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脾經二十一穴分寸

隱白,穴在足大指內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灸三壯。

大都,從隱白行足大指內側,次指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灸三壯。

太白,從大都行足大指後內側,內踝前橫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灸三壯。

公孫,從太白上行,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灸三壯。

商邱,從公孫上行,內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壯。

三陰交,從商邱上行,內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灸三壯。

漏谷(一名太陰絡),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灸三壯。

地機(一名脾舍),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灸五壯。

陰陵泉,從地機上行,膝下內側曲膝橫紋頭陷中,灸三壯。

血海(一名百蟲窠),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灸五壯。

箕門,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灸三壯。

衝門(一名慈宮),眾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灸五壯。

府舍,從衝門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灸五壯。

腹結(一名腹屈),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大橫,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腹哀,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食竇,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灸五壯。

天溪,從食竇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胸鄉,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周榮,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大包,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腋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灸三壯。

白話文:

【隱白】這個穴位位於腳大拇指內側的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寬度,適合用灸法三次。

【大都】從隱白穴沿著腳大拇指內側,找到第二趾末端的骨縫,在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太白】從大都穴沿著腳大拇指後方的內側,到內踝前方的橫骨下方,在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公孫】從太白穴往上,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方一寸,在內踝前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商邱】從公孫穴往上,在內踝下方微微向前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三陰交】從商邱穴往上,位於內踝尖上方三寸,夾骨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漏谷】(又名太陰絡)從三陰交穴往上三寸,夾骨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地機】(又名脾舍)從漏谷穴往上五寸,在膝蓋下方五寸內側夾骨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五次。

【陰陵泉】從地機穴往上,位於膝蓋內側彎曲時橫紋頭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血海】(又名百蟲窠)從陰陵泉穴往上,位於膝蓋上一寸內側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五次。

【箕門】從血海穴往上,在大腿根部的魚腹部,跨越兩條肌肉之間的內側,能感受到動脈跳動且不忌重壓,適合用灸法三次。

【衝門】(又名慈宮)從箕門穴往上,位於骨頭兩端的橫紋中動脈處,離腹部正中線外側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府舍】從衝門穴往上七分,離腹部正中線同樣外側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腹結】(又名腹屈)從府舍穴往上三寸,離腹部正中線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大橫】從腹結穴往上一寸三分,離腹部正中線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腹哀】從大橫穴往上三寸半,位於日月下的一寸五分,離腹部正中線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食竇】從腹哀穴往上三寸,或者從乳頭上方三肋間動脈應手的地方往下六寸四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抬起手臂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天溪】從食竇穴往上一寸六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仰頭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胸鄉】從天溪穴往上一寸六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仰頭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周榮】從胸鄉穴往上一寸六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仰頭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大包】從周榮穴往外斜下方行走,經過少陽膽經的淵液穴下方三寸,到腋下六寸左右,出現在第九根肋骨季脅端,適合用灸法三次。

2.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穴道起始於極泉穴,接著是青靈穴、少海穴、靈道穴,然後是全通裏(應為通裏穴),再來是陰郄穴、神門穴,往下則是少府穴,最後到達少衝穴,這些穴道都位在小指的一側。

3. 心經九穴分寸

極泉,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灸七壯。

青靈,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肋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少海(一名曲節),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灸三壯,一云禁灸。

靈道,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灸三壯。

通里,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灸三壯。

陰郄(一名手少陰郄),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灸三壯。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從陰郄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灸三壯或七壯,炷如小麥。

少府,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灸三壯。

少衝,從少府行,小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一壯,一日三壯。

白話文:

[心經九穴的位置與尺寸]

極泉:穴道位於腋下手臂內側的筋肉之間,可觸摸到動脈,此穴連接至胸中。治療時可灸七壯。

青靈:從極泉穴沿手臂下行至肘部,在肋骨上方約三寸處,伸直肘部並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此穴,治療時灸三壯。

少海(又稱為曲節):從青靈穴沿手臂下行至肘部內側,位於關節後方的大骨旁,離肘尖約五分處,屈肘向頭的方向尋找,此穴在肘內側的橫紋頭,治療時灸三壯,有說法認為此穴不宜灸。

靈道:從少海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約一寸五分處,治療時灸三壯。

通裏:從靈道穴沿手臂下行五分,位於手腕側邊,腕後一寸的凹陷處,治療時灸三壯。

陰郄(又稱為手少陰郄):從通裏穴沿手臂內行五分,位於手掌後方的脈絡中,距離手腕約五分,且位於小指後方,治療時灸三壯。

神門(又稱為兌沖、中都):從陰郄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的凹陷處,治療時可灸三壯或七壯,灸炷的大小如同小麥。

少府:從神門穴沿手指下行至小指根部的外側骨縫凹陷處,治療時灸三壯。

少衝:從少府穴沿手指下行至小指內側的指尖,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的寬度,治療時灸一壯,一天最多灸三次。

4.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列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設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乘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起始穴位是少澤穴,位於小指側邊。接著往手指方向找到前谷穴,然後是後谿穴。在手腕部分,有腕骨和陽谷兩個穴位。再來,養老穴和支正穴也位於這條經脈上。

接下來是小海穴,往上到肩膀的部分有肩貞、臑俞和天宗穴。在肩部附近,還可以找到風門和曲垣穴。

肩部外側則有肩外俞和肩中俞穴,以及天窗穴。沿著這條路線,最後一個穴位是天容穴。

整條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19個穴位,包括額外的顴髎穴和聽宮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