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3)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3)
1. 五、金及元時代
金元皆外夷。以其勇猛武力。得入主中國。後漸受中國文化之影響。而被同化。遂忘了本來面目。(勇武)致啟亡國之端。然支配者。雖屬外夷。被支配者。則為多數之漢人。且受宋代學術之感化。如醫學一門。幾多大家碩學輩出。遂現出金元醫學新紀元時代。
第一醫人。則金朝有張元素、(字潔古)劉完素、(號河間)張從正、(字子和)李杲、(號東垣)成無己、羅知悌等。元朝則有朱震亨、(號丹溪)王好古(號海藏)羅天益、葛乾孫、滑壽等。醫書則有張元素之潔古珍珠囊。病機氣宜保命集。劉完素之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
李杲之蘭室秘藏。辨惑論。脾胃論。用藥法象。張從正之儒門事親。成無己之傷寒論淺註解。明理論。羅天益之衛生寶鑑。王好古之湯液本草。醫壘元戎。此事難知。朱震亨之金匱鉤元。脈訣指掌。局方發輝。格致餘論。丹溪心法。滑壽之十四經發揮。難經本義。危亦林之世醫得效方。
葛乾孫之十藥神書等。出名者不少。
此時代之本草。專用證類本草。故屢見重刊。首為明之成化本。及嘉靖本等之政和本草之證類本草所出經史方書之次。有泰和甲子(西紀一二○四年)晦明軒之版印。取前述證類本草之善本。增以本草衍義。別本中方論多者悉補入之。又本經、別錄、先附、分條之數多而有差者。
則考正之。藥有異名者。則取其俗稱。而注於目錄條下。圖像失真者。則據曾見者。而更寫之。升斗、疽疸、上下、千十、未末等之字畫誤謬者。訂正之。可見此時大校正而後刊行也。其次同為政和本草有麻革信之序文。及劉祁之跋文。張惠存刊行之。其刊行年代。白井博士以元定宗四年。
(西紀一二四九年)中尾博士。則以為元至大二年。(西紀一三○九年)大約以定宗四年為是。總之此時曾一度刊行也。其次大觀本草。有明朝萬曆丁酉梅守德之序。及艾晟之序。其終末附記。「大德壬寅孟春宗文書院刊行」之字。當為元大德六年。(西紀一三○二年)亦見刊行也。
如斯可見金元之間。至少亦曾刊行三次。此時代。重視證類本草。亦可見其餘不見有著述可以匹敵之本草書。本草綱目之歷代諸家本草中。雖列舉張元素之潔古珍珠囊。李杲之用藥法象。王好古之湯液本草。吳瑞之日用本草。胡仕可之本草歌括。朱震亨之本草衍義補遺等。皆不足認為正統本草書。
利用價值亦極少。詳細考證。請暫割愛。要之。此期之醫學思想。乃受宋儒性理說之影響。以人身為一小天地。依五運六氣。如天地萬物之運行。然人身亦依五運六氣以營生活現象。四時寒暑之過不及。即影響於人體。發生疾苦。故治療亦不可不隨應其過不及。是以藥理頗繁雜多端。
白話文:
在金和元這兩個時期,雖然它們最初都是來自外族,憑藉著勇猛的武力進佔中原,但後來受到漢文化的深遠影響,逐漸被同化,甚至忘卻了自己的根源,這種勇武的精神反而成為了導致亡國的開端。然而,雖然統治者屬於外族,但被統治的大多數人是漢人,並深受宋代學術的薰陶。在醫學領域,這段時間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大師和學者,標誌著金元醫學新紀元的開始。
在金朝,有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成無己等著名醫學家。到了元朝,則有朱震亨、王好古、羅天益、葛乾孫和滑壽等醫學家。他們撰寫了大量醫學著作,例如張元素的《潔古珍珠囊》、《病機氣宜保命集》,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李杲的《蘭室祕藏》、《辨惑論》、《脾胃論》和《用藥法象》,張從正的《儒門事親》,成無己的《傷寒論淺註解》、《明理論》,羅天益的《衛生寶鑑》,王好古的《湯液本草》、《醫壘元戎》、《此事難知》,朱震亨的《金匱鉤元》、《脈訣指掌》、《局方發輝》、《格致餘論》、《丹溪心法》,滑壽的《十四經發揮》、《難經本義》,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以及葛乾孫的《十藥神書》等等。
在本草學方面,當時主要使用的是《證類本草》。因此,這本書經過多次重印,包括明朝成化年間和嘉靖年間的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是在西元1204年(泰和甲子年)由晦明軒出版的,這個版本不僅收錄了《證類本草》中的優秀篇章,還增加了《本草衍義》和其他版本中的許多藥方和理論。同時,這個版本對《本草綱目》中的一些錯誤進行了修正,如藥材的俗名、圖像的失真以及文字的錯誤等,並進行了全面校正和再版。
此外,還有政和本草,有麻革信的序言和劉祁的跋文,由張惠存刊行,刊行年代大致在元定宗四年(西元1249年)。而大觀本草則有明朝萬曆年間梅守德和艾晟的序言,最後附有「大德壬寅孟春宗文書院刊行」的字樣,應該是在元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出版。
由此可見,在金元時期,《證類本草》至少出版了三次,這顯示出當時對這本書的重視。在《本草綱目》的歷代各家本草中,雖然列出了張元素的《潔古珍珠囊》、李杲的《用藥法象》、王好古的《湯液本草》、吳瑞的《日用本草》、胡仕可的《本草歌括》、朱震亨的《本草衍義補遺》等著作,但這些都不足以被視為正統的本草書籍,其利用價值也很有限。
在這一時期的醫學思想上,受到宋儒性理學說的影響,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就像天地萬物一樣,遵循著五行和六氣的運行規律。人體的生理現象也依循著五行和六氣的變化,季節的寒暑過度或不足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疾病。因此,在治療上也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治療方法。藥理學在這一時期變得非常複雜,每種藥材都被賦予了特定的氣味和陰陽屬性,藥效的解釋也顯得繁瑣難懂。
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近代,對於研究金朝以來的藥方書籍的人來說,瞭解這一思想背景非常重要。它與傳統的以經驗為基礎的藥理學說有所不同,必須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