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外科症治

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從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法用大蒜頭去皮切三文錢厚,安瘡上,用艾炷於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如不痛不起發不作膿,或陰毒尤宜多灸,而仍不痛不起發不作膿者,不治,此氣血大虛之候也。

發背

心俞 委陽(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

騎竹馬灸法 主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婦人乳癰

法用薄篾一條,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自尺澤穴橫紋量起至中指端盡處截斷為則,卻用竹扛一條,令病者脫去上衣,正身騎定,使兩人前後扛起,令病人腳不著地,仍令二人扶之,勿使傴僂搖動,卻將前所量篾從竹扛坐處尾骶骨下著扛量起貼脊直上至篾盡處用墨點記,此非灸穴,更用薄篾量手中指同身寸二寸,平於脊中墨點處各開一寸是穴,灸五七壯,一曰疽發於左則灸右,發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乃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

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效。左右搭手兼灸會陽

腦頂後疽 一名天疽,俗名對口

男左女右腳中指下俯面第三紋正中,用蘄艾灸七壯

乳癰疽岩 乳氣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髃 靈道 溫溜(小人七壯,大人二七壯) 足三里 條口(乳癰) 下巨虛(各二七壯)

肺癰

膻中 肺俞 支溝 大陵 腎俞 合谷

大淵

項上偏枕

風門(灸二七壯)

玉枕發 生腦後髮際中腫起,引鼻閉塞

風府(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灸三七壯)

項疽 生於項中,當脊不能回顧

天宗(在肩胛骨下有陷處,灸七壯)

疔瘡

用大蒜爛搗成膏塗疔四圍,留瘡頂以艾炷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難愈,宜多灸至百餘壯,無不愈者

鼻疔 生於鼻內,痛引腦門,不有運氣(牙閉不開,鼻大如瓶,色黑者不治)

腕骨(穴在掌末側陷中,灸七壯,炷如綠豆大)

黑疔 生耳中,赤腫連腮

後谿(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捏拳橫紋盡處,灸七壯)

頰疔 生面頰骨尖高處,發時寒戰咬牙,口不能開

外關

注節疔 生指節縫中,腫痛連

白話文:

[外科治療]

所有瘡毒,不論是劇痛、無痛或是麻木感,對於疼痛的瘡毒,應施灸至不再感到疼痛;對無痛的瘡毒,則需灸至產生痛感,這樣毒素會隨熱力而散去。這是一種逆向治療的方法,卻有着挽救生命的功效。方法是將大蒜去皮並切成約三文錢厚度,放置於瘡上,然後在大蒜上放艾炷進行灸療,灸三壯後更換大蒜再灸,未成熟的瘡會消退,已成熟的瘡也會大大減輕其威力,無法再造成傷害。如果瘡較大,可以將大蒜搗爛攤在患處,將艾鋪在上面燒,大蒜失效後再換,若瘡不痛、不起發、不化膿,尤其是陰毒,更應多灸,但若是持續不痛、不起發、不化膿,這可能是氣血大虛的徵兆,難以治癒。

背部瘡毒

心俞和委陽兩穴(一說位於臀部下方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處)可進行騎竹馬灸法,適用於各種惡瘡、背部瘡毒,以及婦女乳腺炎。

取一條薄篾,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從尺澤穴橫紋量起到中指端的距離爲標準,再取一根竹槓,讓患者脫去上衣,正身騎在竹槓上,由兩人前後抬起,確保患者的腳不着地,並由兩人扶持,防止患者搖晃,從前量過的篾從竹槓坐處尾骶骨下開始,貼脊柱直上到篾盡處用墨點記,這不是灸穴,再用薄篾量手中指同身寸二寸,在脊柱中墨點兩側各開一寸處是穴位,灸五至七壯,瘡發於左側則灸右側,反之亦然,嚴重時左右都灸,因爲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癰疽多是由心火滯留所致的毒,灸這些穴位能讓心火流通,從而消除毒素。

此法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屢試屢驗。同時,可以配合灸會陽穴。

腦頂後疽,又稱天疽,俗稱對口

在男性左腳、女性右腳的中指下方,面向下時的第三個紋路正中,用蘄艾灸七壯。

乳腺炎、乳巖、乳氣、乳毒、侵囊(接近膻中部位),肩髃、靈道、溫溜(小孩灸七壯,成人灸十四壯)、足三里、條口(乳腺炎)、下巨虛(各灸十四壯)

肺癰

膻中、肺俞、支溝、大陵、腎俞、合谷、大淵

項上偏枕

風門(灸十四壯)

玉枕發,發生在腦後髮際中的腫起,引發鼻塞

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處,灸二十一壯)

項疽,發生在頸項中部,導致無法回頭

天宗(在肩胛骨下凹陷處,灸七壯)

疔瘡

將大蒜搗爛成膏塗抹在疔瘡周圍,留下瘡頂進行艾灸,以發出爆裂聲爲準,如果不爆裂則難以痊癒,宜多灸至一百餘壯,沒有不愈的。

鼻疔,生長在鼻內,疼痛延伸至腦門,沒有運氣(牙關緊閉不開,鼻子腫大如瓶,顏色發黑者無法治癒)

腕骨(在手掌末端側面凹陷中,灸七壯,艾炷如綠豆大小)

黑疔,生長在耳中,紅腫連及腮幫

後溪(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捏拳橫紋盡頭處,灸七壯)

頰疔,生長在面頰骨尖高處,發作時寒戰咬牙,口無法張開

外關

注節疔,生長在指節縫中,腫痛連]

2. 硯丞醫願

人之有生,稟受五氣養,以五味癥為五色,發為五聲。五者相得,氣血和平;五者一失,疾疢乃生。由外之內,感於六氣;由內之外,敗於七情。補偏救弊,醫擅其名。醫者意也,以意消息,貴得精詳。在經在絡,明辨陰陽診視,真確始可立方。勿期幸中,淺試輕嘗。兢兢業業,謹志弗忘。

順逆偶失,過責誰當綱?古名醫洞見五臟,剖腹湔腸,極形無尚,多出神奇。理明義暢,非謂萬病儘可生全。膏肓骨髓,視之瞭然。慨夫晚近風氣浸薄,冬不潛陽,雷電間作,未春先榮,未秋先落。根淺干柔,花嬌實剝。其在於人質鮮古樸,朝夕營營,聲色利貸,仁厚少存。

神氣蕭索,夭折匪天,本根先斷。我心鑑此,遊藝醫林。會以儒理出,以佛心參。形合數援,古症今七方十劑,運用時欽究。慚淺學,是用規箴。

白話文:

[硯丞醫願]

人生得以存在,是因爲稟受了五行之氣的滋養,透過五種味道反映在五種膚色上,再透過五種聲音表達出來。當這五者相互協調時,人體氣血和平穩定;一旦其中任何一項失調,疾病就會產生。疾病從外部侵入體內,通常是由六淫(風、寒、暑、溼、燥、火)所引起;而從內部向外發作的疾病,則多由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所導致。醫生的工作就是針對這些偏頗與弊端進行補救,因此他們獲得了醫生的稱號。醫生的治療,是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調整,關鍵在於對病情的精準判斷。無論是經脈還是絡脈的問題,都需明辨陰陽,診斷確切後才能開方。不應抱持僥倖心理,淺嘗輒止,應時刻保持敬業精神,謹記自己的職責。

若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順逆交替的失誤,責任該由誰承擔呢?古時候的名醫能夠洞察五臟的狀況,甚至可以剖腹洗腸,技藝高超,令人驚歎。他們理論清晰,義理通達,並非認爲所有疾病都能治癒。對於那些深入膏肓、觸及骨髓的重症,他們也能一目瞭然。然而,近世風氣日漸衰弱,冬天不再藏陽,雷電頻繁發生,春天未到植物就提前開花,秋天未至樹葉已開始凋落。樹木根基淺薄,枝幹柔弱,花朵雖嬌豔卻易凋謝,果實難以成熟。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質樸之風漸行漸遠,人們終日忙碌於追求聲色犬馬和物質利益,仁厚之心日漸稀少。

人們的神氣變得萎靡不振,短命並非天意,而是因爲自身的根本已經受損。我對此深感憂慮,於是投身醫學領域,將儒家的智慧融入其中,以佛家的慈悲爲懷。在臨牀實踐中,結合古方與現代療法,靈活運用各種藥方,不斷探索研究。雖然我的學識淺薄,但我願意以此爲戒,持續學習進步。

這段話表達了作者對醫學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現代社會健康問題的擔憂。他提倡將傳統智慧與現代醫療相結合,倡導醫生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同時強調個人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要重視身心的平衡,避免過度追求物質利益而忽視內在修養。

3. 本願五則

一拙性耽閒散,且有希夷先生之癖,時或懶於酬應,故不敢懸壺以完吾璞。

一診病必詳問病因,參以色脈,務得其表裡虛實,不敢少存率略。

一立方不拘大小奇偶,必法古而不滯於古,務期當理中病。

一用藥不取隱僻奇異之品,用引不過藉以引經,不學時習,多選新奇希貴之物,以標異邀名,作難文過。

一病有萬變,治亦有萬變,非具聖明之質,不能盡徹其微,予或心有疑似,即使就正明哲,不敢苟且誤人。

白話文:

[本願五則]

一、我天生喜歡閒散的生活,且對希夷先生的淡泊性格有所偏好,偶爾會因懶惰而不想處理一些事務,因此我不敢公開行醫,以免影響我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在診斷病情時,我必定詳細詢問病發的原因,並結合面色和脈象來判斷,力求瞭解病症的表面和內在,虛實情況,絕不會草率行事。

三、我在開方子時,不會受制於方子的大小或奇偶,一定會遵從古人的方法,但又不會完全被古人所束縛,目的是要讓藥方既合理又能治病。

四、我選擇藥材時,不會刻意去選些罕見或奇特的藥材,使用導引藥也不會為了引經據典而使用,我更不會為了追隨流行,選用新奇或珍貴的藥材來炫耀,或者用難懂的語言來掩飾錯誤。

五、疾病有千變萬化,治療方法也同樣如此,若沒有聖明的智慧,是無法透徹理解其中的微妙。如果我對於病情有疑慮,我會向更有智慧的人求證,絕不會輕率地誤導他人。

4. 不治五則

一、貪欲無度,怪僻反常者不治。

一、有挾自任,輕醫試藥者不治。

一、病家亂雜,疑忌多端者不治。

一、一家人怨詈,與病人違忤者不治。

一、不守醫戒,陽奉陰違者不治。

凡此五者,皆由人作,苟自知所病,不治亦治,明者鑑之。

白話文:

[不治療的五種情況]

一、對於那些慾望無止境,行為古怪偏離正常的人,不會進行治療。

二、那些自視甚高,對自身病情有錯誤認知,輕易嘗試各種藥物的人,不會進行治療。

三、如果病人家屬混亂無序,對醫生懷疑重重且充滿忌諱,這種情況下不會進行治療。

四、如果家人間彼此怨恨,與病人關係緊張,互相對立,這種情況下不會進行治療。

五、如果病人不遵守醫生的指示,表面順從實際上卻違背醫囑,這種情況下不會進行治療。

以上這五種情況,都是由人的行為造成的。但如果病人能清楚自己的病情,即使不進行治療,也等於在治療了,明智的人應當明辨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