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

1.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本草兩字之出於典籍者。當以班固之漢書郊祀志。及樓護傳為最古。故漢以前於方士之間。是否有藥物專門之學術。姑且勿論。而對專攻藥物之學術。稱為本草者。自漢始也。在本草擬述此本章發達之經過大要。至若歷代本草書之書志學的考證。只就本草為中心之歷史。大概述之

白話文:

關於「本草」二字最早出現於典籍中的記載,應追溯至班固所著的《漢書》中的「郊祀志」以及「樓護傳」,這兩處的記載可謂是最古老的。因此,在漢代之前,方士間是否已存在專門研究藥物的學術,這裡暫不討論。然而,對於專門研究藥物的學術被稱為「本草」,則是從漢代開始的。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概述「本草」學問發展的過程。至於各個朝代關於「本草」書籍的書誌學考證,我們將僅以「本草」為核心,大略敘述其歷史發展。

2. 一、漢時代

漢遭王莽之變。雖中斷十四年。然自西紀前二○六年。至西紀後二二○年之四百餘年間之大帝國也。以武帝之雄略。疆域擴大。文物隆盛。自醫學言之。至今與原始時代。無甚大差者。及此時代。漸見形成體系。如本草一門。至具備一個學問之形式者。乃此後之事也。不但醫學然。

凡百文物。皆以漢為一機轉變。而其影響於後代亦大。即現今華人。仍多以漢為國民的王朝。自以為漢之後裔。稱中國之醫學為漢方。名其藥為漢藥。指其文字為漢字。是皆此王朝所遺也。

自本草方面觀之。變化亦頗大。藥品(尤以植物性藥品)非常增加。蓋武帝(西紀前一四○——前八七年)南征北討。領土非常擴張。殊如廣東、廣西至海南島。今之法領東京。亦屬其版圖。至今所有者。主為山西、直隸、山東、河南、等之北方寒帶之植物。自此而南方熱帶之植物。

亦得收穫。又武帝時之西紀前一二二年前後。張騫奉使西域。道出西藏。中央亞細亞方面。自攜至今中國所無之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胡荽、西瓜、無花果等之種子而歸。且以西域為介。得悉西方諸國之事情。與波斯、墨蘇普答尼、亞夫雅斯坦等開始交通。又計畫自雲南通印度。

羅馬帝國。亦於此時代。被中國所知。咸稱為大秦國。如是海陸並進。漸次輸入新植物。一面盛行研究此等新來植物之用途。於是醫藥之數。大增加矣。

醫人則有張仲景、華佗等國手輩出。就中張仲景為醫術之祖。而受後世所尊。然其傳記。則無確實根據。唯相傳後漢獻帝建安年中。(西紀一九六——二二○年)曾為長沙太守。其所著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至今猶為中國醫學之寶典。尤以古方派醫家為然。

至於華佗。據其傳曰。通五經養生之術。百歲猶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也。不過合藥數種。心解分劑。不稱量目。但便宜煮熟使飲之。若病結積在內。而針灸服藥等無靈時。宜刳(割外科手術)之。是乃飲以麻沸散。(麻醉劑)而後切開患部。除去病根。若夫病根在腸。

則宜切開其腸而浣洗之云云。此人後被曹操所招。因不聽命。故見殺。歷史載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西紀二二○年)故華佗約略當與仲景同時代之人也。華佗著有中藏經。與仲景之傷寒及金匱。同為醫藥之寶典。即素問靈樞扁鵲之八十一難經。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華佗之中藏經。

晉皇甫謐之甲乙經等。皆為中國醫學之古典最有名者也。

今試讀傷寒論。或中藏經。令人第一即感其處方。比宋元以後者。甚單純。後世每一處方。而配合二三十種藥品者。決非稀罕。若漢代之處方。多不過五六味。此何以故耶。蓋非必漢代學理淺薄。因為後來形而上之理論增長。藥品之配合費氣。自然品數增加。為此後來反愛簡潔之古方。

現在中國所存漢醫學之處方。諒有數十萬。其屬於漢代者。實寥寥無幾。至其藥品載在傷寒論者。亦不過二百餘種耳。

其次擬就本草書一言。中國本草書之最古者。相傳為神農本草經。此諒出於漢代者。已如前述。據劉向父子之七略所傳之漢書藝文志。神農本草經。固不待言。連本草兩字之書。亦未嘗載焉。惟其內容。有類於本草者。只有經方中之湯液經法三二卷。神農皇帝食禁七卷。及神仙中諸雜子道。

然則班固作漢書之西紀九○年前後之有稱本草之書與否。實在疑問。蓋劉向七略。乃廣羅散佚之遺書於天下者。若夫新梓之書。則不為焉。然或謂本草之書籍。雖不在七略之中當時已出世矣。侍醫李國柱所校之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之由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四部而成。尤以不列本草之綱目觀之。

可見縱有關於本草之專門學術。當極幼雅。及後漢末季。即西紀二百年時。已有神農本草經。及關於本草之書。亦有數種。即華佗弟子吳普所著之吳普本草。現雖不傳。太平御覽常引用之。例如當歸之項曰。「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岐伯雷公辛無毒。李氏小溫。或生羌胡地。

」又細辛之項曰。「細辛一名小辛。一名細辛。神農黃帝雷公辛。桐君小溫。岐伯無毒。李氏小寒。如葵葉色赤色。一根一葉相連。三月八月採根」云。可見吳普時代。諒已有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李當等之關於本草之書。其時本草之學問。約略獨立。關於此之專門書。

亦諒有二三也。

3. 二、魏晉南北朝時代

漢亡之後。中國三分。所謂蜀(居四川)魏(北方)吳(江南)鼎立稱雄。歷史小說之三國志造成有名時代。此乃始於西紀二二一年。終於二六四年。及西紀二六五年。魏將司馬懿。乘魏王無能。強使退位。而自立為武帝。改國號曰晉。其次西紀二八○年。吳降。於是天下一統。

迨西紀三一七年。北方被匈奴所迫。遂遷都南京。改稱東晉。自是至西紀五八九年。隋朝統一時。約三百年。中國四分五裂。現出五胡、十六國時代。西東晉合之約連續一五○年。(西紀二六五——四一九年)此間張華(西紀約二八○年)著博物志。東晉之葛洪(西紀約三一七年)著抱朴子。

郭璞著山海經爾雅等。此等雖非醫藥之書。然古文獻多引用之。又有關於博物之紀載。欲研究古代中國之文物。皆貴重之文獻也。自本草觀之。亦屬貴重之材料也。晉醫人有王叔和、皇甫謐、葛洪等。皇甫謐以六十八歲死於武帝大康三年。(西紀二八二年)其所著甲乙經。自序之中。

有「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云云之句。故王叔和諒亦同時代之人也。王叔和編撰張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自以內經而著脈經。開拓後世脈學之基礎。皇甫謐家貧而苦學。其所著甲乙經。乃以靈樞為基礎。為後代針灸之指南。加入醫書五經之一。葛洪好神仙導養之法。

著有神仙傳。如陶弘景等之受其影響者不少。自宋文帝(西紀四二四年)時代。南北對峙。匈奴及外藩建國於北方。南方則宋、齊、梁、陳等立國。互有興替。至於隋朝一統。(西紀五八九年)普通稱此時代。為南北朝。此時代。建國於北方之外藩。遽受中國文化。知佛教道教。

南方為漢民族之正統。故此間文物之可觀者不少。尤以後漢明帝(西紀五八——七五年)時。佛教公然入中國。漸次培養。南北朝時已大發展。道教受此刺激。亦成一種宗教之形式。兩相發達矣。

於此不可忘者為前述陶弘景也。此人於宋文帝元嘉二九年。(西紀四五二年)生於今之江蘇省江寧府附近之丹陽。梁武帝大同二年。(西紀五三六年)以八十五歲死。十歲時。讀葛洪之神仙傳。巳有養生之志云。原來此人好道教。又深信佛教。曾於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齊時為諸王太傅。

不與俗物交。惟讀書研究故事。齊武帝永明十年。(西紀四九二年)辭祿而隱退於句容之句典山。時四十一歲也。其後遍訪名山。採仙藥。到潤谷則逍遙吟詠。其精於本草也。非單為典籍而來者。或謂其本草以外。凡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產物等。無不通曉云。

而神農本草經。乃此陶弘景校定者。其序文曾引用於證類本草。至今猶存。讀之可以窺當時之狀態也。其序曰。

隱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說皆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中略)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跡。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

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不焚醫方卜術。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移。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深淺。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

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注銘。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並此序錄。合為七捲雲云。

即陶弘景慨當時神農本草經之內容。甚不統一。醫家不便考究。乃參照諸書於一定方式之下整理之。為神農本草經之三百六十五品。更撰漢晉以下。諸名醫所用之神農本草經以外之藥品三百六十五種。合為七百三十種。解說序錄為七卷。然自敦煌發掘之唐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之神農本草經序錄。

有前記序文之最後。並記「並此序錄合為七卷」云云。或謂其七捲起初為三卷。故弘景最初將神農本草經之本文。與別錄之本文。共為三卷付梓。其後加以註釋。而成七捲雲。然前記敦煌發掘之序錄。既屬七卷。本唐之新修本草。亦據七卷本而作。故一般以七卷本為則。

若夫陶弘景校定以前之神農本草經。張華、郭璞、葛洪等晉代諸家著書。曾引用其斷片的記事。差可窺其一部。弘景校定本。現在又無傳。是以明之盧復。清之孫星衍。日本之森立之等。雖圖改復原本。結局是否真正照原本。尚疑問也。然證類本草。依新修本草較得本來面目。

依此不但可知弘景校正本內容。及體裁之大概。本草發達之經路。亦大約可窺也。即據證類本草引用之處。前述序文之次。記有

「本草經卷上」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診。題記品錄詳覺施用。

「本草經卷中」玉石本草三品。

「本草經卷下」獸蟲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藥合七百三十種。各別有目錄。並朱墨雜書並子注。今大書分為七捲雲云。其「」中者。為白字。諒所謂朱書之部分也。即古本神農本草經之部分。乃以朱書之。別錄以墨書之。弘景自身之注。則以細字分行書之。此諒為七卷本之形式也。此事據法人百里胡氏。

自敦煌持歸巴黎博物館之新修本草。斷片可以明白。但是古本本草經之文。既經弘景取捨。其後傳寫時。有誤筆之處。自不待言。今日所遺證類本草之黑白二字之區別。以何程度為正當。要詳細研究之處也。

要之弘景校定之三卷本者。起草關於藥物之總論的事項為第一卷。第二卷分玉、石、草、木之上中下三品。第三卷。又將蟲、獸、果、菜、谷、及有名未用者。分上中下三品者也。

其實此乃定中國本草學之基礎。凡本草書至於李時珍之本草綱目。皆具此形式。殊如第一卷之部分。不但可依此得窺上代漢藥之狀態。爾後歷代本草家。實際以為金科玉律而用之。其次且就證類本草所存形式。以窺其內容。

弘景校定本之第一卷部分。收在證類本草第一卷。每章第一以白字。揭神農本草經之本文。次載弘景之解說。謂「上本文如此今按……云云。」一茲試舉順序讀之。即第一以白字。書曰,「上樂一百二十種為君。養命為主以應天。無毒。雖多服久服。亦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

宜據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養性為主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得宜。欲遏病補虛羸者。宜據中經。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治病為主以應地。不宜多服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宜據下經。」等記載藥品之區別。即上藥寧屬仙藥。中藥為強壯藥。下藥乃治療用之藥。

以現代式分類之。恰如普通藥。劇藥毒藥之區別也。可見本草非自最初即記述純醫藥者。神仙的藥品。亦多數包含在內也。

其次記載藥有君臣佐使之別。配劑宜以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為旨。此君臣佐使云者。與現今處方學之主藥。補藥、矯味藥。賦形藥等之區別同樣。君藥乃指最適切有效於當前疾病之藥品。與前記之上藥為君。中藥為臣。下藥為佐使之意。全然不同也。

次論藥有陰陽之配合、子母、兄弟。又有根、莖、花、實、苗、皮、骨、肉等。更述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之七情。此七情即配合禁忌之說明也。「單行」者。單獨用之也。「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相使」者。助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是以宜用相須相使時。則不可用相惡相反之物。若用有毒之物時。為抑制其毒。則不可不用相畏相殺之物。

其次論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及寒、熱、溫、涼、四氣。有毒無毒之別。陰乾曝乾之別。採取時期之別。產地之異同。新舊之差。真偽之別等。皆有法則。次述用藥之法。或宜為丸劑。或散劑。或宜水煎。或須酒浸。或煎成膏藥。以一物宜取何法。有不可入於湯酒者。可見當時對藥性、已有深刻之經驗矣。

其次論治療疾病。不可不先究本源。視其病機。用毒藥時。宜先自少量始。又服藥之時刻。謂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飯而後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則宜先藥而後飯。病在四肢血脈者。以空腹之朝為佳。病在骨髓者。則以飽食之夜為宜。最後舉主要之大病四十餘種。莫不溯其病源。

論其不可不恢復其變調於平等。以上每項皆見陶弘景詳細解說。可以知道當時醫學進步之狀態矣。

其次試舉中卷及下卷之記事。一例於次。以示其內容之大要。

「獨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味苦平。生於川穀。為風寒所擊。治金創止痛。能治賁豚病痙。及女子之疝瘕。久服之。則身輕耐老。(上品)

由是觀之。梁代本草之如何進步。大略可以想見。此時關於藥物之書籍甚多。據七錄所載。而見引用於隋書經籍志者。如次。

神農本草,五卷

神農本草屬物,二卷

蔡邕本草,七卷

華佗弟子吳普本草,六卷

陶隱居本草,十卷

隨費本草,九卷

秦承祖本草,六卷

王季璞本草經,三卷

李當之本草經,一卷

談道術本草經,一卷

宋大將軍參軍徐叔向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

徐叔向等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

王末鈔小兒用藥本草,二卷

甘浚之癰疽耳眼本草要鈔,九卷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七卷

趙贊本草經,一卷

本草經輕行,一卷

本草經利用,一卷

云麾將軍徐滔新集藥錄,四卷

李當之藥錄,六卷

藥法,四十二卷

藥律,三卷

藥性,二卷

藥對,二卷

藥目,三卷

神農採藥經,二卷

藥忌,一卷

此等在隋志。謂其已失。今日更無傳矣。由此可見當時關於藥物學術之盛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