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2)

1. 一、漢時代

現在中國所存漢醫學之處方。諒有數十萬。其屬於漢代者。實寥寥無幾。至其藥品載在傷寒論者。亦不過二百餘種耳。

其次擬就本草書一言。中國本草書之最古者。相傳為神農本草經。此諒出於漢代者。已如前述。據劉向父子之七略所傳之漢書藝文志。神農本草經。固不待言。連本草兩字之書。亦未嘗載焉。惟其內容。有類於本草者。只有經方中之湯液經法三二卷。神農皇帝食禁七卷。及神仙中諸雜子道。

然則班固作漢書之西紀九○年前後之有稱本草之書與否。實在疑問。蓋劉向七略。乃廣羅散佚之遺書於天下者。若夫新梓之書。則不為焉。然或謂本草之書籍。雖不在七略之中當時已出世矣。侍醫李國柱所校之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之由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四部而成。尤以不列本草之綱目觀之。

可見縱有關於本草之專門學術。當極幼雅。及後漢末季。即西紀二百年時。已有神農本草經。及關於本草之書。亦有數種。即華佗弟子吳普所著之吳普本草。現雖不傳。太平御覽常引用之。例如當歸之項曰。「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甘無毒。岐伯雷公辛無毒。李氏小溫。或生羌胡地。

」又細辛之項曰。「細辛一名小辛。一名細辛。神農黃帝雷公辛。桐君小溫。岐伯無毒。李氏小寒。如葵葉色赤色。一根一葉相連。三月八月採根」云。可見吳普時代。諒已有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李當等之關於本草之書。其時本草之學問。約略獨立。關於此之專門書。

亦諒有二三也。

白話文:

現在中國所保存的漢醫學處方,據估計有數十萬個,但真正屬於漢代的,其實非常稀少。而其中記載在《傷寒論》中的藥物,也不過只有兩百多種而已。

接著我想談談本草書籍。中國最古老的本草書籍,相傳是《神農本草經》,這本書應該是出自漢代,如同我之前所說。根據劉向父子所整理的《七略》中,漢書《藝文志》的記載,不僅沒有提到《神農本草經》,甚至連「本草」這兩個字都沒有出現。只有內容上與本草有些類似的,像是《經方》中的《湯液經法》三十二卷、《神農皇帝食禁》七卷,以及神仙方術相關的書籍。

這樣看來,在班固撰寫《漢書》的西元九十年左右,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本草」書籍,實在令人懷疑。因為劉向的《七略》,是廣泛蒐集天下散失的書籍,新出版的書籍則不列入。但或許有人會說,本草書籍雖然沒有列入《七略》中,但當時可能已經存在於世。侍醫李國柱所校對的漢書《藝文志》中,方技略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等四部分,但沒有列入本草的綱目來看,可以知道即使有關於本草的專門學問,也還非常粗淺。到了後漢末期,也就是西元兩百年左右,已經有《神農本草經》以及其他數種關於本草的書籍。像是華佗的弟子吳普所著的《吳普本草》,雖然現在已經失傳,但《太平御覽》常常引用其中內容。例如,提到當歸時說:「當歸,神農、黃帝、桐君、扁鵲都認為甘而無毒,岐伯、雷公認為辛而無毒,李氏認為稍微溫和。有的生長在羌胡地區。」

又如提到細辛時說:「細辛,又名小辛、少辛。神農、黃帝、雷公認為辛,桐君認為稍微溫和,岐伯認為無毒,李氏認為稍微寒涼。葉子像葵葉,顏色紅色,一根莖連著一片葉子,在三月和八月採根。」由此可見,在吳普的時代,應該已經有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李當等人關於本草的著作,當時本草的學問,大概已經獨立出來,關於這方面的專門書籍,應該也有兩三種。

2. 二、魏晉南北朝時代

漢亡之後。中國三分。所謂蜀(居四川)魏(北方)吳(江南)鼎立稱雄。歷史小說之三國志造成有名時代。此乃始於西紀二二一年。終於二六四年。及西紀二六五年。魏將司馬懿。乘魏王無能。強使退位。而自立為武帝。改國號曰晉。其次西紀二八○年。吳降。於是天下一統。

迨西紀三一七年。北方被匈奴所迫。遂遷都南京。改稱東晉。自是至西紀五八九年。隋朝統一時。約三百年。中國四分五裂。現出五胡、十六國時代。西東晉合之約連續一五○年。(西紀二六五——四一九年)此間張華(西紀約二八○年)著博物志。東晉之葛洪(西紀約三一七年)著抱朴子。

郭璞著山海經爾雅等。此等雖非醫藥之書。然古文獻多引用之。又有關於博物之紀載。欲研究古代中國之文物。皆貴重之文獻也。自本草觀之。亦屬貴重之材料也。晉醫人有王叔和、皇甫謐、葛洪等。皇甫謐以六十八歲死於武帝大康三年。(西紀二八二年)其所著甲乙經。自序之中。

有「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云云之句。故王叔和諒亦同時代之人也。王叔和編撰張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自以內經而著脈經。開拓後世脈學之基礎。皇甫謐家貧而苦學。其所著甲乙經。乃以靈樞為基礎。為後代針灸之指南。加入醫書五經之一。葛洪好神仙導養之法。

著有神仙傳。如陶弘景等之受其影響者不少。自宋文帝(西紀四二四年)時代。南北對峙。匈奴及外藩建國於北方。南方則宋、齊、梁、陳等立國。互有興替。至於隋朝一統。(西紀五八九年)普通稱此時代。為南北朝。此時代。建國於北方之外藩。遽受中國文化。知佛教道教。

南方為漢民族之正統。故此間文物之可觀者不少。尤以後漢明帝(西紀五八——七五年)時。佛教公然入中國。漸次培養。南北朝時已大發展。道教受此刺激。亦成一種宗教之形式。兩相發達矣。

於此不可忘者為前述陶弘景也。此人於宋文帝元嘉二九年。(西紀四五二年)生於今之江蘇省江寧府附近之丹陽。梁武帝大同二年。(西紀五三六年)以八十五歲死。十歲時。讀葛洪之神仙傳。巳有養生之志云。原來此人好道教。又深信佛教。曾於鄮縣阿育王塔受五大戒。齊時為諸王太傅。

不與俗物交。惟讀書研究故事。齊武帝永明十年。(西紀四九二年)辭祿而隱退於句容之句典山。時四十一歲也。其後遍訪名山。採仙藥。到潤谷則逍遙吟詠。其精於本草也。非單為典籍而來者。或謂其本草以外。凡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圖產物等。無不通曉云。

而神農本草經。乃此陶弘景校定者。其序文曾引用於證類本草。至今猶存。讀之可以窺當時之狀態也。其序曰。

白話文:

漢朝滅亡後,中國分裂成三個勢力,分別是蜀(位於四川)、魏(位於北方)和吳(位於江南),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段歷史因《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而聞名。這個時期從西元221年開始,到264年結束。到了西元265年,魏國將領司馬懿趁魏王無能,強迫他退位,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晉。之後在西元280年,吳國投降,天下再度統一。

到了西元317年,北方受到匈奴的侵擾,晉朝遷都到南京,改稱東晉。從這時到西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大約有三百年的時間,中國處於分裂狀態,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時期。東晉和西晉加起來大約延續了一百五十年(西元265年到419年)。這個時期,張華(約西元280年)撰寫了《博物志》,東晉的葛洪(約西元317年)撰寫了《抱朴子》,郭璞撰寫了《山海經》、《爾雅》等書。這些雖然不是醫藥書籍,但古代文獻常常引用它們,而且其中也有關於自然博物的記載,對於研究古代中國的文物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獻,從本草學的角度來看,也是珍貴的材料。晉代的醫學家有王叔和、皇甫謐、葛洪等人。皇甫謐在六十八歲時過世,時間是晉武帝大康三年(西元282年)。他所撰寫的《甲乙經》的序言中提到:「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整理、選擇張仲景的理論,非常精闢」,因此王叔和應該也是同時代的人。王叔和整理編撰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並根據《內經》寫了《脈經》,為後世脈學奠定了基礎。皇甫謐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他所著的《甲乙經》以《靈樞》為基礎,成為後代針灸的指南,被列入醫學經典五經之一。葛洪喜好神仙修煉的法術,寫了《神仙傳》,像陶弘景等許多人都受到他的影響。

自宋文帝(西元424年)開始,中國進入南北對峙的時期,匈奴和外族在北方建立國家,南方則有宋、齊、梁、陳等朝代興替。直到隋朝統一(西元589年),一般稱這個時期為南北朝。這個時期,在北方建立政權的外族,逐漸接受中國文化,了解佛教和道教。南方則是漢民族的正統,因此這個時期的文物有很多值得研究之處。尤其是在後漢明帝(西元58-75年)時期,佛教公開傳入中國,並逐漸發展,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非常興盛。道教受到佛教的刺激,也發展成一種宗教形式,兩者都得到了發展。

在這個時期,不能忘記的是前面提到的陶弘景。他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52年),地點在今天的江蘇省江寧府附近的丹陽。在梁武帝大同二年(西元536年),以八十五歲高齡去世。據說他十歲時讀了葛洪的《神仙傳》,就立下了養生的志向。他本身喜好道教,也深信佛教,曾在鄮縣阿育王塔受了五大戒。齊朝時曾擔任諸王的太傅,不與世俗交往,只專注於讀書研究歷史。齊武帝永明十年(西元492年),他辭官隱居到句容的句典山,當時四十一歲。之後他遊歷名山,採集仙藥,到了潤谷就逍遙吟詠。他精通本草學,不只是為了研究書籍,也有人說他除了本草之外,對於陰陽五行、風水星象、山川地理、地圖產物等,無不精通。

而《神農本草經》就是由陶弘景校訂的,他的序文曾被《證類本草》引用,至今仍保存著。閱讀他的序文,可以了解當時的情況。他的序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