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1)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1)
1. 四、五代及宋時代
然此書不廣傳。集賢孫公得其本而嘉之。邦計之暇。命官校正。募工鏤板。以廣傳之。蓋所以有大觀本草之句。諒為此也。又政和六年。(西紀一一一六年)命曹孝忠等。校正此書。刊行之。名曰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即後日政和本草之原本也。
此書為古代本草書形式之最後者。首列神農本草以下。至圖經本草之歷代本草之文。次以墨蓋子【區別之。以下錄慎微續添之諸家方書等文。此書歷宋金元明。而疊見重訂改版。現在所傳者。約有二種。一為大觀本草。一為政和本草。關於此。四庫目略載「宋朝刻者曰大觀本草。
金朝刻者曰政和本草」云云。諒事實也。中尾萬三博士。考證結果。所論亦同。又明朝諸版。及據此之現行本。大抵以別說附加本草衍義之文。於各藥之末。別說云者。乃陳子承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中。子承所附之別說也。關於此證類本草卷三之「丹砂」之末。曾記「晟近得武林陳承編次本草圖經本。
參對陳於圖經外。又以別說附著於後。其言皆可稽擴。不妄因增入之云。」云云。可見此乃大觀二年。官版時所加者明矣。又李時珍以此別說為「無高論。」亦未必當。本草衍義。及成於政和六年之書也。然現在政和本草之金之泰和甲子四年。(西紀一二○四年)晦明軒版。
印記有「增以寇氏衍義。」故或謂諒自此始加於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云。又明萬曆五年。梅守德序文之大觀本草。亦附有本草衍義。然此大觀本草。諒加於元朝大德本。或明朝萬曆本者也。不論其何。其附加之形式。善與政和本草一致。不知何時。政和本仿大觀本。或大觀本仿政和本。
關於此之考證。請割愛焉。總之本書為研究本草者之無二寶典也。
其次本草衍義。乃政和六年。寇宗奭所上之書。為補助嘉祐本草及圖經本草之目的而作者。其分類亦從之。本文二十卷。及目錄一卷。其中起初三卷為序例。此書費了十餘年工夫。而後成。而又所載不虛。故見重以上之外。又有日華子諸家本草者。此雖現在無傳。在政和本草序例中之補註。
所引書傳記載曰。「國初開寶中明人撰。姓氏不著。但稱日華氏大明序。集諸家本草。近世所用之藥。各以寒溫性味華實蟲獸為類。論其近用功狀甚悉。凡三十卷」云。又其文。屢見引用於證類本草之中。如前所述宋代有力本草。多出於敕撰。一面可謂中國本草學。於此時達至頂點。
不但本草。即關於醫學。一般亦見用心致力者。已如前述矣。實際在治療方面。亦於神宗元豐年間。(西紀一○七八——一○八五年)命天下名醫。獻其得效秘方。使太醫局試驗製藥。徽宗之大觀年間。則使陳師文作和劑局方。此書與代表宋代病理學說之三因方。同為宋代藥方之代表。
白話文:
然而這本書並沒有廣泛流傳。集賢院的孫公得到這本書的原本後非常讚賞,於是在處理政務的空閒時間,命令官員校對訂正,並招募工匠雕刻印刷,以便廣為流傳。這大概就是「大觀本草」稱號的由來。另外,政和六年(西元1116年),皇帝命令曹孝忠等人校對此書並刊行,書名定為「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這也就是後來的「政和本草」的原本。
這本書是古代本草書籍形式的最後一種。它首先列出《神農本草》等,一直到《圖經本草》等歷代本草的文獻。接著用墨色標記來區別,以下收錄了慎微等後人增補的各家醫方書籍等文獻。這本書歷經宋、金、元、明各朝,多次被重新修訂改版。現在流傳下來的,大約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大觀本草」,一種是「政和本草」。關於這點,《四庫提要》中記載「宋朝刊刻的稱為大觀本草,金朝刊刻的稱為政和本草」,應該是事實。中尾萬三博士考證的結果,所持論點也相同。此外,明朝的各個版本,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現行版本,大多在每種藥材的最後,附加了《本草衍義》的別說。所謂「別說」,是陳子承在重修增補《神農本草》時所附加的。關於這點,在《證類本草》卷三的「丹砂」末尾,曾記載「我最近得到武林陳承編次的《本草圖經本》,參考比對陳承在《圖經》之外,又以別說附在後面,他所說的都有根據可以查考,並非隨意增添。」由此可見,這是在大觀二年官府刊印時所增加的。另外,李時珍認為這個別說是「沒有高明的見解」,這也不一定正確。《本草衍義》是成書於政和六年的。然而,現在「政和本草」的金朝泰和甲子四年(西元1204年)晦明軒版本,印記上寫著「增添了寇氏的《衍義》」,因此有人認為《衍義》大概是從這時開始加在《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上的。此外,明朝萬曆五年梅守德作序的《大觀本草》,也附有《本草衍義》,然而這個《大觀本草》應該是附加在元朝大德本或是明朝萬曆本上的。不論如何,它附加的形式和《政和本草》一致。不知道是何時「政和本」仿照「大觀本」,還是「大觀本」仿照「政和本」。關於這方面的考證,請恕我省略不談。總之,這本書是研究本草的人不可或缺的寶典。
其次,《本草衍義》是政和六年寇宗奭所獻上的書籍,目的是為了補充《嘉祐本草》和《圖經本草》而作,它的分類也遵循了這兩本書。本文共二十卷,目錄一卷,其中開頭三卷是序例。這本書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所記載的內容都真實可靠,因此備受重視。除了以上所說的之外,還有日華子等各家的本草書籍,雖然現在沒有流傳下來,但在「政和本草」序例的補註中,所引用的文獻記載說:「(日華子本草)是在國初開寶年間,由一位不知姓名的明朝人撰寫,只稱是日華氏的大明序。他蒐集了各家本草以及近代常用的藥材,按寒熱溫涼、性味、花實、蟲獸等分類,詳細論述了它們的功效和用途,共計三十卷。」而且,它的內容也多次被引用在《證類本草》中。如前所述,宋代重要的本草書籍大多是皇帝敕命編撰的,可以說中國的本草學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
不僅僅是本草,在醫學方面,一般也見到人們用心努力。就像前面所說的,實際上在治療方面,也在神宗元豐年間(西元1078—1085年),命令天下的名醫獻出他們有效的秘方,讓太醫局試驗製作成藥。到了徽宗的大觀年間,則讓陳師文編纂了《和劑局方》。這本書和代表宋代病理學說的《三因方》,同為宋代藥方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