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7)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7)
1. 七、清時代
本草序疏要,八卷,鄒澍
本草分經,一卷,姚瀾
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吳其浚
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吳其浚
神農本草經贊,三卷,葉志詵
本草三家合注,六卷,郭汝聰
本經彙纂,十卷,屠道和
本經便讀,一卷,黃鈺
藥要便蒙新編,二卷,鋆問渠
本草便讀,二卷,張秉成
本草問答,二卷,唐宗海
本草述錄,六卷,張琦
得宜本草,一卷,王子接
本草話,二十二卷,趙學敏
本草主治,二卷,黃宮繡
本草新編,五卷,陳士鐸
本草匯箋,十卷,顧元交
本草洞詮,二十卷,沈穆
此外不但有關係於本草之書多數。在醫書中論本草者。亦不少。故清代之本草關係書。實有汗牛充棟之概。然大都歸屬於前述二種類之一。故於上列記諸書之中。試舉研究漢藥所必不可缺者。當為趙學敏之本草綱目拾遺。與吳其浚之植物名實圖考。綱目拾遺。如其名所示。乃集本草綱目所遺漏之藥品。
引用諸家之說。仿綱目之例。而編纂者。其體裁內容。雖皆不及綱目。本為拾遺逸之目的。到底難望過此以上者。然增加較新之藥品多數。又補入明清諸家之說。凡研究本草者。必須備一本也。名實圖考。則於著者死後二年。即道光二十八年。始由雲南省蒙自之陸應谷校刊。
圖考三十八卷。長編二十二卷。長編乃引本草經。及古今諸家之說。處處插入自說圖考。則附精密之圖。記植物學的之事。其所載植物。在長編八百三十八種。在圖考一千七百一十四種。著者為嘉慶進士。歷任各地。其官跡半天下。親覽各地事物。故其所說的確。即現在亦為研究中國植物之唯一指針之名著也。
現時舊版頗難入手。唯上海商務印書館曾發行洋裝活字本。其圖版亦見縮刷。無如到底難睹舊版面目。然亦屬研究者。座右不可缺之書也。
又清朝時代。所出之書。如廣群芳譜之類書。農書。花譜。府縣誌等。可為研究中國藥品之參考書者不少。可惜紙面有限。無遑細述為憾。
白話文:
清朝時期,關於本草(中藥)的書籍相當豐富,以下列出一些重要的著作:
- 鄒澍撰寫的《本草序疏要》,共八卷。
- 姚瀾撰寫的《本草分經》,共一卷。
- 吳其浚撰寫的《植物名實圖考》,共三十八卷。
- 吳其浚撰寫的《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共二十二卷。
- 葉志詵撰寫的《神農本草經贊》,共三卷。
- 郭汝聰撰寫的《本草三家合注》,共六卷。
- 屠道和撰寫的《本經彙纂》,共十卷。
- 黃鈺撰寫的《本經便讀》,共一卷。
- 鋆問渠撰寫的《藥要便蒙新編》,共二卷。
- 張秉成撰寫的《本草便讀》,共二卷。
- 唐宗海撰寫的《本草問答》,共二卷。
- 張琦撰寫的《本草述錄》,共六卷。
- 王子接撰寫的《得宜本草》,共一卷。
- 趙學敏撰寫的《本草話》,共二十二卷。
- 黃宮繡撰寫的《本草主治》,共二卷。
- 陳士鐸撰寫的《本草新編》,共五卷。
- 顧元交撰寫的《本草匯箋》,共十卷。
- 沈穆撰寫的《本草洞詮》,共二十卷。
除了上述專門的本草書籍外,許多醫書中也都有關於本草的論述,因此清代關於本草的相關書籍可說是數量龐大。但這些書籍大多可歸為上述兩種類型。若要挑選研究中藥必備的書籍,應當首推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和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
《本草綱目拾遺》顧名思義,是收集《本草綱目》遺漏的藥品,引用各家學說,仿照《本草綱目》的體例編纂而成。雖然體裁和內容都比不上《本草綱目》,但它增補了許多較新的藥品,又收錄了明清時期的醫家見解,是研究本草者必備的參考書。
《植物名實圖考》則在吳其浚過世兩年後,於道光二十八年由雲南蒙自的陸應谷校刊出版。《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引用了本草經及歷代醫家的說法,並加入作者自己的見解;《植物名實圖考》則附有精確的植物圖,並記錄了植物學相關的資訊。長編收錄了838種植物,圖考收錄了1714種植物。吳其浚是嘉慶年間的進士,曾任各地官職,親身考察各地事物,因此他所記載的內容相當可靠,即使在現代也是研究中國植物的重要參考書籍。
目前舊版的《植物名實圖考》很難取得,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版過洋裝活字本,但圖版有所縮減,無法完全呈現舊版的原貌,不過對研究者而言,仍然是一本必備的參考書。
此外,清朝還有許多類似《廣群芳譜》的類書、農書、花譜、府縣誌等,都可作為研究中國藥品的參考資料,但礙於篇幅有限,無法在此一一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