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漢藥「實用」面向的視角。
本書接著在「三、漢藥之起源及其發達」中開始探討漢藥應用的動機與發展歷程。作者認為漢藥的應用最初源於原始人類本能的治療行為,並包含了歷代的民間經驗。隨著巫術、神仙信仰的興起,服食求仙的物品與醫藥逐漸混淆。同時,隨著與西域(如印度、波斯)的交通,以及海洋方面的對外交流,許多外國藥品也隨之傳入。在引進外來藥品的同時,中國本土也積累了豐富的加工調治經驗,技術不斷進步。作者認為,正是生藥調合技術的便利化、新品種的不斷增加,以及對繁複品種的逐漸刪減,最終形成了當時漢藥的發展面貌。因此,作者強調漢藥的發達不僅僅是中國醫學史的一部分,更與「普遍的一般之東洋史」緊密相關,這體現了久保田晴光作為日本學者的視角,將漢藥視為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追溯中國醫學史的源頭時,作者提到了傳說中的伏羲、神農、軒轅三皇,以及他們分別對應的本草經與素問靈樞,將其視為醫藥與醫學的鼻祖。儘管現代史學家可能認為這些著作是後世假託之作,但作者肯定了三皇之後,人類逐漸脫離了原始本能治療,邁向了運用藥物治療疾病的階段。作為探索先秦醫藥狀況的重要典籍,作者點名了《山海經》,並提及其複雜的成書過程(非禹所作,可能成於戰國)。(然而,本書提供的內容在對《山海經》的介紹處戛然而止,未能看到作者對其藥物內容的具體分析)。
從本書提供的內容來看,《漢藥研究綱要》的後續章節顯然會深入探討漢藥的關鍵屬性——性味歸經,這是理解漢藥藥理作用的基礎。藥物的寒、熱、溫、涼等性質,苦、甘、酸、辛、鹹等味道,以及作用於人體的經絡歸屬,共同構成了漢藥應用於臨床的理論依據。接著,炮製方法作為改變藥物性味、增強療效或降低毒性的重要手段,是漢藥研究與應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列舉了蒸、炒、炙、蜜炙、酒炙等常見的炮製方法,預示著此章節將詳細闡述不同炮製方法對藥物性質的影響及其目的。最後,本書提供了漢藥臨床應用的概覽,按藥物主要功能分為補益藥、清熱解毒藥、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止血藥、瀉下藥、安神藥、理氣藥等類別,並列舉了各類別下的常用藥物。這些分類與列舉是傳統中醫藥學分類體系的核心,為讀者提供了按功能查找和理解藥物的途徑。例如,補益藥中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黃的列舉,清熱解毒藥中金銀花、連翹、大黃、黃連的提及,祛風濕藥中蒼朮、防風、獨活的出現,活血化瘀藥中丹參、赤芍、桃仁的介紹,都體現了漢藥在臨床上廣泛而具體的應用面向。儘管對這些藥物及其應用的具體論述在提供的文本中並未展開,但這一結構清晰地展示了久保田晴光對漢藥研究內容的規劃,從基本概念到屬性、炮製、再到臨床應用,層層深入,體現了研究的系統性與實用性。
總體而言,久保田晴光的《漢藥研究綱要》是一部結構清晰、內容豐富的漢藥基礎論著。作者不僅對漢藥的概念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界定,追溯了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文獻發展脈絡,更立足於當時的實際情況,調查分析了中國日常藥店的通用藥物種類,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漢藥圖景。書中關於漢藥種類的「包羅萬象」觀念,以及對歷代本草文獻和實際通用藥物數量的具體呈現與對比分析,都展現了作者嚴謹的研究態度和獨到的觀察視角。雖然提供的文本未能涵蓋全書,但從已有的章節和結構來看,本書為研究者提供了系統學習漢藥的基礎知識,包括其基本屬性、製備技術及其在臨床上的功能分類與應用範疇。作為一部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的著作,它也反映了日本學術界對中國傳統醫藥學的傳承、研究與整理,是東亞醫學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獻之一。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知識內容本身,更在於其作為一部「研究綱要」所提供的清晰框架和研究視角,對後來的漢藥學習者與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