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7)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7)

1. 三、隋及唐時代

王燾乃云玄宗天寶(西紀七四二——七五五年)時代之人。本為官吏。為欲愈母病。而學醫。其所著外臺秘要。與千金方。同為唐時代之代表的醫書。同時。被古文獻引用。尊重至今。

王冰乃肅宗寶應元年(西紀七六二年)之太僕令。今日之素問。乃據此人所注也。此人依全元起本註釋時。正其文字章句之錯雜簡脫。改其篇目。如序文所示也。或謂有紊素問舊態。然當時素問亂雜無統。王冰欲傳上古之思想於後世。努力整理。令人可敬。幸而林憶等校正之宋本。每篇之下。記有全元起本之卷數。可以窺得王冰以前書之大要也。

此期之本草書。第一可學者為新修本草。此乃蘇敬等二十二名受高宗之敕。而編輯者。本文目錄。共二十一卷。藥圖十六卷。圖經七卷。計四十四卷。成於顯慶四年。(西紀六五九年)此書在中國自古無傳。日本則自顯慶四年起。七十二年後之聖武天皇天平三年曾筆寫焉。其中只存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各卷。

依此可以想像原本之狀態。然現存本皆為墨書。在巴黎之敦煌發掘之新修本草斷片。確有朱書雜焉。大體依陶弘景校定之神農本草經之舊態。以細字注曰。「謹案云云」證類本草卷一之唐本。注揭載。

今以序為一卷。例為一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菜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藥合八百五十種。三百六十一種本經。一百八十一種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新附。一百九十三種有名未用等。

依此可以略推本文二十卷之內容也。此時附藥圖。及圖經一事。實一大進步。苟此書現存。為研究古藥。當非常便宜。可惜散佚無存。

至若食療本草乃孟詵所著。孟詵為開元初(西紀七一三年)之人。好方術。師事孫思邈。長生至九十餘歲。晚年元氣凌駕壯者。起初稱此書為補養方。開元中張鼎改訂之。而改稱食療本草。依此雖得知周禮之食醫遺風。然唐代養生家。對食物非常關心。視孫思邈所著之千金食治。可以想見。此書最初。恐亦如題名所示。以補養為目的者也。

其次開元二十七年(西紀七三九年)出世之陳藏器本草拾遺十卷。乃收載神農本草經。及新修本草所遺漏者。不但傳古代之藥品。記述大抵正確。為後代所貴重。此書在今日。亦無傳焉。

此外雖謂更有甄權之藥性本草。李珣之海藥本草。蕭炳之四聲本草。楊損之之刪繁本草。李含光甄立言殷子嚴等之本草音義。杜善方之本草性事類。鄭虔之胡本草等書。皆散佚無傳。無由稽考也。

白話文:

王燾據說是唐玄宗天寶年間(西元742-755年)的人,原本是個官員,為了醫治母親的疾病而開始學習醫術。他所寫的《外臺秘要》和《千金方》都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同時也被古文獻引用,至今仍受人重視。

王冰是唐肅宗寶應元年(西元762年)的太僕令。現在我們看到的《黃帝內經素問》,是根據他所做的註解而來的。他依照全元起原本的註釋,校正了書中文字章句的錯亂和簡略,並且更改了篇章的目錄,就像他在序文中所說的。有人認為他這樣做擾亂了《素問》原來的樣子,但當時《素問》的內容雜亂無章,王冰為了將古代的思想傳給後世,努力整理,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幸好,林億等人校正的宋代版本,在每篇文章下面都記錄了全元起版本的卷數,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王冰以前《素問》的大概情況。

這個時期的本草書,最值得學習的是《新修本草》。這是由蘇敬等二十二位官員,奉唐高宗的命令編纂而成的。全書包括本文目錄共二十一卷,藥圖十六卷,圖經七卷,總共四十四卷,於顯慶四年(西元659年)完成。這本書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失傳,但在日本,自顯慶四年起七十二年後的聖武天皇天平三年曾有抄本,其中只保存了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等卷。

我們可以藉此推想原本的樣貌。不過,現存的抄本都是墨書,只有在巴黎敦煌發掘到的《新修本草》殘片中,確實有硃筆書寫的痕跡,內容大致上依照陶弘景校訂的《神農本草經》舊貌,用小字註釋說「謹案云云」,在《證類本草》卷一的唐代版本註釋中也有揭載。

現在的《新修本草》以序為一卷,例為一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菜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共二十卷。在這十八卷中,藥物共計八百五十種,其中三百六十一種來自《本經》,一百八十一種來自《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是新收錄的,一百九十三種是只有名稱但尚未使用的藥物。

我們可以藉此大概了解本文二十卷的內容。當時附有藥圖和圖經是一大進步。如果這本書現在還存在,對於研究古代藥物將會非常方便,可惜它已經散佚了。

至於《食療本草》是孟詵所著。孟詵是唐開元初年(西元713年)的人,喜歡方術,曾拜孫思邈為師,活到九十多歲,晚年精力甚至超越年輕人。這本書最初被稱為《補養方》,在開元年間被張鼎改訂後,改名為《食療本草》。由此可以看出周代食醫的遺風。唐代的養生家非常重視食物,從孫思邈所著的《千金食治》就可以看出來。這本書最初,可能就像書名所示,是以補養為目的。

其次,開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出世的陳藏器著有《本草拾遺》十卷,收錄了《神農本草經》和《新修本草》遺漏的藥物。這本書不僅傳承了古代的藥品,記述也大致正確,為後代所重視。這本書在今天也已經失傳。

此外,還有甄權的《藥性本草》、李珣的《海藥本草》、蕭炳的《四聲本草》、楊損之的《刪繁本草》、李含光、甄立言、殷子嚴等人的《本草音義》、杜善方的《本草性事類》、鄭虔的《胡本草》等書,也都散佚不存,無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