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研究綱要》~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9)
第三章、和漢藥與新藥 (9)
1. 二、鎮咳祛痰藥
即本物質能使呼吸運動深大緩慢。大有鎮咳作用。又能亢進分泌神經。增進氣管及氣管枝之黏液。消化液之分泌。根據以上藥理以為鎮咳祛痰藥試之於臨床上。認得成績良好。以此漢藥為原料而制新藥者如次。與他種Saponin,性祛痰藥不同。不障礙消化器。是其特色云。
Hustagin(以車前配糖體Plantagin,為主成分),Hydein(含有車前子之非Saponin性有效成分)。
(七)八角金盤,八角金盤(Fatsia,japonica,,Decne,et,Placch.)本非漢藥。可謂日本之民間藥也。葉為浴湯之料。見用於僂麻質斯。又埼玉縣有某地方碎其葉混灰以捕魚。屬於五加科之常綠灌木也。
太田氏於慶應大學病理化學教室受田口教授指導之下。由本植物葉中發見,Fatsiatoxin,C\y37\yH\y62\yO\y10\y,及Fatsin,(C\y31\yH\y51\yO\y20\y)之二種Saponin質。且檢其生理的作用。前者稀釋至一○二四○○○倍。
後者稀釋至四○○○倍。猶有完全之溶血作用。而且前者之局所作用強。若注射於家兔皮下則發赤。次無菌性化膿組織壞死。Fatsin,雖亦呈同樣之作用。惟大弱耳。
制自本植物之藥而廣見知於治療界之新藥者。有Fatsin,本製劑中含有強大祛痰作用之溶脂性Fatsiasapotoxin及Senega型之Fattsin。佐多博士曾將其毒性、溶血作用等與他種Saponin性祛痰藥比較之。據其試驗成績謂毒力少而溶血力強。又應用於臨床上曾得好成績云。其他之臨床試驗。尚有多數醫家之報告。
(八)竹節人參,又名土參(Panaxrepens,,Maxim.)。乃自生於山林陰地之多年草也。與朝鮮人參同屬五加科之植物。然非同種。採根為藥。本非漢方藥。然在民間自古用為祛痰藥者也。
據井上、村山、板垣氏等之研究。其根中含有Panaxsaponin,C\y48\yH\y80\yO\y20\y。其溶血指數一八○○倍云。以本Saponin為主成分之新藥Fujiponin。為微甘之白色粉末。無引濕性。雖久藏亦不變質。
(九)石蒜,石蒜至宋之圖經本草始有記載。乃採收石蒜科之Lycoris,radiata,Herb.之鱗莖者也。圖經本草在今日雖不傳。證類本草之本經外草類曾引用石蒜。故圖經本草諒亦別記於本經外也。其解說曰「水麻生鼎州、味辛溫、有小毒、其根名石蒜、主傅貼腫毒、九月採之」云云。
又李時珍亦記其主治曰「疔瘡、惡核、可水煎服及搗傅之、又中溪毒者、酒煎半時、服取吐良。」可見外用概以煎汁搗液傅貼腫毒。用為消炎之目的。又內服則諒以煎汁為催吐劑。在日本俗間亦以催吐效力確實之毒草知名。
白話文:
二、鎮咳祛痰藥
這些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使呼吸運動變得深沉而緩慢,因此具有鎮咳效果。它們還能促進分泌神經活動,增加氣管和支氣管的黏液以及消化液的分泌。基於這些藥理作用,這些藥物被嘗試用於臨床治療咳嗽和祛痰,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這些中藥材開發的新藥如下。它們與其他皂苷類祛痰藥不同,不會影響消化系統,這是它們的特點。
Hustagin(主要成分為車前配糖體Plantagin),Hydein(含有車前子的非皂苷類有效成分)。
(七)八角金盤,八角金盤(學名:Fatsia japonica)原本不是中藥,可以說是日本的民間藥。它的葉子被用作沐浴的材料,也用於治療風濕病。在埼玉縣的某些地方,人們會將其葉子搗碎與灰混合來捕魚。八角金盤是屬於五加科的常綠灌木。
太田氏在慶應大學病理化學教室,在田口教授的指導下,從這種植物的葉子中發現了兩種皂苷類物質:Fatsiatoxin(化學式:C₃₇H₆₂O₁₀)和Fatsin(化學式:C₃₁H₅₁O₂₀),並研究了它們的生理作用。前者稀釋到1024000倍時,後者稀釋到4000倍時,仍然具有完全的溶血作用。而且,前者的局部作用較強,如果注射到家兔皮下,會引起發紅,然後出現無菌性化膿組織壞死。Fatsin也有類似的作用,但作用較弱。
以這種植物為原料開發的,在治療領域廣為人知的新藥是Fatsin。這種製劑含有強效祛痰作用的溶脂性Fatsiasapotoxin和Senega型Fattsin。佐多博士曾將其毒性、溶血作用等與其他皂苷類祛痰藥進行比較。根據他的實驗結果,這種藥物的毒性較小但溶血能力較強。在臨床應用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還有許多醫家的臨床試驗報告。
(八)竹節人參,又名土參(學名:Panax repens),是生長在山林陰處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與朝鮮人參同屬五加科,但並非同一物種。人們採集其根部入藥。它原本不是中藥,但在民間自古就被用作祛痰藥。
根據井上、村山、板垣氏等人的研究,其根部含有Panaxsaponin(化學式:C₄₈H₈₀O₂₀),其溶血指數為1800倍。以這種皂苷為主要成分的新藥Fujiponin,是一種微甜的白色粉末,不吸濕,即使長期儲存也不會變質。
(九)石蒜,石蒜最早在宋朝的《圖經本草》中有所記載。它是採集石蒜科植物(學名:Lycoris radiata)的鱗莖而得。雖然《圖經本草》在今天已經失傳,但《證類本草》的“本經外草類”中曾引用石蒜,因此可以推斷《圖經本草》也將石蒜記載於“本經外”。《圖經本草》的描述是這樣的:“石蒜生於鼎州水邊,味辛溫,有小毒,其根名為石蒜,主要用於敷貼腫毒,九月採收。”
李時珍也記載了石蒜的主治功效:“疔瘡、惡核,可水煎服或搗爛外敷;又可治療中溪毒,用酒煎半時服用,可催吐。”可見,外用主要是煎汁或搗爛後敷貼於腫毒,目的是消炎;內服則可能是以煎汁作為催吐劑。在日本,石蒜也因為其確實的催吐作用而作為毒草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