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神灸經綸》是清代醫家吳亦鼎所著的一部系統闡述灸法理論與實踐的專書,刊印於咸豐元年(1851年)。這部著作共分四卷,內容豐富,是中醫灸法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文獻,對後世研究和應用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亦鼎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表達了他撰寫此書的理念與對針灸二法的看法。他認為「針之手法未可以言傳,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識」,這句著名的論斷體現了他對針與灸兩種技法的深刻體悟。他認為針刺手法複雜精微,很多要訣需要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親身感受方能領會,難以完全藉由文字表達;而灸法則相對而言,其穴位位置和操作要點更容易通過文字和圖示來描述與學習掌握。基於這一認識,吳氏選擇專注於灸法,希望通過這部著作將灸法的精髓系統整理並傳承下去,使更多人能夠透過閱讀而學會和應用灸法,彌補當時針灸之學(特別是灸法)相對湯液療法不夠普及的現狀。

在當時醫界重湯藥而輕針灸的環境下,吳亦鼎強調針灸與湯液療法同樣重要,都是治療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他在「說原」中指出,人生病或在經絡、或入臟腑,都需要通曉經絡臟腑之理才能施治,針灸與湯液皆然。他認為人們之所以偏好湯液,是因為湯液易於「藏拙」、見效可緩,而針灸若不明經絡俞穴則無從下手,且其作用剛猛、得失易見。然而,他力陳灸法具有溫暖經絡、宣通氣血、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的獨特優勢,特別是艾灸辛香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治療百病「效如反掌」,甚至在風寒卒中等急危重症時,藥物有所不及,而灸得其要則「立可回生」。因此,他著此書旨在重振灸法,發掘其治病救人的巨大潛力。

《神灸經綸》全書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卷一作為總論,奠定了灸法的基礎知識。其中詳細討論了灸療的操作方法,如直接灸、間接灸等,並對不同灸法的適用範圍和注意事項進行了說明。重要的禁忌事項,如某些穴位或特定情況下不宜施灸,書中也有明確提示,體現了古人慎重用灸的態度。灸後的調養護理,旨在幫助患者恢復元氣、鞏固療效。此外,卷一還闡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的經絡循行以及人體各部位的名稱辨識,這對於精準取穴至關重要。準確理解經絡理論是掌握灸法的基石,而對人體解剖部位的清晰認識則是準確定位穴位的必要條件。

卷二專門闡述人體的經穴及其灸法。此卷詳細記述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上常用穴位的名稱、位置及其針對不同病症的灸治方法。準確的穴位定位是灸療取得療效的關鍵所在,書中對穴位的描述力求精確,並結合灸法進行說明,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卷三和卷四是全書的主體部分,主要論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候表現及相應的灸法應用。吳亦鼎在此將灸法與臨床常見病症相結合,根據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特點,提出了具體的灸治方案。這些病症涵蓋了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顯示了灸法在廣泛領域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作者臨床經驗的結晶,對於後世醫家借鑑和運用灸法治療各種疾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書末附錄的《醫願》,或許記錄了作者作為醫者的人生感悟或對醫學的抱負與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神灸經綸》在闡述灸法時,融入了許多細節與獨到的見解。例如,在艾的選用上,他強調必須使用陳艾而非新艾,因為陳艾性溫和,不傷血脈;在下火(點燃艾炷)的方式上,他推崇藉助陽燧取太陽之火,認為其他火源可能對人體氣血造成損害;在灸療的時辰選擇上,他認為正午陽氣最盛時下火最佳,且規定了上下、陰陽經灸治的先後次序;在灸治的坐向上,他結合了四時與九宮命理,提出了迎生避煞的理念;在穴位定位上,除了常用的骨度分寸,也提到了以指寸折量法等具體方法;對於灸炷的大小和壯數,他強調應根據施灸部位(如頭面四肢與背腹)的皮肉厚薄和患者體質的強弱靈活掌握。書中甚至詳細列出了灸病的吉日,以及每日、每時、每季人神所在的禁忌部位,這些內容雖然在現代醫學看來帶有傳統文化和術數的色彩,卻真實反映了當時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所遵循的各種規矩與理念,是研究中醫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

總體而言,《神灸經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內容詳盡豐富的灸法專著。吳亦鼎在繼承前人灸法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學術見解,對灸法的原理、操作、穴位、適應症、禁忌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闡發,並對部分內容有所發揮。書中對灸法細節的關注以及對特定時辰、方位甚至吉凶日期的考量,體現了傳統中醫治療觀念中天人相應、整體觀念的運用。這部書的學術價值在於其對灸法理論的詳細闡述和豐富的臨床應用案例,為後世研究和推廣灸法提供了寶貴的文獻依據。至今,《神灸經綸》仍被視為灸法學術的重要經典之一,現有198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方便現代學者研讀與借鑑。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灸療指南,更是研究清代中醫灸法發展狀況及其學術思想的重要窗口。


引言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