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1)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1)

1.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漢武帝徵伏三韓。移文物於是地。日本起初自三韓。次及隋唐之世。直接移入醫學。醫藥致古來醫學受非常影響。日本醫學化為漢方。對古來醫藥。加之以移入之漢藥。又發見土產醫藥。於是醫藥成立一種系統。所謂和漢藥。或皇漢醫藥。遂見知矣。

其後在日本。幾多碩學輩出。漢方醫術之研究亦盛。在醫藥方面。頗見進步。自本草言之。其研究主定日產某種藥。以當漢藥某種。因漢藥大部分為植物性。故植物之形態學。多加研究。大有貢獻於本草學之進步。固不待言。而裨益於植物學的研究上。亦甚大。自後西洋人調查東洋方面之植物時。

依此得非常利便者有之。及德川末期。輸入西洋醫學之後。研究者愈眾。至明治維新。政府斷然舍皇漢醫學。而轉向西洋醫學。遂見舉世唱西洋醫學萬能之盛。一面被棄如弊屣之漢方醫藥。被殘存之少數漢方醫守護。又為民間藥。僅得維持其命脈至今。明治維新後。最近二三十年間。

日本科學之進步既雄。就中我醫學方面之發達。尤屬驚異的。在世界文化史上。異彩燦然。此科學之進步。研究熱之旺盛。遂使究明之先鋒。追及數千年來神秘之漢藥之上。

原來漢藥之起源甚古。實在富有多數貴重之經驗。然可惜缺實驗。又應用單以傳說。及經驗為基礎。換言之。即以一個信念傳來者也。是以科學進步之今日。古來傳統難以照樣認容。在現今醫學之病理。診斷以及分科之進步。雖有足驚歎者。若論治療法。則與古來之漢方醫術。

無甚大差。至少亦於內科方面。往往見漢方的處置。有優於彼者。一面古方醫藥。受現代醫學採用加味者漸多。進而世間。對漢方醫藥之信賴頓高。研究愈旺。各大學專門學校。以及研究所之研究漢藥者。近來頓增。亦可見其間之消息也。一面學界對漢方醫學之憧憬更烈。敏於謀利之商人。

巧利用婦人雜誌。及新聞廣告以博巨利。又市井之非醫者。模塗懸招牌。汲汲乎以漢藥為生理者。不可勝數。可見世相。

試觀近來揭載於醫學雜誌之漢藥治驗例。將軍味或古來湯頭原方。試用於某種病例。雖有效而誇大推獎之者多。然此等對於藥材之藥性。以及復合調劑之藥理。既不辨明。而又不洞察病狀病勢之所趨。是以不能隨機應漢方之變。以運其用藥之妙。徒效古人之術。或反一時難保無危險之事。

如此漢藥之用法。是無異於現今庸醫不諳藥性藥理。以單味藥劑。盲目而進。僅以加減用量。對付病勢。複雜變化也。其知見之淺。其術之不及遠甚。令人可憾。其實應用漢方之妙味。在乎綜合處方之綜合藥理。而且察其病狀之機微。及病勢之歸趨。期在適中無誤。作此言之餘。

雖亦長年月沒頭於漢藥之研究。但對藥材之性狀。有多少之知見乎。未稔者尚夥。其配合之妙味。亦未達熟知之域。至其臨床應用上之加減察配。全屬門外漢。自以為憾也。

白話文:

漢武帝時期曾征討朝鮮半島,並將文物帶到當地。日本最初的文化也來自朝鮮半島,接著在隋唐時期,直接引進了醫學。由於醫藥的傳入,對古代醫學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日本醫學逐漸發展成「漢方」,在原有的古老醫藥基礎上,加入了引進的漢藥,又發現了本土的醫藥,於是醫藥形成了一種系統,也就是所謂的「和漢藥」或「皇漢醫藥」,開始為人所知。

之後,日本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學者,漢方醫術的研究也相當興盛,在醫藥方面有顯著的進步。從本草學來說,研究者主要致力於確定日本產的某種藥材可以替代漢藥的某種藥材。由於漢藥大部分是植物性的,因此對植物的形態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本草學的進步貢獻良多,這是不言而喻的。同時,也對植物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後來,西方人在調查東方植物時,從中獲得了非常大的便利。到了德川幕府末期,西洋醫學傳入後,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到了明治維新,政府斷然捨棄了皇漢醫學,轉向西洋醫學,因此出現了舉世讚揚西洋醫學萬能的盛況。另一方面,被視為敝屣的漢方醫藥,只能由少數殘存的漢方醫師守護,並以民間藥的形式,勉強維持至今。明治維新後的近二三十年間,日本的科學進步迅速,特別是醫學方面的發展更是驚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科學的進步和研究熱潮的興盛,促使研究者開始探究數千年來充滿神秘的漢藥。

漢藥的起源非常古老,實際上蘊含了許多珍貴的經驗。但可惜的是,缺乏實驗,其應用也僅僅以傳說和經驗為基礎,換句話說,就是以一種信念傳下來的。因此在科學進步的今天,很難照搬過去的傳統。在現代醫學的病理、診斷以及分科都取得驚人進步的同時,如果論及治療方法,則與古代的漢方醫術沒有太大差異。至少在內科方面,常常可以見到漢方的處置比西醫更優越的情況。另一方面,古代的漢方醫藥,經過現代醫學的採用和改進,也越來越多。進而,世人對漢方醫藥的信賴度也大大提高,研究也更加興盛。各大學、專門學校以及研究所中研究漢藥的人,近來也急劇增加,這也說明了其中的趨勢。另一方面,學界對漢方醫學的嚮往更加強烈。精於營利的商人,巧妙地利用婦女雜誌和新聞廣告來謀取暴利。此外,市井中不具醫師資格的人,也紛紛掛起招牌,急切地想以漢藥為生,人數多得數不清,可見世間的百態。

觀察最近刊登在醫學雜誌上的漢藥治療案例,將古代的藥方或湯頭,試用於某些病例,雖然有些效果,但誇大宣傳的情況很多。然而,這些人對於藥材的藥性以及複合調劑的藥理,既不了解,又不洞察病狀的發展趨勢,因此無法隨機應變,運用漢方用藥的精妙之處,只是徒然模仿古人的方法,有時反而會帶來危險。

這種使用漢藥的方式,無異於現在不了解藥性藥理的庸醫,盲目地使用單味藥劑,僅僅靠加減用量來應付複雜多變的病勢。他們的見識淺薄,醫術遠遠不足,實在令人惋惜。其實,運用漢方的精髓,在於綜合處方的整體藥理,而且要觀察病情的細微變化以及發展趨勢,力求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準確的治療。說這些話的同時,我也花費了長年的時間研究漢藥,但對於藥材的性狀,有多少了解呢?不了解的地方仍然很多,對於藥材配伍的奧妙,也還沒達到熟知的程度,至於在臨床應用上的加減變化,更是個門外漢,這也是我感到遺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