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足厥陰肝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脈絡,開始於大腳趾的毛髮邊緣,然後沿著腳背往上行,離內踝約一寸的地方,再向上到腳踝上方八寸處,穿過太陰經後方,再沿著膝蓋內側向上,經過大腿內側進入毛髮區域,通過生殖器官,抵達小腹位置,夾在胃旁邊並連接到肝臟,同時聯繫膽囊,向上穿透膈肌,分佈於脅肋部位,沿著喉嚨後方上行,進入頭部,連接眼球後方組織,再向上穿出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會。

其中有一條分支,從眼球後方組織向下延伸,進入臉頰內部,繞行嘴脣內部。另一條分支則是從肝臟分出,穿透膈肌,向上流入肺臟。

這就是足厥陰肝經的運行路徑。

2. 奇經八脈循行經絡

3. 任脈

素問骨空論曰: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靈樞·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口唇。

白話文:

根據《素問.骨空論》的描述,任脈起源於人體的中極穴下方,然後向上到達恥骨聯合的上方,沿著腹部內側往上行,經過關元穴,一直延伸到咽喉部位,再往上到下顎,沿著面部,最後進入眼睛。

《靈樞.五音五味篇》則說道,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人體的胞宮中,往上行走於脊柱內側,被視為經絡系統中的大海。它們中較淺表且向外的部分,沿著腹部上行,於咽喉部位會合,然後分出一部份聯繫口脣。

4. 督脈

素問骨空論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白話文:

【督脈】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的描述,督脈起始於小腹部,往下通過骨盆的中心位置。在女性身上,它會深入連接到生殖孔,這個孔就在尿道口的末端。督脈的絡脈則沿著生殖器官行走,匯聚在會陰部位,繞過會陰後方,再分別繞過臀部,到達腳底的少陰穴和背部的巨陽穴,中間的部分則與少陰穴相合,往上走大腿內側後緣,穿過脊椎連接到腎臟。

督脈和太陽脈都是從眼睛的內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在頭頂相交,進入腦部網絡,再從後頸部出來,沿著肩膀和上臂的內側,緊鄰脊椎到腰部,然後進入背部肌肉,絡通腎臟。在男性身上,督脈則是沿著陰莖下行至會陰,這部分和女性的督脈路徑相同。

而從小腹直接向上延伸的部分,則是穿過肚臍正中,再向上穿透心臟,進入喉嚨上方,環繞嘴脣周圍,最終連接到兩眼下方的中點位置。

5. 衝脈

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於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靈樞衛氣篇曰: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於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衝脈在臍之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

白話文:

【衝脈】

根據《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的描述:衝脈這條經脈,起源於下腹部的氣街位置,然後與足少陰腎經相伴,沿著肚臍兩側往上行進,最終達到胸腔中散開。

再看《黃帝內經·靈樞·衛氣篇》中的解釋:來談談所謂的「氣街」吧。胸腔裡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也有氣街,小腿部位同樣存在氣街。所以,當氣運行到頭部時,會停駐在腦部;氣若是在胸腔,則會停留在胸骨和背脊相應的穴位;氣若在腹部,則會停留在背部的穴位和衝脈在肚臍左右的動脈;氣如果在小腿部位,則會停駐在小腿的氣街以及承山穴、腳踝上方。

6. 帶脈

靈樞經脈別篇曰:足少陰上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二十八難曰: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白話文:

《靈樞經》中的脈絡篇章提到:足少陰脈上行至膝後窩中央,從這裡分出一條支脈走向足太陽膀胱脈並相合,再上行至對應第十四椎骨的位置,即腎區,然後連接到帶脈。

在《難經》第二十八難中描述:帶脈起源於季肋部,也就是腋下邊緣,然後環繞身體一週。

7. 陽蹺脈

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目氣不榮,則目不合。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白話文:

【陽蹺脈】

根據《靈樞脈度篇》所說,蹺脈是源自少陰經的分支,從腳底的然谷穴後方開始,向上經過內踝骨,沿著大腿內側進入會陰部,再往上沿著胸部內側進入缺盆穴處,然後穿出至人迎穴前方,進入顴骨區域連接到眼睛的內角,與太陽經的蹺脈會合後向上走行。當兩脈氣血相互迴流時,能滋潤眼睛;如果眼睛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就會出現閉眼困難的問題。

另外,《難經》第二十八章提到,陽蹺脈起源於腳跟,沿著外踝骨上行,最終進入頭部的風池穴。

8. 陰蹺脈

難經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由少陰別脈然谷之穴,上行內踝,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會於太陽也。

白話文:

《難經》裡提到:陰蹺脈,也是從腳跟開始,由足少陰腎經在然谷穴處分出,向上行走經過內踝,沿著大腿內側,進入胸腹部,再往上到達咽喉部位,最後抵達睛明穴,同時在此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會合。

9. 陽維脈

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溢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陰維起於諸陰陰之交也。

白話文:

在第二十八難中提到,陽維脈和陰維脈,這兩種脈絡遍佈全身,其功能是儲存過剩的氣血,當這些氣血過多無法在原脈絡中循環時,就會透過這兩種脈絡來分散到其他的經脈中去。因此,陽維脈起始於身體所有陽經的交匯點,而陰維脈則起始於身體所有陰經的交匯處。

10. 陰維脈

陰維起於足少陰經內踝,上行築賓之穴,循腹至乳上,結喉,至廉泉穴,維絡諸陰,會於任脈也。

白話文:

【陰維脈】 陰維脈起源於腳部的腎經,在內踝處開始,向上行至築賓穴位。接著沿著腹部往上到達胸部乳頭上方,然後到喉嚨部位,穿過至廉泉穴。陰維脈連結各個陰經,並在任脈上交會。

這樣翻譯應該符合您的需求了。

11. 周身經絡部位歌

脈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裡督和任陰陽,手足經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諸陽行外,陰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足太陽經,小指藏,從跟入膕,會尻旁,上行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跳里,從脅貫肩,行曲鬢,耳前耳後連眥尾,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足有三陰行內廉,厥中少後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踝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

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大陰內側衝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期門乳肋間。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髃,向頰中鑽,入下牙床,相逢鼻孔迎香旁。三焦名指陽明後,貼身周迴眉竹湊,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後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位。

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遊。惟有厥陰由顙後上巔,會督下任流。經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次第記分明。

12. 十五別絡歌

手太陰別為列缺,手少陰別即通里,手厥陰別為內關,手太陽別支正,手陽明別偏歷當,手少陽別外關,取足太陽別號飛陽,足少陽別光明起,足陽明別曰豐隆,足太陰別公孫止,足少陰別大鐘名,足厥陰別蠡溝紀,陽督之別號長強,陰任之別為屏翳,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穴全在此,內經平人氣象篇,更有胃絡名虛里。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別絡是列缺穴,手少陰心經的別絡是通裏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別絡是內關穴,手太陽小腸經的別絡是支正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別絡是偏歷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別絡是外關穴,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名為飛陽穴,足少陽膽經的別絡起於光明穴,足陽明胃經的別絡稱為豐隆穴,足太陰脾經的別絡止於公孫穴,足少陰腎經的別絡名為大鐘穴,足厥陰肝經的別絡記為蠡溝穴,督脈的別絡號稱長強穴,任脈的別絡稱為屏翳穴,脾臟的大絡為大包穴,以上十五個別絡穴位都在此,內經平人氣象篇中,還有胃絡被命名為虛裏穴。

13. 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原穴

井、榮、俞、經、合、原者,各經穴名也。手足陽經有原穴,手足陰經無原穴。陰之俞穴即陰之原穴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井、榮、俞、經、合、原,這些都是各條經絡上的穴道名稱。在手部和腳部的陽性經絡上會有原穴,但在手部和腳部的陰性經絡上則沒有原穴。陰性經絡的俞穴實際上就是其原穴。」

14. 所出為井

肺井:少商;脾井:隱白;心井:少衝;腎井:湧泉;心包井:中衝;肝井:大敦;太陽井:商陽;胃井:厲兌;少腸井:少澤;膀胱井:至陰;三焦井:關衝;膽井:竅陰

白話文:

[起源處為井穴]

肺經的井穴是:少商穴; 脾經的井穴是:隱白穴; 心經的井穴是:少衝穴; 腎經的井穴是:湧泉穴; 心包經的井穴是:中衝穴; 肝經的井穴是:大敦穴; 大腸經的井穴是:商陽穴; 胃經的井穴是:厲兌穴; 小腸經的井穴是:少澤穴; 膀胱經的井穴是:至陰穴; 三焦經的井穴是:關衝穴; 膽經的井穴是:竅陰穴。

15. 所流為榮

肺榮魚際;脾榮大都;心榮少府;腎榮然谷。

心包榮勞宮;肝榮行間;大腸榮二間;胃榮內庭。

小腸榮前谷;膀胱榮通谷;三焦榮液門;膽榮俠谿。

白話文:

[血液流經的地方稱為營]

肺部的營血會到達魚際穴;脾臟的營血會到達大都穴;心臟的營血會到達少府穴;腎臟的營血會到達然谷穴。

心包絡的營血會到達勞宮穴;肝臟的營血會到達行間穴;大腸的營血會到達二間穴;胃的營血會到達內庭穴。

小腸的營血會到達前谷穴;膀胱的營血會到達通谷穴;三焦的營血會到達液門穴;膽的營血會到達俠谿穴。

16. 所注為俞

肺俞:太淵;脾俞:太白;心俞:神門;腎俞:太谿;心包俞:大陵;肝俞:太衝;大腸俞:三間;胃俞:陷谷;小腸俞:後谿;膀胱俞:束骨;三焦俞:中渚;膽俞:臨泣

白話文:

肺部的穴位反映在太淵穴;脾臟的穴位反映在太白穴;心臟的穴位反映在神門穴;腎臟的穴位反映在太溪穴;心包的穴位反映在大陵穴;肝臟的穴位反映在太沖穴;大腸的穴位反映在三間穴;胃部的穴位反映在陷谷穴;小腸的穴位反映在後溪穴;膀胱的穴位反映在束骨穴;三焦的穴位反映在中渚穴;膽囊的穴位反映在臨泣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