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15)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15)
1. 五、強心藥
關於蟆之皮腺分泌毒之有效成分之研究。在西洋有Faust,Wieland,Berstrand,Abel&Mac氏等。又蟾酥之有效成分之研究。在日本則有清水、兒玉博士等。以藥理學的綜合此等考之。蟾酥中所存在物質有四種如次。
一、如Cocain,樣之局所麻醉性物質
二、如Adrenalin樣之血管收縮性物質
三、如Digitalis樣之強心性物質
四、如Pikrotoxin樣之中樞神經興奮性物質
為有Cocain樣物質。故貼於瘡瘍有鎮痛之效。以其有Adrenalin樣物質。故有止血之功。可見古人用法全與今日之藥同一揆也。以上有效成分之中。至今最見研究者為強心性物質。直接自蟆或蟾酥得分離成分如次。
即Faust及Wieland氏等自歐洲產之蟆分離Bufotalin(C\y26\yH\y36\yO\y6\y)。Wieland氏闡明Bufotalin乃因Bufotoxin(C\y40\yH\y62\yO\y11\yN\y4\y)分解而生。
美國之Abel及Mac氏自美國產之蟆證明Bufagin(C\y15\yH\y24\yO\y4\y)。日本之清水、兒玉兩博士。自蟾酥證明Bufagin(C\y27\yH\y34\yO\y7\y)。近年小竹氏得一種短柱狀晶。對Bufagin附以C\y29\yH\y38\yO\y7\y之分子式。
諸家所得成績皆小異而不一定。前年井上秀李氏在滿洲醫大研究蟾酥。其後轉託東京帝大藥學科之近藤教授研究之。近藤教授以化學的詳細綿密研究。遂得闡明Bufotoxin(C\y40\yH\y62\yN\y4\yO\y11\y,與Bufotalin(C\y26\yH\y26\yO\y6\y)之關係及此二者與分解產物之關係。又小林芳人博士與近藤教授連絡檢查此等物質之藥理作用。
發見有興味之事實如次。即使Brom結合於Bufotalin之Bufotalinbromaid之強心作用。比母體之Bufotalin實強數千倍。以前對此Bufotalin為強心劑之適否。雖有種種議論。若此Bufotalinbromaid於臨床上確認有優秀之治療的療果。
則本物質當為新強心藥而跳舞於治療界。實際的之價值雖非批評之時期。其研究之進展。展開之過程。大有興味也。
白話文:
關於蟾蜍皮腺分泌毒素的有效成分研究,西方有 Faust、Wieland、Berstrand、Abel 和 Mac 等人,而對於蟾酥有效成分的研究,日本則有清水和兒玉博士等人。從藥理學的角度綜合來看,蟾酥中存在的物質有四種:
一、類似古柯鹼的局部麻醉性物質。
二、類似腎上腺素的血管收縮性物質。
三、類似毛地黃的強心性物質。
四、類似印防己毒素的中樞神經興奮性物質。
因為有類似古柯鹼的物質,所以貼在瘡瘍處有鎮痛效果;因為有類似腎上腺素的物質,所以有止血的功效。由此可見,古人使用的藥物與今日的藥理作用是相同的。在以上這些有效成分中,至今研究最多的是強心性物質。可以直接從蟾蜍或蟾酥中分離出以下成分:
例如,Faust 和 Wieland 等人從歐洲產的蟾蜍中分離出蟾毒配基(Bufotalin,化學式為C26H36O6)。Wieland 闡明,蟾毒配基是由蟾毒素(Bufotoxin,化學式為C40H62O11N4)分解而來。
美國的 Abel 和 Mac 從美國產的蟾蜍中證實了蟾蜍精(Bufagin,化學式為C15H24O4)。日本的清水和兒玉兩位博士則從蟾酥中證實了蟾蜍精(Bufagin,化學式為C27H34O7)。近年來,小竹氏得到了一種短柱狀晶體,並將蟾蜍精的分子式定為C29H38O7。
各家的研究成果雖然有些差異,但都不完全一致。前年,井上秀李先生在滿洲醫科大學研究蟾酥,之後轉交給東京帝國大學藥學科的近藤教授研究。近藤教授以化學方法進行了詳細深入的研究,終於闡明了蟾毒素(Bufotoxin,化學式為C40H62N4O11)與蟾毒配基(Bufotalin,化學式為C26H26O6)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兩者與分解產物的關係。另外,小林芳人博士也與近藤教授合作,檢查了這些物質的藥理作用。
他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實,例如,溴結合於蟾毒配基形成的溴化蟾毒配基(Bufotalinbromaid)的強心作用,比母體蟾毒配基強數千倍。雖然以前對於蟾毒配基是否適合作為強心劑有所爭議,但如果這種溴化蟾毒配基在臨床上被證實具有優異的治療效果,那麼這種物質將會作為一種新的強心藥,在醫學治療領域大放異彩。雖然現在還不是評論其實際價值的時候,但其研究的進展和發展過程都非常令人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