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四章、結論
第四章、結論
1. 第四章、結論
以上余於第一章,略說漢藥之為何物。第二章,論中國各時代漢藥之發達與變遷,兼述與此密接不可分之本草學之發達。第三章,解說日本新時代之漢藥,尤以摘錄新藥原料之和漢藥;即略日本自輸入西洋醫學之後,一時棄而不顧之漢藥,依現代科學進步之風潮,再受科學的吟味檢查。
其中之某種,移入現代治療界而見使用之主要十數種者,介紹之。而自此漢藥研究調製之新藥中,見重於今日之治療界者有之。或謂要重漢藥之科學的研究已盡,其餘不足取。以吾人所見,斯言未必當也。蓋至今之漢藥研究猶屬序幕,真正研究利用應期待於今而後。凡分離一個有效成分,
以化學的、藥理學的研究之,臨床試驗之,至少須數年工夫,時或數十年。其次,檢討配合藥、複合藥理,至於臨床上可以安心使用,又須幾多年月。不若世人所想像之簡單也。顧漢方醫術及漢方醫效之起源甚遠,其流頗長,欲研究之者不可性急也,須要忍耐與努力。若以古人處方例,試用於一二病例,便云其治效,
未免皮相淺薄,實難認容者也。
我滿洲醫科大學為鑑於地理上及存立之特異性,對漢方醫學及醫藥之研究,常大注意努力,蓋亦大學事業之一也。然過去二十年間光陰,概為準備,即:自中國北方、遠至雲南、四川以及南洋方面,極力蒐集研究材料。所得生藥數實有二千餘種,得世界屈指之大Kolleion。數年前曾刊行其目錄(和漢藥標本目錄),以頒同好,
以便於生藥之比較研究。然其後隨時得蒐集之標本亦不少。此目錄現正準備改版再刊。又學內設有東亞醫學研究室(舊名中國醫學研究室),專蒐集漢方醫學、醫藥之古文獻,努力研究之。他處所難得之古典以及貴重文獻亦多。一九三一年由滿大發行「中國醫學書目」(約千餘頁大冊),應大有裨益於研究者。
又如前述,本研究室之研究如漸進,信必大有資於醫學之開拓也。此漢藥標本也,醫藥學書也,皆為斯界貴重之研究材料,公開於熱心研究家之前。近來學外之研究者,有不達千里,自日本內地而來利用者漸多。此等古文獻之蒐集,以前本學之太田正雄君及現任之黑田源次、山下泰藏君等之努力頗多。
又漢藥標本之蒐集,古文獻之整理研究等,有勞博士岡西為人君之努力亦極大。此番余草此稿時,亦多受岡西君助力不少。於此並附謝意而擱筆。
白話文:
[第四章、結論]
在第一章中,我簡略地闡述了漢藥是什麼。第二章則討論了中國不同時代漢藥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提及了與漢藥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本草學的演進。第三章則著重描述了日本近代的漢藥,特別是新藥原料中的漢藥。這是日本在引入西方醫學後一度被忽視的漢藥,但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這些漢藥再次受到科學的審視和研究。
我介紹了幾十種被現代治療界採用的主要漢藥。從這些漢藥研究和製造的新藥中,有些已經在今天的治療界得到了重視。有人認為對漢藥的科學研究已經結束,剩下的都不足掛齒。然而,在我眼裡,這種觀點未必正確。因為到目前為止,漢藥的研究還只是個開始,真正深入的研究和應用應該是在未來。分離一個有效的成分,進行化學和藥理學的研究,進行臨牀試驗,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研究配方藥和複合藥理,使其達到臨牀上可以安全使用的程度,更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漢方醫術和漢方療效的起源非常古老,歷史悠久。想要研究它的人不能急躁,需要耐心和努力。如果僅僅根據古人處方的例子在幾個病例上試用,就斷定其療效,未免太過膚淺,這樣的認知是很難讓人接受的。
我們滿洲醫科大學基於地理位置和存在的特殊性,一直對漢方醫學和醫藥的研究給予高度關注和努力,這也是大學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做準備工作,從中國北方,遠至雲南、四川,甚至南洋地區,竭力蒐集研究材料。收集到的生藥種類已超過兩千種,形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大規模收藏。幾年前,我們出版了其目錄《和漢藥標本目錄》,供同好參考,以便於生藥的比較研究。而之後收集的標本也不少,現在正在準備重新編輯出版。
此外,校內設有東亞醫學研究室(原名中國醫學研究室),專門收集漢方醫學和醫藥的古文獻,進行深入研究。許多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古典和珍貴文獻在此豐富。1931年,由滿大發行的《中國醫學書目》(約一千多頁的大冊子)對研究者大有裨益。
正如前面提到的,隨著研究室的研究不斷推進,相信必將對醫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這些漢藥標本和醫藥學書籍,都是這個領域寶貴的研究材料,公開給熱心的研究人員使用。近來,越來越多來自日本內地的研究人員,不遠千里來利用這些古文獻。這些古文獻的收集,以前由本校的太田正雄先生,現任的黑田源次,山下泰藏先生等人做出了大量努力。
而漢藥標本的收集,古文獻的整理研究等工作,岡西為人博士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在我起草這份稿件時,也得到了岡西先生的大力幫助。在此,我想表達我的感謝之意,然後就此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