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引言

回本書目錄

引言

1. 引言

嘗聞古之醫者,識天時,知氣運,通四診之精微,熟諸經之奇正,洞見垣一方,人神乎伎矣。故自靈素傳書,難經發難,其文淵深,古奧義理,無不包括,誠為金匱之秘冊,壽民之實錄。後人得其一二意旨,遂以名家。但其書有論無方,特示人以大經大法,令心領而神悟。惟針灸之治,語焉必詳。

以針灸有定穴,不得不辨明經絡,指示榮俞,使後之業,此者得按經而取穴也。以是知古聖人贊化調元,躋生民於壽域,何其用心之細而立法之密歟!夫針灸由來久矣,靈樞為針灸之宗。本自後明醫輩出,殆且百家。如扁鵲、倉公、張機、元化,以及東垣、河間、丹溪諸賢,此皆名之最著者,無不各有著述,發明先聖之經義。

秦漢而下代有傳人,至明有越人張會卿,集諸家之要旨,著為類經,而針灸之學益顯然,猶有未盡者,惟我

國朝纂宗鑑一書,為醫林之總彙,如眾水之歸宗。其言針灸審穴分寸,的無差謬,誠哉卓越千古。惜近世醫流學焉者寡,治針者百無一二,治灸者十無二三,惟湯液之治,比比皆是。豈湯液易而針灸難歟?非也。凡人受天地之氣以生,莫不具有經絡臟腑。其中病也,或在經,在絡,入腑,入臟,則必待明經絡臟腑者方可以去病。

豈為湯液者可舍經絡臟腑而別為治乎?吾知必無是理也。然則何為治此者多而習彼者寡?蓋以湯液之治易於藏拙,其用柔而取效可緩。即彼讀湯頭記本草者,遂可以醫名。若夫針灸之治,苟不明經絡俞穴,無從下手。且其用剛而得失易見。人之不樂為此而樂為彼者,由此故也。

不知針灸湯液,其為用不同,而為醫則一也。獨是用針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調,不可以言針灸。法亦與針並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所以古人合而言之,分而用之,務期於中病已矣。是編置針言灸,非以針難而灸易。以針之手法未可以言傳,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識也。

苟能精意講求,由灸而知針,由針而知道,紹先聖之淵源,補湯液所不及其功效,豈淺鮮哉!爰命孫雲路草訂成編,以為家藏備要云爾。

時咸豐元年歲次辛亥仲秋月,古歙吳亦鼎硯丞氏自志

白話文:

[引言]

曾經聽說古代的醫生們,他們理解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懂得氣候的變化,精通四診的精妙細節,熟悉各條經絡的正常與異常,能透徹地觀察疾病的原因,他們的醫術真是令人驚嘆。因此,自從《黃帝內經》和《難經》這些醫學典籍流傳下來,其內容深邃,蘊含的古奧哲理,涵蓋了各種醫學知識,堪稱是醫學寶庫中的祕密典籍,是延續人類生命的實錄。後人即使只掌握了一點點其中的精髓,也能成為醫學大家。然而,這些古籍往往只有理論闡述,而無具體的治療方法,只是向人們展示了大的原則和法則,讓人們去領悟和體會。特別是在針灸治療方面,描述的十分詳細。

因為針灸治療有固定的穴位,必須明確經絡的走向,指示出穴位的位置,讓後學者能夠根據經絡找到穴位。由此可知,古代的聖賢為了輔助自然界的生命運作,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使人們健康長壽,他們制定法則時,用心之細膩,法則之周密,令人感佩!針灸療法歷史悠久,以《靈樞》為針灸的宗師。自此以後,許多高明的醫生相繼出現,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謂百花齊放。像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以及東垣、河間、丹溪等著名醫學家,他們都有重要的著作,對先聖的經典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闡釋。

從秦漢到後世,針灸療法一直有傳承者。到了明代,有位名叫張會卿的醫生,他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寫成了《類經》,使針灸學問更為顯赫。然而,仍有一些知識未被充分挖掘。直到我們國家編纂了《纂宗鑑》這本書,它成為了醫學界的一部綜合性典籍,如同萬川歸海。書中對針灸治療的穴位定位和尺寸描述得非常精確,確實是超越古今的卓越之作。可惜的是,近代從事醫學的人中,學習針灸的少之又少,使用針刺療法的不到百分之一,使用艾灸的不到百分之十,唯有藥物治療,隨處可見。難道是因為藥物治療容易,而針灸難以掌握嗎?其實不然。人之所以能生存,都是因為接受了天地間的氣息,每個人都擁有經絡和臟腑。當身體生病時,可能是經絡受阻,或是臟腑功能失調,這時,只有那些懂得經絡和臟腑的醫生,纔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難道開藥方的醫生可以忽略經絡和臟腑,另尋其他治療方法嗎?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那麼,為什麼從事藥物治療的人多,而學習針灸的人少呢?可能是因為藥物治療容易掩飾不足,其效果溫和,進展緩慢。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藥方和草藥知識,就能夠以醫生的身份自居。然而,針灸治療則不然,如果不懂得經絡和穴位,根本無法開始治療。而且,針灸的效果直接,成功或失敗一目瞭然。因此,很多人選擇藥物治療而不是針灸,這就是原因所在。

然而,針灸和藥物治療雖然作用不同,但作為醫生,其目標是一致的。尤其是針灸治療,手法非常重要。如果手法不純熟,就無法談論針灸。手法和針灸同樣重要,關鍵在於精確地找到穴位。一旦找準了穴位,就能立即挽救生命。因此,古人將針灸結合在一起,但實際應用時卻有所區別,目的是為了有效治療疾病。本書將針灸分別敘述,並不是因為針灸難而灸易。針灸的手法無法用語言完全傳達,而灸法的穴位選擇則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

如果能夠專心研讀,從灸法中瞭解針法,從針法中領悟醫學真諦,繼承先賢的智慧,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其功效豈是淺薄所能形容的!因此,我命令我的孫子雲路起草本書,以便家中收藏,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古歙人吳亦鼎硯丞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