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1)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1)

1. 第一章、漢藥之概念

2. 一、漢藥之種類

自來一般人言及漢藥,輒聯想及於草根木皮。其實漢藥之種類,不僅植物而已。凡礦物性之物,動物性之物,所謂包羅萬象,無不涵括其中。而在生藥方面,苟稍稍加以人工,為用又自不同。例如法半夏、茅朮等藥,簡單加工之藥也;膽、南星、人中黃等,以動植礦之各種生藥,調合為複雜之製品者也。

又如米也,麥也,野菜也,果蔬也,甚至如器具也,衣類也,無不可製為藥物,無不可以為藥用。即調合之水,煎煮之火,亦無不含有深意與妙理。吾人雖謂之地上諸物網羅在內,亦無不宜。此其原因,不外乎經歷久遠之時代,及各地方民間發見之效藥漸多,調劑之技術漸精,累積而成。

漢藥雖包含種種物質,而生藥方面,確以植物性為多。所以呼之為本草,而神農本草經,實為中國最古之藥物書籍。此書曾於梁時經陶弘景校定,收載藥品三百六十五種,其中除重複者十八種外,得三百四十七種。大體分類如次。

從上表觀之,植物性生藥,較之動物礦物為多。蓋自昔已然,其後藥品種類,漸次增加。陶弘景於神農本草經之外,更輯錄漢晉名醫所用之藥品三百六十五種,曰名醫別錄。至唐時依新修本草所載有八百五十種;宋時開寶本草中有九百八十三種;而嘉祐本草已達一千八百十二種。

證類本草達一千四百五十六種。迄於明季李時珍之本草綱目,竟至一千八百九十二種之多。茲以本草綱目之內容,分類觀之。

水部(四三種)

火部(一一種)

服器部(七九種)

從上表觀之,植物之增加,比之動物礦物為多。即植物性生藥,亦依然占絕對之多數焉。水部、火部、服器部等,為神農本草經所無。水與服器,始自名醫別錄,而火部則自陳藏器之本草拾遺以後始發見云。

於此有宜補充一言者,神農本草經之三百六十五種藥品中,往往同一植物,未分其子葉莖根;同一動物,未分其骨肉臟蹄。後人以其效用各殊,一一分離而記載之,宜乎本草綱目,有如斯繁多之藥品也。自後乾隆年間,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就本草綱目之漏載者,依其藥效一一記載之,亦得七百餘種。漢藥之種數,實可謂達於漠大之境矣。

白話文:

[一、漢藥的種類]

一般提到漢藥,人們立刻會想到草根、樹皮。但事實上,漢藥的範疇遠不止於植物,還包括礦物和動物性的物質,簡直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在生藥領域,只要稍加人工處理,其用途就會變得不同。例如法半夏、茅朮等藥材,都是經過簡單加工的。而像膽南星、人中黃等,則是將動物、植物、礦物的各種生藥混合製成的複雜產品。

再比如米、麥、野菜、果蔬,甚至是日常的器具、衣物,都可以製成藥物,都可以用作藥用。即使是調配藥物的水,熬煮藥材的火,都蘊含深奧的意義和道理。我們可以說,地球上所有物質都被納入漢藥的範疇,這一點也不為過。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人民發現的藥物越來越多,藥物製造的技術也越來越精進,這些經驗累積下來,形成了今日的漢藥。

漢藥雖然包含各種物質,但在生藥領域,植物性藥材的確佔了大多數,因此被稱為"本草"。而《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藥物書籍,此書在南北朝時期由陶弘景校訂,共收錄365種藥物,去除重複的18種後,實際上有347種。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植物性生藥比動物性和礦物性的要多,這個趨勢從古至今一直如此。之後,藥物的種類逐漸增加,陶弘景除了《神農本草經》之外,還編輯了《名醫別錄》,收錄了漢晉名醫使用的365種藥物。到了唐代,《新修本草》記錄了850種藥物;宋代的《開寶本草》有983種;《嘉祐本草》更是達到1812種。

《證類本草》收錄了1456種藥物。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是達到1892種。以下是以《本草綱目》的內容進行分類:

水部(43種)

火部(11種)

服器部(79種)

從上表可看出,植物性的藥物增加比動物性和礦物性的多,即使在植物性生藥中,它們仍然佔據絕大多數。水部、火部、服器部等類別,在《神農本草經》中並沒有,水和服器的分類始於《名醫別錄》,而火部的分類則是在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之後才開始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神農本草經》中的365種藥物,當時很多同種植物或動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莖、葉、子或骨、肉、臟、蹄等,都沒有單獨分開。後來的人們發現它們的功效各有不同,於是分別記錄。這也是為什麼《本草綱目》的藥物種類如此繁多的原因。在乾隆年間,趙學敏撰寫了《本草綱目拾遺》,補充了《本草綱目》遺漏的藥物,也記錄了700多種。由此可見,漢藥的種類數量確實已經達到了一個巨大的數量級。

3. 二、中國現在通用之藥

如斯繁多之漢藥。吾人可以斷然的決定其非同一時代。概行使用。而系網羅各時代。各地方。民間慣用之藥。與夫傳說之藥。即饑饉凶年。備救荒之多數日用食品代用之品。無不包括其中。李時珍亦云。雖有多數自身未見之物。亦收載於本草綱目中。即此一言。可以喻其餘矣。

今日中國國藥店中。實際日常使用之藥物。亦依地方而異。除地方的民間藥非普通藥店能備外。大體不過五百種左右。余曾就奉天。營口。祁州。各代表藥店之藥名單。及天津稅關之輸出入漢藥表。調查其生藥之數。則如下表。

從上表觀之。可決定一國藥商店。其生藥之種類。大概在三百種左右。其中十分之八為植物性藥品。更就上列藥品之內。各店共通所備之藥。檢查之。則得下列合併之表。

上表不過從華北方面之調查。不能概例其餘。因中國各藥店中所備之藥。往往因時因地而有差異也。惟上海。北平。廣東。雲南等。各藥店所備之藥。種類甚能一致。又上表所死四百餘種藥品之外。尚有百種內外常觸於吾人之眼簾中。則總得五百餘種矣。茲再從前表。揭其藥名如次。

(一)四店共通所備之藥品

烏頭,厚朴,甘松,烏藥,香附,菊花,鬱金,香薷,枳實,藿香,莪朮,枳殼,廣皮,遠志,甘草,羌活,桂皮,桂枝,紅花,樟腦,當歸,丹皮,陳皮,人參,巴葉,防己,檳榔,玄參,鉤藤,山藥,青黛,川芎,黨參,知母,通草,巴豆,百合,益智,細辛,山奶,青皮,前胡,澤瀉,竹茹,薄荷,白芷,雷丸,棗仁,草果,常山,大黃,丹參,竹葉,杜仲,貝母,白朮,木瓜,李仁,牛膝,蒼朮,三漆,秦艽,大戟,丁香,肉桂,防風,木香,良薑,蜈蚣,雄黃,牛黃,全蠍,連翹,鱉甲,甘石,黃蘗,龜板,輕粉,黃芩,殭蠶,紅粉,金銀花,金石斛,延胡索,山楂子,山茱萸,川楝子,木鱉子,使君子,肉豆蔻,覆盆子,胡黃連,生地黃,天南星,馬錢子,密蒙花,吳茱萸,小茴香,麥門冬,石連子,膽南星,巴戟天,白豆蔻,零香草,羚羊角,荔枝核

(二)三店共通所備之藥品

甘遂,橘核,枸杞,桂子,芡實,烏梅,乾薑,橘紅,藕節,杏仁,荊芥,薑黃,光茹,柴胡,桔梗,沙參,神麯,獨活,蓽茇,粉葛,沒藥,樓仁,皂刺,砂米,絲瓜,川椒,赤芍,天麻乳香,白果,柏仁,百部,洋樟,蓮鬚,皂角,射干,蘇葉,排草,白芍,扁豆,洋參,檀蓍,川附,蘇子,檀香,年健,半夏,榧子,白芨,犀角,蒺藜,女貞,續斷,地楓,燈心,白藥萆薢,茯苓,麻黃,鹿茸,麝香,蟬退,奎砂,象皮,蛤蚧,水銀,蟾酥,珍珠,靈脂,地龍個砂,月石,烏蛇,土蟲,片砂,青鹽,罌粟殼,叩米子,荊三稜,胡蘆巴,叩仁子,海金砂,款冬花,廣豆根,五加皮,穀精珠,海桐皮,茄楠香,血竭花,五味子,孩兒茶,金牛草,苦楝皮,牽牛子,五倍子,草豆蔻,草決明,川黃連,青木香,大楓子,地骨皮,白鮮皮,馬兜鈴,大腹皮,佛手柑,西紅花,川樸花,天花粉,肉蓯蓉,補骨脂,山梔子,熟地黃,赤小豆,天門冬,母丁香,萊菔子,節菖蒲,千金子,胖大海,龍膽草,蛇退皮,石決明,穿山甲,海螵蛸,冬蟲夏草

白話文:

如此眾多的中藥材,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們並非都來自同一個時代,而是網羅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民間常用的藥材,以及一些傳說中的藥材。甚至在饑荒年,許多可以充當糧食的食物也被收錄其中,以應急救荒。李時珍也曾說過,即使有些藥材他自己也沒見過,也一併收錄在《本草綱目》中。這句話足以說明一切。

現今中國藥店裡,實際日常使用的藥物,也因地方而異。除了地方性民間藥材,一般藥店無法備齊之外,大約只有五百種左右。我曾經調查過奉天、營口、祁州等地具有代表性的藥店的藥材清單,以及天津海關進出口中藥材的報表,統計出的生藥種類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看來,我們可以推斷,一般中藥店的生藥種類,大約在三百種左右,其中約有十分之八是植物性藥材。進一步檢視這些藥材,找出各藥店都有的共同藥材,彙整如下表。

上表僅是華北地區的調查結果,不能代表所有地區的情況,因為中國各地藥店所備藥材,往往會因為時地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上海、北平、廣東、雲南等地的藥店,所備藥材種類相當一致。此外,除了上表所列的四百多種藥材外,還有約一百種藥材是我們常見的,加起來總共約有五百多種。以下再從前面的表格中,列出具體的藥材名稱。

(一)四家店都有的藥材

烏頭、厚朴、甘松、烏藥、香附、菊花、鬱金、香薷、枳實、藿香、莪朮、枳殼、廣陳皮、遠志、甘草、羌活、桂皮、桂枝、紅花、樟腦、當歸、牡丹皮、陳皮、人參、巴豆葉、防己、檳榔、玄參、鉤藤、山藥、青黛、川芎、黨參、知母、通草、巴豆、百合、益智、細辛、牛奶子、青皮、前胡、澤瀉、竹茹、薄荷、白芷、雷丸、棗仁、草果、常山、大黃、丹參、竹葉、杜仲、貝母、白朮、木瓜、李子仁、牛膝、蒼朮、三漆、秦艽、大戟、丁香、肉桂、防風、木香、良薑、蜈蚣、雄黃、牛黃、全蠍、連翹、鱉甲、爐甘石、黃柏、龜板、輕粉、黃芩、殭蠶、紅粉、金銀花、石斛、延胡索、山楂、山茱萸、川楝子、木鱉子、使君子、肉豆蔻、覆盆子、胡黃連、生地黃、天南星、馬錢子、密蒙花、吳茱萸、小茴香、麥門冬、石蓮子、膽南星、巴戟天、白豆蔻、零陵香、羚羊角、荔枝核

(二)三家店都有的藥材

甘遂、橘核、枸杞、桂子、芡實、烏梅、乾薑、橘紅、藕節、杏仁、荊芥、薑黃、光茹、柴胡、桔梗、沙參、神麯、獨活、蓽茇、粉葛、沒藥、樓仁、皂刺、砂仁、絲瓜絡、川椒、赤芍、天麻、乳香、白果、柏子仁、百部、洋樟、蓮鬚、皂角、射干、蘇葉、排草、白芍、扁豆、西洋參、檀蓍、川附子、蘇子、檀香、年健、半夏、榧子、白芨、犀角、蒺藜、女貞子、續斷、地楓、燈心草、白藥子、萆薢、茯苓、麻黃、鹿茸、麝香、蟬蛻、奎砂、象皮、蛤蚧、水銀、蟾酥、珍珠、五靈脂、地龍、石砂、月石、烏梢蛇、土蟲、片砂、青鹽、罌粟殼、叩米子、荊三稜、胡蘆巴、叩仁子、海金砂、款冬花、廣豆根、五加皮、穀精珠、海桐皮、伽楠香、血竭、五味子、孩兒茶、金牛草、苦楝皮、牽牛子、五倍子、草豆蔻、草決明、川黃連、青木香、大風子、地骨皮、白鮮皮、馬兜鈴、大腹皮、佛手柑、西紅花、川樸花、天花粉、肉蓯蓉、補骨脂、山梔子、熟地黃、赤小豆、天門冬、母丁香、萊菔子、菖蒲、千金子、胖大海、龍膽草、蛇蛻皮、石決明、穿山甲、海螵蛸、冬蟲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