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3)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3)
1. 四、五代及宋時代
唐終(西紀九○七年)宋始(西紀九六○年)之五十餘年之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小國。互有出沒。是謂之五代。然其勢力微微。自則天武后之季。契丹猖獗。與後梁同時分別建國。西紀九三七年以後。改國號曰遼。至於西紀一一二四年。約二百年間。及一一一四年女真勃興。
建國曰金。遼遂被亡焉。其後金漸迫宋。一一二七年。宋遂退避南方。於是南北對峙。一二○五年。蒙古勃興。一二三四年。遂滅金而代之。一二七九年。更滅南宋而統一中國。改國號曰元。元至一三六八年。被明太祖所滅時。其間支配全中國凡一○九年。宋自西紀九六○年。
白話文:
唐朝滅亡(西元九○七年)到宋朝建立(西元九六○年)的五十年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短命王朝相繼出現又消失,史稱五代。然而這些政權勢力薄弱,自武則天時期起,契丹勢力便日益強大,與後梁同時建國,西元九三七年改國號為遼,至西元一一二四年,約兩百年間,稱霸一方。西元一一一四年女真崛起,建國號金,遼國遂被滅亡。金國日漸強盛,逼近宋朝,西元一一二七年,宋朝被迫南遷,形成南北對峙局面。西元一二○五年,蒙古崛起,西元一二三四年滅金而取而代之。西元一二七九年,蒙古更滅南宋統一中國,改國號為元。元朝至西元一三六八年被明太祖滅亡,統治中國共一百零九年。宋朝自西元九六○年建立,
太祖趙匡胤滅後周建國至南遷。凡一六八年。自南遷至西紀一二七九年。被元所滅。凡一五二年。前後計三二○年。金則自西紀一一一四年。建國至一二三四年。被蒙古所滅。其間凡一二○年。如此有力之國家。代代兩立抗爭。軍事雖多忙。然宋為華人之正統。繼唐之文化。
幾多碩學輩出。一時殷盛。可比漢唐。是以外藩之金元。自然受其影響。此時醫界。亦見大醫輩出。開後世派之宗。
先自宋代醫人言之。有錢乙、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嚴用和、劉溫舒、韓祇和、楊介錢、聞禮、史載之、董汲、陳師文、楊士瀛等。多士濟濟。著書則有劉溫舒之運氣論奧。朱肱之南陽活人書。沈括及蘇軾之蘇沈良方。王貺之全生指迷方。許叔微之本事方。
白話文:
趙匡胤建立宋朝,從滅亡後周到南遷,一共歷經一百六十八年。從南遷到西元一二七九年被元朝滅亡,又歷經一百五十二年。前後加起來共計三百二十年。金朝則從西元一一一四年建立,到一二三四年被蒙古滅亡,歷時一百二十年。如此強大的國家,代代相爭,戰事頻繁,但宋朝作為華人正統,繼承了唐朝的文化,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學者,一時繁盛,可以與漢朝、唐朝相比。因此,外藩的金朝和元朝自然受到宋朝的影響。這個時期的醫學界也出現很多名醫,開創了後世的醫學流派。
從宋朝的醫者說起,有錢乙、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嚴用和、劉溫舒、韓祇和、楊介錢、聞禮、史載之、董汲、陳師文、楊士瀛等等,人才濟濟。他們的著作有劉溫舒的《運氣論奧》,朱肱的《南陽活人書》,沈括和蘇軾的《蘇沈良方》,王貺的《全生指迷方》,許叔微的《本事方》等等。
陳師文等之和劑局方。吳彥夔之傳言適用方。嚴用和之濟生方。陳言之三因方。陳自明之婦人大全良方。錢乙之嬰孩論。陳直之養老奉親書等。至今所傳為醫界活用之名著不少。又徽宗政和中(西紀一一一一年——一一一七年)新出之聖濟總錄二百卷。乃敕命天下名醫纂錄府內珍藏之禁方秘論而大成者。
不但為中國最初之醫學大叢書。且為研究漢方醫學所不可缺之好材料。徽宗以外之歷代宋帝。亦多致力於文化方面。素問靈樞等古醫書之校刊者。至再。讀玉海所記。
「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唐志五十卷。五年四月乙未。命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口撰病源序。景祐二年七月庚子。命丁度等。校正素問。嘉祐二年八月辛酉。置校正醫書局於編輯院。命掌禹錫等五人。
白話文:
陳師文等人編著的《和劑局方》,吳彥夔傳授的《適用方》,嚴用和的《濟生方》,陳言的《三因方》,陳自明編寫的《婦人大全良方》,錢乙的《嬰孩論》,陳直的《養老奉親書》等等,這些醫學典籍至今仍被醫界廣泛應用。另外,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間(西元一一一一年至一一一七年),編纂完成了一部兩百卷的《聖濟總錄》,由當時朝廷命令天下名醫,彙集宮廷秘藏的醫方和醫論而成。這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大叢書,也是研究漢方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除了徽宗之外,歷代宋朝皇帝也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多次校勘《素問》、《靈樞》等古代醫學典籍。《玉海》記載,宋仁宗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命集賢校理晁宗慤和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等典籍,並於五年四月頒行。景祐二年七月,又命丁度等人校正《素問》。嘉祐二年八月,在編輯院設立校正醫書局,由掌禹錫等五人負責。
從韓琦之言也。琦言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臺秘要方之類。多訛舛。本草編載有尚有所亡。於是選官校正。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詔刊正內經。重和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詔以內經考其常。以天元玉冊極其變」之文。亦可以想見。此事於傳古代書物至今之點。
亦有重大意義也。
其次如就本草言之。宋代之本草為以前之本草。即以神農本草。新修本草之校定為主。換言之。即古傳本草書。業已疊次增補改訂者也。
第一蜀本草。乃後蜀孟昶時。翰林學士韓保升。與諸醫師。以新修本草為基礎。而編述者。一稱廣英公本草。後蜀乃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紀九三四年)時。以蜀王孟知祥稱帝始。其年七月。知祥歿後。昶繼之。昶於宋乾德三年(西紀九六六年)降於太祖。本書諒亦成於此二十二年之間也。
白話文:
韓琦認為《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台秘要方》等醫書有很多錯誤,甚至《本草》中也有一些遺漏。因此他建議選拔官員校正這些書籍。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朝廷下令刊正《內經》。重和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又下令以《內經》作為標準,以《天元玉冊》探討其變化。由此可見,校正古代醫書對於傳承古代文化有著重大意義。
另外,以《本草》為例,宋代的《本草》是以《神農本草》、《新修本草》為基礎,並經過多次增補和修訂而成的。其中,《蜀本草》是後蜀孟昶時期由翰林學士韓保升和眾多醫師,以《新修本草》為基礎編寫的,又稱《廣英公本草》。後蜀是在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元九三四年),由蜀王孟知祥稱帝開始的,同年七月,知祥去世,昶繼位。昶於宋乾德三年(西元九六六年)降於宋太祖,所以《蜀本草》應該是在這二十二年之間完成的。
在本草綱目。雖別記有圖經二十卷。現今不傳。惟證類本草引用之處。得窺其本文耳。總之本書於神農本草經。及新修本草之次。可以看做繼承第三位正統之本草書也。
其次為開寶本草。此有二種。一為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所記之盧多遜撰。新詳定本草二十卷。宋志則記盧多遜詳定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一為祟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所記之李昉等撰。開寶重訂神農本草二十一卷。宋志則記開寶本草。本草綱目。乃宋太祖開寶六年。(西紀九七三年)命尚藥奉御劉翰。
道士馬志等九人。參照唐蜀本草。及陳藏器之拾遺等諸書。而刊正者。增加藥品一百三十三種。馬志註解之。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之。越七年。馬志等再奉詔重訂學士李昉等校正之。玉海但記
白話文:
在《本草綱目》中,雖然曾經記載有《圖經》二十卷,但現今已經失傳。我們只能從《證類本草》中引用它的地方,稍微窺探其內容。總之,這本書繼承了《神農本草經》和《新修本草》,可以被視為第三部正統的本草書籍。
其次是《開寶本草》,此書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版本,根據《崇文總目》和《通志藝文略》的記載,由盧多遜所撰,名為《新詳定本草》,共二十卷。宋代史書則記載盧多遜所撰的《詳定本草》共二十卷,附目錄一卷。
第二種版本,根據《崇文總目》和《通志藝文略》的記載,由李昉等人所撰,名為《開寶重訂神農本草》,共二十一卷。宋代史書則記載《開寶本草》的作者為李昉等人。
《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在書中指出,《開寶本草》是宋太祖開寶六年(西元973年)命尚藥奉御劉翰,道士馬志等人,參照唐代的《蜀本草》和陳藏器所著的《拾遺》等書籍,而加以校正編纂而成。新增藥品一百三十三種,馬志對其進行了註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人則負責校正。七年後,馬志等人再次奉詔重訂,由學士李昉等人進行校正。
《玉海》則僅僅記載……
開寶中命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附益一百二十三種。學士多遜昉蒙刊定之。六年四月癸丑。知制誥王祐等上之。(二十卷。凡神農所說以白字別之。名醫所傳墨字別之。崇文目二十一卷。)御製序。(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二十二卷。頒天下。)
至於二種之區別。則無記載焉。
然自開寶六年至八十七年後之仁宗嘉祐五年。所出嘉祐本草序文。有「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昉王祐扈蒙等。重為刋定。乃有詳定之目並鏤板摹行」之句。似乎兩本並刊也。此開寶重定之序文。
白話文:
開寶年間,由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人共同編撰,並附益了一百二十三種藥物。翰林學士盧多遜、李昉、王祐等人進行了校勘定稿,於六年四月癸丑日由知制誥王祐等人上呈。此書共二十卷,其中神農本草以白字區分,名醫所傳以墨字區分。崇文目二十一卷。
至於兩種版本的區別,並沒有記載。
然而,從開寶六年到八十七年後的仁宗嘉祐五年,所出版的嘉祐本草序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國朝開寶年間,兩詔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人共同編撰,並收錄了醫家常用有效藥物一百三十三種。又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昉、王祐、扈蒙等人重新校勘定稿。於是有了詳定的目錄,並刻板印刷發行。」似乎兩種版本同時出版。這是開寶年間重定本草的序文。
曾見引用於證類本草。據謂自新修本草出。業經四百年。朱墨之別。以及新舊注之別皆亂雜。目的似為整理此等而作定本。此書在今日。亦不傳焉。
其次為嘉祐補註本草。其序存在證類本草之中。其中記有「嘉祐二年(西紀一○五七年)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奉仁宗詔而加以校正」云云、此書於嘉祐五年八月成就奉上。其目的為開寶重定本草已古。宜重新刊梓。改訂版。諸家之醫書藥譜。固不待言。即民間藥之有著效者。
亦收載之。雖經史百家之書。苟有關於藥品之記事。無不蒐集之。其體裁則以開寶重定本草為本。循舊例朱墨雜書。所引之書。每條先以朱書。「臣禹錫等謹按某書。」別條分項時。則其末附記「見某書。」其引用書。以唐本及蜀本為先。他書則依著作之先後。以陶弘景書而增者。
白話文:
曾經看到有人引用《證類本草》中的資料,據說這些資料來自《新修本草》,至今已經四百年了,書中朱墨分色、新舊註解混雜,令人難辨。因此,有人想要整理這些資料,編纂成一個定本。但這本書現在已經失傳了。
接著是《嘉祐補註本草》,它的序言收錄在《證類本草》中,其中記載:「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年),掌禹錫、林億、蘇頌等人奉仁宗皇帝的命令,重新校正了這本書。」這本書在嘉祐五年八月完成並呈獻給皇帝。它的目的在於《開寶重定本草》已經過時,需要重新刊印、修訂。不僅醫書藥譜需要改版,民間有效的藥方也要收錄。
此外,只要是史書、諸子百家著作中關於藥品記載的內容,也都被收錄進去。全書的體裁以《開寶重定本草》為藍本,沿用舊的朱墨分色方式。每條藥品記載前面用朱筆寫著「臣禹錫等謹按某書」,分項時則在後面附記「見某書」。引用書的順序,以唐本和蜀本為先,其他書籍則依據著作時間排列,陶弘景的書則排在最後面。
謂之名醫別錄。附其注於末。以唐本增者。為「唐本先附。」以開寶重定本草增者。為「今附。」新增加者。為「新補」各記於條末。又當時有法而諸書所無者。經太醫眾議。別立條項為新定而注之。在舊注之陶弘景注者。為「陶隱居」云。唐本者。為「唐本注」云。開寶之注為「今注。
」考據開寶傳記者。為「今按」、「今詳」或「按」等。各朱書於首。如此將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種。別錄一百八十二種。唐本先附一百十四種。今附一百三十三種。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新補八十二種。新定十七種。合計一千○八十二種。收載於二十卷。其篇首附以陶弘景新修本草。
白話文:
這本書叫做《名醫別錄》,附錄的註解放在最後。唐代版本新增的藥物標記為「唐本先附」,開寶重定本草新增的藥物標記為「今附」,新增加的藥物標記為「新補」,各別註明在條目末尾。此外,當時有些藥物用法在其他書中沒有記載,經太醫們討論後,另立條目,標記為「新定」並加以註解。舊注中的陶弘景註解標記為「陶隱居」云,唐代版本的註解標記為「唐本注」云,開寶版本的註解標記為「今注」。
考據開寶版本傳記的部分,標記為「今按」、「今詳」或「按」等,並在文字開頭加上朱色。如此,神農本草經的 360 種藥物,加上《名醫別錄》的 182 種藥物,唐代版本先附的 114 種藥物,開寶版本新增的 133 種藥物,以及未使用的 194 種藥物,新補的 82 種藥物,新定的 17 種藥物,總共收錄 1082 種藥物,分為 20 卷。在卷首附有陶弘景新修的本草。
開寶重定本草三序。其形式大略。照開寶重定本草。概存於證類本草。故可於此窺得古本草之形式也。李時珍評此書曰。「雖有校修。無甚發明。」然本書之目的。以其發明。寧在保存。其得保舊態者。實研究本草者之幸也。比嘉祐補註本草。遲一年而出者。為圖經本草。現在之證類本草。
有嘉祐六年九月蘇頌之序。據謂唐永徽中於新修本草之外。雖有藥圖及圖經。又有明皇御製之天寶單方藥圖。頗便於藥物之考查。然二書已散佚。鴻都秘府。亦無其書。漢存天寶方書一卷。乃命儒臣使編成補註本草。一面下詔天下。命各郡縣。獻所產藥品之圖。仿永徽故事。
白話文:
《開寶重定本草》三序,其格式大致與《證類本草》相同,因此可以由此窺探古本草的樣貌。李時珍評價此書「雖有校修,無甚發明」,但本書的目的在於保存,保留了舊樣,實為研究本草學者之幸。比《嘉祐補註本草》晚一年出版的《圖經本草》,現今即為《證類本草》。
《證類本草》中有嘉祐六年九月蘇頌的序言,文中提到唐永徽年間,除了新修本草之外,還有藥圖和圖經,以及明皇御製的《天寶單方藥圖》,這些都方便藥物考查。可惜的是,這兩本書早已散佚,鴻都秘府也沒有收藏。現今只存留《天寶方書》一卷。於是,朝廷命儒臣編纂《補註本草》,並下詔天下,要求各郡縣獻上所產藥品的圖像,仿照永徽年間的做法。
以編述圖經。然天下所獻之圖。雖以千數。其說明則詳略不定。且多鄙俚。如不專一整比以文修飾之。不成體統。掌禹錫為此奏請焉。結局以蘇頌當編纂之任。是以嘉祐本草之編者。為掌禹錫。圖經本草。乃蘇頌所編。究竟恰如新修本草。與其藥圖及圖經之關係。然兩者宜看作合為一部之書也。
此書亦不見完本傳世。惟其文則概為證類本草引用。大都就實物記述。故為考究古代藥品者。所不可逸也。其次哲宗元祐七年。(西紀一○九二年)四川陳子承著一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二十三卷。證類本草曾錄此書中林希之序。據此可見嘉祐本草。及圖經雖成。世醫多未之讀。
白話文:
為了編纂圖經,朝廷收集了許多藥物圖譜,數量多達千種。然而這些圖譜的說明文字卻良莠不齊,有的過於簡略,有的又過於粗俗。如果不加以整理、修飾,就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於是掌禹錫上奏朝廷,請專人負責這項工作,最終由蘇頌擔任編纂。因此,嘉祐本草的編纂者是掌禹錫,而圖經本草則是蘇頌編寫的。這兩本書就像新修本草一樣,藥圖與圖經應該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這本書至今未有完整版本流傳下來,只有部分文字被證類本草引用。它主要以實物記述藥性,因此對於研究古代藥物的人來說,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寶典。後來在哲宗元祐七年(西元一○九二年),陳子承編寫了《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二十三卷,證類本草中曾引用了林希為此書寫的序言。由此可見,儘管嘉祐本草和圖經本草已經完成,但許多醫生卻沒有閱讀過它們。
不見廣傳。陳子承合兩者為一。又加古今之論說。及自己見聞者也。然此書現在亦不傳。故其形式不明也。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之歷代諸家本草紀中。曾列本草別說之名。而記之曰。「宋哲宗元祐中閬中醫士陳承。將本草及圖經兩書合為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
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新附。皆淺俚不見高論。」云此乃指陳子承之本草。與王繼先等之校正本。皆無高論。諒非王繼先校正陳子承之本草也。「淺俚無高論」之名。乃直齋書錄解題。載紹興校定本草者。李時珍因見陳子承本。或紹興本而言與否不明也。其次為證類木草。
白話文:
陳子承將《本草》和《圖經》兩本書合而為一,並加入古今論說和自己的見聞,編寫成了一本書。但這本書現在也失傳了,所以我們不知道它的具體形式。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提到這本書,說它是由宋哲宗元祐年間的醫士陳承所編,並在書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見解,稱為「別說」。後來,高宗紹興年間,朝廷命醫官王繼先等人校正《本草》,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內容,但李時珍認為這些內容都很淺顯,沒有什麼高深的見解。李時珍可能是指陳承的《本草》和王繼先等人校正的版本都沒有什麼高論,也可能指的是王繼先等人並沒有校正陳承的《本草》,而是另有其本。另外,李時珍提到的「證類木草」是另一種本草著作。
此書本為四川唐慎微私撰。大觀二年。(西紀一一○八年)十月朔日。艾晟之序文曰。慎微因見聞得至。博採於本草圖經之外。得備載數百種藥。益以諸家方書。及經子、傳記、佛書、道藏、凡該明物品之功用。各附本藥。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約六十餘萬言。名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然此書不廣傳。集賢孫公得其本而嘉之。邦計之暇。命官校正。募工鏤板。以廣傳之。蓋所以有大觀本草之句。諒為此也。又政和六年。(西紀一一一六年)命曹孝忠等。校正此書。刊行之。名曰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即後日政和本草之原本也。
白話文:
這本書是四川的唐慎微私下撰寫的,寫於大觀二年(西元一一○八年)十月初一。艾晟在序文中說,慎微因為見聞廣泛,除了參考《本草圖經》之外,還收集了數百種藥物,並參考了各家方書、經書、傳記、佛書、道藏等典籍,凡是涉及物品功效的,都附上了藥方。全書共三十一卷,目錄一卷,約六十萬字,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然而這本書並沒有廣泛流傳,直到集賢孫公得到了這本書,非常欣賞它,於是利用閒暇時間,命令官員校正,並找人刻版印刷,以廣泛流傳。因此有了「大觀本草」這個稱呼。後來在政和六年(西元一一一六年),又命令曹孝忠等人校正這本書,並重新刊行,命名為《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這就是後世所稱的「政和本草」的原本。
此書為古代本草書形式之最後者。首列神農本草以下。至圖經本草之歷代本草之文。次以墨蓋子【區別之。以下錄慎微續添之諸家方書等文。此書歷宋金元明。而疊見重訂改版。現在所傳者。約有二種。一為大觀本草。一為政和本草。關於此。四庫目略載「宋朝刻者曰大觀本草。
金朝刻者曰政和本草」云云。諒事實也。中尾萬三博士。考證結果。所論亦同。又明朝諸版。及據此之現行本。大抵以別說附加本草衍義之文。於各藥之末。別說云者。乃陳子承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中。子承所附之別說也。關於此證類本草卷三之「丹砂」之末。曾記「晟近得武林陳承編次本草圖經本。
白話文:
這本書是古代本草書形式的最後一部。首先列舉了神農本草以下,至圖經本草的歷代本草書籍。接著以墨蓋子【區別】之。以下記載慎微續添的諸家方書等文字。這本書歷經宋、金、元、明朝代,並不斷地重訂改版。現今流傳下來的版本大約有兩種,一種是大觀本草,一種是政和本草。關於這兩種版本,《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宋朝刻者曰大觀本草,金朝刻者曰政和本草」,這應該是事實。中尾萬三博士考證的結果,所論述的也相同。再者,明朝的各個版本,以及根據這些版本而流傳至今的版本,大多以別說的形式附加上《本草衍義》的文字。在每種藥物的末尾,有「別說」字樣者,指的是陳子承在《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中所附的別說。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證類本草》卷三中「丹砂」條目的末尾,曾記載:「晟近得武林陳承編次《本草圖經本》」。
參對陳於圖經外。又以別說附著於後。其言皆可稽擴。不妄因增入之云。」云云。可見此乃大觀二年。官版時所加者明矣。又李時珍以此別說為「無高論。」亦未必當。本草衍義。及成於政和六年之書也。然現在政和本草之金之泰和甲子四年。(西紀一二○四年)晦明軒版。
印記有「增以寇氏衍義。」故或謂諒自此始加於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云。又明萬曆五年。梅守德序文之大觀本草。亦附有本草衍義。然此大觀本草。諒加於元朝大德本。或明朝萬曆本者也。不論其何。其附加之形式。善與政和本草一致。不知何時。政和本仿大觀本。或大觀本仿政和本。
白話文:
參照陳氏圖經之外,又以別說附在後面。這些說法都可以考證和擴充,並非胡亂添加進去。由此可見,這些內容是在大觀二年官版出版時加上的。李時珍認為這些別說是「無高論」,也不一定正確。本草衍義是在政和六年完成的書。現存政和本草的金泰和甲子四年(西元一二○四年)晦明軒版本,印記有「增以寇氏衍義」。因此有些人認為寇氏衍義就是從政和本草開始添加的。另外,明朝萬曆五年梅守德為大觀本草寫的序言,也附有本草衍義。然而,這個大觀本草,很可能是加在元朝大德本或者明朝萬曆本上的。不論是哪個版本,其附加的形式都與政和本草一致。不清楚是政和本仿照了大觀本,還是大觀本仿照了政和本。
關於此之考證。請割愛焉。總之本書為研究本草者之無二寶典也。
其次本草衍義。乃政和六年。寇宗奭所上之書。為補助嘉祐本草及圖經本草之目的而作者。其分類亦從之。本文二十卷。及目錄一卷。其中起初三卷為序例。此書費了十餘年工夫。而後成。而又所載不虛。故見重以上之外。又有日華子諸家本草者。此雖現在無傳。在政和本草序例中之補註。
所引書傳記載曰。「國初開寶中明人撰。姓氏不著。但稱日華氏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之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論其近用功狀甚悉。凡三十卷」云。又其文。屢見引用於證類本草之中。如前所述宋代有力本草。多出於敕撰。一面可謂中國本草學。於此時達至頂點。
白話文:
關於此書的考證,請割愛分享。總之,本書是研究本草的無二寶典。
其次,本草衍義,是政和六年寇宗奭所上之書。其目的在於補充嘉祐本草和圖經本草,分類亦沿襲前者。全書二十卷,加上目錄一卷。其中前三卷為序例。此書耗費十餘年才完成,且記載真實可靠,因此除了上述兩本之外,還有日華子諸家本草。雖然現在已無傳世之本,但在政和本草的序例中,有對其的補註。
引自書傳記載:「國初開寶年間,由一位姓氏不詳的明代人士編撰,只稱之為日華氏大明序,收集諸家本草,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論述近世所用藥物的功效甚為詳盡,共計三十卷。」其內容屢見引用於證類本草之中。如前所述,宋代有力本草多出自敕撰,可謂中國本草學於此時達到頂峰。
不但本草。即關於醫學。一般亦見用心致力者。已如前述矣。實際在治療方面。亦於神宗元豐年間。(西紀一○七八——一○八五年)命天下名醫。獻其得效秘方。使太醫局試驗製藥。徽宗之大觀年間。則使陳師文作和劑局方。此書與代表宋代病理學說之三因方。同為宋代藥方之代表。
廣為後世尊祟者。亦可見宋代醫藥之盛矣。
白話文:
不只是本草學,也就是與醫學相關的領域,都可見許多人用心努力,正如之前所述。實際上,在治療方面,宋朝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朝廷下令全國名醫獻上治病有效的秘方,交由太醫局試驗製藥。徽宗大觀年間,又命陳師文編撰《和劑局方》。此書與代表宋代病理學說的《三因方》,共同成為宋代藥方的代表。
廣受後世推崇,也足以見證宋代醫藥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