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8)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8)

1. 四、五代及宋時代

唐終(西紀九○七年)宋始(西紀九六○年)之五十餘年之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小國,互有出沒,是謂之五代。然其勢力微微。自則天武后之季,契丹猖獗,與後梁同時分別建國。西紀九三七年以後,改國號曰遼,至於西紀一一二四年,約二百年間。及一一一四年女真勃興,建國曰金。遼遂被亡焉。其後,金漸迫宋。一一二七年,宋遂退避南方。於是南北對峙。一二○五年,蒙古勃興。一二三四年,遂滅金而代之。一二七九年,更滅南宋而統一中國,改國號曰元。元至一三六八年,被明太祖所滅時,其間支配全中國凡一○九年。宋自西紀九六○年,太祖趙匡胤滅後周建國,至南遷,凡一六八年。自南遷至西紀一二七九年,被元所滅,凡一五二年。前後計三二○年。金則自西紀一一一四年建國,至一二三四年被蒙古所滅,其間凡一二○年。如此有力之國家,代代兩立抗爭,軍事雖多忙,然宋為華人之正統,繼唐之文化;幾多碩學輩出,一時殷盛,可比漢唐。是以外藩之金元,自然受其影響。此時醫界,亦見大醫輩出,開後世派之宗。

先自宋代醫人言之,有錢乙、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嚴用和、劉溫舒、韓祇和、楊介、錢聞禮、史載之、董汲、陳師文、楊士瀛等。多士濟濟。著書則有:劉溫舒之運氣論奧、朱肱之南陽活人書、沈括及蘇軾之蘇沈良方、王貺之全生指迷方、許叔微之本事方、陳師文等之和劑局方、吳彥夔之傳言適用方、嚴用和之濟生方、陳言之三因方、陳自明之婦人大全良方、錢乙之嬰孩論、陳直之養老奉親書等,至今所傳為醫界活用之名著不少。又,徽宗政和中(西紀一一一一年——一一一七年)新出之聖濟總錄二百卷,乃敕命天下名醫纂錄府內珍藏之禁方秘論而大成者。不但為中國最初之醫學大叢書,且為研究漢方醫學所不可缺之好材料。徽宗以外之歷代宋帝,亦多致力於文化方面;素問、靈樞等古醫書之校刊者,至再。讀玉海所記:

「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唐志五十卷。五年四月乙未,命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口撰病源序。景祐二年七月庚子,命丁度等校正素問。嘉祐二年八月辛酉,置校正醫書局於編輯院,命掌禹錫等五人,從韓琦之言也。琦言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臺秘要方之類多訛舛;本草編載有尚有所亡。於是選官校正。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詔刊正內經。重和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詔以內經考其常,以天元玉冊極其變」之文,亦可以想見。此事於傳古代書物至今之點,亦有重大意義也。

其次如就本草言之,宋代之本草為以前之本草,即以神農本草、新修本草之校定為主。換言之,即古傳本草書,業已疊次增補改訂者也。

白話文:

唐朝(西元907年)結束,宋朝(西元960年)開始,這中間的五十多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小國紛紛興起又衰落,被稱為五代。但這些小國的勢力都很微弱。自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契丹就開始強盛,與後梁同時各自建立國家。西元937年以後,契丹改國號為遼。到了西元1124年,約兩百年間,女真族在西元1114年興起,建立金國,遼國因此滅亡。之後金國逐漸逼迫宋朝,西元1127年,宋朝被迫退到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西元1205年,蒙古興起,西元1234年滅掉金國,取而代之。西元1279年,蒙古更滅掉南宋,統一中國,改國號為元。元朝到西元1368年被明太祖推翻,統治全中國共一百零九年。宋朝從西元960年,太祖趙匡胤滅掉後周建立國家,到南遷,共一百六十八年。從南遷到西元1279年被元朝滅亡,共一百五十二年,前後加起來共三百年。金朝則從西元1114年建國到西元1234年被蒙古滅亡,共一百二十年。這些強大的國家,不斷地兩立對抗,雖然軍事活動頻繁,但宋朝是華人的正統,繼承了唐朝的文化,出現許多傑出的學者,一時之間非常興盛,可以和漢唐相比。因此外族的金、元自然也受到宋朝文化的影響。此時的醫學界,也出現許多著名的醫師,開創了後世醫學流派的先河。

先從宋代的醫師說起,有錢乙、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嚴用和、劉溫舒、韓祇和、楊介錢、聞禮、史載之、董汲、陳師文、楊士瀛等人,人才濟濟。他們所寫的醫學著作,有劉溫舒的《運氣論奧》、朱肱的《南陽活人書》、沈括和蘇軾的《蘇沈良方》、王貺的《全生指迷方》、許叔微的《本事方》、陳師文等人編寫的《和劑局方》、吳彥夔的《傳言適用方》、嚴用和的《濟生方》、陳言的《三因方》、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錢乙的《嬰孩論》、陳直的《養老奉親書》等。這些著作流傳至今,仍是醫學界廣泛運用的重要書籍。另外,在宋徽宗政和年間(西元1111年-1117年),新編成的《聖濟總錄》共兩百卷,是朝廷命令全國名醫整理宮廷中珍藏的秘方和醫理而成,不但是中國最早的大型醫學叢書,也是研究漢方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徽宗之外的歷代宋朝皇帝,也大多致力於文化發展,多次校訂《素問》、《靈樞》等古代醫書。根據《玉海》記載,「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朝廷命令集賢校理晁宗慤、王舉正校訂《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共有五十卷。五年四月,朝廷命令國子監摹印頒行,並詔令學士宋口撰寫《病源序》。景祐二年七月,朝廷命令丁度等人校正《素問》。嘉祐二年八月,在編輯院設立校正醫書局,命令掌禹錫等五人進行校正,這也是因為韓琦的建議,韓琦認為《靈樞》、《太素》、《甲乙經》、《廣濟》、《千金》、《外臺秘要方》等書,有許多錯誤之處,本草的內容也有遺漏,因此選派官員進行校正。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四日,朝廷詔令刊正《內經》。重和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朝廷詔令以《內經》探究醫理的常規,並以《天元玉冊》探索醫理的變化。」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校正醫書對於將古代典籍流傳至今有著重大的意義。

接著談到本草方面,宋代的本草是以之前的本草為基礎,主要以《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的校訂為主。換句話說,宋代的本草書是古傳本草書經過多次增補改訂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