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四 (4)
卷之四 (4)
1. 外科症治
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從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法用大蒜頭去皮切三文錢厚,安瘡上,用艾炷於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如不痛不起發不作膿,或陰毒尤宜多灸,而仍不痛不起發不作膿者,不治,此氣血大虛之候也。
白話文:
無論瘡毒是大痛、不痛,還是麻木,如果疼痛,就灸到不痛;不痛的,就灸到疼痛為止,這樣毒就會隨著火而散發。這就是治療的方法,也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方法是:將大蒜頭去皮切成三文錢厚的片,放在瘡口上,用艾炷在蒜上灸治,三壯後換一片蒜繼續灸治,還沒形成瘡毒的就會消散,已經形成瘡毒的也會殺死其大勢,不能再造成危害。如果瘡口大,就將蒜搗爛塗抹在患處,將艾草鋪在上面燒艾灸,蒜變焦後再換新的,如果沒有疼痛、沒有起發作膿的跡象,或陰毒尤應多灸,而仍然沒有疼痛、沒有起發作膿的跡象,就不治了,這是氣血大虛的徵兆。
發背
心俞 委陽(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
騎竹馬灸法 主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婦人乳癰
白話文:
發背病症的治療:
心俞穴、委陽穴(有說法是位於臀部下方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隙處)。
騎竹馬灸法: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癰疽惡性潰瘍和背部癰瘡,以及婦女的乳房癰瘍。
法用薄篾一條,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自尺澤穴橫紋量起至中指端盡處截斷為則,卻用竹扛一條,令病者脫去上衣,正身騎定,使兩人前後扛起,令病人腳不著地,仍令二人扶之,勿使傴僂搖動,卻將前所量篾從竹扛坐處尾骶骨下著扛量起貼脊直上至篾盡處用墨點記,此非灸穴,更用薄篾量手中指同身寸二寸,平於脊中墨點處各開一寸是穴,灸五七壯,一曰疽發於左則灸右,發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乃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
白話文:
方法是使用一條薄篾,從男左女右手臂中尺澤穴橫紋處量起,到中指尖處為止,截斷作為標準。然後用一根竹扛,讓病人脫掉上衣,端正地騎在竹扛上,使兩個人前後扛起,讓病人的腳不著地,再讓兩個人扶著,不要讓病人彎曲或搖動。然後將之前量好的篾從竹扛坐處的尾骶骨下開始量,沿著脊椎向上,直到篾的盡頭,用墨點做記號。這不是灸穴,還要用薄篾量出病人的中指與身體的寸二寸,與脊椎中點的墨點處平齊,左右各開一寸就是穴位,灸五到七壯。如果癰疽發在左側就灸右側,發在右側就灸左側,嚴重的話左右都灸。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凡是癰疽都是由於心火留滯而產生的毒素,灸這兩個穴位可以使心火流通,毒素也就散發了。
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效。左右搭手兼灸會陽
腦頂後疽 一名天疽,俗名對口
男左女右腳中指下俯面第三紋正中,用蘄艾灸七壯
白話文:
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多次使用都有效果。在病人的左右手輔助下,對會陽穴進行艾灸。
腦後長的癰,又稱為天疽,俗稱對口。
對於男性,在左腳中趾下方正面的第三個紋路正中;對於女性,則是在右腳相同位置,使用蘄艾進行七次艾灸。
乳癰疽岩 乳氣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髃 靈道 溫溜(小人七壯,大人二七壯) 足三里 條口(乳癰) 下巨虛(各二七壯)
白話文:
-
乳癰疽瘡:乳房上的腫脹和膿瘡。
-
乳氣:乳房中的氣滯或鬱結。
-
乳毒:乳房中的毒素或感染。
-
侵囊(近膻中者是):乳房附近的淋巴結腫脹(靠近胸骨中央)。
-
肩髃: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僵硬或疼痛。
-
靈道:肩部和背部的經脈。
-
溫溜(小人七壯,大人二七壯):位於肩部和背部的穴位,通常針灸治療 7 次(小孩)或 27 次(大人)以緩解疼痛。
-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的穴位,通常針灸治療以增強免疫系統。
-
條口(乳癰):位於乳房附近的穴位,通常針灸治療以緩解乳房腫脹和疼痛。
-
下巨虛(各二七壯):位於小腿內側的穴位,通常針灸治療 27 次以緩解乳房腫脹和疼痛。
肺癰
膻中 肺俞 支溝 大陵 腎俞 合谷
大淵
項上偏枕
風門(灸二七壯)
玉枕發 生腦後髮際中腫起,引鼻閉塞
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灸三七壯)
項疽 生於項中,當脊不能回顧
天宗(在肩胛骨下有陷處,灸七壯)
疔瘡
白話文:
肺癰的症狀包括:胸部膻中、肺俞穴處疼痛,手臂支溝、大陵穴處疼痛,腰部腎俞穴處疼痛,手部合谷穴處疼痛,以及大淵穴處疼痛。同時,頸部偏枕處也可能出現疼痛,以及風門穴(灸二七壯)處疼痛。此外,頭部玉枕穴處也可能出現腫起,並伴隨鼻塞。風府穴(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灸三七壯)處也可能疼痛。頸部項中處也可能出現腫瘤,導致無法回頭。肩胛骨下方天宗穴(灸七壯)處也可能出現疼痛。此外,還可能出現疔瘡。
用大蒜爛搗成膏塗疔四圍,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難愈,宜多灸至百餘壯,無不愈者
白話文:
用大蒜搗碎成膏狀,塗抹在疔瘡的周圍,留下瘡頂,用艾草條灸它。以皮膚爆裂為止。如果不出水泡,很難治癒,應該多灸,直到灸一百多次,沒有什麼治不好的。
鼻疔 生於鼻內,痛引腦門,不有運氣(牙閉不開,鼻大如瓶,色黑者不治)
腕骨(穴在掌末側陷中,灸七壯,炷如綠豆大)
黑疔 生耳中,赤腫連腮
後谿(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捏拳橫紋盡處,灸七壯)
頰疔 生面頰骨尖高處,發時寒戰咬牙,口不能開
外關
注節疔 生指節縫中,腫痛連
白話文:
鼻疔長在鼻腔內,疼痛會蔓延到頭頂,如果沒有轉運的跡象,牙齒無法張開,鼻子腫得像瓶子一樣,顏色發黑,就沒有辦法治癒了。
腕骨穴位位於手掌末端外側凹陷處,用艾灸灸七壯,艾炷大小如綠豆。
黑疔長在耳中,發紅腫脹,並連接到臉頰。
後谿穴位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關節後方,握拳時橫紋盡頭處,用艾灸灸七壯。
頰疔長在面頰骨突出的地方,發病時會發冷發抖、咬緊牙關,嘴巴張不開。
外關穴位…
注節疔長在手指關節縫隙中,腫脹疼痛,會蔓延到…
2. 硯丞醫願
人之有生,稟受五氣養,以五味癥為五色,發為五聲。五者相得,氣血和平;五者一失,疾疢乃生。由外之內,感於六氣;由內之外,敗於七情。補偏救弊,醫擅其名。醫者意也,以意消息,貴得精詳。在經在絡,明辨陰陽診視,真確始可立方。勿期幸中,淺試輕嘗。兢兢業業,謹志弗忘。
白話文:
人的生命從出生開始,就是由五種氣體(木、火、土、金、水)所養育,並且藉助五味(酸、苦、甘、辛、鹹)來滋養,並以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來表示,這些要素相互協調,使氣血平和。如果這五種要素中任何一種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疾病的產生,可以由外而內,受到六種外在氣候的影響(風、寒、暑、濕、燥、火);也可以由內而外,受到七種內在情感的影響(喜、怒、憂、思、悲、恐、驚)。醫者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情況,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對疾病進行補偏救弊,使身體恢復健康。醫生必須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仔細辨別病情,弄清陰陽,才能正確地決定治療方案。不要寄希望於偶然的成功,也不要草率地進行治療。要兢兢業業,謹慎不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順逆偶失,過責誰當綱?古名醫洞見五臟,剖腹湔腸,極形無尚,多出神奇。理明義暢,非謂萬病儘可生全。膏肓骨髓,視之瞭然。慨夫晚近風氣浸薄,冬不潛陽,雷電間作,未春先榮,未秋先落。根淺干柔,花嬌實剝。其在於人質鮮古樸,朝夕營營,聲色利貸,仁厚少存。
白話文:
如果錯失了順理成章的治療時機,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古代的名醫可以看到五臟六腑,剖腹洗腸,這都是極其高明的醫術,因此出現了許多神乎其神的事情。但道理和意義再怎麼清楚暢通,也不能說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痊癒。膏肓和骨髓,看得很清楚。感嘆最近一陣子的風氣越來越差了,冬天陽氣沒有潛藏起來,雷電常常出現,春天還沒到就開花,秋天還沒到就落葉。根淺而樹幹柔軟,花兒嬌豔但果實卻不飽滿。這是因為人的品格不像古代人那樣質樸了,整天忙忙碌碌,追求名利財富,仁義道德卻很少了。
神氣蕭索,夭折匪天,本根先斷。我心鑑此,遊藝醫林。會以儒理出,以佛心參。形合數援,古症今七方十劑,運用時欽究。慚淺學,是用規箴。
白話文:
精神萎靡不振,夭折不是因為天命,而是本源先已斷絕了。我對此觀察透徹,所以涉獵中醫學。結合儒家義理而學習,以佛家慈悲心而參悟。依照治療方法對症選方,古今藥方七方十劑,隨時應用,按照病情需要而決定。慚愧學識淺薄,因此立下規章和座右銘來勉勵自己。
3. 本願五則
一拙性耽閒散,且有希夷先生之癖,時或懶於酬應,故不敢懸壺以完吾璞。
一診病必詳問病因,參以色脈,務得其表裡虛實,不敢少存率略。
一立方不拘大小奇偶,必法古而不滯於古,務期當理中病。
一用藥不取隱僻奇異之品,用引不過藉以引經,不學時習,多選新奇希貴之物,以標異邀名,作難文過。
一病有萬變,治亦有萬變,非具聖明之質,不能盡徹其微,予或心有疑似,即使就正明哲,不敢苟且誤人。
白話文:
我天生性子懶散,而且還有著追求奇異之道的癖好,經常懶得應付人情世故,所以不敢懸壺行醫,以保留我本來的樸實無華。
診斷疾病時,一定會詳細詢問病因,並結合觀察患者的面色和脈象,務必弄清楚病情表裡虛實,不敢有任何草率疏忽。
開藥方時,不拘泥於大小、奇偶,一定要遵循古法,但又不被古法束縛,務求藥方合乎道理,對症下藥。
用藥方面,不選用隱僻奇異的藥材,用引藥只是為了引導藥性到達病灶,不會刻意追求時髦,選用新奇稀貴的藥材,以標新立異,博取名聲,故作高深。
疾病千變萬化,治療方法也要隨之變化,沒有聖明智慧,就無法洞悉疾病的奧妙。如果我心中有疑慮,即使要請教明智之人,也不敢隨便敷衍,以免誤診病人。
4. 不治五則
一、貪欲無度,怪僻反常者不治。
一、有挾自任,輕醫試藥者不治。
一、病家亂雜,疑忌多端者不治。
一、一家人怨詈,與病人違忤者不治。
一、不守醫戒,陽奉陰違者不治。
凡此五者,皆由人作,苟自知所病,不治亦治,明者鑑之。
白話文:
一、如果對物慾追求過於無度,或者行為古怪異常的人,我們不予治療。
一、如果對醫生和藥物持有過度自信,輕易嘗試新療法的人,我們不予治療。
一、如果病人家屬態度混亂,懷疑心過重,意見眾多的人,我們不予治療。
一、如果病人家屬相互埋怨,與病人意見不合的人,我們不予治療。
一、如果病人不遵守醫囑,表面上順從實際上卻背道而行的人,我們不予治療。
以上五種情況,都是因人為因素造成。若能自我反省並改正,即使未接受治療,問題也可能自行解決。明智之人應當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