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6)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6)

1. 七、清時代

清於西紀一六一六年。(萬曆四十四年)興於滿洲。一六六二年遂滅明。至於一九一二年。民國革命。計二百九十七年間。為滿洲人之天下。此間康熙、乾隆盛時。文化大興。在醫學方面。亦有幾多碩學出現。其學說甚多端。然大體屬金元醫學之流亞。例如喻昌、柯琴、張志聰、高士栻。

徐大椿、陳念祖、黃元御等。為守舊派。葉桂、薛雪、余師愚、吳瑭、王士雄等。為改革派。要之。大都但鬥學說上之空理空論。不若日本德川時代。醫學者之真摯態度。惟此時代。儒者之間。受考證學勃興之影響。鴻儒實行古醫書之考證復原。尤以嘉慶。道光以後。輸入西洋醫學。

中國醫學大起衝動者。諒為不可看過之特徵也。是以醫書。亦於醫宗金鑑以外。多數之叢書續出單行本。則有不勝枚舉者。其間於咸豐、同治間。來廣東之英人合信有西醫略論。內科新說。婦嬰新說。全體新論等。咸豐四年。(西紀一八五四年)來廣東開博濟醫局之美國人嘉約翰有體質窮源。

內科全書。西醫略解。眼科撮要。婦科精蘊。花柳指迷。皮膚新篇。衛生要旨。又光緒年間。趙元益譯英人海得蘭所著之儒門醫學。內科理法。西藥大成等。莫不有相當廣泛讀者。

其次本草方面。則仍廣用本草綱目者。自不待言。如順治十二年(西紀一六五五年)之吳氏本。同十四年張氏本等。數見刊行。本草綱目以外之本草書。上梓者甚多。如概括的說明之。清朝本草書大體有二潮流。一為實用本位。即以為本草綱目之記述太複雜。實際醫家。不便日常使用。

自然要求簡單要約之本草書。如汪昂之本草備要。即為此目的也。在中國固不待言。即日本亦甚歡迎。更別有一潮流為藥理之解說。元來藥品之氣味。自古已論之。尤以明朝繆希雍之論頗詳。此風潮至清朝而最顯。然但是其論旨不外乎以陰陽之思想而論氣味。自現代藥理學觀之。

相去大有逕庭。此期本草書之主要者如次。

本草備要,四卷,汪昂

本草原始,十二卷,李中立

本草述,三十二卷,劉若金

本草匯,十八卷,郭佩蘭

食鑑本草,二卷,尤乘

藥品辨疑,二卷,尤乘

食物本草會纂,十二卷,沈李龍

本經逢源,四卷,張璐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徐大椿

本草詩箋,十卷,朱倫

長沙藥解,四卷,黃元御

玉楸藥解,八卷,黃元御

本草從新,十八卷,吳儀洛

本草綱目拾遺,十卷,趙學敏

本草崇原,三卷,張志聰

本草求真,十一卷,黃宮繡

要藥分劑,十卷,沈金鰲

神農本草經,三卷,孫星衍復原

神農本草經讀,四卷,陳念祖

本草經疏輯要,十卷,吳世鎧

本草述鉤元,三十二卷,楊時泰

草藥圖經,一卷,懷庭

本草疏證,十二卷,鄒澍

本草續疏,六卷,鄒澍

白話文:

清朝於西元1616年(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在滿洲興起。1662年就滅了明朝。一直到1912年民國革命,共計297年,是滿族人的天下。這段期間康熙、乾隆時期最為興盛,文化也蓬勃發展。在醫學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有學問的人,他們的學說很多樣,但大體上都屬於金元醫學的流派。例如喻昌、柯琴、張志聰、高士栻、徐大椿、陳念祖、黃元御等,屬於比較保守的一派;而葉桂、薛雪、余師愚、吳瑭、王士雄等,則屬於改革的一派。總體來說,大部分的學者都只在學說上爭論空泛的道理,不像日本德川時代的醫學者那樣有真誠的態度。不過,這個時代的儒者受到考證學興盛的影響,有些大學者開始進行古醫書的考證和復原工作。尤其是在嘉慶、道光之後,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對中國醫學產生了很大的衝擊,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因此,除了《醫宗金鑑》以外,也出現了許多醫學叢書和單行本,數量多到數不清。其中,在咸豐、同治年間,來廣東的英國人合信寫了《西醫略論》、《內科新說》、《婦嬰新說》、《全體新論》等書。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來廣東開設博濟醫局的美國人嘉約翰寫了《體質窮源》、《內科全書》、《西醫略解》、《眼科撮要》、《婦科精蘊》、《花柳指迷》、《皮膚新篇》、《衛生要旨》等書。光緒年間,趙元益翻譯了英國人海得蘭所著的《儒門醫學》、《內科理法》、《西藥大成》等書,這些書都有相當廣泛的讀者。

在藥草方面,仍然廣泛使用《本草綱目》。例如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的吳氏版本、同十四年的張氏版本等,多次被刊印。除了《本草綱目》以外,也有很多其他的本草書籍出版。如果概括地說,清朝的本草書籍大致有兩個潮流:一個是實用主義,認為《本草綱目》的記述太過複雜,不方便醫生日常使用,因此要求編寫簡潔扼要的本草書。例如汪昂所著的《本草備要》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寫的,這本書不只在中國受到歡迎,在日本也很受歡迎。另一個潮流是注重藥理的解說。原本關於藥品的氣味,自古以來就有人討論,特別是明朝繆希雍的論述相當詳細。這種風潮在清朝最為明顯,但是其論述的重點不外乎是以陰陽的思想來解釋藥物的氣味,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來看,差異很大。這個時期主要的本草書籍如下:

《本草備要》,四卷,汪昂 《本草原始》,十二卷,李中立 《本草述》,三十二卷,劉若金 《本草匯》,十八卷,郭佩蘭 《食鑑本草》,二卷,尤乘 《藥品辨疑》,二卷,尤乘 《食物本草會纂》,十二卷,沈李龍 《本經逢源》,四卷,張璐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一卷,徐大椿 《本草詩箋》,十卷,朱倫 《長沙藥解》,四卷,黃元御 《玉楸藥解》,八卷,黃元御 《本草從新》,十八卷,吳儀洛 《本草綱目拾遺》,十卷,趙學敏 《本草崇原》,三卷,張志聰 《本草求真》,十一卷,黃宮繡 《要藥分劑》,十卷,沈金鰲 《神農本草經》,三卷,孫星衍復原 《神農本草經讀》,四卷,陳念祖 《本草經疏輯要》,十卷,吳世鎧 《本草述鉤元》,三十二卷,楊時泰 《草藥圖經》,一卷,懷庭 《本草疏證》,十二卷,鄒澍 《本草續疏》,六卷,鄒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