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3)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3)

1. 三、漢藥之起源及其發達

漢藥之應用於皇漢醫術。其動機亦屬不一。而多不出乎原始的任民之本能的治療之範圍。而時代之民間藥。亦當然包括其中。其後因信仰巫術神仙。服餌之品。遂致與醫藥混淆。自與西域交通。於是印度波斯等外國藥品。亦隨佛教而渡來。加以從海洋方面之外來品。復益以加工調治之經驗。

技術愈益進步。深覺生藥之調合。亦愈多。實際使用。愈形便利。於是新增之品漸多。繁複之品漸刪。遂致有今日之盛。故吾人可謂漢藥之發達。不僅限於中國之醫學史而已。實深有關於普遍的一般之東洋史焉。

醫學史之於中國。在秦漢以前。不易知其狀態。就傳說言。距今約五千年前。黃河一帶。本系苗族所居。其時我漢民族。從新疆。甘肅。沿河流東漸。驅迫苗族。而居住於黃河流域。其後伏羲神農軒轅三皇。各具蓋世之職明。遺下三墳之書。實為後世典籍之鼻祖。炎帝神農著本草經。

為醫藥之世。軒轅皇帝著素問靈樞。為醫學之祖。雖近世研究史學者。疑本草與素問為後世之假託物。而推定為漢代綜合大成之書。然吾人可以斷言者。三皇之後。以漸離原始人類之野蠻生活。脫去本能之治療區域。而漸入於疾病藥物治療之境矣。

先秦時代。可資為窺測醫藥狀態最重要之典籍者。厥為山海經此書昔調傳系自禹之著作。而據史學家之考證。則謂此書。決非一時代一個人之手所成。而成自戰國時代者。書中分中國為東南西北中五部。記述各地山嶽河流。地方物產。與夫神之形狀。及其祭祀之方法。與藥物無甚關係。

但就其記述之物產項目中。可以窺見醫藥狀態之一斑。實甚有興味之書也。書中所舉之物產。關於動物者二百七十餘種。礦物六十四種。植物百五十餘種。內中大部分為藥用品物。據日本漢醫中尾博士之分類如下。

(一)關於食之效藥,六十八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四十七種)

(二)關於佩或服之效藥,二十九種(植物十七種動物十種礦物二種)

(三)現吉凶之兆之物,五十一種(動物五十一種)

(四)有藥效或其他效用之物,五十五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三十種礦物四種)

按周禮醫師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別。具見當時人。對於養生之道甚為重視。即如食物方面。必依季節而規定。食物之調理配合。攸關於增進健康者甚大。即有疾病。則食物亦必有賴於專門醫師之指導。後世本草書中。記載極多之食物。或稱食經。或稱食物本草。或稱食療本草等。

遂有以藥效為目的之食物專門醫者。諒亦戰國時代食醫之遺風也。其次所謂佩之服之者。蓋如現代護符之用法。帶某物質於身體。或結之於衣服。以能避病。或能治疾之義也。

謂出現而有藥效者。乃示當時畏懼自然物之迷信低劣也。其次有藥效與有他效用之五十五種之中。有藥效者三十三種。其餘二十二種為防災害者也。三十三種之有藥效者。乃根據經驗。認有一定藥效也。自無何等醫藥知識之原始時代觀之。頗見進步。又防災害之藥品。亦用自然物。可見當時視種種災害。亦與疾病同理由而致者也。

白話文:

漢藥(中藥)應用於古代中國醫術,其動機各有不同,但大多源於人們求生存的本能治療。當時民間流傳的藥方也包含在其中。後來因為信仰巫術和神仙,服用的丹藥與藥物混淆不清。自從與西域(古代中國對西邊地區的稱呼)交流後,印度、波斯等外國的藥品也隨著佛教傳入。加上從海洋來的外來藥材,以及不斷累積的加工調配經驗,技術越來越進步。人們發現生藥的調配運用越多,實際使用就越方便,因此新增的藥材種類漸多,繁雜的則被刪除,才有了今日中藥的盛況。所以說,漢藥的發展不僅僅是中國醫學史的一部分,更與整個東洋史(指東亞地區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的醫學史在秦漢以前,很難了解當時的狀況。就傳說而言,大約五千年前,黃河一帶原本是苗族居住的地方。當時漢族從新疆、甘肅一帶沿著河流向東遷移,驅趕苗族,才居住在黃河流域。之後,伏羲、神農、軒轅三位傳說中的帝王各自展現了卓越的才能,留下了《三墳》這本書,成為後世典籍的鼻祖。炎帝神農編寫了《本草經》,開創了醫藥的先河;軒轅黃帝著有《素問》、《靈樞》,是醫學的始祖。雖然近代的史學研究者懷疑《本草經》和《素問》是後人假託的,並推斷是漢代集大成的著作,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三皇之後,人們逐漸脫離了原始人類的野蠻生活,擺脫了本能的治療方式,而逐漸進入用藥物治療疾病的階段。

先秦時代,可以藉以了解當時醫藥狀況的最重要典籍是《山海經》。過去傳說這本書是禹所寫的,但根據史學家的考證,認為這本書並非一人一時所寫成,而是戰國時代多人合力完成的。書中將中國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記載了各地山川河流、物產,以及神祇的形象和祭祀方式,雖然與藥物沒有直接關聯,但從其中記載的物產項目中,可以窺見當時醫藥狀況的一點面貌,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山海經》中記錄的物產,關於動物的有兩百七十多種,礦物有六十四種,植物有一百五十多種,其中大部分是藥用物品。根據日本漢醫中尾博士的分類如下:

(一)關於食用有療效的藥物,共六十八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四十七種)。 (二)關於佩戴或服用有療效的藥物,共二十九種(植物十七種,動物十種,礦物兩種)。 (三)顯示吉凶徵兆的物品,共五十一種(都是動物)。 (四)有藥效或其他效用的物品,共五十五種(植物二十一種,動物三十種,礦物四種)。

按照《周禮》記載,當時醫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等類別,可見當時人們對養生之道非常重視。在食物方面,會依照季節來規定,食物的調配搭配對於增進健康非常重要。即使生病了,食物也需要由專業醫師指導。後世的本草書籍中,記載了許多食物,有的稱為食經、食物本草、食療本草等等,因此出現了以藥效為目的的食物專門醫師,這應該也是戰國時代食醫的遺風。另外,所謂的佩戴或服用,就像現代的護身符用法,將某些物質戴在身上或縫在衣服上,認為這樣可以避開疾病或治療疾病。

認為某些物品出現就代表有藥效,這是當時人們畏懼自然、迷信而落後的表現。在有藥效或其他效用的五十五種物品中,有藥效的有三十三種,其餘二十二種是用來防災的。三十三種有藥效的物品,是根據經驗,認為具有一定的療效。從沒有任何醫藥知識的原始時代來看,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而用自然物來防災,也顯示出當時人們認為種種災害與疾病的原因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