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3)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3)
1. 四、五代及宋時代
唐終(西紀九○七年)宋始(西紀九六○年)之五十餘年之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小國。互有出沒。是謂之五代。然其勢力微微。自則天武后之季。契丹猖獗。與後梁同時分別建國。西紀九三七年以後。改國號曰遼。至於西紀一一二四年。約二百年間。及一一一四年女真勃興。
建國曰金。遼遂被亡焉。其後金漸迫宋。一一二七年。宋遂退避南方。於是南北對峙。一二○五年。蒙古勃興。一二三四年。遂滅金而代之。一二七九年。更滅南宋而統一中國。改國號曰元。元至一三六八年。被明太祖所滅時。其間支配全中國凡一○九年。宋自西紀九六○年。
太祖趙匡胤滅後周建國至南遷。凡一六八年。自南遷至西紀一二七九年。被元所滅。凡一五二年。前後計三二○年。金則自西紀一一一四年。建國至一二三四年。被蒙古所滅。其間凡一二○年。如此有力之國家。代代兩立抗爭。軍事雖多忙。然宋為華人之正統。繼唐之文化。
幾多碩學輩出。一時殷盛。可比漢唐。是以外藩之金元。自然受其影響。此時醫界。亦見大醫輩出。開後世派之宗。
先自宋代醫人言之。有錢乙、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嚴用和、劉溫舒、韓祇和、楊介錢、聞禮、史載之、董汲、陳師文、楊士瀛等。多士濟濟。著書則有劉溫舒之運氣論奧。朱肱之南陽活人書。沈括及蘇軾之蘇沈良方。王貺之全生指迷方。許叔微之本事方。
陳師文等之和劑局方。吳彥夔之傳言適用方。嚴用和之濟生方。陳言之三因方。陳自明之婦人大全良方。錢乙之嬰孩論。陳直之養老奉親書等。至今所傳為醫界活用之名著不少。又徽宗政和中(西紀一一一一年——一一一七年)新出之聖濟總錄二百卷。乃敕命天下名醫纂錄府內珍藏之禁方秘論而大成者。
不但為中國最初之醫學大叢書。且為研究漢方醫學所不可缺之好材料。徽宗以外之歷代宋帝。亦多致力於文化方面。素問靈樞等古醫書之校刊者。至再。讀玉海所記。
「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唐志五十卷。五年四月乙未。命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口撰病源序。景祐二年七月庚子。命丁度等。校正素問。嘉祐二年八月辛酉。置校正醫書局於編輯院。命掌禹錫等五人。
從韓琦之言也。琦言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臺秘要方之類。多訛舛。本草編載有尚有所亡。於是選官校正。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詔刊正內經。重和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詔以內經考其常。以天元玉冊極其變」之文。亦可以想見。此事於傳古代書物至今之點。
亦有重大意義也。
其次如就本草言之。宋代之本草為以前之本草。即以神農本草。新修本草之校定為主。換言之。即古傳本草書。業已疊次增補改訂者也。
第一蜀本草。乃後蜀孟昶時。翰林學士韓保升。與諸醫師。以新修本草為基礎。而編述者。一稱廣英公本草。後蜀乃後唐閔帝應順元年(西紀九三四年)時。以蜀王孟知祥稱帝始。其年七月。知祥歿後。昶繼之。昶於宋乾德三年(西紀九六六年)降於太祖。本書諒亦成於此二十二年之間也。
在本草綱目。雖別記有圖經二十卷。現今不傳。惟證類本草引用之處。得窺其本文耳。總之本書於神農本草經。及新修本草之次。可以看做繼承第三位正統之本草書也。
其次為開寶本草。此有二種。一為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所記之盧多遜撰。新詳定本草二十卷。宋志則記盧多遜詳定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一為祟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所記之李昉等撰。開寶重訂神農本草二十一卷。宋志則記開寶本草。本草綱目。乃宋太祖開寶六年。(西紀九七三年)命尚藥奉御劉翰。
道士馬志等九人。參照唐蜀本草。及陳藏器之拾遺等諸書。而刊正者。增加藥品一百三十三種。馬志註解之。翰林學士盧多遜等刊正之。越七年。馬志等再奉詔重訂學士李昉等校正之。玉海但記
開寶中命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詳定。附益一百二十三種。學士多遜昉蒙刊定之。六年四月癸丑。知制誥王祐等上之。(二十卷。凡神農所說以白字別之。名醫所傳墨字別之。崇文目二十一卷。)御製序。(合九百八十三種。並目二十二卷。頒天下。)
至於二種之區別。則無記載焉。
然自開寶六年至八十七年後之仁宗嘉祐五年。所出嘉祐本草序文。有「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士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昉王祐扈蒙等。重為刋定。乃有詳定之目並鏤板摹行」之句。似乎兩本並刊也。此開寶重定之序文。
曾見引用於證類本草。據謂自新修本草出。業經四百年。朱墨之別。以及新舊注之別皆亂雜。目的似為整理此等而作定本。此書在今日。亦不傳焉。
其次為嘉祐補註本草。其序存在證類本草之中。其中記有「嘉祐二年(西紀一○五七年)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奉仁宗詔而加以校正」云云、此書於嘉祐五年八月成就奉上。其目的為開寶重定本草已古。宜重新刊梓。改訂版。諸家之醫書藥譜。固不待言。即民間藥之有著效者。
亦收載之。雖經史百家之書。苟有關於藥品之記事。無不蒐集之。其體裁則以開寶重定本草為本。循舊例朱墨雜書。所引之書。每條先以朱書。「臣禹錫等謹按某書。」別條分項時。則其末附記「見某書。」其引用書。以唐本及蜀本為先。他書則依著作之先後。以陶弘景書而增者。
謂之名醫別錄。附其注於末。以唐本增者。為「唐本先附。」以開寶重定本草增者。為「今附。」新增加者。為「新補」各記於條末。又當時有法而諸書所無者。經太醫眾議。別立條項為新定而注之。在舊注之陶弘景注者。為「陶隱居」云。唐本者。為「唐本注」云。開寶之注為「今注。
」考據開寶傳記者。為「今按」、「今詳」或「按」等。各朱書於首。如此將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種。別錄一百八十二種。唐本先附一百十四種。今附一百三十三種。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新補八十二種。新定十七種。合計一千○八十二種。收載於二十卷。其篇首附以陶弘景新修本草。
開寶重定本草三序。其形式大略。照開寶重定本草。概存於證類本草。故可於此窺得古本草之形式也。李時珍評此書曰。「雖有校修。無甚發明。」然本書之目的。以其發明。寧在保存。其得保舊態者。實研究本草者之幸也。比嘉祐補註本草。遲一年而出者。為圖經本草。現在之證類本草。
有嘉祐六年九月蘇頌之序。據謂唐永徽中於新修本草之外。雖有藥圖及圖經。又有明皇御製之天寶單方藥圖。頗便於藥物之考查。然二書已散佚。鴻都秘府。亦無其書。漢存天寶方書一卷。乃命儒臣使編成補註本草。一面下詔天下。命各郡縣。獻所產藥品之圖。仿永徽故事。
以編述圖經。然天下所獻之圖。雖以千數。其說明則詳略不定。且多鄙俚。如不專一整比以文修飾之。不成體統。掌禹錫為此奏請焉。結局以蘇頌當編纂之任。是以嘉祐本草之編者。為掌禹錫。圖經本草。乃蘇頌所編。究竟恰如新修本草。與其藥圖及圖經之關係。然兩者宜看作合為一部之書也。
此書亦不見完本傳世。惟其文則概為證類本草引用。大都就實物記述。故為考究古代藥品者。所不可逸也。其次哲宗元祐七年。(西紀一○九二年)四川陳子承著一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二十三卷。證類本草曾錄此書中林希之序。據此可見嘉祐本草。及圖經雖成。世醫多未之讀。
不見廣傳。陳子承合兩者為一。又加古今之論說。及自己見聞者也。然此書現在亦不傳。故其形式不明也。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之歷代諸家本草紀中。曾列本草別說之名。而記之曰。「宋哲宗元祐中閬中醫士陳承。將本草及圖經兩書合為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
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新附。皆淺俚不見高論。」云此乃指陳子承之本草。與王繼先等之校正本。皆無高論。諒非王繼先校正陳子承之本草也。「淺俚無高論」之名。乃直齋書錄解題。載紹興校定本草者。李時珍因見陳子承本。或紹興本而言與否不明也。其次為證類木草。
此書本為四川唐慎微私撰。大觀二年。(西紀一一○八年)十月朔日。艾晟之序文曰。慎微因見聞得至。博採於本草圖經之外。得備載數百種藥。益以諸家方書。及經子、傳記、佛書、道藏、凡該明物品之功用。各附本藥。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約六十餘萬言。名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然此書不廣傳。集賢孫公得其本而嘉之。邦計之暇。命官校正。募工鏤板。以廣傳之。蓋所以有大觀本草之句。諒為此也。又政和六年。(西紀一一一六年)命曹孝忠等。校正此書。刊行之。名曰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即後日政和本草之原本也。
此書為古代本草書形式之最後者。首列神農本草以下。至圖經本草之歷代本草之文。次以墨蓋子【區別之。以下錄慎微續添之諸家方書等文。此書歷宋金元明。而疊見重訂改版。現在所傳者。約有二種。一為大觀本草。一為政和本草。關於此。四庫目略載「宋朝刻者曰大觀本草。
金朝刻者曰政和本草」云云。諒事實也。中尾萬三博士。考證結果。所論亦同。又明朝諸版。及據此之現行本。大抵以別說附加本草衍義之文。於各藥之末。別說云者。乃陳子承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中。子承所附之別說也。關於此證類本草卷三之「丹砂」之末。曾記「晟近得武林陳承編次本草圖經本。
參對陳於圖經外。又以別說附著於後。其言皆可稽擴。不妄因增入之云。」云云。可見此乃大觀二年。官版時所加者明矣。又李時珍以此別說為「無高論。」亦未必當。本草衍義。及成於政和六年之書也。然現在政和本草之金之泰和甲子四年。(西紀一二○四年)晦明軒版。
印記有「增以寇氏衍義。」故或謂諒自此始加於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云。又明萬曆五年。梅守德序文之大觀本草。亦附有本草衍義。然此大觀本草。諒加於元朝大德本。或明朝萬曆本者也。不論其何。其附加之形式。善與政和本草一致。不知何時。政和本仿大觀本。或大觀本仿政和本。
關於此之考證。請割愛焉。總之本書為研究本草者之無二寶典也。
其次本草衍義。乃政和六年。寇宗奭所上之書。為補助嘉祐本草及圖經本草之目的而作者。其分類亦從之。本文二十卷。及目錄一卷。其中起初三卷為序例。此書費了十餘年工夫。而後成。而又所載不虛。故見重以上之外。又有日華子諸家本草者。此雖現在無傳。在政和本草序例中之補註。
所引書傳記載曰。「國初開寶中明人撰。姓氏不著。但稱日華氏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之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論其近用功狀甚悉。凡三十卷」云。又其文。屢見引用於證類本草之中。如前所述宋代有力本草。多出於敕撰。一面可謂中國本草學。於此時達至頂點。
不但本草。即關於醫學。一般亦見用心致力者。已如前述矣。實際在治療方面。亦於神宗元豐年間。(西紀一○七八——一○八五年)命天下名醫。獻其得效秘方。使太醫局試驗製藥。徽宗之大觀年間。則使陳師文作和劑局方。此書與代表宋代病理學說之三因方。同為宋代藥方之代表。
廣為後世尊祟者。亦可見宋代醫藥之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