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2)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2)
1. 三、漢藥之起源及其發達
漢藥之應用於皇漢醫術。其動機亦屬不一。而多不出乎原始的任民之本能的治療之範圍。而時代之民間藥。亦當然包括其中。其後因信仰巫術神仙。服餌之品。遂致與醫藥混淆。自與西域交通。於是印度波斯等外國藥品。亦隨佛教而渡來。加以從海洋方面之外來品。復益以加工調治之經驗。
技術愈益進步。深覺生藥之調合。亦愈多。實際使用。愈形便利。於是新增之品漸多。繁複之品漸刪。遂致有今日之盛。故吾人可謂漢藥之發達。不僅限於中國之醫學史而已。實深有關於普遍的一般之東洋史焉。
醫學史之於中國。在秦漢以前。不易知其狀態。就傳說言。距今約五千年前。黃河一帶。本系苗族所居。其時我漢民族。從新疆。甘肅。沿河流東漸。驅迫苗族。而居住於黃河流域。其後伏羲神農軒轅三皇。各具蓋世之職明。遺下三墳之書。實為後世典籍之鼻祖。炎帝神農著本草經。
白話文:
漢藥在中華醫術中的應用
漢藥在中華醫術中的應用,動機不盡相同,大多源於原始的、滿足民生本能的治療需求,民間藥物自然也包含其中。隨著人們對巫術、神仙的信仰,服用的藥物逐漸與醫藥混淆。
自從與西域通商後,印度、波斯等國家的藥物,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再加上從海洋途徑而來的外來藥物,以及不斷累積的加工調製經驗,技術日益精進。
人們對生藥的調合愈發深入,實際使用也更加便利。因此,新增的藥物越來越多,繁複的藥物也逐漸被淘汰,最終造就了今日的繁盛局面。
可以說,漢藥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中國醫學史,更與廣泛的東亞歷史息息相關。
中國醫學史的早期
中國醫學史在秦漢以前難以考證其發展狀況。根據傳說,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原本是苗族人居住的地方。後來,漢族人從新疆、甘肅沿著河流向東遷徙,驅逐苗族,定居於黃河流域。
之後,伏羲、神農、軒轅三皇各具非凡的智慧與功績,留下了《三墳》等著作,成為後世典籍的先驅。炎帝神農撰寫了《本草經》,為後世醫藥學奠定了基礎。
為醫藥之世。軒轅皇帝著素問靈樞。為醫學之祖。雖近世研究史學者。疑本草與素問為後世之假託物。而推定為漢代綜合大成之書。然吾人可以斷言者。三皇之後。以漸離原始人類之野蠻生活。脫去本能之治療區域。而漸入於疾病藥物治療之境矣。
先秦時代。可資為窺測醫藥狀態最重要之典籍者。厥為山海經此書昔調傳系自禹之著作。而據史學家之考證。則謂此書。決非一時代一個人之手所成。而成自戰國時代者。書中分中國為東南西北中五部。記述各地山嶽河流。地方物產。與夫神之形狀。及其祭祀之方法。與藥物無甚關係。
但就其記述之物產項目中。可以窺見醫藥狀態之一斑。實甚有興味之書也。書中所舉之物產。關於動物者二百七十餘種。礦物六十四種。植物百五十餘種。內中大部分為藥用品物。據日本漢醫中尾博士之分類如下。
白話文:
醫藥的發展史源遠流長。軒轅黃帝撰寫的《素問》、《靈樞》,被尊為醫學的起源。雖然近現代史學家對《本草》和《素問》的年代提出質疑,認為它們可能是後世偽造,實際上是漢代的綜合性著作。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從三皇五帝之後,人類逐漸脫離原始的野蠻生活,擺脫了依靠本能治療疾病的階段,開始進入以藥物治療疾病的時代。
先秦時期,最能讓我們窺探醫藥發展狀況的典籍,當屬《山海經》。這本書相傳是禹的著作,但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它并非出自一個時代、一個人之手,而是在戰國時期逐漸成型。書中將中國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域,記載了各地山川河流、物產資源以及神靈的形態、祭祀方法等,與藥物並無直接關係。
然而,從書中記載的物產項目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醫藥狀況,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書中記載了二百七十餘種動物、六十四種礦物、一百五十餘種植物,其中大部分都是藥用物品。日本漢醫中尾博士將這些藥用物品進行了分類,如下:
(一)關於食之效藥,六十八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四十七種)
(二)關於佩或服之效藥,二十九種(植物十七種動物十種礦物二種)
(三)現吉凶之兆之物,五十一種(動物五十一種)
(四)有藥效或其他效用之物,五十五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三十種礦物四種)
按周禮醫師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別。具見當時人。對於養生之道甚為重視。即如食物方面。必依季節而規定。食物之調理配合。攸關於增進健康者甚大。即有疾病。則食物亦必有賴於專門醫師之指導。後世本草書中。記載極多之食物。或稱食經。或稱食物本草。或稱食療本草等。
遂有以藥效為目的之食物專門醫者。諒亦戰國時代食醫之遺風也。其次所謂佩之服之者。蓋如現代護符之用法。帶某物質於身體。或結之於衣服。以能避病。或能治疾之義也。
謂出現而有藥效者。乃示當時畏懼自然物之迷信低劣也。其次有藥效與有他效用之五十五種之中。有藥效者三十三種。其餘二十二種為防災害者也。三十三種之有藥效者。乃根據經驗。認有一定藥效也。自無何等醫藥知識之原始時代觀之。頗見進步。又防災害之藥品。亦用自然物。可見當時視種種災害。亦與疾病同理由而致者也。
其次可注目者。為山海經藥品中之動物性。則比植物及礦物尤多。陶弘景校定之神農本草經。以及中國曆代本草書之植物性藥品。斷然占其多數者。如前所述也。獨山海經之動物比植物尤多者。諒為此書。非藥物專門之書故也。一面可見當時關於醫藥知識之如何幼稚。如食之有效。
白話文:
因此出現了以藥效為目的的食物專家。這應該也是戰國時代食醫傳統的延續。其次,所謂的佩之服之,就如同現代的護身符用法,將某種物質佩戴在身上,或縫在衣服上,以達到避病或治病的效果。
所謂出現而有藥效的,顯示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物充滿迷信和畏懼,反映了當時的低劣醫學水平。其次,五十五種藥效和其它效用的藥物中,有藥效的佔三十三種,其餘二十二種是用來防災害的。這三十三種有藥效的藥物,是根據經驗認定的,有著一定的藥效。從沒有任何醫藥知識的原始時代來看,這已經是相當大的進步了。而防災害的藥品也同樣使用自然物,可見當時人們認為各種災害和疾病的成因是相同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中動物性藥物比植物和礦物還要多。而陶弘景校定的《神農本草經》,以及中國歷代的本草書,植物性藥物佔絕大多數,如同前文所述。而《山海經》中動物性藥物比植物性藥物多,可能是因為這本書本身就不是專門的藥物書。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醫藥知識還很幼稚,只要吃下去有效,就認為有藥效。
或出現而有效之類。主為食餌療法。或迷信的分子居多所致。要之山海經中藥品之藥效一服單純。不若後世所記藥品之對各方面有複雜作用也。由是可以推想先秦時代之醫藥狀態。多不出原始的範圍之外也。
其次擬就山海經出世之戰國時代所起神仙說之一言。神仙之說。本與中國之醫學。雖無何等關係。然其一樣處理藥品之點。對後世之醫學。及本草學。遂有非常影響。志在研究漢藥者。應不可度外視之。世傳漢武帝時代。司馬遷所著史記。謂神仙說起自齊威王、(西紀前三百七十九——三百四十三年)宣王、(西紀前三百四十二——三百十四年)及燕昭王(西紀前三百十二——二百七十九年)之時代。大概即西紀前三百五十年前左右也。
白話文:
山海經中記載的藥物,藥效單純,不像後世記載的藥品那樣具有多方面複雜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想先秦時代的醫藥狀況,大多還停留在原始的階段。
此外,山海經問世於戰國時代,當時神仙說盛行,雖然神仙說與中國醫學本身沒有直接關係,但其對藥物的處理方式卻對後世的醫學和本草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研究中藥的人不能忽略這一點。據說漢武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神仙說起源於齊威王、宣王和燕昭王時代,大約是西元前350年左右。
神仙說亦因時代而有種種。及後代雖頗覆雜。在起初則極簡單。大概謂東方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神仙居焉。其處有不死之藥。宮殿以金銀作之。於是如何而後可到。如何而後得求其不死之藥。說仙而講究其法者。是謂之方土。原來中國。自古有天國之思想。如黃帝封禪既畢。
鼎成而天龍下降。黃帝乘龍昇天之說。乃對此天國之憧憬。自古傾心研究昇天秘術者。不乏其人。其間而有神仙說。亦非偶然。關於三仙山之史記所載。謂渤海方面。常現蜃氣樓。是為發生神仙說之直接動機。又視此說之起於燕齊地方。即今之山東省。及河北省一部。亦可以想像其一端。
白話文:
神仙的說法,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後世的說法雖然繁雜,但在最初卻極其簡單。大約認為東方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神仙居住在那裡。仙山上有長生不老的仙藥,宮殿是用金銀打造的。那麼,要怎麼才能到達仙山,又如何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呢?講究神仙之道,探求修仙之法的,稱為「方土」。
原來中國自古就有天國的思想。像黃帝封禪儀式完成後,鼎成,天龍降臨,黃帝乘龍升天之說,就是對這種天國的憧憬。自古以來,傾心研究升天秘術的人不計其數,神仙之說由此而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於三仙山的記載,史記中提到渤海附近經常出現蜃氣樓,這便是神仙說出現的直接原因。另外,神仙說起源於燕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和河北省的一部分,由此也可以推測一二。
在未開時代。應不知蜃氣樓之何物。故忽然出現於海中時。或現於海水之下。近之則隨風漂渺。目擊此奇怪現象。莫怪發生種種附會臆說。何況昇天難求之際。轉不若眼前現實之或得易行。於是考究種種工夫。以圖得達此不可思議之境。亦非無理也。秦始皇信神仙說。用方士之言。
造阿房宮。一面遣徐福於蓬萊島。以求不死之藥者。有名之話柄也。漢武帝(西紀前一四○——八七年)尤甚重用種種方士。依其言而作種種愚魯之事。結局方士之言。不能實行。遂有許多見殺者。武帝一死。人莫之言。是以神仙說亦巧裝老實。使人易欺。然究竟不若武帝當時之盛。
白話文:
在遠古時代,人們對蜃氣樓這事物一竅不通,因此當它突然出現在海洋之中,甚至可能隱藏於海水之下時,接近它時會隨著風飄動消失,人們目睹這種奇特現象,難免會產生各種猜測和臆想。尤其在無法昇天的時候,眼前的實際行動似乎比追求虛無縹緲的事物更為容易實現。因此,人們開始研究各種方法,以期達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種做法並非沒有道理。秦始皇相信神仙之說,聽從方士的話,建造了阿房宮,同時派遣徐福前往蓬萊島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這成為了一段有名的話題。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更是極力任用各種方士,按照他們的話去做各種荒唐的事情。最終,方士的話無法實現,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漢武帝一死,人們不再談論這些事情,因此神仙之說被巧妙地包裝,讓人容易受騙。然而,這最終還是不如漢武帝時期那樣繁榮。
至後四代之成帝時。(西紀前三七——七年)方士之勢力。全然不及於宮庭。然非以此而終熄也。及魏晉南北朝以後。混入道教。與房術。養生。辟穀。導引等之思想結合。雖受時代之種種潮流。究竟至今仍存其所謂神仙也。道教也。皆以輕身延年羽化登仙為主眼。其手段終賴實在藥物之秘效為特色。
自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之醫學。及本草方面觀之。可見著名學者。同時醉心道教。亦非偶然。又古來為醫經之祖所尊崇之靈樞素問之中。亦確實多含道教思想。故中國之醫學。以及本草。多有神仙或道教的要素者。宜記之勿忘也。
白話文:
到了後四代成帝時期(西元前37年至7年),方士的勢力完全無法進入宮廷。不過,方士的思想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方士的思想混入道教,與房中術、養生、辟穀、導引等思想結合。雖然受到時代的各種潮流影響,但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所謂的神仙之說。道教也以輕身延年、羽化登仙為主要目標,其手段最終依賴藥物的神奇功效。
從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的醫學和本草方面來看,這些著名學者同時也熱衷於道教,這絕非偶然。而且,自古以來被尊為醫學經典的《靈樞》、《素問》中,也確實包含著許多道教思想。因此,中國的醫學和本草中,存在著許多神仙或道教的元素,我們應該牢記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