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所行為經

肺經經渠;脾經商邱;心經靈道;腎經復溜

心包經間使;肝經中封;大腸經陽谿;胃經解谿

小腸經陽谷;膀胱經崑崙;三焦經支溝;膽經陽輔

白話文:

肺經的經渠;脾經的商丘;心經的靈道;腎經的復溜

心包經的間使;肝經的中封;大腸經的陽谿;胃經的解谿

小腸經的陽谷;膀胱經的崑倫;三焦經的支溝;膽經的陽輔

2. 所入為合

肺合尺澤;脾合陰陵泉;心合少海;腎合陰谷;心包合曲澤;肝合曲泉;大腸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腸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膽合陽陵。

白話文:

  • 肺與尺澤穴相合。尺澤穴位於肱二頭肌腱外側,當肘橫紋上二寸處。

  • 脾與陰陵泉穴相合。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與比目魚肌之間,當膝後橫紋上八寸處。

  • 心與少海穴相合。少海穴位於掌心,小指掌側,赤白肉際。

  • 腎與陰谷穴相合。陰谷穴位於小腿內側,脾經血海穴直上三寸處。

  • 心包與曲澤穴相合。曲澤穴位於肘橫紋正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當肱骨內上髁前緣。

  • 肝與曲泉穴相合。曲泉穴位於膝蓋骨下緣,當股四頭肌肌腱與髕韌帶之間。

  • 大腸與曲池穴相合。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端,肱二頭肌腱橈側。

  • 胃與三里穴相合。三里穴位於膝蓋外側下方,脛骨外側,犢鼻穴下三寸。

  • 小腸與小海穴相合。小海穴位於背部,當督脈上,第四胸椎棘突下。

  • 膀胱與委中穴相合。委中穴位於膝窩中央,膕窩橫紋上。

  • 三焦與天井穴相合。天井穴位於頭頂,當督脈上,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 膽與陽陵泉穴相合。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當腓骨與脛骨之間,外踝尖上八寸。

3. 所過為原

大腸原合谷;胃原衝陽;小腸原腕骨;膀胱原京骨;三焦原陽池;膽原丘墟

白話文:

大腸的原穴是合谷;胃的原穴是衝陽;小腸的原穴是腕骨;膀胱的原穴是京骨;三焦的原穴是陽池;膽的原穴是丘墟。

4. 周身骨度尺寸今法

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長短皆古數也。今按頭部折法,以前髮際至後髮際折為一尺二寸。如髮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白話文:

《靈樞經·骨度篇》中所論述的身體長短,都是古代的度量單位。現在根據頭部的折算方法,以前額髮際到後額髮際折算為一尺二寸。如果髮際不明顯,那麼就從眉心直上後到背部大椎穴折算為一尺八寸。這叫做直寸。橫寸的測量方法是以眼內角到外眼角的距離,這被視為一寸。頭部的橫向和縱向的寸法都以此為基準。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髃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自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白話文:

督脈從神庭穴到太陽曲差穴,曲差穴到少陽本神穴,本神穴到陽明頭維穴,每段皆開一寸半。從神庭穴到頭維穴,總共開四寸半。胸腹的折算方法,以直線上的中行為主。從缺盆穴的中天突穴起,到岐骨際上的中庭穴止,折算作八寸四分。從髃骭穴的上岐骨際下,到臍心,折算作八寸。從臍心下到毛際的曲骨穴,折算作五寸。橫向上的胸腹折算方法,是以兩乳之間的距離為準,折算作八寸。胸腹的橫向和直向的折算方法,都以此為準。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通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者,有餘未盡也。

白話文:

背部的折法,從大椎穴到尾骶骨之間,共計三尺長。

上七節每一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

中七節每一節長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

第十四節與肚臍平齊。

下七節每一節長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

總長二尺九寸九分六釐。

不足四釐,是還有餘量沒有用盡。

脊骨內涸一寸。凡云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四肢折量之法,總以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白話文:

脊椎骨內側凹陷一寸。凡是說第二行脊椎骨一寸半,第三行脊椎骨三寸的,都是除了脊椎一寸外,淨以一寸半和三寸來計算。所以患者在第二行脊椎骨的位置,脊椎骨內側凹陷應為二寸;在第三行脊椎骨的位置,脊椎骨內側凹陷應為三寸半。

5.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頭 頭為諸陽之首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腦 腦者頭骨之髓也足太陽膀胱脈絡腦足少陰腎屬髓海腦為髓海髓海足頭輕多力不足腦轉耳鳴目眩脛酸怠臥

巔 巔者頭頂也足厥陰肝脈與督脈會於巔足太陽膀胱脈交巔足少陽膽脈亦交巔巔頂之首俗名天靈蓋

囟 囟者巔前之頭骨也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後之骨

頭角 額兩旁稜處之骨也足少陽膽筋脈皆上頭角

白話文:

頭,是所有陽氣的起點,凡是獨特出現的東西,其最前端都叫做頭。

腦,是大腦骨頭裡的髓液,足太陽膀胱經脈絡在大腦,足少陰腎經屬于髓海,大腦就是髓海。髓海充足,頭部就會輕盈,力量不足,腦袋就會昏沉,耳朵會鳴響,眼睛會發花,小腿會酸痛,容易疲倦地躺着。

巔,就是頭頂,足厥陰肝經與督脈在頭頂交匯,足太陽膀胱經也經過頭頂,足少陽膽經也在頭頂交匯,頭頂最前端俗稱天靈蓋。

囟,是頭頂前方的頭骨,小兒剛出生時,頭骨沒有癒合,叫做囟門,癒合後就叫做囟骨,也就是天靈蓋後面的骨頭。

頭角,是額頭兩側邊緣的骨頭,足少陽膽經筋脈都上行至頭角。

額顱 額前髮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足陽明胃脈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筋上額左角手少陽三焦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筋上額

發 足少陰腎主發又為血之餘

白話文:

額頭:額頭位於前額發際線以下,兩眉之間,又被稱為額或顙。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到達額頭,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膜覆蓋在額頭的左上角,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膜交匯於額頭上端,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膜覆蓋在額頭的右上角。

面 凡前曰面凡後曰背五臟之精氣皆上熏於面故面白應肺脫氣脫血脫津液麵皆白麵赤應心面黃應脾面青應肝面黑應腎故黑者陰氣陽去面為之黑 顴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應手陽明大腸 兩顴之內面王之上應手少陽小腸小腸脈循頰上䪼斜絡於顴小腸氣血盛面多肉而平氣血少面瘦色惡

白話文:

臉:臉的前面叫顏面,後面叫背部。五臟的精氣都會上行到臉面,所以臉色白,對應肺氣虛弱、氣血津液不足,臉色都會發白;臉色紅,對應心臟;臉色黃,對應脾臟;臉色青,對應肝臟;臉色黑,對應腎臟,所以臉色黑的人,是陰氣陽氣不足,臉色才黑。顴骨下迎香穴外,是臉的中央,對應手陽明大腸經。兩顴之內,面王穴之上,對應手少陽小腸經。小腸經的經脈沿著臉頰上行到額頭,交錯絡於顴骨。小腸氣血旺盛,臉上肉多且平滑,氣血不足,臉瘦面容憔悴。

顏 顏者眉目間名也眉心曰關上應咽喉

眉 屬肝肝脈從目繫上額肝膽相表裡足少陽風熱與痰則眉稜骨痛此症 多傷目至兩耳出膿則危

又應膀胱足太陽血氣盛眉佳有毫毛

目 目者司視之竅也肝竅在目故論目必首肝

睛窠 眼珠也臟腑精氣皆上注目而為睛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

瞳神 骨之精為童神屬腎腎水虧不能養肝英華不斂瞳神散大無光

黑珠 即瞳外黑輪屬肝為筋之精內連目系目內廉深處為目系肝火上衝兩輪紅痛

白珠 氣之精為白眼黑輪外四圍白處皆屬肺肺火上騰白有紅筋

白話文:

「顏」指的是眉目之間的名稱,眉心叫做「關上」,對應著咽喉。

眉毛屬於肝,肝經脈絡從眼睛連接到額頭,肝膽相表裡,足少陽風熱與痰氣,就會導致眉稜骨疼痛,這種病症多會傷到眼睛,甚至導致兩耳流膿,情況危急。

眉毛還對應著膀胱,足太陽經脈氣血充盈,眉毛就會很好,而且會有細小的毛髮。

「目」指的是負責視覺的器官,肝氣匯聚在眼睛,所以論述眼睛,一定先要談肝。

「睛窠」指的是眼珠,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到眼睛,成為眼珠,血液中的精華是眼珠的主要經絡。

「瞳神」指的是骨骼的精華,屬於腎臟,腎水不足,就無法滋養肝臟的精華,瞳神就會散開,變大,失去光澤。

「黑珠」指的是瞳孔外圍的黑圈,屬於肝臟,是筋的精華,內部連接著眼系,眼球內側深處是眼系,肝火上衝就會導致兩圈發紅疼痛。

「白珠」指的是氣的精華,指的是黑圈外圍的白圈,屬於肺臟,肺火上炎就會導致白圈發紅,出現紅筋。

兩眥 外決面者為銳眥內近鼻者為內眥皆屬心小腸三焦筋脈俱至目銳眥膽脈起目銳眥筋亦結目銳眥小腸支脈至目內眥出膀胱脈起目內眥

白話文:

兩眥:外眥伸展至面部者稱為銳眥,內眥接近鼻者稱為內眥,均屬心、小腸、三焦、筋脈都至眼睛,銳眥是膽脈起始於眼睛,銳眥筋也結聚於眼睛,銳眥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內眥:內眥出膀胱脈起始於眼睛。

眼皮 上下皆屬脾肌肉之精主約束胃細筋散於目下為目下綱膀胱細筋為目上綱目綱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睫毛 屬脾脾胃氣虛目緊皮縮眼楞急小睫毛倒入眼中謂之倒睫拳毛

白話文:

眼皮:上下眼皮都屬於脾臟肌肉的精華,主司約束胃部細筋,散佈於眼睛下方,形成眼睛下方的綱領。膀胱細筋是眼睛上方的綱領。眼睛的綱領就是上下眼皮的兩邊眼瞼邊緣,又叫做睫毛,負責控制眼睛的開合。

目淚 淚為肝液風行水流肝風動則淚出又肝熱多淚如燒竹瀝遇火瀝出迎風出淚風火合也悲哀

白話文:

  • 目淚:眼淚。

  • 淚為肝液:眼淚是由肝臟所產生的液體。

  • 風行水流:風吹動水流動。

  • 肝風動則淚出:肝臟的風氣在流動時,眼淚就會流出。

  • 又肝熱多淚:如果有肝臟熱症,就會有過多的眼淚流出。

  • 如燒竹瀝遇火瀝出:就像燒竹子產生的瀝青,遇到火的時候就會流出來。

  • 迎風出淚:遇到風的時候,眼淚就會流出。

  • 風火合也悲哀:風火相結合,就會產生悲哀的情緒。

動中心氣與肝氣相迫致淚

目眵 眵屬肺氣結硬

目眶骨 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稜骨下即䪼骨䪼骨之外即顴骨

䪼 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頞 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 鼻者司臭之竅也

山根 足陽明脈交山根山根曰下極應心

鼻柱 在山根下相家曰年壽應肝年壽左右應膽

白話文:

當心氣與肝氣相互衝撞時,就會讓人忍不住流淚。眼屎是肺氣凝結變硬形成的。眼眶是由圍繞著眼睛的骨頭構成的,上面是眉骨,下面是頰骨,頰骨外側是顴骨。頰骨是位於眼眶下方,與顴骨相連,並向下連接到上牙床的骨頭。鼻樑,也就是山根,屬於足陽明脈的交匯點,也是心臟的極點。鼻樑下方是鼻柱,相學家認為它代表年壽,對應著肝臟,而鼻柱左右兩側則對應著膽囊。

面王 在鼻柱下相家曰準頭亦曰明堂屬土應脾明堂兩旁為方上在迎香上曰鼻隧相家曰蘭臺廷尉應胃胃脈起鼻兩旁筋亦結鼻旁即此

鼻孔 大腸脈挾鼻孔小腸脈抵鼻膀胱筋結鼻下兩旁

白話文:

面王:位於鼻柱下方,相面家稱之為準頭,又稱明堂,屬土,與脾臟相應。明堂兩旁稱為方,上方位於迎香穴上方,相面家稱之為蘭臺、廷尉,與胃部相應。胃的脈絡從鼻子的兩旁開始,筋也聚集在鼻子的兩旁,這就是它所在的位置。

顴 顴為骨本兩顴發赤主腎敗膀胱膽大腸筋皆結顴胃筋合顴小腸經顴髎穴在頄下銳骨端陷中人中 下應膀胱子宮平淺無髭多無子大腸脈交人中督脈水溝穴在人中

白話文:

顴骨:顴骨是臉上的骨骼,兩顴發紅表示腎臟衰敗,膀胱、膽、大腸機能都衰弱,顴骨與胃腸機能有關,顴骨小則小腸經絡有問題,顴髎穴位於顴骨下方的銳骨端陷中。

人中:人中是鼻翼之間的溝槽,與膀胱、子宮相應,如果人中平坦淺薄,沒有鬍鬚,則可能沒有子嗣,大腸經絡與人中相交,督脈的水溝穴位於人中。

頄 䪼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顑 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耳 司聽之竅也腎氣通耳腎元足則耳聰有病當於腎脈推之

蔽 耳門也

白話文:

頄是靠近鼻孔旁邊,接近門牙的骨骼。

顑是俗稱為腮,位於嘴巴兩旁、臉頰前方的柔軟部位。

耳是負責聽覺的器官,腎的氣息與耳朵相通,腎功能良好則聽力靈敏,若有疾病應從腎的脈象來診斷。

蔽是指耳朵的外口。

蠶繭 耳輪也胃脈上耳前筋結耳前膽脈三焦脈俱走耳前筋從耳前屬目 小腸膀胱筋俱結耳後完骨胃脈之支膽脈三焦脈俱過耳後

白話文:

蠶繭:是耳輪,位於胃經上。

耳前筋:結於耳前,是膽經和三焦經的經脈,都走於耳前,再從耳前連屬於眼睛。

小腸膀胱筋:都結於耳後。

完骨:是胃經的分支,膽經和三焦經的經脈也都經過耳後。

頰 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大腸筋脈俱上頰小腸脈上頰胃筋循頰而上膽筋脈俱過頰肝脈下頰三焦當曲頰脈亦交頰胃頰車穴在耳下分

曲頰 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 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白話文:

臉頰:兩耳前顴骨側面。

大腸經絡都延著臉頰向上。小腸經絡沿著臉頰向上。胃經絡隨著臉頰向上。膽經絡都經過臉頰。肝經絡沿著臉頰往下。三焦經絡在臉頰彎曲處交匯。胃經頰車穴位於耳下與臉頰的分界處。

口 司言食之竅也屬脾胃大腸脈交口畢竟脾為主蓋味入口藏於胃脾乃運化精液以養五臟故五臟之氣皆統於脾五臟偏盛皆驗於口

唇 口端也肝脾胃三經所主熱則紅甚寒則淡紅實則紅活虛則黃白脾燥唇乾脾熱唇裂肝風唇瞤

白話文:

嘴巴是飲食進入體內的孔道,與脾胃大腸相連,最終都由脾臟來統管。因為食物入口後貯藏在胃裡,脾臟負責將其精微部分輸送到全身各處以滋養五臟,所以五臟之氣都由脾臟來統治。五臟中某一臟腑過於旺盛,都會在嘴巴上表現出來。

動不止脾寒唇青或揭七情動火傷血或心火傳脾或厚味積傷脾唇腫白皮皺裂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

白話文:

如果動不動就脾臟寒冷,嘴脣就會發青,或者由於七情過度興奮而引起火氣旺盛,傷害了血液,或者因為心臟火氣波及脾臟,或者吃多了肥甘厚味而傷害了脾臟,嘴脣就會腫脹發白、表皮皺裂,就像蠶繭一樣,或者下嘴脣腫脹得像黑色的棗子。

吻 口之四周也口上有髭大腸主之

頤 口角後顑之下也頤上有須膽主之

頦 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殼頦上有髯胃主之

頷 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小腸筋結頷膽筋脈俱過頷

白話文:

吻就是嘴巴周圍的地方,嘴上有鬍子的部分由大腸所主管。

頤是指嘴角後方到下巴下方的位置,頤上有鬚由膽所主管。

頦是指下唇到下巴尖端的部分,俗稱下巴,頦上有鬍鬚由胃所主管。

頷是頦下方接近喉結兩側的柔軟部位,小腸的筋結在頷,膽的筋脈也都經過頷。

齒 口齦所生之骨也內床曰齒外板曰牙牙齒腎之標齒病宜歸腎而治齒先分病在牙床病在牙齒上床屬胃喜寒惡熱下床屬大腸喜熱惡寒床病治齒齒病治床諸不應

白話文:

牙齒是出生時口腔中就有的骨頭,內部平坦的部分叫做「齒」,外部光滑的部分叫做「牙」。牙齒是腎臟的功能標誌。牙齒出了問題,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腎臟。牙齒的病症可以先區分病竈是在牙牀或牙齒上。牙牀的病症屬於胃部,所以症狀喜歡寒冷、怕熱。牙牀下方的病症屬於大腸,所以症狀喜歡溫暖、怕寒冷。治療牙牀的病症要用藥物治療牙齒,治療牙齒的病症要用藥物治療牙牀,如果這樣做還是沒有效的話……

舌 舌為心苗司味之竅也脾腎膀胱三焦筋脈所繫

舌本 舌之根也

頏顙 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壅垂 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白話文:

舌是心臟的外在表現,也是負責品嚐味道的器官,與脾臟、腎臟、膀胱、三焦和筋脈相連。

舌根是指舌的基部。

頏顙是指口腔上方的兩個孔,用來分配氣息的通道。

懸壅垂就是打開嘴巴看喉部上方像乳頭一樣的小舌,民間稱為碓嘴。

喉 通聲息之路也在咽前通肺主出氣故曰肺系又曰喉氣通天肺熱甚喉啞胃腎二脈循喉咽 飲食之路也在喉後通胃主納食胃口在膈膜下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咽門下有膈膜嚥氣通地心脾二脈挾咽令咽乾肝脈循喉後令咽乾

喉嚨 肺之系也

嗌 胃之系也咽之低處曰嗌小腸脈循咽令嗌痛三焦脈由喉令嗌腫

白話文:

喉嚨:貫通呼吸的通道,位於咽的前方,與肺相連接,負責呼出氣體,因此被稱為「肺系」,也有「喉嚨氣息通向天空」之說。如果肺部過熱,就會出現聲音嘶啞的現象。胃和腎的經脈經過喉嚨和咽部。

飲食的通道:位於喉嚨的後方,與胃相連接,負責吞嚥食物。胃口位於膈膜的下面,從咽喉到胃的長度約為一尺六寸,統稱為「咽門」。咽門的下方有膈膜,可以將氣體吞嚥到心臟的部位。脾臟和肝臟的經脈經過喉嚨,會導致喉嚨乾燥。

會厭 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上司開闔為聲音之戶食下咽不掩則錯凡舌抵上齶則會厭能掩喉喉咽嗌會厭四者缺一則飲食廢而死

白話文:

會厭:覆蓋在喉嚨管子上方的一個開口,像皮膜一樣,上面可以開關,是聲音出入的門戶。食物下嚥時,會厭不會閉合,所以會噎住。凡是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能夠掩蓋喉嚨。喉嚨、咽喉、咽喉和會厭這四個部位缺一不可,否則飲食就會廢止而死亡。

結喉 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內多不見也

上橫骨 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

拄骨 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骨鎖子骨內接橫骨外接肩解

肩解 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白話文:

結喉就是喉部的管道前端,身材瘦削的人大多可以在脖子前面看到,而肥胖的人則因為脂肪較多,通常看不見。

上橫骨位於喉部前方凹陷的中央,也就是天突穴外面的小凹槽,這塊橫向的骨頭旁邊連接著拄骨。

拄骨是在胸骨上方的凹陷外側,一般稱為鎖骨,內側與橫骨相連,外側則連接到肩胛骨。

肩解是指肩端的骨骼關節位置。

髃骨 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上稜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稜骨也其下稜骨在背肉內

白話文:

髃骨:肩端的骨頭,也就是肩胛骨頭臼上方的稜骨。它的臼窩與臑骨上端相接,俗稱肩頭,其外曲捲翅骨是指肩後面的稜骨,下方稜骨則位於背肉內。

肩胛 即髃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鍁板子骨大小腸三焦筋脈俱至肩膽脈至肩上肩井穴屬膽膀胱筋肺筋皆結肩髃

白話文:

肩胛骨:指的是脖子後面的那片骨頭,也叫做肩膊,俗稱鏟子骨。大小腸、三焦的筋脈都匯集到肩部,膽經的脈絡通過肩部,肩井穴屬於膽經,膀胱經、肺經的筋脈也都聚集在肩胛骨。

臂 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一名曰肱俗名胳膊胳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白話文:

手臂:是指人體身軀的手部,也叫肱,俗稱胳膊。胳膊的中間部位,上下骨交接的地方叫肘,肘上方的骨頭叫尺骨,肘下方的骨頭叫橈骨。手臂上有正骨和輔骨兩塊骨頭,輔骨在上,短細,偏向外側,正骨在下,長大,偏向內側。這兩塊骨頭都與腕骨相接。

腕 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魚 在掌外側之上大指節後肥魚隴起處其形如魚故謂之魚

手 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掌中為手心手之表為手背

掌骨 手眾指之本也掌之眾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白話文:

手腕、手臂和手掌骨交接的地方,因為它彎曲柔軟,所以叫做「腕」。外側的骨頭叫做「高骨」,又叫做「銳骨」,也叫做「踝骨」。

魚,位於手掌外側、大拇指指節後方的隆起處,形狀像魚,所以叫做「魚」。

手,是上半身用來拿取東西的器官。手掌中心叫做手心,手掌背面叫做手背。

掌骨,是手部眾多手指的根基。手掌的眾多骨頭叫做「壅骨」,它們相互組合構成手掌,並不是一塊完整的骨頭。

手大指 屬肺肺脈自腋入臑至大指出其端肺筋即起於大指端少商穴之次穴在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循手掌直上大指本節後有魚際穴為肺榮掌後橫紋頭有太淵穴為肺腧太淵後有經渠穴為肺經手腕後一寸五分有列缺穴為肺絡臂腕曲中有尺澤穴為肺合循內側上臑入腋其散筋復自腋上肩結於肩端骨罅中

白話文:

大拇指與肺相關,肺經從腋下進入前臂,到達大拇指末端。肺經從大拇指末端少商穴開始,次穴在大拇指內側,距離爪甲如同一葉韭,沿著手掌直上大拇指第一關節。

在第一關節後有魚際穴,是肺經在手掌的榮穴。在手腕後橫紋的盡頭有太淵穴,是肺經的腧穴。太淵穴後有經渠穴,是肺經的合穴。在手腕後一寸五分處有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

在手肘彎曲處有尺澤穴,是肺經的合穴。沿著內側向上進入前臂,再進入腋下。肺經的散筋又從腋下到肩部,連接在肩端的骨縫中。

食指 屬大腸大腸筋脈皆起於食指端商陽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大腸井溜於本節前內側名二間穴為大腸滎注於本節後三間穴為大腸腧過於合谷穴為大腸原上側腕中有陽谿穴為大腸經腕後三寸有偏歷穴為大腸絡肘曲紋頭盡處有曲池穴為大腸合由是歷三里肘髎五里三穴直上結於肩之前髃

白話文:

食指:屬於大腸。大腸的經筋脈絡都起始於食指端商陽穴,再往上延伸一鍼的距離,叫做大腸井穴,再延伸至本節(食指向手背彎曲處)前內側,叫做二間穴,是大腸的滎穴。再延伸至本節後,叫做三間穴,是大腸的腧穴,再延伸至合谷穴,是大腸的原穴。手上側腕中有陽谿穴,是大腸經的腕穴,後三寸有偏歷穴,是大腸的絡穴。肘關節彎曲皺紋的盡頭有曲池穴,是大腸的合穴。由此再向上經過三里、肘髎、五里三個穴位,一直往上到肩的前髃穴

中指 屬包絡包絡之脈自腑循臑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筋即起於中指內廉之末中衝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心之井心為天君其井腧等俱在包絡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勞宮穴為心榮掌後兩筋之間有大陵穴為心腧去腕二寸兩筋間有內關穴為心主之絡去腕三寸有間使穴為心經上至肘曲中央陷中有曲澤穴為心合上循天泉穴之次結腋下

白話文:

中指屬於包絡經,包絡經的脈絡從臟腑循著肋骨,進入肘部和手臂,到達中指端。它的筋肉就起於中指內側末端,「中衝穴」旁邊的穴位。離指甲有如韭葉寬,是心的井穴。心的井穴、輸穴等都位於包絡經。將中指和無名指屈曲後,在兩指之間取勞宮穴,為心的榮穴。手掌後兩條筋中間的大陵穴,是心的腧穴。距離手腕二寸,兩條筋中間的內關穴,是心的絡穴。距離手腕三寸,有間使穴,是心經向上至肘部彎曲的中央,凹陷處有曲澤穴,是心的合穴。往上循著天泉穴旁邊的穴位,到達腋下。

無名指 屬三焦三焦筋脈俱起無名指外廉關衝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三焦井溜於小指次指本節陷中名液門穴為三焦榮注於腑下一寸名中渚穴為三焦腧結於手腕中之陽池穴為三焦原直上腕後二寸名外關穴為三焦絡腕後三寸名支溝穴為三焦經結於肘外大骨陷中名天井穴為三焦合上臑至肩髎穴包絡脈之支別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

白話文:

無名指:屬於三焦經。三焦經的筋脈,全部都是從無名指的外側面關衝穴的旁邊開始的。距離指甲的長度,如同韭菜葉一般,是三焦的井穴。流注到小指的次指本節陷中的位置,叫做液門穴,是三焦的榮穴。再向下注瀉一寸,叫做中渚穴,是三焦的腧穴。

連結到手腕正中的陽池穴,是三焦的原穴。直往上兩寸,叫做外關穴,是三焦的絡穴。手腕後面三寸,叫做支溝穴,是三焦經的結穴。連結到肘部外側大骨陷中的位置,叫做天井穴,是三焦的合穴。

三焦經向上連結到臑部,直到肩髎穴的位置,同時與包絡脈的支別相交會,從掌中循著無名指出來,一直到無名指的末端。

小指 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心脈循臑下肘出小指之端心筋起小指之端內側少衝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直上入掌內後廉歷神門穴在掌後銳骨中又歷通里穴為心絡在腕後一寸陷中又歷少海穴在肘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又歷極泉穴在臂內腑下筋間 小腸筋脈俱起小指外側少澤穴之次穴去爪甲一分為小腸井溜於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名前谷穴為小腸滎注於小指外側本節後名後谿穴為小腸腧直上至於脘起骨陷中有腕骨穴為小腸原踝下有陽谷穴為小腸經腕後五寸有支正穴為小腸絡肘下銳骨之後有小海穴為小腸合從是上臑歷肩解肩胛交肩上

爪甲 指之甲也足趾同肝主筋爪者筋之餘

岐骨 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白話文:

小指: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心脈循著肱骨下行至肘部,出小指的末端。心筋起於小指末端內側少衝穴的次穴,離開指甲像韭菜葉一樣直上,進入手掌內後緣。經過神門穴,位於手掌後銳骨之中。又經過通裏穴,是心絡,在腕後一寸的陷中。又經過少海穴,位於肘後大骨外側,距肘端五分。屈肘將手抬至頭部,就可以找到它。又經過極泉穴,位於臂內側,肉筋之間。

小腸的筋脈皆起於小指外側少澤穴的次穴,離開指甲一分,為小腸井。流於小指外側本節前緣陷中,名為谷穴,為小腸滎。注於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名為後谿穴,為小腸腧。向上直達腹部,起骨陷中有腕骨穴,為小腸原。足踝下方有陽谷穴,為小腸經。腕後五寸有支正穴,為小腸絡。肘下銳骨之後有小海穴,為小腸合。從這向上經過肱骨,經過肩解,肩胛交叉於肩上。

肺 喉下為肺喉在咽前主出氣喉系堅空連接肺管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經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又曰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魂中藏經曰肺為生氣之原乃五臟

白話文:

肺部位於喉嚨下方,喉嚨則位居咽喉前方,掌管呼吸吐納。喉嚨就像堅固的空腔,連接肺部管腔。呼吸出入,可將氣體送至心肝之處,就像經典所說的「肺為相傅之官,掌管氣體出入。」肺的形狀像是四邊垂掛在脊椎第三椎骨,其中有二十四個空腔,整齊分佈,使氣體能流往身體各處。

肺為藏腑之長,是心臟的蓋子,也是「經常有大量氣體,卻很少血液。」《難經》中提到:「肺的重量為三斤三兩,有六葉兩耳,總共有八葉。」肺部主要儲藏魂魄,《中藏經》中提到:「肺為生氣之源,也是五臟中最重要的器官。」

之華蓋張介賓曰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藏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𫢈龠

膺 胸上兩旁高處曰膺胃脈到膺膽脈系膺

白話文:

華蓋:張介賓說肺葉潔白明亮,像是華蓋覆蓋著諸臟。華蓋裡面空虛,像蜂窩一樣,下面沒有透竅。吸氣時,肺葉就會膨脹;呼氣時,肺葉就會收縮,一呼一吸之間,陰陽交替,一切都自然而然地進行著。肺司清濁之運化,是人體的調節器。

胸 結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肺脈布胸中肺心筋結胸中脾筋脈皆散胸中肝脈上至胸膽脈下胸中腎脈入肺注胸中包絡脈起胸中筋散胸中

白話文:

頸部與喉嚨下方的部位叫做缺盆,缺盆以下的部位叫做胸部,胸部位於膺骨以下,肺脈佈滿在胸部,肺、心、筋脈在胸部交結,脾筋脈散佈在胸部,肝脈向上通至胸部,膽脈向下通至胸部,腎脈進入肺部注入到胸部,包絡脈起於胸部,筋脈散佈在胸部。

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開竅於舌又曰是經少血少氣難經曰心重十二兩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張介賓曰心臟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孔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髒心外有黃赤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心包 位居心之四旁以捧護心即兩孔之中膻中穴也凡筋脈由胸下膈自膈貫胸如肺心脾肝膽腎心包絡七經筋脈皆從此過三焦脈亦布膻中張介賓曰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𫆳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與

白話文:

心: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神明由此產生。又說心臟位於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在脊椎的第五椎骨上,相應的脈搏是心脈,榮色是紅色,開竅於耳朵和舌頭。難經說:心臟重十二兩,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張介賓說:心臟的形狀尖圓,像蓮花的花蕊,裡面有孔,數量不等,用來引導天真的元氣。心臟下方沒有出口,通往上方的舌頭,總共有四條紐索,用來連接四臟。心臟外面有黃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包絡。心臟下方有膈膜和脊柱交相迴繞,共同阻隔濁氣,使它不能薰染心臟和肺部,這就是所謂的膻中。

心包:心包位於心臟的四週,用來保護心臟,也就是人體的膻中穴。所有的筋脈都從胸下的膈肌處貫穿胸部,比如肺、心、脾、肝、膽、腎、心包絡,七經筋脈都從此經過。三焦脈也分佈在膻中。張介賓說:心包是一個臟器,難經說它沒有形狀。滑壽說:心包在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豎膈膜之下,它與橫膈膜相連,黃色脂肪包裹的部分是心臟,脂肪層外面有細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臟和肺臟相連的部分是心包。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凡是說心包沒有形狀的,都是不對的。靈蘭祕典論中說有十二個官,唯獨缺了心包這個官,而有膻中,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兩句。現在考證心包位於膈上,在胸腔中,正值膻中的位置,居於相火代替君主行事,正是臣使。此一官即指本經所說的心包。

𩩲骭 胸之眾骨名也

乳 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乳房屬胃乳頭屬肝

鳩尾 即蔽心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之下岐骨之間

白話文:

小腿骨是胸腔多塊骨骼的名稱。

乳房是在胸上方突起的兩塊肉,有頭,女性用來哺乳的,乳房屬於胃,乳頭屬於肝。

劍突就是保護心臟的骨骼,質地為脆骨,位於胸腔下方兩根肋骨之間。

膈 胸下腹上之界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俗名羅膈十二經脈惟膀胱脈不貫膈余皆能令膈痛

白話文:

膈膜:位在胸腔與腹腔之間,在人體下腹與胸部的分界線,心臟下、肚臍上。

膈膜,是分隔胸腔與腹腔的肌肉組織,在前與橫隔膜齊平,後與第十一節胸椎齊平,周圍緊貼脊椎,因此它可以阻隔濁氣,通俗的名稱叫「羅膈」。十二經脈中只有膀胱經沒有通過膈膜,其餘的經脈都可以引起膈痛。

肝 經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肝之為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白話文:

肝經說肝是將軍之官,謀略出自於肝,肝位於膈下,上連背脊的九椎,下連經常有血少氣的經脈,肝與筋脈相合,爪甲是它的華蓋,以儲藏魂魄,開竅於眼睛,向上聯繫心肺,向下無竅,《難經》說肝重二斤四兩,左側有三個葉,右側有四個葉,一共七個葉,肝臟的治療主要在左側,肝臟的位置在右側,在右腎的前面,與胃相鄰,貼附於脊椎的第九椎。

膽 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云是經多血少氣又曰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閤中藏經曰膽者清淨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膽寒不眠膽熱喜睡

白話文:

膽經的理論說:膽是人體的中正之官,負責決斷。又說:這條經絡多血少氣。還說:所有十一臟器都取決於膽。難經說:膽在肝的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藏經說:膽是清淨之府,號稱將軍,主藏而不瀉。膽寒則不眠,膽熱則喜睡。

脾 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又云脾藏意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腧當十二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中臟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白話文:

脾經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庫,五味藏於其中。脾是諫議之官,能全面知曉人體內臟腑經絡的運行變化。脾藏意,脾臟能反映人的精神意識。脾形狀像一把刀鐮,與胃共用一層包膜,附在胃的左上方。脾俞穴在第十二椎下,聽到聲音就會動,動則磨胃,磨動胃促進食物消化,脾具有運行血液和運化飲食的功能。脾所生成的精華是肌肉。脾的花色是赤紅色。脾的竅通於口。脾經常有餘氣而不足血。難經說:脾重二斤三兩,寬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能包裹血液,溫暖五臟。中臟經說:脾主管消化和吸收五穀,並將營養輸送到身體的四肢百骸。

胃 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原故胃氣為一身之本咽系柔空下接胃為飲食之路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曰咽門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又云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白話文:

胃:胃是水和穀物的海洋,也是五臟六腑的大本營,所以胃氣是一身健康的根本。咽喉是柔軟的空腔,下面連接著胃,是飲食的通道。咽喉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通稱咽門。胃的寬是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度二尺六寸。胃能容納三鬥五升的水和穀物,通常存留二斗的穀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就會感到飽滿。

《難經》中說:胃的重量是二斤一兩。張介賓說:胃的上口叫做賁門,飲食的精氣從這裡向上輸送給脾和肺,再分佈到各個經脈。胃的下口就是小腸的上口,叫做幽門。

三焦 經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潰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經少血多氣中藏經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上下左右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腹 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臍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白話文:

三焦:經典裡說,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泡沫一樣,下焦像潰爛一樣。又說,三焦是水道的關口,水道從這裡流出。還說,這條經絡血少氣多,中藏經說:三焦是人的三元之氣,號稱中清之府,總管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暢,那麼內外上下左右皆通暢。灌注全身,調和內在,榮養外在,左養右導,上宣下達,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臍 人之初生胞蒂之處也臍上五寸上脘穴分即上焦臍上四寸為中脘即中焦肺脈起中焦在此臍上二寸為下脘即胃下口屬下焦是為幽門傳入小腸舊說分三部正分此上中下三脘今乃曰中脘痛屬脾當臍痛屬腎小腹痛屬肝肝脾是矣當臍何以屬腎心脾筋結臍胃筋脈挾臍當臍明屬脾胃若腎之筋脈從腰貫脊並不及臍臍痛治腎舛謬誤人

白話文:

臍,是人在出生時胎兒的臍帶所殘留的地方。在臍上五寸的地方是上脘穴,是上焦。在臍上四寸的地方是中脘穴,是中焦。人的肺脈起源於中焦,在臍上二寸的地方是下脘穴,是胃的下口,屬於下焦。這是幽門傳入小腸的地方。以前人們認為腹部可以分成三部,現在則認為上中下三脘。所以,中脘穴疼痛屬於脾,臍疼痛屬於腎,小腹疼痛屬於肝。肝臟和脾臟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說臍疼痛屬於腎,那就是謬誤的,會誤導人的。心脾的筋脈會在臍部結成,胃的筋脈也經過臍部,所以臍部疼痛明顯屬於脾胃。腎臟的筋脈從腰部貫穿脊椎,並沒有到達臍部。臍部疼痛就認為是腎臟出了問題,這是不正確的。

腎 經云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張介賓云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里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二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白話文:

腎經雲:腎是人體強壯的器官,技巧也是從這裡產生。又說:腎附於脊椎的第十四椎下,這是人體正常狀況,血少氣多,對應的骨頭是脊椎骨,腎華榮發,在兩個生殖器上開竅。難經說: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要藏精和意志。中藏經說:腎是精神的住所,生命之根本。張介賓說:腎有兩個,像豇豆形狀形狀併排,彎附在脊椎兩側,兩者相距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圍,每個腎都有兩條韌帶,上條連接到心臟,下條趨向脊椎下的大骨,在大骨末端,像半隻手那麼大,這個地方有兩個穴位,是腎帶經過的地方,然後延伸到脊髓,再到腦中,連接到腦髓。

命門 人身之中有命門附脊骨對臍其右旁一小竅乃三焦之氣所自出即先天無形之火曰腎間動氣左旁一小竅乃真陰水氣所自出亦無形隨相火而潛行周身以榮四末命門居中各開一寸五分分左右腎兩腎中間一點真陽乃生身之根蒂中有相火代心君行事故又曰小心

白話文:

命門:人體內部有一個命門,位於脊骨右側,對應肚臍,是一個小穴位,是三焦之氣的發源地,也就是先天無形之火,稱為腎間動氣。在命門的左側,還有一個小穴位,是真陰水氣的發源地,同樣是無形的,隨著相火而潛行全身,以滋養四肢。命門位於中間,左右各開一寸五分,分隔左右腎臟,兩腎中間一點真陽,是生身的根本,其中有相火代替心君執行工作,也因此又被稱為小心。

小腸 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累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又云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三斤十四兩

白話文:

小腸:經文說,小腸是盛納和化物的器官。又說,小腸後面緊靠脊柱,前面緊靠肚臍,向左盤旋積累成十六道彎曲,直徑二寸半,周長八分,少於直徑的一半,長三丈二尺,能容納二斗四升穀物和六升三合水,合起來有大半。又說,小腸的上口在臍上二寸,靠近脊柱,水穀從這裡進入。再往下走一寸,外面緊靠肚臍,是水分穴。當小腸的下口到這裡時,清水濁水分離,水液滲入膀胱,渣滓流入大腸。又說,這條經脈多血少氣。《難經》說,小腸重三斤十四兩。

大腸 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廣腸附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少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張介賓曰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下連肛門也

白話文:

大腸:經文說大腸是傳導食物的官,食物在這裡被消化和吸收,並將廢物排出體外。又說迴腸位於肚臍的左側,有十六個彎曲,直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能容納一斗穀物和七升半水。廣腸依附脊柱,接受迴腸的分泌物,然後排泄出渣滓。直徑是八寸,長二尺八寸,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的穀物。這條經絡以氣為主,血較少。難經中提到,大腸的重量是二斤十二兩,肛門的重量是十二兩。張介賓說,迴腸之所以這麼命名,是因為它彎曲迂迴。廣腸是迴腸的擴大部分,直腸是廣腸的末端,與肛門相連。

膀胱 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宗筋 肝筋脈結陰器絡諸筋脾胃筋聚陰器腎筋結陰器 溺孔即前陰督脈起處

白話文:

膀胱:經文說膀胱是州郡的總管,津液儲藏在這裡,氣化後才能排出。又說膀胱位於十九椎骨處,在腎的下面,大腸的前面,有下口而沒有上口,在臍上一寸的地方水分穴的位置,這裡是膀胱的上端,水液從這裡分別分別,而大腸隨著氣的收縮而將水分吸收並進入其中,膀胱的水液的出入都是通過氣化來實現的。進入膀胱的氣不化解,水液就會轉向大腸,導致泄瀉。排出膀胱的氣不化解,則會閉塞下竅,導致癃腫。這個經絡氣血充足,難經說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能盛裝九升九合的尿液,口廣二寸半。

毛際 宗筋上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下橫骨俗名蓋骨任脈由會陰上毛際衝脈起於氣街即氣衝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陽明血氣盛毛美而長氣血少則無毛肝筋脈入毛際膽脈繞毛際

白話文:

毛際:位於腹部的下端,在恥骨上方,恥骨聯合部位的恥毛區域。

宗筋:指主筋。

下橫骨:即恥骨。

叢毛之際:恥毛生長的地方。

任脈:十二經脈之一,起於會陰,沿著腹部正中線向上行至咽喉。

衝脈:十二經脈之一,起於氣街穴,沿著腹部正中線向上行至咽喉。

陽明經穴:指陽明經脈上的穴位。

毛際兩旁:恥毛兩側。

陽明血氣盛:陽明經脈氣血旺盛。

毛美而長:恥毛濃密且長。

氣血少:氣血不足。

無毛:恥毛稀少或沒有。

肝筋脈入毛際:肝經的筋脈進入恥毛區域。

膽脈繞毛際:膽經的筋脈環繞著恥毛區域。

睪丸 男子外腎宗筋下陰囊中兩丸也

篡 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

腦後骨 俗呼腦杓

枕骨 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其骨或稜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 耳後之稜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稜骨也

白話文:

睪丸:男性外生殖器官,位於陰囊中,由兩個球狀組織構成。

篡:位於橫骨下方,兩腿之間的交匯點,是一個凹陷部位。此處也被稱為下極穴、屏翳穴和會陰穴,是男女陰部氣息流動的聚集地。

腦後骨:俗稱「腦杓」,指的是頭部後方的骨頭。

枕骨:腦後骨下方隆起的部位,其形狀可能為稜形、平坦、長條狀或圓形,因人而異。

完骨:位於耳後的稜骨,稱為完骨,在枕骨下方兩側的稜骨。

頸項 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頸前有缺盆穴屬胃在橫骨上左右各一為十二經道路大小腸胃膽三焦脈俱入缺盆肺胃膽膀胱筋俱結缺盆 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 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間開一寸五分屬胃即頸前第二行脈 人迎:後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屬大腸即頸中第三行脈 扶突穴後名天窗屬小腸即頸中第四行脈天窗後為膽脈頸中無穴乃第五行脈 足少陽後名天牖穴屬三焦即頸中第六行脈 天牖後名天柱穴屬膀胱為頸中第七行脈 頸之中央督脈也穴名風府自前中一行至此為第八行

白話文:

頸項:頸是脊柱的莖,又說頸是莖的側面,項是莖的後面,俗稱脖頸。頸的前面有缺盆穴,屬於胃經,在橫骨上,左右各一個,是十二經絡的道路,大腸、胃、膽、三焦經絡都進入缺盆穴。肺、胃、膽、膀胱的筋都聚集在缺盆穴。缺盆穴的中間就是任脈的天突穴,是頸前居中的第一條經絡。缺盆穴的上方有人迎穴,距離喉嚨開一寸五分,屬於胃經,是頸前的第二條經絡。人迎穴往後一寸五分,叫做扶突穴,屬於大腸經,是頸中的第三條經絡。扶突穴往後叫做天窗,屬於小腸經,是頸中的第四條經絡。天窗往後是膽經,頸中沒有穴位,是第五條經絡。足少陽穴往後叫做天牖穴,屬於三焦經,是頸中的第六條經絡。天牖穴往後叫做天柱穴,屬於膀胱經,是頸中的第七條經絡。頸的中央是督脈,穴位名稱是風府,從前面中間一條經絡至此,是第八條經絡。

頸骨 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 頭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 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白話文:

頸骨就是頭部和肩膀之間的骨頭,民間稱為天柱骨。

項骨是頭後方的三節圓形骨頭。

背是指人體從大椎骨以下到腰部以上的部位。

脊骨 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督脈主脊大腸脈挾脊心脈與脊裡細脈相連貫脾筋著脊腎筋脈貫脊膀胱筋脈挾脊分左右上項其分左右也從脊開寸五分為第二行對第三椎曰肺俞對第五椎曰心俞對第七椎曰膈俞對第九椎曰肝俞對第十椎曰膽俞對第十一椎曰脾俞對第十二椎曰胃俞對第十三椎曰三焦俞對第十四椎曰腎愈對第十六椎曰大腸俞對第十八椎曰小腸俞對第十九椎曰膀胱俞從脊開三寸為第三行魄門對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對心俞故心藏神魂門對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對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對腎俞故腎藏志膏肓對第四椎

白話文:

脊骨:就是脊椎骨,俗稱脊樑骨。督脈是支配脊骨的大腸脈,它挾持著脊骨。心脈與脊椎裡面的細脈相互貫通。脾筋附著於脊骨,腎筋脈貫穿脊膀胱的筋脈挾持著脊骨,分為左右兩條,從脊骨開出一寸五分,稱之為第二行。與第三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肺俞。與第五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心俞。與第七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膈俞。與第九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肝俞。與第十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膽俞。與第十一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脾俞。與第十二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胃俞。與第十三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三焦俞。與第十四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腎俞。與第十六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大腸俞。與第十八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小腸俞。與第十九塊椎骨相對應的叫做膀胱俞。從脊骨開始量三寸,就是第三行。魄門與肺俞相對,所以肺藏魄。神堂與心俞相對,所以心藏神。魂門與肝俞相對,所以肝藏魂。意舍與脾俞相對,所以脾藏意志。志室與腎俞相對,所以腎藏志。膏肓與第四塊椎骨相對應。

膂 夾脊骨兩旁肉也膀胱脈腎脈循膂

腋 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胳肢窩肺筋脈入腋心小腸筋結腋膽筋走腋包絡脈抵腋

白話文:

膂是夾在脊椎兩側的肌肉,膀胱經和腎經沿著這條線路行走。

腋是在肩膀下方和肋骨上方的部位,一般人稱之為胳肢窩,肺經的筋脈進入腋下,小腸經的筋在此處聚集,膽經的筋行走到腋下,包絡經的脈絡到達腋部。

脅肋 脅者腑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總脅肋之總又名曰胠肝膽脈布脅胞絡筋脈挾脅脾筋結肋肝脈布肋

季脅 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肺脈抵季脅膽筋脈乘季脅

䏚 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膽脈乘䏚

白話文:

肋骨:肋骨是指從肚臍上面直到肋骨末端的統稱。脅:是指肋骨中每根獨立的骨頭。總結起來,脅肋的總稱又叫做「胠」。肝臟、膽囊以及脈絡分佈在脅肋,胞絡、筋脈夾在脅肋之中。脾的筋脈連結肋骨,肝臟的脈絡分佈在肋骨中。

腰骨 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腎脈入腰膀胱脈抵腰

胂 腰下兩旁踝骨上之肉也

臀 胂下尻旁大肉也膀胱脈貫臀筋結於臀

白話文:

腰骨:就是脊椎骨十四節以下、十五節、十六節之間,臀部上方的一塊骨頭。它的形狀中間凹下去,上面寬、下面窄,方形或圓形,大小約二三寸。兩旁有四個孔,下面連接臀骨,上面與腎經相連,膀胱經的脈絡也到達腰部。

尻 腰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名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踝骨上端俗名骻骨膽筋結於尻

肛 大腸下口也肛門接直腸直腸接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肺氣充足方能傳送

下橫骨髁骨楗骨

白話文:

尻:在腰骨下方,共有十七到二十一個椎骨,分為五節。上面四節,兩側各有四個孔,骨頭形狀像瓦一樣向內凹陷,長約四到五寸,上面寬,下面窄。末端更小,像人參蘆的根,又稱尾閭、骶端、橛骨、窮骨。位於肛門後,骨頭的外側兩旁形狀像馬蹄,附著在兩側踝骨的上端,俗稱髖骨。膽筋連接到尻骨上。

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其骨左右兩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著於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於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俠髖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處五名也

白話文:

下橫骨在少腹的下方,形狀像蓋子,所以叫做蓋骨。這塊骨頭左右各有一個大孔,上面兩分開來的骨頭,朝後面的骨頭頂端,像打開的扇子,往下約一寸,附著在尻骨上面的地方,形狀像馬蹄,叫做髁骨。下面兩分開來的骨頭,朝前面的骨頭末端,像門閂,位於臀部的內側,叫做楗骨。與尻骨成「鼎足」的形狀,是坐著時的主要骨頭。婦女俗稱「交骨」。這塊骨頭的表面叫做「髖」,髖的凹陷叫做「機」,又叫做「髀樞」,外側接著大腿的股骨,也就是環跳穴的位置。這一個地方有五個名稱。

股 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胻骨脛之大骨也股肉屬脾筋屬肝骨屬腎

白話文:

股:下肢兩條大支骨的統稱。俗稱大腿、小腿。中段上下交接處稱膝蓋。膝蓋上方的骨頭稱髀骨,是股骨的大骨頭。膝蓋下方的骨頭稱胻骨,是脛骨的大骨頭。股肉屬脾,筋屬肝,骨屬腎。

陰股 股之內側曰陰股脾肝腎筋脈俱循陰股

髀骨 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於髀樞下端如錘接於胻骨

胻骨 俗名臁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伏兔 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伏兔故名

白話文:

大腿內側稱為陰股,脾、肝、腎的經脈都經過這裡。

膝蓋上方的大骨叫做髀骨,上端像杵一樣連接到髀樞,下端像錘子一樣連接到脛骨。

脛骨就是平常說的小腿骨,前面有兩根,前面較粗的那一根稱為脛骨,又叫骭骨,形狀粗壯,在膝蓋外側突出;後面較細的那一根稱為腓骨,形狀細長,在膝蓋內側。

髀骨前方,膝蓋上方有一塊肌肉隆起,形狀像伏著的兔子,所以叫做伏兔。

膝解 膝之節解也膝屬脾腎肝凡人逸則痿軟無力勞則痛如針刺脈洪數有力皆肝腎陰虛火盛所致痿軟無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錐邪火之象

白話文:

膝解:膝蓋的關節脫臼。膝蓋屬於脾、腎、肝。

如果一個人過於安逸,就會導致肌肉萎縮、無力;若過度勞累,就會感到疼痛,如同針刺一般。

脈搏洪數有力,這都是肝腎陰虛、火盛所造成的。

萎縮無力是真正的病症,疼痛如錐刺般是邪火的徵象。

臏骨 膝上蓋骨也

連骸 膝外側二高骨也

膕 膝後屈處俗名腿凹

腨 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屬足太陽膀胱

踝骨 踝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內踝

足 下體所以趨步也俗名腳

跗骨 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 即踵之中也

跟骨 足後跟之骨也

三毛 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 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足趾 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白話文:

臏骨,就是膝蓋上方的骨頭。

連骸,指的是膝蓋外側的兩塊高骨。

膕,指的是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俗稱腿凹。

腨,指的是小腿肚,也叫腓腸,俗稱小腿肚,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踝骨,指的是腳踝,也就是小腿骨下方、腳部上方兩側突出的高骨。外側的稱為外踝,內側的稱為內踝。

足,指的是身體的下部用來走路的部位,俗稱腳。

跗骨,指的是腳背,也叫足趺,俗稱腳面。跗骨是腳趾根部的許多骨頭。

足心,就是腳後跟的中央部位。

跟骨,指的是腳後跟的骨頭。

三毛,指的是大腳趾指甲後面的三根毛,毛後面的橫紋稱為聚毛。

踵,指的是腳底接觸地面的部位,俗稱腳底板。

足趾,指的是腳上的手指,共有五個,稱為趾,以區別於手上的手指。大腳趾根部後內側圓形突起的骨頭,稱為核骨。

足大指外側屬肝內側屬脾脾筋脈皆起於足大指隱白穴為脾井溜於節後陷中大都穴為脾滎注於內側核骨下太白穴為脾俞循大指本節後一寸公孫穴為脾絡歷內踝前三分陷中商邱穴為脾經由足循經骨後結於膝內輔骨陷中陰陵泉之次為脾合從此直上至陰股結於髀箕門穴之次臀下曰髀

白話文:

大腳趾外側屬肝,內側屬脾。脾經的經絡都起始於腳的大姆趾,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經絡流經節後陷中,大都穴是脾經的滎穴,注於腳內側腳背骨下方的太白穴,是脾經的俞穴。沿著大拇趾本節後一寸處的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經過內踝前三分之一的陷中,商丘穴是脾經的經穴,由足部循經骨後,於膝蓋內側輔骨的陷中,陰陵泉穴的旁邊是脾經的合穴。從此直上到大腿內側,連接到股骨大轉子下方的髀箕門穴的旁邊,臀部下方稱為髀。

肝筋脈皆起於足大指外側叢毛之際大敦穴為肝井溜於大指縫中行間穴為肝滎行跗上注於本節後二寸動脈中太衝穴為肝俞結於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之次為肝經循踝上五寸蠡溝穴為肝絡直上內輔骨下橫紋盡處曲泉穴為肝合上陰股五里陰廉之次

白話文:

  1. 肝經的筋脈都起源於足部大拇指外側叢生的毛髮之間的大敦穴,這是肝經的井穴。

  2. 肝經的氣血流經大拇指縫隙中的行間穴,這是肝經的滎穴。

  3. 肝經的氣血沿著足背向上,在足跗骨上方的本節後方二寸處注入動脈,在太衝穴處形成經氣聚集的地方,這是肝經的俞穴。

  4. 肝經的氣血再連接內踝前一寸處的中封穴,這是肝經的絡穴。

  5. 肝經的氣血繼續向上,在踝骨上方五寸的蠡溝穴與膽經相絡,這是肝經的合穴。

  6. 肝經的氣血再向上,在前陰股肉五里處的陰廉穴與脾經相絡。

(舊說) 足中指屬胃胃筋起於中指內側厲兌穴為胃井溜於次指外側陷中內庭穴為胃滎注於內庭後二寸陷谷穴為胃俞過於跗上去內庭五寸衝陽穴為胃原故胃病足跗腫痛足中指不用自足跗直上循足脛歷腕上系草鞋處解谿穴為胃經又歷外踝上八寸豐隆穴為胃絡結於膝下三寸三里穴為胃合上膝循伏兔結於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後為髀關其脈自伏兔直下抵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按足陽明是足大指之次指不是中指必傳寫之誤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行至陷谷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穴在足

白話文:

(舊說)大腳趾的次趾屬胃,胃經的肌肉起於次趾內側的厲兌穴,為胃井穴,下行至大腳趾次趾外側的陷中,內庭穴為胃滎穴,注入足陽明經的內庭穴後二寸的陷谷穴為胃俞穴,再經過足跗上去內庭五寸的衝陽穴為胃原穴。所以胃病會引起足跗腫痛,足中趾不能屈伸,從足跗直往上循足脛,經過小腿,到手腕上綁草鞋的地方的解谿穴為胃經的合穴,再經過外踝上八寸的豐隆穴為胃絡穴,與三陰經相會。膝蓋以下三寸的三里穴為胃經的合穴,在膝蓋上循伏兔,交會於髀,髀在膝蓋前上方肌肉隆起處為伏兔穴,伏兔穴的後面為髀關穴。胃經的脈絡從伏兔穴一直往下到足跗,進入足大腳趾的次趾之間。其分支在足跗上,進入大腳趾與次趾之間,從大腳趾的趾端出來。按足陽明經是大腳趾的次趾,不是中趾,一定是被抄寫錯了。胃經的脈絡起於鼻子的迎香穴和頞中穴,向下經過陷谷穴,陷谷穴在大腳趾和次趾之間的本節後方。陷中內庭穴在大腳趾和次趾的外側陷中。厲兌穴在大腳趾內側。

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三穴明是次指與中指不屬以是知中字之誤然則中指何屬經云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指外間與前之內庭厲兌合是中指亦屬胃也

白話文:

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去除指甲後,如果形狀像韭葉,有三個穴位,明顯是食指和中指,中指不屬於手陽明經(大腸經),由此可知「中」字有誤。既然如此,中指屬於哪條經絡呢?經絡的支脈從膝蓋下三寸處分出後,向下進入中指外側。這支脈從膝蓋下三寸循著三里穴的外側分出,單獨向下一直進入中指外側,與之前提到的內庭穴、厲兌穴相合,所以中指也屬於胃經(足陽明經)。

足四指屬膽膽筋起足四指外端竅陰穴之次為膽井指岐骨間有俠雞穴為膽榮俠雞上寸半有臨泣穴為膽俞俠谿上四寸五分有邱墟穴為膽原外踝上四寸陽輔穴為膽經外踝上五寸光明穴為膽絡循脛至膝外廉下膝一寸陽陵泉穴為膽合從是上走髀分為兩岐前者結伏兔後者結於尻直者上季脅其脈自髀陽直下出膝外廉循脛抵外踝至足跗入第四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貫爪甲後三毛故足少陽血氣盛脛毛長外踝肥血氣少脛無毛外踝瘦病則膝脛外踝及大節諸節皆痛

白話文:

腳的四個腳趾屬於膽經,膽經的筋脈始於腳的四個腳趾外側的竅陰穴,然後是膽井穴,再其次是位於腳背骨之間的俠雞穴,再上寸半的地方是膽俞穴,俠谿穴再往上四寸五分的地方是邱墟穴,外踝再往上四寸的地方是陽輔穴,外踝再往上五寸的地方是光明穴,膽經沿著小腿到膝蓋的外側,膝蓋往下約一寸是陽陵泉穴,膽經從這裡向上,分成兩條支流,前面一條連結到伏兔穴,後面一條連結到臀部,膽經的主脈從大腿外側一直往下,到膝蓋的外側,然後沿著小腿,一直到外踝,再到腳背,進入第四個腳趾之間,膽經的支脈則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貫穿到指甲和後面的三個腳趾甲。所以當足少陽膽經氣血旺盛時,小腿上的毛髮就會比較長,外踝也會比較豐滿;當氣血不足時,小腿上的毛髮就會比較少,外踝也會比較瘦弱。如果膽經出了問題,膝蓋、小腿、外踝和大關節等部位都會疼痛。

足小指指下屬腎外側屬膀胱 腎筋脈俱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為腎井又側趨內側內踝前一寸大骨下有然谷穴為腎滎結於跟踵踵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硬筋處陷中有大溪穴為腎俞自跟別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有大鐘穴為腎絡踝上二寸復溜穴為腎經上腨出膕內廉結於內輔骨下陰谷穴之次為腎合從是並大陰之筋上循陰股膀胱筋起小指外側去爪甲一分至陰穴之次為膀胱井曆本節之前陷中有通谷穴為膀胱滎本節之後陷中有束骨穴為膀胱俞外側大骨之下有京骨穴為膀胱原外踝後骨跟上有崑崙穴為膀胱經循跟直上至外踝上七寸有飛陽穴為膀胱絡貫腨結於膕膕即委中在膝脘內約紋中為膀胱合由膕直上結於臀其脈從腰抵膕出小指外側故膀胱病膕似結腨如裂足小指不能舉用

白話文:

小腳趾下面屬於腎臟的外側,屬於膀胱,腎臟的筋脈都起始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足心的湧泉穴,是腎臟的井穴。又向內側斜行,內踝前面一寸,大骨頭下面,有然谷穴,是腎臟的滎穴。與跟骨相連,跟骨就是腳跟突出的部位,跟骨上方硬筋處的凹陷中,有大溪穴,是腎臟的俞穴。從腳跟分別到腳後跟,跟骨中間,兩筋之間,有大鐘穴,是腎臟的絡穴。踝骨往上二寸,復溜穴,是腎經的合穴。上腨(小腿肚)出膕內廉(小腿後內側的邊緣),在內輔骨下方,陰谷穴的旁邊,是腎合穴。從這跟太陰經的筋脈一起,向上沿著大腿內側,膀胱經的筋脈起始於小腳趾外側,遠離指甲一分,到陰穴的旁邊,是膀胱經的井穴。經過本節(小腿肚)前面的凹陷中,有通谷穴,是膀胱經的滎穴。本節(小腿肚)後面的凹陷中,有束骨穴,是膀胱經的俞穴。外側的大骨頭下方,有京骨穴,是膀胱經的原穴。外踝後面的骨頭上,跟骨上面,有崑崙穴,是膀胱經的絡穴。沿著腳跟筆直向上,到外踝上面七寸,有飛陽穴,是膀胱經的合穴。貫穿膕(膝蓋後面的凹陷),與膕相連,膕就是委中穴,在膝蓋內側的紋路中間,是膀胱經的合穴。從膕筆直向上,與臀部相連,它的脈絡從腰部到達膕,從小腳趾外側出來,所以膀胱經有病,膕部好像有結節,小腿好像被撕裂,小腳趾不能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