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久保田晴光

《漢藥研究綱要》~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4)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中國曆代本草之概觀 (14)

1. 五、金及元時代

各藥品皆配以氣味。欲使該當獨特之陰陽病理說。藥效之說明。亦似乎煩瑣難耐。爾來此思想。至於近世。影響頗大。故凡欲覺金以降之藥方書者。不可不置此事於念頭。與經驗為據之古來藥理學說。區別之也。

白話文:

當時的各種藥品都搭配著氣味來使用,為了要說明獨特的陰陽病理,以及藥效的原理,描述起來似乎過於繁瑣難懂。這種思想流傳下來,到了近代,影響非常大。所以凡是想要理解金朝之後的藥方書籍的人,不能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要將它和過去以經驗為依據的傳統藥理學說區分開來。

2. 六、明時代

明朝乃自西紀一三六七——一六六一年之二百九十四年間。以漢人完全支配中國。世既昇平。學術技藝大興。然自大局觀之。概為前時代。即宋及金元文化之傳承。醫學方面。亦受金元醫學之潤色。惟其內容。頗至豐富之程度耳。例如繆希雍、方有執等。為劉完素之流亞。吳又可。

乃張從正。薛鐙。薛己父子、張介賓、趙獻可等。乃李杲。戴原禮、徐用誠、劉純等、乃朱震亨。各汲其流。而繼其風。又倪維值。王肯堂等。則各立折衷學派。為學術之醫學。頗見隆盛。是以出名之醫書。傳至今日者。甚夥。就中如徐春甫之古今醫統大全。王肯堂之證治準繩。

吳勉學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等。儼然醫學叢書。或醫學百科全書之著述。比比皆然者。應可注目之點也。茲為省煩。故出名之醫家及醫書。姑不枚舉焉。

若自本草言之。方歷十八年。李時珍所出本草綱目。至於廣行一般時。依然用證類本草。政和本草。重刊四次。即成化四年。(西紀一四六八年)嘉靖二年。(西紀一五二三年)嘉靖三十一年。(西紀一五五二年)隆慶三年。(西紀一五六九年)大觀本草重刊兩次。即萬曆五年。

(西紀一五七七年)萬曆三十八年。(西紀一六一○年)如斯之證類本草。為宋以來之正統本草書。流行至於明末。至是乃見完成大著。以替之。即李時珍之本草綱目是也。此書大體。以證類本草為基礎。其他參醫書二百七十六部。經史百家四百四十部。增藥三百七十四種。

總計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皆分釋名、氣味、主治、修治、發明、正誤、附方等之項目。纂輯歷代諸家之說。以自己見識判定之。編成五十二卷。至今仍代證類本草為本草正統書。廣被珍重。且空前絕後云。然如此之大著。欲求完全。實不可能。及後發見李時珍見解多誤之點。

姑且勿論。其考究古代藥品之法。遺憾之點。亦不少。即此書以前所述。因為記事。分釋名以下七項。致尚留於證類本草之古本草書形式。全然破壞。是以古文獻之記事。亦失統緒。而且省略其文章。或改寫。為文獻全不能引用之點。最可遺憾。所以令人疑其學術的價值。而高唱證類本草宜保存者也。

此書成於萬曆十八年。(西紀一五九○年)萬曆二十四年。時珍之子李建元付梓焉。後萬曆三十一年刊第二版。祟禎十三年。(西紀一六四○年)又刊第三版。

前記之外。明代所著之本草書尚多。然其內容。皆不及本草綱目。於此但舉其主要者於次而已。

本草發揮,三卷,徐彥純

救荒本草,四卷,周定王

庚辛玉冊,二卷,寧獻王

本草集要,八卷,王倫

食物本草,二卷,汪穎

食鑑本草,一卷,寧原

本草會編,二十卷,汪機

本草蒙筌,十二卷,陳嘉謨

白話文:

內容如下:

明朝自西元1367年至1661年,共294年,這期間由漢人全面統治中國。社會安定,學術與技術發展蓬勃。但從宏觀的角度看,這時期基本上是對前朝,即宋、金、元文化的繼承。在醫學領域,亦受到金元醫學的影響,內容豐富。

例如繆希雍、方有執等人,延續劉完素的學說;吳又可、張從正、薛鐙、薛己父子、張介賓、趙獻可等人,接續李杲的理論;戴原禮、徐用誠、劉純等人,則是朱震亨的後繼者。他們各自吸取前人的智慧,並進一步發揚光大。此外,倪維值、王肯堂等人,則建立了折衷學派,醫學學術在當時十分興盛。因此,許多著名的醫書,至今仍有傳承,例如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王肯堂的《證治準繩》。

在本草學方面,李時珍經過18年的努力,完成了《本草綱目》,成為替代《證類本草》的新一代標準本草書。此書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參閱了276部醫書和440部經史百家,新增藥物374種,總計1892種。書中分為釋名、氣味、主治、修治、發明、正誤、附方等項目,綜合歷代各家的觀點,並以自己的見解判斷,最終編成52卷。然而,儘管《本草綱目》是一部傑作,但也不可能完美無缺,後人發現李時珍在某些地方的見解有誤,且在研究古代藥材的方法上也有遺憾。

《本草綱目》在萬曆十八年(西元1590年)完成,萬曆二十四年由李時珍之子李建元出版,後於萬曆三十一年、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再版。

除了《本草綱目》,明朝還有許多其他的本草書籍,但內容都無法與《本草綱目》相提並論,以下僅列舉幾部重要的作品:徐彥純的《本草發揮》、周定王的《救荒本草》、寧獻王的《庚辛玉冊》、王倫的《本草集要》、汪穎的《食物本草》、寧原的《食鑑本草》、汪機的《本草會編》、陳嘉謨的《本草蒙筌》、繆希雍的《本草經疏》、李中梓的《本草元通》、薛己的《本草約言》以及倪純宇的《本草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