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說原

粵稽古昔療民疾病,有醫藥而無方書。素問辨症論治,經絡詳明。靈樞多言針灸,溫涼補瀉,法密而用神。自秦漢以下,方書出而針灸之治鮮有傳人。原針有九,視病之輕重虛實,用以手法刺淺刺深,呼吸運動之間,須要醫者與病人息息相通,方能愈病。非神而明之者,莫能窺其奧旨。

灸法要在明症審穴,症不明則無以知其病之在陽在陰,穴不審則多有誤於傷氣傷血。必精心體究,然後可收灸治之全功,而見愈病之神速也。凡人之血氣精神,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氣有阻逆則陽脈不和而神無所守,血有凝滯則陰脈不和而精日有虧。內傷於七情,外感於六氣,皆足為氣血病。

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誠前聖之妙用,而惠人於無窮也。且有風寒卒中,危在須臾,用藥有所不及,灸得其要,立可回生。醫家取效見功,莫過於此者。後人難在取穴,遂與針法並廢而不究心。至病有可生而無生之之法,任其枉死,良可悲也。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

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學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說原]這段文字談的是古代如何使用醫藥治療疾病,並沒有具體的醫方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專門探討症狀診斷與治療,詳細說明瞭經絡運行。《黃帝內經·靈樞》則主要講述針灸技術,包括溫涼補瀉等方法,其法度嚴謹且應用神奇。自秦漢以來,醫方典籍開始出現,但針灸治療的技藝卻逐漸失傳。原本針灸有九種類型,根據病情的輕重及虛實,以不同的手法定位針刺的深度,配合呼吸運動,醫生和患者需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治病的效果。除非真正理解掌握,否則無法窺探其深奧的精髓。

灸法的關鍵在於明確症狀並準確選穴,如果症狀不明,就無法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選穴不當,可能會誤傷氣血。必須經過精心研究,才能全面發揮灸法的功效,達到迅速治病的效果。人的血氣精神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元素。氣血受阻,陽脈不和,神志就會失守;血液凝滯,陰脈不和,精氣就會逐漸耗損。內因情志受傷,外因氣候影響,都會導致氣血疾病。

灸法可以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氣血順暢,消除凝滯,這是先賢智慧的妙用,對人有無窮的益處。對於突然遭受風寒,病情危急的情況,藥物可能來不及發揮作用,如果掌握灸法的要點,就能立即挽救生命。在醫學上,沒有比這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後代人因為難以精確選穴,導致針灸技術被遺忘,即使有些病本可以治療,卻找不到治療的方法,只能任由患者枉死,實在令人悲嘆。灸法利用火的特性,火性熱且傳播速度快,既柔和又剛烈,能夠消除陰暗,流動而不固守,適合人體臟腑。

選擇艾草的辛香作為灸炷,能通達十二經脈,進入三陰,調理氣血,治療各種疾病,效果立竿見影。學習醫術的人不能不知道這些。

3. 蓄艾

凡物多用新鮮,惟艾取陳久者良。以艾性純陽,新者氣味辛烈,用以灸病,恐傷血脈。故必隨時收蓄,風乾淨去塵垢,搗成熟艾,待三年之後,燥氣解,性溫和,方可取用。用時復以手細揉堅團作炷,或大或小,臨症隨宜酌用,庶無有誤。

白話文:

蓄艾這件事,大多數的物品我們偏好新鮮的,但艾草卻是越陳舊越好。因為艾草本質屬純陽,新鮮的艾草味道辛辣刺激,如果用來針灸治病,可能會傷害到人體的血脈。所以必須隨時收藏儲備,經風乾後清除掉灰塵和髒污,再搗製成熟艾。需等待至少三年後,讓其內含的燥氣散盡,性質變得溫和,這樣才能拿來使用。在使用時,還需要用手指細心地揉搓成堅固的小團,做成艾炷,大小可依病情需要調整,這樣才能避免出現錯誤。

4. 下火

灸法下火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之火,其次用線香火或麻油燈、蠟燭火,以艾莖燒點於炷艾,潤灸瘡至愈不痛也。其戛金擊石鑽燧入木之火皆不可用。邵子云:「火無體,因物以為體。」金石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肉吐血,橘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

南齊書載:武帝時有沙門從北齊齎赤火來,其火赤於常火而小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灸至七炷多驗。吳與楊道慶虛疾二十年,灸之即瘥,咸稱為聖火,詔禁之不止,不知此火何物之火也。故灸病下火最宜選慎。若急卒驚惶,取用竹木之火,非徒無益而反有損人,以為灸無功效而不知用火之過誤也。

白話文:

[降火]的部分內容如下:

使用灸法治療需降火的情況時,最適合使用陽燧火珠在日光下取得的太陽之火,如果不行,也可以選擇線香火、麻油燈或是蠟燭火。用艾莖燒點在炷艾上,溫和地治療瘡口直到痊癒且不再疼痛。然而,由敲擊金屬、石頭或是鑽木取火的火源則是不適用的。

邵子曾經說過:「火本無形體,其形體是由其所燃燒的物質所決定的。」金石之火會傷害神經,使人多汗;桑木之火會傷害肌肉;柘木之火會傷害氣脈;棗木之火會傷害肉體,甚至導致吐血;橘木之火會傷害營衛經絡;榆木之火會傷害骨頭,使人失去意志;竹木之火則會傷害筋骨,對眼睛也有損害。

南齊書中有記載,當時有一名和尚從北齊帶來了一種紅色的火,這種火比一般的火更紅且小,據說可以治病,無論貴賤之人都爭相求取,灸治七次後多數情況都能見效。吳與楊道慶有虛弱的疾病長達二十年,用此火灸治後即刻康復,眾人都稱之為聖火,皇帝下令禁止卻無法阻止。然而,我們至今仍不清楚這火究竟是什麼樣的火。因此,在灸病時選用適當的火源是非常重要的。

若是在緊急情況下驚慌失措,隨便使用竹木之火,不僅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樣一來,就可能認為灸法並無功效,卻忽略了使用火源的錯誤。

5. 坐向

古法灸病令病人春坐東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東,冬坐北向南。後八易要春向東,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順迎四時之生氣,理為近似。然准此為定向,盡人所同。但人各有定命,各有五行生剋制化,不若遵憲書九宮男女定命坐旺迎生為準的。如一宮立命乾兌為生,坎為旺,坐坎向乾或向兌皆為生旺互用。

二宮立命離為生,坤艮為旺。三四兩宮立命坎為生,震巽為旺。五宮立命男寄於艮,女寄於坤,生旺與二八兩宮同。六七兩宮立命坤艮為生,乾兌為旺。八宮立命生旺同二宮。九宮立命坤艮為生,離為旺。照此安定坐向灸之,乃有神驗。

白話文:

根據古代的療法,在春季應讓患者面向西方坐在東方,夏季則面對北方坐在南方,秋季應面向東方坐在西方,冬季則面對南方坐在北方。然而在後續的療法改版中,則建議春天面向東方,夏天面向南方,秋天面向西方,冬天面向北方,這更符合四季的生命力流動,理論上更為合理。

但是,這只是一個通用的原則,所有人都可以遵循。然而,每個人的命運是固定的,都有其五行的相生相剋,因此不如依據黃曆上的九宮男女定命來決定最佳的坐向。例如,如果一個人在一宮立命,那麼乾兌方向為其生命方向,坎方向則是旺盛的方向,因此坐坎方向,面朝乾或兌方向都是生命的旺盛方向。

二宮立命者,離方向為生命方向,坤艮方向為旺盛方向。三、四宮立命者,坎方向為生命方向,震巽方向為旺盛方向。五宮立命的男性取艮方向,女性取坤方向,其生命和旺盛方向與二、八宮相同。六、七宮立命者,坤艮方向為生命方向,乾兌方向為旺盛方向。八宮立命者,其生命和旺盛方向與二宮相同。九宮立命者,坤艮方向為生命方向,離方向為旺盛方向。

按照這種方式確定坐向進行治療,效果會非常神奇且有效。

6. 點穴分寸

千金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度量准。而折之法,以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取稻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或以細繩蠟用亦可。凡點穴皆要平正,四體無使歪斜。灸時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爾。若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則不得真穴矣。

白話文:

【點穴分寸】

《千金方》上說:人有老有少,身體有長有短,皮膚有肥有瘦,都需要精確考量和衡量。在測量穴位距離的方法上,應使用男性左手,女性右手,將中指的第二節彎曲,兩條指紋尖端之間的距離定義為一寸。對於兒童同樣適用這種方法。也可使用稻草芯或薄竹片來量,這些都容易彎曲不易伸直。或者使用細繩浸蠟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凡是點穴都要保持平正,四肢不可歪斜。在施灸時,如果穴位沒有找準,只會損壞健康的肌膚。如果在坐著的時候點的穴,那就在坐著的姿勢下施灸;如果躺著點的穴,那就躺著施灸;如果站著點的穴,那就站著施灸。如果違反了這一點,就無法找到真正的穴位。

7. 早晚次序

天有陰陽,日分晝夜。陽生於子而盡於午,陰生於午而盡於子。人身之陰陽亦與之應,故灸法從陽必取陽旺之時,以正午下火為最善。正時既得,次第須分。如上下皆灸,先灸上後灸下;陰陽經皆灸,先灸陽後灸陰。若顛倒錯亂,則輕者重,淺者深,致多變症。

白話文:

天地間存在陰陽兩種能量,一天之中可區分為晝夜。陽氣自半夜開始生發,至中午達到頂峯;而陰氣則自中午開始增長,至半夜達到極限。人體內的陰陽能量也隨之相應變化,因此在施行灸療時,應該選擇陽氣旺盛的時段,尤以中午時分施灸效果最佳。

掌握了最適宜的施灸時間後,接下來需注意的是施灸的順序。例如,如果上身和下身都需要進行灸療,那麼應先灸上身再灸下身;若陰經和陽經都要施灸,則應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倘若施灸的順序顛倒或混亂,原本病情較輕的可能會轉重,病情較淺的可能會加深,甚至導致各種複雜症狀的出現。

8. 灸病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 成日、開日、執日、天醫日

忌辛未(扁鵲死日)、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白話文:

[適合施灸的日子]

以下是適合進行灸療的好日子: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

這些日子包括了「成日」、「開日」、「執日」以及「天醫日」,皆為古人認為施行灸療的最佳時機。

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辛未」這天被視為扁鵲去世的日子,不適合進行灸療。此外,對於男性而言,「除日」不宜進行灸療;對於女性來說,則是「破日」不宜進行灸療。

9.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

神常在心,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冬在腰,夏在臍。

白話文:

「人的精神通常集中在心臟,春天時,生命力集中在身體的左側脅部,秋天時則移至右側脅部,冬天時,生命力會集中於腰部,而夏天時,則是在肚臍部位。」

10. 逐日人神所在

初一日足大指;初二日外踝;初三日股內;初四日在腰;初五日在口;初六日在小手小指;初七日在內踝;初八日在腕;初九日在尻;初十日在背腰;十一日鼻柱;十二日髮際;十三日在牙;十四日在胃;十五日遍身;十六日在胸;十七日氣衝;十八日股內;十九日在足;二十日內踝;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外踝;二十三日在肝;二十四日手陽明;二十五日在足;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陰中;二十九日在脛;三十日在趺。

白話文:

一日是腳的大拇指;二日是外踝部;三日是大腿內側;四日是在腰部;五日是口腔;六日是小手指;七日是內踝;八日是手腕;九日是臀部;十日是背部和腰部;十一日是鼻子;十二日是頭髮邊緣;十三日是牙齒;十四日是胃部;十五日是全身;十六日是胸部;十七日是氣海穴;十八日是大腿內側;十九日是腳部;二十日是內踝;二十一日是手的小指;二十二日是外踝;二十三日是肝臟;二十四日是手太陽經脈;二十五日是腳部;二十六日是胸部;二十七日是膝蓋;二十八日是下腹部;二十九日是小腿;三十日是足背。

11. 十二時人神所在

子在左右內外踝;醜在頭;寅在耳;卯在面;辰在項;巳在乳肩;午在脅;未在腹;申在心主;酉在膝;戌在腰背;亥在股。

白話文:

[十二時人神所在]

  • 子時,人神在左右內外踝的位置。
  • 醜時,人神在頭部。
  • 寅時,人神在耳朵。
  • 卯時,人神在面部。
  • 辰時,人神在頸部。
  • 巳時,人神在乳部和肩膀。
  • 午時,人神在側腹部。
  • 未時,人神在腹部。
  • 申時,人神在心臟周圍。
  • 酉時,人神在膝蓋。
  • 戌時,人神在腰部和背部。
  • 亥時,人神在大腿部位。

12. 灸炷大小多寡

生人體質有強弱、虛實,皮肉有厚薄、堅柔,不可不分別灸之。如頭與四肢肌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肢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壯數亦不宜多。背腹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充足,始能去痼冷疾。也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壯,艾炷如小麥,恐火氣傷心也。

古人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後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者,由漸而增多,多多益善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灸療時艾炷的大小和數量應依據個人體質來調整。人的身體有強有弱,有虛有實,皮膚和肌肉有的厚有的薄,有的硬有的軟,這些差異在進行灸療時都應該被考慮進去。

例如,頭部和四肢的肌肉較薄,如果一次性灸太多點,可能會讓肢骨的氣血負擔太大,因此應該分幾天灸,或者每隔一天灸一次,而且使用的艾炷要小一些,灸的次數也不宜太多。相反地,背部和腹部的皮肉較厚,可以使用大一點的艾炷,灸的次數也可以多一些,這樣才能讓熱力充分滲透,治療長期的寒涼病症。

另外,有些疾病需要灸巨闕和鳩尾兩個穴位,但灸的次數絕對不能超過三次,艾炷的大小像小麥一樣,這是為了防止火氣過旺傷害到心臟。

古代的灸法,有的人會進行兩次、三次,甚至連續幾年不斷地灸,每次灸療互相催促,療效會更快速。有的人從灸三次、五次開始,逐漸增加到一百次,灸療次數越多通常效果越好。