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

1.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本草兩字之出於典籍者。當以班固之漢書郊祀志。及樓護傳為最古。故漢以前於方士之間。是否有藥物專門之學術。姑且勿論。而對專攻藥物之學術。稱為本草者。自漢始也。在本草擬述此本章發達之經過大要。至若歷代本草書之書志學的考證。只就本草為中心之歷史。大概述之

白話文:

關於「本草」二字最早出現於典籍中的記載,應追溯至班固所著的《漢書》中的「郊祀志」以及「樓護傳」,這兩處的記載可謂是最古老的。因此,在漢代之前,方士間是否已存在專門研究藥物的學術,這裡暫不討論。然而,對於專門研究藥物的學術被稱為「本草」,則是從漢代開始的。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概述「本草」學問發展的過程。至於各個朝代關於「本草」書籍的書誌學考證,我們將僅以「本草」為核心,大略敘述其歷史發展。

2. 一、漢時代

漢遭王莽之變。雖中斷十四年。然自西紀前二○六年。至西紀後二二○年之四百餘年間之大帝國也。以武帝之雄略。疆域擴大。文物隆盛。自醫學言之。至今與原始時代。無甚大差者。及此時代。漸見形成體系。如本草一門。至具備一個學問之形式者。乃此後之事也。不但醫學然。

凡百文物。皆以漢為一機轉變。而其影響於後代亦大。即現今華人。仍多以漢為國民的王朝。自以為漢之後裔。稱中國之醫學為漢方。名其藥為漢藥。指其文字為漢字。是皆此王朝所遺也。

自本草方面觀之。變化亦頗大。藥品(尤以植物性藥品)非常增加。蓋武帝(西紀前一四○——前八七年)南征北討。領土非常擴張。殊如廣東、廣西至海南島。今之法領東京。亦屬其版圖。至今所有者。主為山西、直隸、山東、河南、等之北方寒帶之植物。自此而南方熱帶之植物。

亦得收穫。又武帝時之西紀前一二二年前後。張騫奉使西域。道出西藏。中央亞細亞方面。自攜至今中國所無之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胡荽、西瓜、無花果等之種子而歸。且以西域為介。得悉西方諸國之事情。與波斯、墨蘇普答尼、亞夫雅斯坦等開始交通。又計畫自雲南通印度。

羅馬帝國。亦於此時代。被中國所知。咸稱為大秦國。如是海陸並進。漸次輸入新植物。一面盛行研究此等新來植物之用途。於是醫藥之數。大增加矣。

醫人則有張仲景、華佗等國手輩出。就中張仲景為醫術之祖。而受後世所尊。然其傳記。則無確實根據。唯相傳後漢獻帝建安年中。(西紀一九六——二二○年)曾為長沙太守。其所著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至今猶為中國醫學之寶典。尤以古方派醫家為然。

至於華佗。據其傳曰。通五經養生之術。百歲猶有壯容。人以為仙。其療病也。不過合藥數種。心解分劑。不稱量目。但便宜煮熟使飲之。若病結積在內。而針灸服藥等無靈時。宜刳(割外科手術)之。是乃飲以麻沸散。(麻醉劑)而後切開患部。除去病根。若夫病根在腸。

則宜切開其腸而浣洗之云云。此人後被曹操所招。因不聽命。故見殺。歷史載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西紀二二○年)故華佗約略當與仲景同時代之人也。華佗著有中藏經。與仲景之傷寒及金匱。同為醫藥之寶典。即素問靈樞扁鵲之八十一難經。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華佗之中藏經。

晉皇甫謐之甲乙經等。皆為中國醫學之古典最有名者也。

今試讀傷寒論。或中藏經。令人第一即感其處方。比宋元以後者。甚單純。後世每一處方。而配合二三十種藥品者。決非稀罕。若漢代之處方。多不過五六味。此何以故耶。蓋非必漢代學理淺薄。因為後來形而上之理論增長。藥品之配合費氣。自然品數增加。為此後來反愛簡潔之古方。

白話文:

漢朝經歷了王莽篡位之變,雖然中斷了十四年,但從西元前206年到西元220年,仍然是一個存在了四百多年的大帝國。漢武帝時期的雄才大略,使得疆域擴大,文物也十分興盛。就醫學而言,當時的醫學與原始時代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也在這個時期,醫學逐漸形成體系。例如本草學,直到漢代之後才具備了一個學問的完整形式。不只是醫學,所有的文物制度,都以漢代為一個轉變的關鍵,對後代的影響也很大。即使是現在的華人,仍多以漢朝為自己民族的王朝,自認為是漢朝的後代,稱中國的醫學為漢方,藥物為漢藥,文字為漢字,這些都是漢朝所遺留下來的。

從本草學的角度來看,漢代的變化也很大,藥品的種類(特別是植物性的藥品)大幅增加。漢武帝(西元前140年-前87年)南征北討,領土大幅擴張,包括廣東、廣西,甚至到海南島,以及現在的越南北部,都屬於漢朝的版圖。過去主要使用的藥物是來自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北方寒帶的植物,從此之後,也開始有了南方熱帶的植物。另外,在漢武帝時期,約西元前122年左右,張騫出使西域,路經西藏、中亞一帶,帶回了中國當時沒有的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胡荽、西瓜、無花果等種子,並且透過西域,了解了西方各國的情況,開始與波斯、美索不達米亞、阿富汗等地通商,也計畫從雲南通往印度。

羅馬帝國也在這個時期被中國人所知,被稱為大秦國。透過海陸並進,新的植物逐漸傳入中國,人們也開始研究這些新植物的用途,因此醫藥的種類也大幅增加。

當時的著名醫生有張仲景、華佗等。其中,張仲景被尊為醫術之祖,受到後世的敬重。但關於他的傳記並沒有確切的根據,只知道他大約在東漢獻帝建安年間(西元196-220年)擔任過長沙太守。他所著作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至今仍然是中國醫學的寶典,特別是古方派的醫家更是如此。

至於華佗,據說他精通五經和養生之術,百歲時仍保持年輕的容貌,人們認為他是神仙。他治病的方法,只用幾種藥物混合,憑藉自己的經驗來調配分量,不使用秤量工具,直接煮熟後讓人服用。如果病症是積聚在體內,針灸或服藥都無效時,就進行外科手術。他會先讓人服用麻沸散(麻醉劑),然後切開患部,去除病根。如果病根在腸道,則會切開腸道清洗。後來華佗被曹操招攬,因為不聽從曹操的命令而被殺。歷史記載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所以華佗應該與張仲景是同時代的人。華佗著有《中藏經》,與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同為醫學寶典,再加上《素問》、《靈樞》、《扁鵲的八十一難經》以及晉朝皇甫謐的《甲乙經》,都是中國醫學中最有名的經典。

現在讀《傷寒論》或《中藏經》,最先會感覺到它們的處方比宋元以後的處方簡單。後世的處方經常會使用二三十種藥材,但在漢代的處方中,大多不超過五六種藥材。這並不是因為漢代的醫學理論淺薄,而是因為後來的形而上學理論增加,藥材的配伍也更複雜,自然就增加了藥材的種類。因此,後人反而推崇漢代簡潔的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