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0)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0)

1. 四、五代及宋時代

」考據開寶傳記者。為「今按」、「今詳」或「按」等。各朱書於首。如此將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種。別錄一百八十二種。唐本先附一百十四種。今附一百三十三種。有名未用一百九十四種。新補八十二種。新定十七種。合計一千○八十二種。收載於二十卷。其篇首附以陶弘景新修本草。

開寶重定本草三序。其形式大略。照開寶重定本草。概存於證類本草。故可於此窺得古本草之形式也。李時珍評此書曰。「雖有校修。無甚發明。」然本書之目的。以其發明。寧在保存。其得保舊態者。實研究本草者之幸也。比嘉祐補註本草。遲一年而出者。為圖經本草。現在之證類本草。

有嘉祐六年九月蘇頌之序。據謂唐永徽中於新修本草之外。雖有藥圖及圖經。又有明皇御製之天寶單方藥圖。頗便於藥物之考查。然二書已散佚。鴻都秘府。亦無其書。漢存天寶方書一卷。乃命儒臣使編成補註本草。一面下詔天下。命各郡縣。獻所產藥品之圖。仿永徽故事。

以編述圖經。然天下所獻之圖。雖以千數。其說明則詳略不定。且多鄙俚。如不專一整比以文修飾之。不成體統。掌禹錫為此奏請焉。結局以蘇頌當編纂之任。是以嘉祐本草之編者。為掌禹錫。圖經本草。乃蘇頌所編。究竟恰如新修本草。與其藥圖及圖經之關係。然兩者宜看作合為一部之書也。

此書亦不見完本傳世。惟其文則概為證類本草引用。大都就實物記述。故為考究古代藥品者。所不可逸也。其次哲宗元祐七年。(西紀一○九二年)四川陳子承著一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二十三卷。證類本草曾錄此書中林希之序。據此可見嘉祐本草。及圖經雖成。世醫多未之讀。

不見廣傳。陳子承合兩者為一。又加古今之論說。及自己見聞者也。然此書現在亦不傳。故其形式不明也。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之歷代諸家本草紀中。曾列本草別說之名。而記之曰。「宋哲宗元祐中閬中醫士陳承。將本草及圖經兩書合為一。間綴數語。謂之別說。高宗紹興末。

命醫官王繼先等。校正本草。亦有新附。皆淺俚不見高論。」云此乃指陳子承之本草。與王繼先等之校正本。皆無高論。諒非王繼先校正陳子承之本草也。「淺俚無高論」之名。乃直齋書錄解題。載紹興校定本草者。李時珍因見陳子承本。或紹興本而言與否不明也。其次為證類木草。

此書本為四川唐慎微私撰。大觀二年。(西紀一一○八年)十月朔日。艾晟之序文曰。慎微因見聞得至。博採於本草圖經之外。得備載數百種藥。益以諸家方書。及經子、傳記、佛書、道藏、凡該明物品之功用。各附本藥。其書三十一卷。目錄一卷。約六十餘萬言。名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白話文:

四、五代及宋時代

考究《開寶傳記》的記錄者,他們使用「今按」、「今詳」或「按」等詞語,並用紅色字體標註在每段的開頭。他們將《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種藥材、《別錄》的一百八十二種藥材,加上《唐本草》原先收錄的一百一十四種,現在增補的一百三十三種,以及有名稱但未曾使用的藥材一百九十四種,新增加的八十二種,新確定的十七種,總共一千零八十二種藥材,收錄於二十卷之中。在篇首還附上了陶弘景修訂的《新修本草》。

《開寶重定本草》有三篇序言,其形式大致上與《開寶重定本草》相同,大多保存在《證類本草》中,因此可以從中窺見古代本草的樣貌。《李時珍》評論這本書時說:「雖然經過校對修訂,但沒有什麼新的發現。」然而,這本書的目的,在於保存原有的內容,而不是創新,它能保留舊有的樣貌,對研究本草的人來說是一件幸事。比《嘉祐補註本草》晚一年出現的是《圖經本草》,也就是現在的《證類本草》。

《證類本草》有嘉祐六年九月蘇頌寫的序。序中提到,唐朝永徽年間,除了《新修本草》之外,還有藥物圖譜和《圖經》,以及唐玄宗親自編撰的《天寶單方藥圖》,對於藥物的研究很有幫助。但這兩本書已經散失,連皇家圖書館也找不到。當時只留存《天寶方書》一卷。於是皇帝命令儒臣編寫《補註本草》,同時下詔全國,命令各郡縣進獻當地產藥材的圖譜,效仿永徽年間的做法,編寫《圖經》。然而,各地進獻的圖譜雖然數量很多,但說明文字卻詳略不一,而且大多淺顯粗俗。如果不加以整理修飾,就會不成體統。掌禹錫為此上奏皇帝。最後,由蘇頌負責編纂工作。因此,《嘉祐本草》的編者是掌禹錫,《圖經本草》則由蘇頌編寫。這兩者的關係就像《新修本草》與它的藥物圖譜和《圖經》一樣。所以,這兩本書應該被看作是一部完整的著作。

這本書也沒有完整的版本流傳於世,但是它的內容大多被《證類本草》引用。因為它大多是根據實物進行描述,所以對於研究古代藥材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資料。

接著,哲宗元祐七年(西元1092年),四川的陳子承編著了《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二十三卷。《證類本草》曾收錄了這本書中林希寫的序。從這裡可以看出,《嘉祐本草》和《圖經》雖然編成了,但是很多醫生並沒有閱讀過,也沒有廣泛流傳。陳子承將兩者合為一書,又加上古今的相關論述,以及自己的見聞。然而,這本書現在也沒有流傳下來,因此其形式不得而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歷代諸家本草紀」中,列出了《本草別說》這個名稱,並記載說:「宋哲宗元祐年間,閬中的醫生陳承將《本草》和《圖經》兩書合為一,並加上一些簡短的評論,稱之為《別說》。高宗紹興末年,命令醫官王繼先等人校正本草,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但都淺顯粗俗,沒有高深的見解。」這裡指的是陳子承的《本草》,以及王繼先等人校正的版本,都缺乏精闢的見解。認為它們「淺顯粗俗,沒有高深的見解」的說法,出自《直齋書錄解題》中關於紹興校訂本草的記載。李時珍是否因為看到陳子承或紹興的版本才這麼說,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是《證類本草》。這本書原本是四川唐慎微私下編撰的。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十月初一,艾晟寫的序文中說,唐慎微因為親身見聞所得,廣泛採集了《本草圖經》之外的資料,蒐羅了數百種藥材,並加上各家醫書,以及經史子集、佛書、道藏等書籍的內容,凡是能說明物品功效的,都附在相關藥材之下。全書共有三十一卷,目錄一卷,約有六十多萬字,書名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