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2)

1. 三、隋及唐時代

其次至隋。(西紀五九八——六一七年)始見中國再統一。築起唐朝文化之礎。此間不過二十八年。醫人則有巢元方。全元起。楊上善等。為中國醫學史上不可忘者也。

巢元方於大業年間。(西紀六○五——六一六年)奉敕著病源候論。此書之貴。不劣於醫經五典。為後代養成醫生所必要之教科書之一。全元起寧以實際家出名。為學究則著有素問注。後代之素問。皆據此全元起本也。楊上善則於大業年間。為太醫令。著有黃帝內經太素之書。

此乃素問之注。其形式雖與全元起本異。內容則略同。是亦研究古代醫學所不可缺之寶典也。在本草方面。則不見出名之人。在隋書經籍志。雖載有次記書名。

白話文:

接著到了隋朝(西元 598 年到 617 年),中國再次統一,為唐朝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段時間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年,但醫學界出現了巢元方、全元起、楊上善等傑出人物,他們在中國醫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巢元方在大業年間(西元 605 年到 616 年)奉命撰寫《病源候論》。這本書的重要性不亞於醫學經典《五典》,是後代醫學生必修的教材之一。全元起以醫術精湛聞名,在學術方面也著有《素問注》,後世研究《素問》都以他的版本為依據。楊上善在大業年間擔任太醫令,撰寫了《黃帝內經太素》一書。

這本書是《素問》的註解,雖然形式與全元起的版本有所不同,但內容大致相同。它也是研究古代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而在本草學方面,隋朝沒有特別突出的醫學家,雖然《隋書經籍志》記載了一些本草著作的書名。

神農本草經,八卷

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註

甄氏本草,三卷

桐君藥錄,三卷

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隱居撰

神農本草經,三卷

本草經,四卷,蔡英撰

藥目要用,二卷

本草經略,一卷

本草,二卷,徐大山撰

本草經類用,三卷

本草音義,三卷,姚景撰

本草音義,七卷,甄立言撰

本草集錄,二卷

本草鈔,四卷

本草雜要訣,一卷

本草要方,三卷,甘浚之撰

依本草錄藥性,三卷,錄一卷

靈秀本草圖,六卷,原平仲撰

芝草圖,一卷

入林採藥法,二卷

太常採藥時月,二卷

四時採藥及合目錄,四卷

白話文:

古代醫學著作包括《神農本草經》八卷,《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註),《甄氏本草》三卷,《桐君藥錄》三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陶隱居撰),《神農本草經》三卷,《本草經》四卷(蔡英撰),《藥目要用》二卷,《本草經略》一卷,《本草》二卷(徐大山撰),《本草經類用》三卷,《本草音義》三卷(姚景撰),《本草音義》七卷(甄立言撰),《本草集錄》二卷,《本草鈔》四卷,《本草雜要訣》一卷,《本草要方》三卷(甘浚之撰),《依本草錄藥性》三卷(錄一卷),《靈秀本草圖》六卷(原平仲撰),《芝草圖》一卷,《入林採藥法》二卷,《太常採藥時月》二卷,《四時採藥及合目錄》四卷。

藥錄,二卷,李密撰

諸藥異名,八卷,沙門行矩撰本十卷今闕

諸藥要性,二卷

種植藥法,一卷

種神芝,一卷

似乎用弘景枝正之神農本草經。為本草正典。其本草音義、本草圖、採藥法、種藥法等之出現。確為本草研究上不少興味之點也。其次為唐。唐為西紀六一八——九○七年間之漢民族帝國。五千年之中國歷史中。文化最盛。殊如文學。則巨星輩出。其光芒可比歐洲胡瓦斯答斯時代。於種種意味。可以比於七世紀前漢民族所建之漢朝也。

此時代之著名醫家甚多。其人與著書傳不朽之名者。確為千金方著者孫思邈。外臺秘要著者王燾。內經著者王冰等。孫思邈者。奇人也。傳為死於永淳元年。(西紀六八二年)太宗當時(西紀六二七——六四九年)已有百餘歲矣。且自謂生於周帝辛酉歲。若生於梁之辛酉。(大同七年══西紀五四一年)則當算一百四十二歲。

白話文:

李密著有《藥錄》兩卷,沙門行矩著有《諸藥異名》八卷(原本十卷,現已缺失),還有《諸藥要性》兩卷、《種植藥法》一卷、《種神芝》一卷。這些著作似乎是參考了陶弘景所整理的《神農本草經》,成為當時的本草學正典。其中出現了本草音義、本草圖、採藥法、種藥法等内容,為本草研究增添了不少趣味。

唐朝(西元 618 年至 907 年)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文化最昌盛的朝代,其文學成就尤其輝煌,涌現出许多巨星,堪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許多方面,唐朝可以比擬漢朝。

唐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其中孙思邈、王焘、王冰等人的著作流傳至今,影响深远。孙思邈是一位奇人,傳說他死於永淳元年(西元 682 年),當時唐太宗(西元 627 年至 649 年)已逝世數十年。孙思邈自称出生于周朝辛酉年,如果他出生于梁朝辛酉年(大同七年,西元 541 年),那么他应该活了 142 岁。

然周為陳武帝永定元年(西紀五五七年)之國號。自大同七年算之。當屬十六年後之事。且周之時代。為西紀五五七年——五八二年之二五年間。此間無辛酉之歲。故孫思邈謂生於周帝辛酉歲之事。或其間有誤。是以此人曾活至幾歲。亦不明。然相傳唐代鄉人。皆活至數百歲。

又談論後周之事頗詳。或編齊梁陳周隋五代史。為恐遺漏。曾屢請教於孫思邈。此人極信神仙。後來稱之曰孫真人。真人者。得神仙道之敬詞也。然又好佛教。其所著千金方。自然受佛教影響。混有當時印度醫學之思想。

王燾乃云玄宗天寶(西紀七四二——七五五年)時代之人。本為官吏。為欲愈母病。而學醫。其所著外臺秘要。與千金方。同為唐時代之代表的醫書。同時。被古文獻引用。尊重至今。

白話文:

然而「周」指的是陳武帝永定元年(西元557年)的國號,從北魏大同七年算起,應該是十六年後的事情。而且周朝的年代是西元557年到582年的二十五年,這段時間內並沒有辛酉年。所以孫思邈說自己出生在周朝的辛酉年,可能有些錯誤。因此,他到底活了多少歲,也不得而知。不過,相傳唐朝鄉下人普遍都能活到幾百歲。

另外,孫思邈對後周的事情也頗為熟悉,可能在編寫齊、梁、陳、周、隋五代史的時候,為了避免遺漏,多次向他請教。他非常相信神仙,後來人們稱他為孫真人,真人是對得道成仙之人的敬稱。但他同時也喜歡佛教,他所著的《千金方》自然受到佛教的影響,混雜了當時印度醫學的思想。

王燾是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742年到755年)的人,原本是官吏,為了治好母親的病,才開始學習醫術。他所著的《外台秘要》與《千金方》同為唐朝的代表醫書,至今仍然被古文獻引用,受到人們的尊重。

王冰乃肅宗寶應元年(西紀七六二年)之太僕令。今日之素問。乃據此人所注也。此人依全元起本註釋時。正其文字章句之錯雜簡脫。改其篇目。如序文所示也。或謂有紊素問舊態。然當時素問亂雜無統。王冰欲傳上古之思想於後世。努力整理。令人可敬。幸而林憶等校正之宋本。每篇之下。記有全元起本之卷數。可以窺得王冰以前書之大要也。

此期之本草書。第一可學者為新修本草。此乃蘇敬等二十二名受高宗之敕。而編輯者。本文目錄。共二十一卷。藥圖十六卷。圖經七卷。計四十四卷。成於顯慶四年。(西紀六五九年)此書在中國自古無傳。日本則自顯慶四年起。七十二年後之聖武天皇天平三年曾筆寫焉。其中只存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各卷。

白話文:

王冰是唐代肅宗寶應元年(西元七六二年)的太僕令。今天我們所見的《素問》,就是根據他的注釋本。王冰依據全元起本註釋時,糾正了原書文字章句的錯雜簡略之處,並重新整理了篇目,如同序文所述。有些人認為他的整理有悖於《素問》原來的面目,但當時的《素問》雜亂無章,王冰為了將上古的思想傳承後世,不遺餘力地整理它,令人敬佩。幸好有林憶等校正的宋版本,每篇之下都記錄了全元起本的卷數,可以讓我們了解王冰以前《素問》的概貌。

這個時期的本草書,最值得學習的是《新修本草》。此書是唐高宗下令,由蘇敬等二十二人編撰的。全書共分為二十一卷正文、十六卷藥圖、七卷圖經,合計四十四卷,成書於顯慶四年(西元六五九年)。此書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失傳,直到日本在顯慶四年後七十二年的聖武天皇天平三年才被抄寫。現存的版本僅有第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卷。

依此可以想像原本之狀態。然現存本皆為墨書。在巴黎之敦煌發掘之新修本草斷片。確有朱書雜焉。大體依陶弘景校定之神農本草經之舊態。以細字注曰。「謹案云云」證類本草卷一之唐本。注揭載。

今以序為一卷。例為一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菜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藥合八百五十種。三百六十一種本經。一百八十一種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新附。一百九十三種有名未用等。

依此可以略推本文二十卷之內容也。此時附藥圖。及圖經一事。實一大進步。苟此書現存。為研究古藥。當非常便宜。可惜散佚無存。

白話文:

根據這些資訊,我們可以想像《神農本草經》原本的樣貌。現存的版本都是用墨書寫的。在巴黎出土的敦煌新修本草片段中,確實有朱書夾雜其中。整體來說,這些版本都依循著陶弘景校訂的《神農本草經》的舊樣式,用細字註解,寫著「謹案云云」。《證類本草》卷一的唐本中,也有類似注釋。

本書共分為二十卷,分別為:

  • 序卷
  • 例卷
  • 玉石三品卷(三卷)
  • 草三品卷(六卷)
  • 木三品卷(三卷)
  • 禽獸卷
  • 蟲魚卷
  • 果卷
  • 菜卷
  • 米穀卷
  • 名未用卷

合計二十卷,其中十八卷共收錄藥物八百五十種,其中:

  • 本經記載三百六十一種
  • 別錄記載一百八十一種
  • 新附記載一百一十五種
  • 名未用記載一百九十三種

依此可以推測《神農本草經》二十卷的內容。當時附藥圖和圖經,可謂一大進步。可惜這本書現已散佚無存,如果保存下來,對於研究古代藥物將會非常有幫助。

至若食療本草乃孟詵所著。孟詵為開元初(西紀七一三年)之人。好方術。師事孫思邈。長生至九十餘歲。晚年元氣凌駕壯者。起初稱此書為補養方。開元中張鼎改訂之。而改稱食療本草。依此雖得知周禮之食醫遺風。然唐代養生家。對食物非常關心。視孫思邈所著之千金食治。可以想見。此書最初。恐亦如題名所示。以補養為目的者也。

其次開元二十七年(西紀七三九年)出世之陳藏器本草拾遺十卷。乃收載神農本草經。及新修本草所遺漏者。不但傳古代之藥品。記述大抵正確。為後代所貴重。此書在今日。亦無傳焉。

此外雖謂更有甄權之藥性本草。李珣之海藥本草。蕭炳之四聲本草。楊損之之刪繁本草。李含光甄立言殷子嚴等之本草音義。杜善方之本草性事類。鄭虔之胡本草等書。皆散佚無傳。無由稽考也。

白話文:

《食療本草》這本書是孟詵寫的,孟詵是唐玄宗開元初年(西元七一三年)的人,他喜好醫術,師從孫思邈,活到九十多歲,晚年精氣神比年輕人還旺盛。最初他稱這本書為《補養方》,後來在開元年間,張鼎修改了這本書,改名為《食療本草》。由此可見,周朝禮制中關於飲食養生的傳統依舊存在,但唐代的養生家對食物非常重視,可以想像孫思邈寫的《千金食治》一書,這本書最初可能也是以補養為目的。

接著,開元二十七年(西元七三九年),陳藏器出版了《本草拾遺》十卷,這本書收錄了《神農本草經》和《新修本草》遺漏的內容,不只記載了古代藥品,記述也大多準確,因此後人非常珍視這本書,可惜現在已經失傳了。

此外,雖然還有甄權的《藥性本草》、李珣的《海藥本草》、蕭炳的《四聲本草》、楊損之的《刪繁本草》、李含光、甄立言、殷子嚴等人的《本草音義》、杜善方的《本草性事類》、鄭虔的《胡本草》等書,但這些書都散失了,無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